演義小說中的武將單挑真能決定戰爭勝負嗎?
2024-10-08 17:00:37
作者: 冷兵器研究所
在以《三國演義》為代表的古典歷史演義小說中,往往都會有「武將單挑」這樣的關鍵性情節。這種單挑的正式名稱叫「斗將」,在小說中,斗將的結果往往能夠左右整個戰局的勝負。那麼中國古代的戰爭中真的有像小說那樣的斗將嗎?
斗將在歷史上確實是存在的。比如在楚漢爭霸時期,項羽就曾經在陣前叫陣,要求劉邦出來與自己單挑。除此之外,項羽還曾經多次率領精銳的小部隊,與漢將進行斗將對決。到了南北朝及之後的隋唐時期,將領帶領小部隊進行斗將的風氣日漸興盛,很多大名鼎鼎的將領,諸如尉遲恭、秦瓊,甚至唐太宗李世民,也都極為享受衝鋒一線與敵將對決的快感。有的斗將過程尤為激烈,精彩程度堪比小說。比如五代時期,桀燕皇帝劉守光手下的單廷珪、元行欽和後唐名將夏魯奇之間,就發生了一場精彩的斗將。史書記載:「乾化二年(912年)正月,夏魯奇從周德威攻劉守光於幽州。守光將單廷珪、元行欽以驍勇自負,魯奇每與二將斗,輒不能解,兩軍皆釋兵而觀之。」
直到宋代,斗將依然很頻繁。《宋史》記載了幾則宋軍的斗將事件。《郭遵傳》記載:「夏兵來寇,陣出驍將楊言(3)當遵,遵揮鐵杵破其腦。」《王珪傳》記載:「夏軍有驍將,持白幟植槍罵曰:『誰敢與吾敵者!』槍直傷珪右臂,珪左手以鐵杵碎其腦。又一將以槍進,珪挾其槍,以杵擊殺之。」金軍也是斗將的強烈愛好者,《畢再遇傳》記載靈璧之戰中,「金將有持雙鐵簡躍馬而前,再遇以左刀格其簡,右刀斫其脅,金將墮馬死」。
正所謂藝術來自生活,明代描寫戰爭的小說中,最具影響力的《三國演義》和《水滸傳》都是成書於元末明初,作者所參考的自然也是元明易代時期的戰爭場景。這個時期的斗將,值得好好說說。
當時,無論是明軍還是元軍,都是以大軍團作戰的模式戰鬥。然而在這種情況下,充滿個人英雄主義色彩的單騎斗將卻常常發生。其中最威名遠揚的,自然要數名將常遇春。《明史紀事本末》中就記載了一次常遇春的光輝事跡:「徐達率大軍自虎牢關進至河南塔兒灣,元將脫目帖木兒以兵五萬迎戰,列陣於洛水之北。我軍既成列,常遇春單騎執弓矢沖入其陣,敵發二十騎攢槊刺遇春。遇春發一矢,斃其前鋒,大呼殺入。」在當時的語境中,「槊」指的是將領所使用的長槍,因此如果記錄無誤,常遇春便是遭到了二十多名元軍將領的圍攻,卻依然憑藉自身高超的武藝,將元軍將領們擊退。
常遇春這種驚險的事跡自然不止一次,在鄱陽湖水戰中,他也有極為驚險的經歷。《明史》中記載:「友諒驍將張定邊直犯太祖舟,舟膠於淺,幾殆。遇春射中定邊……」不過,常遇春作為高級將領,頻頻參與斗將,也確實極為危險,以至於朱元璋不得不親自勸說他謹慎行事:「當百萬之眾,勇敢先登,摧鋒陷陣,所向披靡,莫如副將軍遇春。然吾不患遇春不能戰,但患其輕敵耳,吾前在武昌,親見遇春,才遇數騎挑戰,即輕身赴之,彼陳氏如張定邊者,何足稱數,尚據城指揮,遇春為大將,顧與小校爭能,甚非所望,切宜戒之。」《明實錄》中這段勸說,雖然朱元璋是在否定常遇春的斗將行為,但同時卻也對他的高超武藝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當然,喜好鬥將的不是只有常遇春一人,明代另一位名將傅友德直接上演過一出斗將的好戲。《明史紀事本末》記載道:「李貳遣裨將韓乙盛兵迎戰,友德躍馬奮槊,刺韓乙墜馬,敗去。」至於元軍方面對於斗將的興趣也一點不輸明人。《元史》中記載道:「王禪自上都興兵至榆河,燕帖木兒御之。阿刺帖木兒以戈刺燕帖木兒,將及,燕帖木兒側身,以刀格其戈,斫之中臂。」除此之外,在《庭聞述略》中也記載道:「也先入寇時,有一騎搴旗,一騎挾弓矢,將薄城中。石彪出城,一斧砍落其首。」
斗將,雖然並不像演義小說作者們所寫的那樣,能完完全全決定著戰爭的勝敗,但在古代戰爭中也確實是存在的。那麼古人為何熱衷於斗將呢?
南北朝和隋唐時期,將領往往會率領小部隊進行突擊活動;而五代十國的斗將,都是為了振奮軍隊的士氣。尤其是在宋與西夏的戰爭以及後來的宋金對峙中,雙方常常都會進行長時間的拉鋸戰。在這種情況下,斗將獲勝往往能夠極大地振奮士氣,有利於保持整支軍隊的戰鬥力。
明初的斗將活動則又有一些區別。明初的軍隊結構上,往往是以步兵作為主力對抗來去如風的元朝騎兵,在這種情況下,明軍將領主動出擊與元軍進行「斗將」,其實也可以認為是一種在缺乏突擊力量的困窘下,為應對元軍襲擊而被迫採取的策略。加之蒙古人本身也有斗將的喜好,斗將事件頻出也就不難理解了。
當然,斗將這一行為,不管怎麼說,都蘊含有一種強烈的冷兵器時代的情懷在其中,隨著火器的發展,斗將行為最終消亡。後來鄭成功在荷蘭軍陣面前炫耀自己的弓術,並要求荷蘭人與其斗將時,荷蘭人卻只報以嘲諷,實際上也表明了「斗將時代」已經徹底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