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中國西南地區易攻卻難經略
2024-10-08 16:59:48
作者: 冷兵器研究所
華夏民族對雲貴高原的經略,從戰國時楚國設立黔中郡,又派大將莊蹻入滇開始,到現代對雲南西南部瀾滄江以外的土司改土歸流才徹底完成,可以說,這個過程花了兩千多年時間。如果以漢武帝經略滇地作為統一的中央王朝管理雲貴高原的開始,到明王朝時中央王朝才能對雲貴高原大部分地區進行有效統治,這個進程也花了一千多年時間,其間,雲南更是一度從中央王朝分離出去,建立了南詔、大理這樣的獨立政權。
在火器發展起來之前,東南亞是非常落後而弱勢的。中原王朝無法經略中南半島,除了氣候環境的因素之外,更重要的問題在於雲貴高原不好消化,因此缺乏一個穩固的後方。比如元成宗時代,試圖開疆拓土,令大將劉深征討泰國境內的「八百媳婦國」。然而劉深路過貴州西部,因征糧激起土著反抗,水東土司宋隆濟、水西女土司奢節相繼起兵,劉深迎戰之下,「既不能制亂,反為亂眾所制,軍中乏糧,人自相食,計窮勢蹙,倉黃退走,土兵隨擊,以致大敗」,「失地千餘里」。
此後元朝花兩年時間,付出巨大代價,才艱難平定水東水西之亂。但因無力廢除兩土司,被削減的兩土司的土地很大一部分交給了播州楊家,導致播州楊家的坐大。對雲貴高原的征服,很多時候看起來並不艱難,比如蜀漢諸葛亮平南中,隋朝史萬歲平爨氏,蒙古滅大理國。然而要令雲貴高原安定,卻頗為不易,大大小小的政治實體只是保持著名義上的臣服,卻憑藉高山險阻維持著獨立性,如同一顆顆的定時炸彈。
本書首發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雲貴高原大部分地區海拔在1000米以上,且群山縱橫,起落極大,將區域再次分隔成一個個的小板塊。直徑在10公里以下的局部盆地,在雲貴高原被稱作壩子。壩上地勢平坦,氣候溫和,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雲貴高原上農業興盛、人口稠密的經濟中心。雲南省約有1100多個壩子,壩子的耕地占全省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一以上。貴州的壩子約占耕地的四分之一。
顯然,這樣的地理環境不利於權力的集中,難以形成較有威權的中央。除了強大的南詔國之外,再沒有政權能在雲貴實現集權統治。大理對地方的管理非常鬆散,因此被蒙古人輕易攻滅。而麓川本有希望成為強大的「第二南詔」,卻在完成集權之前就被明王朝強力摧毀了霸權。
引用馬基雅維利《君主論》中的觀點,中央集權的國家較難征服,需要打倒其調動舉國資源的強大中央,但一旦將之打倒之後,統治就容易了;諸侯林立的國家則相反,征服相對容易,但想要統治和管理卻很困難。雲貴高原由於處於青藏高原、川西、川東等地向中南半島遷入人口的重要節點上,加上其破碎的地理環境利於不同文化的各自發展,其民族、語言、文化的複雜性也是眾所周知的。所以我們也就能理解為何蒙古幾乎輕而易舉地滅亡了大理王國,但其管理卻極為鬆散,並且在元朝後期新生的麓川王國崛起後便被奪走了半個雲南。荀子所說「兼併易能也,唯堅凝之難焉」,就是這個道理。
明朝剛剛從元朝手裡接管貴州時,用明人自己的話說:「蓋貴州乃古羅施鬼國,地皆蠻夷,山多箐穴,水不涵汀,土無貨殖,通計民屯僅十四萬石,為天下第一貧瘠之處,官戎歲給全仰於湖廣、四川二省,蓋本非都會之地,從古不入版圖。我朝但因雲南而從此借一線之路以通往來,一線之外,悉皆夷峒。」王士性《廣志繹》也說:「其地止借一線之路入滇,兩岸皆苗。」極為重視西南經略的大明經過200年經營和苦戰,也只基本消化了貴州和大半個雲南,剩下的半獨立政治實體仍待之後去消化。
雲貴高原的山民並不比北方遊牧民族缺乏尚武精神,在技術上,由於有中原—荊蜀地區—雲貴高原和河西—河湟地區—川西山地—雲貴高原兩條輸入途徑,也不會太過滯後。他們看起來好對付,只是因為其缺乏統一而有力的領導,但一旦要削除某些確定的政治實體在其老巢的世襲統治,所遭到的反抗不唯其本人,其他土司、部落也會紛紛響應。
無疑,歷朝歷代當中,明代對於西南經略的貢獻是最大的,貴州的安田宋楊四家,川南的永寧土司,都是被明朝所平定。明王朝在雲南也大力發展教育,廣建文廟,科舉制的推行使雲南和內地有了共同的文化體制。這一時期,中國南方廣大漢人的遷入改變了雲南當地人口構成,到明後期漢人人口占到雲南總人口的50%以上。也就是說,從明朝開始,漢地十六省增加了雲南、貴州,變成了漢地十八省。
總之,華夏民族通過兩千年的經營,才真正消化雲貴高原,將之納入「中國」的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