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也是天才,也能成功
2024-10-13 04:13:34
作者: 馬利琴
每個孩子都有一個超強的大腦,只要在恰當的時間段採取合適的教育方式,就可以將他們的才能激發出來。在0~10歲這個階段,只要將孩子需要的東西送給他們,只要對他們有信心,就可以實現。不要羨慕別人孩子的聰明,因為你的孩子也是天才;不要說別人的教育方法很高明,因為你自己也是貨真價實的教育家。媽媽一定要提高認識,相信孩子的能力,相信自己的孩子也是天才。
有個孩子非常厭學而且淘氣,連續轉了幾所學校都被要求退學,絕望之際,媽媽來找教育專家諮詢。
教育專家連續對孩子提出若干問題後,也覺得這個孩子「無可救藥」,打算告訴這位媽媽,自己已經無能為力。但是,職業的習慣讓這位教育專家不能當著孩子的面跟這位媽媽說出殘酷的「事實」。他將孩子領到隔壁房間裡,讓他等一會兒。為了不讓孩子感到無聊,他打開收音機,收音機里播放著音樂節目。
教育專家走出隔壁房間,透過窗戶看裡邊的孩子在幹什麼。結果發現,那個孩子竟然在跟著音樂翩翩起舞。他立刻改變了主意,到另一個房間對孩子的媽媽說:「也許您應該把孩子送到舞蹈學校去學跳舞。」
20年以後,這位曾經被很多學校認為「不可救藥」的孩子,成為美國百老匯著名的音樂劇《貓》的編舞者。
有時候,我們所謂的教育,反而可能會坑害了那些有才華的孩子。如果沒有那扇窗戶和那雙善於發現的眼睛,也許又葬送了一個天才。每個孩子都是天才,關鍵是我們能否激發他們的潛能,讓他們變成真正的「天才」。
如果你的孩子一刻也停不下來,恭喜你,他是個天才。
如果你的孩子會把玩具、家具都拆掉,祝賀你,他可能也是個天才。
要知道,國畫大師黃永玉小時候一直頑性難改,人稱「黃逃學」;劉翔小時候太頑皮、好動,管不了,才被媽媽送到體校;流行樂先鋒周杰倫,小時候不好好練琴,經常偷奸耍滑,被媽媽打。但看著他們如今的成就,不正符合我們對「天才」的定義嗎?
加德納曾提出多元智能理論,他認為,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同時擁有相對獨立的八種智能,但在生活中這八種智能卻不是獨立運作的,是相輔相成、有機結合的。正是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組合,才讓每個人都各具特色。
每個人都有成為天才的可能,這不僅是幻想。但要將其變成現實,就需要我們真正了解孩子的天賦,並給予尊重,幫助他們更好地平衡運用這些智能,充分發揮他們的特長。
作為媽媽,我們最大的責任,就是幫助孩子認識並開發自身的潛能。當孩子相信自己是「天才」時,他才會給自己樹立更遠大的理想,制定更高的目標,激發更充分的信心。如此,即使最終不會成為我們口中的「天才」,也會成為同齡人中的佼佼者。
▲肯定孩子的每一點進步
每個孩子都是天才。作為媽媽,一定要對孩子負責,不能過於放縱;同時,要充分信任孩子。有時,看似微不足道的信任,也許就能改變孩子的一生。要相信孩子。這種相信,不只是表現在孩子獲得驕人成績時,還有在你發現他有些方面表現不佳時。
抽象派大師畢卡索,上小學時成績很差,連最基本的字母都拼得亂七八糟。不僅每天不寫作業,還在作業本上亂塗亂畫,別提多讓老師頭疼了。在一般人看來,這絕對要被歸入問題孩子的範疇。可是,他的媽媽卻能發現他的獨特之處,並幫他挖掘出了自己的長處。父親是一位美術教師,媽媽就引導畢卡索跟父親學習,畢卡索從小耳濡目染,也愛上了繪畫,並終成一代大師。
相信孩子是天才,即使是一點一滴的細微進步,也能讓他不斷嘗到成功的喜悅,並發現學習的快樂;再給予他適當的幫助,奇蹟就會發生。但現實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很多媽媽都太「妄自菲薄」,總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家的孩子好,很少肯定和表揚孩子。給孩子報很多興趣班,不顧孩子的感受,強迫他學一大堆東西,無非就是為了不讓孩子落於人後。
須知,你給予孩子多少,他就會回報你多少。只要相信並鼓勵孩子,他就會更加自信、自愛。賞識孩子,就要給他創造寬鬆、和諧的生長環境,培養良好的心智,把外在激勵轉化為自身的動力,引導孩子學會賞識自己、賞識他人。
檯燈下,韜韜拿著筆愣了好一會兒,媽媽問他怎麼了,韜韜低著頭說:「我不會畫。」
媽媽鼓勵他說:「韜韜,要相信自己,不去嘗試,怎麼知道畫不出來?媽媽相信,你會畫得很好!」
韜韜鼓起勇氣,小心翼翼地畫起來。他越畫越開心,很快就完成了自己的作品,還跑去自豪地拿給媽媽看,媽媽立刻獎給他一個「好棒」的大拇指。
從此,韜韜喜歡上了繪畫,更重要的是,遇到困難的事,他也會自信地說:「相信自己,我一定可以的。」
善於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並給予積極的鼓勵和引導,星星之火也可以燎原。作為媽媽,我們一定要明白:在未來,每個孩子都有可能成為天才。除非腦部嚴重損傷,否則孩子出生後,就是一位蓄勢待發的天才。
▲認可潛能的多樣性
心理學研究指出:在0~14歲的孩子中,只有1.07%的兒童是真正的弱智兒童,而智力超常的兒童則占0.03%。這說明,98.9%的孩子在智力上不存在問題,關鍵在於他們的心態和興趣。而且,即使是那1.07%的弱智兒童,只要給予適當的訓練和鼓勵,同樣也會取得不同程度上的進步。
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愛因斯坦,4歲才會開口說話,而且含糊不清,人們都認為他「呆頭呆腦」的。上學後,老師還說,他未來肯定不會有大成就。
然而,他的媽媽卻不這樣認為。媽媽不覺得自己的孩子笨,雖然別人都看不起愛因斯坦,她卻沒有指責和抱怨,而是想盡辦法鼓勵他。只要愛因斯坦進步一點,就會得到媽媽真誠而熱烈的掌聲。
漸漸地,愛因斯坦心中充滿自信和希望,最終成為一位科學巨匠。
要造就天才,媽媽必須對自己的孩子充分信任。比如,孩子學跳舞,跳得不錯,值得鼓勵。如果哪裡做得不好,千萬不要當面指責。如果總是說「這兒動作不對」「那兒姿勢不美」,很容易打擊孩子的自信心,甚至可能讓孩子放棄跳舞。只要激發出孩子的自信,他就會跳得很好。
孩子的成長需要經歷一個過程,就像學習跳舞,不同的人在同一階段會跳出完全不同的水平來。主要就在於,自信的狀態不同。潛能是具有多樣性的,每個孩子都是天才。不管是媽媽還是孩子自己,都要重新審視對天才的定義。只有這樣,才能造就真正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