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幫孩子找到目標並朝著目標努力

幫孩子找到目標並朝著目標努力

2024-10-13 04:15:14 作者: 馬利琴

  孩子的事情,媽媽是無法越俎代庖的,更無法事事替孩子做決定。每個人的人生都屬於他自己,人生最重要的就是健康和快樂。要想讓孩子養成終身學習的好習慣,就要引導孩子不斷努力,找到自己的目標,之後朝著目標不斷努力。如此,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人生也就逐漸豐滿了。

  不知道未來是什麼樣子,就永遠無法到達那裡;沒有自己的目標,人生只能被別人牽著走;不規劃自己的未來,只能成為別人計劃里的一顆棋子……世界的運轉,永遠都是滿懷希望的人帶領盲目無措的人飛奔,沒目標的人只能為有目標的人服務。

  兒子馬上就要高中畢業了,他已經參加了兩次SAT考試,第二次比之前的成績提高很多,這個成績可以保證他隨意選擇全美前50的大學。不過,如果想進入有名的常春藤學校,還需要孩子再加把勁。根據孩子的能力,還可以再考一次,而且可以達到進入名校所需的分數。不過,即使分數能達到,最後也不一定會被錄取。

  現在,我們不妨也來想一下:

  如果這是你的兒子,該如何要求他呢?是為他做出選擇?還是說服孩子為能上名校而努力?還是滿足於現有成績,轉而增加他的社會經驗和能力?

  究竟是上名校更重要,還是讓孩子輕鬆愉快地學習更重要?如果是你該如何選擇?要不要替孩子做決定?

  

  如果孩子不夠刻苦努力,是接受現狀,還是努力改變他們的想法好呢?

  能否通過干預,改變已經讀高三卻不夠刻苦努力的孩子?

  媽媽的作用就是幫孩子找出自己的目標,然後朝著目標不斷努力。

  ▲激發孩子的內在動機

  美國史丹福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威廉·戴蒙,在研究青少年品格發展和教育方面,是全球傑出學者之一。看到年輕一代浮躁不安、逃避做出承諾,他很心急。經過長期、大規模的研究訪談,他發現這些年輕人最缺乏的是目的感。我們先來看兩個學生在寫作文時的不同表現:

  曉雪不喜歡寫作文,她寫作文的唯一原因是:作文得分高,總成績就高,有助於進入重點中學。

  小慕非常喜歡寫作文,一方面,練習寫作能幫助她在考試時取得好成績。更重要的是,小慕的理想是成為一名記者。她認為,提升寫作能力有助於她將來當一名傑出的記者。所以,小慕經常在博客上更新文章,喜歡跟網友交流寫作技巧。

  兩個孩子的學習動機明顯不同:

  曉雪的動力來自外部:她寫作文的行為是受到了外部因素的影響,與寫作本身並沒有直接關係。由外部因素驅使而學習的孩子,可能是想得高分,也可能是想得到他人的認可。在外力的作用下,他們會主動完成某項學習任務,但也只是把這項任務當作達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

  作為媽媽,我們必須了解孩子的學習動機,不應僅僅關注孩子的分數。一次考試成績很好,只能算是實現了一個短期目標,應該為孩子確立更長期的目標,即通過全身心學習可以達到的人生目的。

  明確了目的,就會產生一種內在驅動力。例如,一名醫學院學生的學習動機是:「我希望有一天能成為優秀的醫生,能救治更多的人。」如果他能一直堅持這個目的,就會不斷獲得學習動力,在面對課業和考試時,就會更有力量,就會常年堅持努力下去。

  ▲多問孩子幾個「為什麼」

  生活中,有些媽媽習慣用恐嚇的方式嚇孩子:「要是考試考不好,就不帶你出去玩。」結果或許孩子的考試成績確實能提高,但孩子對學習這件事會產生更深的芥蒂,不以興趣為出發點的學習,終究不會全心全意。只有讓孩子知道為什麼學習,他才能竭盡全力地自主學習。

  在美國影片《男家庭保姆》中,男主角與僱主的三個兒女之間有一段經典對白:

  「孩子們,去學校幹什麼?」

  「學知識。」

  「為什麼要學知識?」

  「考大學。」

  「為什麼要考大學」

  「為了找份真正適合自己的工作。」

  「為什麼要工作?」

  「為了得到別人的尊重,為了讓人瞧得起。」

  看到這段情節時,我感受頗多。男主角之所以要這樣問,主要是想讓孩子們明白學習的真正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們明白:上學是他們自己的選擇,絕不是被誰強迫的,只有自己才能主宰自己的決定。

  馬斯洛在人一生的層次論中說:當生存的需要不再是困擾人們的問題時,地位的需要就被彰顯無疑。遺憾的是,現在有多少孩子能夠真正明白學習的目的?

  目的由一連串的「為什麼」組合而成,但很少有孩子會在學校里問「為什麼」。比如:數學老師教了幾個公式、原理,雖然孩子記得很熟、運用得很好,可他未必知道為什麼要學這些;即使知道,恐怕也是考試需要。

  切記,在幫孩子確立目標前,就要給孩子解釋清楚:為什麼要學這個?將來的發展和這些知識有什麼聯繫?……沒有這些「為什麼」,孩子很難產生長期學習的動機。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