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華為生存密碼> 入職培訓文化:華為成人禮

入職培訓文化:華為成人禮

2024-10-08 16:32:18 作者: 唐島漁夫

  如今,入職培訓對於很多公司來說,尤其是南方的很多企業,並不算是一個新鮮事物。

  拿華為入職培訓的第一課,大概持續十天的大隊培訓來說。

  早晨,參加入職培訓的應屆生天不亮就得起來跑圈,等他們累得七葷八素,再進行緊張的培訓。課前要唱歌,點名答到聲音要大,培訓期間不准打盹兒,坐沙發也只能坐在前三分之一處。白天被折騰,晚上的日程也安排得滿滿當當,白天的知識到了晚上就成了大家的分享、輸出與辯論的主題。在爭強好勝的應屆畢業生較多的情況下,遇到時間緊任務急的情況,應屆生為了圓滿完成當天的工作項目,就要挑燈夜戰。於是,晚上睡不好,次日又是從出早操開始新的一天,如此循環。

  這種勞其筋骨、苦其心志之後的知識灌輸,其實是十分有成效的。

  在大部分情況下,大隊培訓個十天半月,企業文化都深入灌輸到新員工腦中。這樣的企業文化學習方式,也影響了後來的各行各業。如今很多公司的大隊培訓制度,最早都是從深圳這邊學到的精髓,而深圳諸多企業的大隊培訓,一般都是從華為這取到的真經。

  然而,華為的大隊培訓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很多企業只是學到了皮毛。

  華為的大隊培訓,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講並非只是對新員工灌輸企業文化,而是讓剛剛進入華為的新員工們形成一種工作習慣。這種習慣一旦形成,就會成為員工在華為期間,甚至於整個職業生涯的心理定式。

  換個角度來說,進入大隊培訓的華為人只算是進入了一個有多個分流的漏斗。十幾天的大隊培訓結業後,就要被分配到不同的部門。但無論被分配到哪個崗位,華為人都還會嚴格按照大隊培訓期間的條條框框來嚴格約束自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下來,全世界的華為人幾乎呈現出一種趨同的行為方式,甚至邏輯思維方式。

  如此看來,華為的大隊培訓,基本等同於一個工作標準化的總綱領。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

  拿儀容儀表方面來說。

  其實,自明清以降,在穿衣戴帽方面咱們中國人已經沒那麼多講究了,而且大家誰也別嫌誰,反正都是這個隨性勁兒,要的就是一個灑脫。比如該是休閒時穿的衣服,也能穿到正式場合;該是正式場合的襯衫皮鞋,穿著就去運動了;而身著運動裝的人,還能自顧自地到商場逛街。

  不過,這種情況到了華為大隊培訓期間,就被統一——所有人必須穿正裝。

  所謂正裝,在華為的標準化要求之下,必須是深色西裝、淺色襯衫,必須打領帶。西裝要求必須是商務正裝,不允許有休閒類色彩出現。比如,袖口上的扣子最好是一排四顆,而這四顆扣子,必須是緊緊挨在一起的,而不是松松垮垮的,更不允許是花里胡哨的。除此之外,西裝必須合身,必須和襯衫相匹配。比如,襯衫的袖口一般要稍微長於西裝袖口一到兩厘米,在伸胳膊的時候必須不能超過西裝袖口的一拳距離。襯衫太短了不行,太長了也不行。

  這樣嚴謹的要求一提出,很多人的精神面貌就被強制改良了。如果你不會穿衣服,那麼索性按華為的要求來,不用考慮穿什麼衣服,天天穿西裝你總學得會吧?

  關於整個職業生涯的影響要素,類似著裝這樣的還有很多。比如,工卡的嚴格佩戴、聽課紀律的嚴格要求、上班時間以及用餐時間的嚴格管控。最重要的,還有熬夜與加班習慣的初步養成。

  講到這裡,我們要跳出圈子來看這個問題。或許,我們都被華為大隊培訓的表象給迷惑了。

  大隊培訓是一個總綱不假,它直接影響了很多華為人的職業生涯也不假,但大隊培訓帶給華為人更多的並非物化的東西,而是一種強化服從本能。

  服從,作為華為大隊培訓的精神內核,它從一開始就悄悄存在,貫穿始終。

  來華為報到的第一天,也就是大隊培訓的前夜,全體新員工集合的時候,第一個出現在你面前的華為員工,就是一個軍訓教官。這軍訓教官,據說很多都是國旗護衛隊或者中央警衛團的退役人員。

  如學生時代軍訓時的教官那樣大聲呵斥、不怒自威的形象,從培訓的前一天晚上開始,就已經全部體現在了這位大隊培訓教官身上。尤其是這些教官往往身高馬大,天生帶有軍人的那股正氣凜然與神聖不可侵犯感,很多從大學校園出來的應屆畢業生,剛從機場、火車站匆匆趕到華為百草園(早期華為員工宿舍區),就感受到這樣一個下馬威。從這一刻開始,應屆生就對華為文化有了一個初步認識。

  在接下來的十天中,軍訓的氛圍被教官拿捏得恰到好處。比如在點名答到的時候,你的聲音必須洪亮,必須聲震四座才可以。又比如在培訓期間,出現了走神或者打盹兒的情況,教官頃刻間就會來到你面前。這樣的心理壓力,是當時很多華為應屆畢業生的群體記憶之一。

  所以,華為大隊培訓的真正目的是要讓員工有軍營式的服從意識。

  這種服從,植根於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的個人軍營經歷,在華為大隊培訓中被發揚光大。這種服從,並非普通公司企業文化的簡單灌輸,而是一種真正貫穿於華為職業生涯始終的服從。

  華為的服從精神,也延續到了接下來的各培訓流程模塊。

  大隊培訓之後,要對員工進行分流,分流的具體流向,是一營、二營、三營這樣的流程模塊。所謂一營,是指技術服務崗位的專業崗前培訓,需要熟悉所在產品線的售後調試、故障排查等工作。二營是專門的市場銷售類培訓,而三營則是研發測試類培訓。一營、二營、三營的培訓,曾經也被譽為魔鬼培訓營。也就是說,如果你覺得大隊培訓累,那就更不要小瞧了一營、二營、三營的辛苦。

  拿漁夫比較熟悉的一營培訓舉例子。

  漁夫本人的工作是銷售崗位,但是銷售類崗位的應屆畢業生,一般也要先被送到一營培訓,順利出營之後,才可以繼續進行二營培訓。否則,可能回爐再造。如果是市場類崗位的社招生,則在大隊培訓後直接進入二營培訓模塊。

  一營的課程設置包括理論培訓三個月及代表處實習三個月,前三個月的理論培訓非常辛苦。大隊培訓之後流向相同產品線的新同事們被統一編進了同一個班級,這個時候一個新的機構就出現了——華為大學,由華為大學統一分配帶班班主任和各個產品的主講講師,這樣一來,很多應屆畢業生就會感覺到又一次回到了自己的學生時代。

  其實,這樣的安排是其獨特考量的。

  因為華為招人往往不會找名牌高校畢業生,一般會在211和985院校里中等偏上的範圍內挑選,喜歡找那些出身貧寒、能夠吃苦耐勞的工科畢業生。尤其是早期的「兩電」和「兩郵」,即成電西電、南郵北郵。至於說再往上,學校門檻相對比較高的,就是盛產華為高管的華中科技大學了。

  這些被華為HR嚴格挑選出來的畢業生,身上有著很多不同於其他人的地方。比如他們在學校的時候一般都是好學生,不說品學兼優,至少也是刻苦勤奮。此外他們的出身一般不是「官二代」「富二代」「拆二代」,所以這些學生身上通常有著改變自己甚至改變自己家庭階級屬性的神聖使命感。更加重要的是他們身上還具有我們之前談到的那個重要屬性——服從。服從性的表現,就是在學校的時候立志做個好學生,在公司立志做個好員工。以前挑燈夜戰以求考一個好分數,現在則艱苦奮鬥爭取一個好績效。

  所以說,進入一營之後的分班,在邏輯層面上延續了應屆畢業生學生時代的心理。而且華為的管理機制確實是跟學校的做法如出一轍,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就不用說了,課前還要點名,或者唱歌,此外還有英語興趣班、演講班等。而且這些來自高校校園的年輕人,也很容易自發形成一種同窗之誼,業餘會結伴出遊,會推杯換盞,還有那些記錄革命友誼的合夥翹課等。當然,更不用說青年男女之間的互相傾慕了。

  這樣的三個月下來,很多人還不能算是華為的正式員工,但是卻對這個集體充滿了感情,而且在潛移默化之中,在內心深處對華為文化進行接受並吸收。

  關鍵是,這樣的接受和吸收,是非常深刻的,是深入骨髓的。

  這樣的三個月,就如同高校畢業之後,給這些年輕人一次讀研究生進修班的機會,只不過研究生的課程是壓縮到三個月的,而且課程也是華為精心選擇設置的。除此之外,這三個月幾乎就是學生時代的翻版——為了考試,廢寢忘食;為了過關,使出渾身解數。剛剛畢業還處於清貧時代,如同白紙一樣的年輕人們,從一開始就把「華為人」這三個字牢記在心,並且還會把它當作與親友的談資備感驕傲。

  這樣的公司體驗,這輩子只能有一次。

  這樣的體驗,假設在若干年之後重現一次。讓那些為生計忙碌半生,為利益和前程而鉤心斗角,擁有一定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的中年人士再去接受華為文化的洗禮,一定不會再有當初那份青澀的感覺了,華為文化在他們身上也不會再有春風化雨的魔力了。

  由此一來,培訓三個月後,一營學員被分配到各個代表處進行代表處實習的時候,也就像極了學生畢業時的各奔東西。當年在華為坂田基地的周邊小餐館中,昔日朝夕相處的同窗好友們,吃散夥飯時抱頭痛哭的場景時常出現。

  三個月一營培訓結束之後,就是三個月的代表處實習。

  對於很多剛從一營走出來的應屆新員工而言,從一營到代表處的轉變,特別像是瞬間到了另外一個世界。這裡再也找不到學生時代的感覺,而是直接進入了華為職場。只不過,此時此刻的新員工,還不算是標準意義上的華為正式員工。因為下到代表處之後,很快他們就被分配到不同技術服務工程師們的手下,而這些經驗豐富的技服工程師,也就成為他們象徵性的導師。

  對於很多市場口分配到代表處的新員工來講,這算得上是一段輕鬆愜意的時光。因為代表處的責任你不用擔,上面有導師替你扛著,代表處的平台資源你倒是可以用。只要你能夠在代表處交到幾個好朋友,尤其是能夠和代表處行政平台的秘書、文員們打成一片,基本上代表處的團隊建設活動,樣樣你都落不下。

  代表處之初體驗,日子會過得非常快,雖然時長也是三個月,但這三個月,遠比深圳總部一營培訓的那三個月來得短。因為幸福的日子總是短暫的。

  三個月代表處實習結束,應屆新員工們再次集結,回到深圳。再回深圳的時候,市場口新員工將會告別技服培訓,正式進入市場培訓。

  華為的新員工市場培訓,就是前面所提到的二營。二營培訓又分成三部分——一個月的理論培訓,兩周的客工部實習,兩周的展廳實習。

  理論培訓很容易理解,主要涉及市場拓展、市場營銷、客戶公關的相關知識。當然,考試頻率也很高。只不過,此時此刻的考試,要比一營技術培訓來得相對簡單。理論培訓之外,展廳實習也很容易理解,而「客工部」這個詞相對來說沒那麼容易理解。

  華為客工部全稱華為客戶工程部,也就是對客戶接待工作進行全流程監控和負責的部門。這個部門是華為相對於很多公司非常特別的一點,在稍微大一點的城市,比如北上廣深,華為都會設置專門的客工部。客工部平時的工作就是協助全國及全球各代表處進行本地接待,小到安排車輛、住宿、餐飲,大到聯繫展會、聯繫旅遊資源、聯繫醫院資源、聯繫本地各種跟華為業務開展有關的全部資源。總之,盡一切可能滿足客戶需求。

  關於客工部的故事,我們後邊還會提到。

  一個月的市場理論培訓結束之後,客工部就是緊接著的流程模塊。客工部會安排資深客工部客戶經理來給大家進行授課,授課內容無非是一些基本的接待禮儀,當然也包括一些實操的訂車、訂酒店、訂酒席等訓練。當然,有很多東西也是很細化的,比如關於宴席點菜的技巧,就有專門的一堂課來講中國各大菜系以及點菜的基本技巧。實習學員中一些英文比較好的,會被安排專門接待海外客戶,這個經歷也很寶貴。

  所有入職培訓的最後一項訓練,就是展廳實習了。

  嚴格意義上來講,客工部和展廳實習並不能完全割裂開來,雖然很多客戶接待一開始是休閒娛樂,但之後總要到華為總部安排一些商務活動,商務活動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就是參觀華為展廳。實習學員要做的,就是在展廳等待客戶的到來。在很多情況下,實習學員人數很多,而參觀的客戶卻沒有那麼多,於是,絕大部分的學員就開始考慮自己的分配去向問題了。

  對於市場口的應屆新員工來講,早期的華為分配比較簡單,定向輸送到代表處,要麼去產品線,要麼去客戶線。兩個崗位都是在市場一線的工作,產品線偏產品與解決方案,而客戶線則要貼近客戶,做一線客戶類工作。關於這一點,我們後邊還會詳細講。

  漁夫當時就被分配到了某代表處的客戶線。

  華為新員工的職場生涯第一站,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華為入職培訓,也就成了很多華為人的成人禮。

  入職培訓的這八個月,華為應屆畢業生都是帶薪培訓,對於全國所有企業來講,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可以說是鳳毛麟角。華為這樣的起手式,也就從根子上拉開了華為同很多業內和業外友商們的差距,正所謂贏在了起跑線。

  八個月的華為成人禮,漁夫至今受益,並且感恩。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