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心態開放,孩子才敢於嘗試
2024-10-08 14:42:15
作者: 寧十一
卡爾·威特說:「過度嚴格對孩子的發展有害,過分寬容又會讓孩子養成散漫的性格。正確的態度是該嚴就嚴,該寬就寬。但放在最首要位置上的,還是父母的寬容之心。」這種寬容的心態其實就是開放的心態,是鼓勵孩子嘗試的土壤。
陳景潤不僅是數學奇才,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獨特的見解。陳景潤的兒子陳由偉像所有好動的小男孩一樣,從小就特別淘氣,總是喜歡在家裡跑來跑去,把玩具拆壞,或者拿支筆在家裡的牆上到處亂塗亂畫,常常把潔白的牆面畫得亂七八糟。可陳景潤從來不生氣,認為那是兒子在動腦筋,要妻子不要管他。他說:「男孩子嘛,愛想愛動是好事兒。這樣表示他有求知慾,這樣的孩子,腦子靈活,我們做父母的應該支持他。」
因為陳景潤的這番話,陳由偉更來勁了,想怎麼玩就怎麼玩。當時家裡有個很貴的計算器,陳由偉總是好奇地在上面按來按去,覺得非常有意思。每蹦出來一個數字,他總是目不轉睛地瞧著,不明白這是什麼原理。
後來,他不但把計算器翻來覆去地折騰,還把那些按鍵一個個「挖」出來,想看看裡面究竟藏著什麼東西。妻子急得直跺腳,很想訓斥兒子。陳景潤攔住了她,認為兒子在做研究,擺擺手不讓她管。陳由偉「挖」出來的按鍵,陳景潤把它們一一復位,從始至終一臉笑容,非常有耐心。
從孩子呱呱落地的那天起,他就是一個獨立完整的人,有見識的父親會滿足他嘗試、冒險的需求,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沒見識的父親才會處處限制孩子,甚至在孩子嘗試犯錯的時候懲罰他。
有一次,一位朋友找到陶行知,告訴他一件自己很痛惜的事情:他的孩子在玩耍中,調皮地把他的金表拆壞了。
陶行知正埋頭忙自己手頭上的事情,聽了朋友的話,扶了扶眼鏡,問:「您是怎麼處理這件事的呢?」
朋友回答道:「我把孩子痛打一頓,他哭泣著向我求饒了!」說這話的時候,他的表情有些得意。
陶行知聽罷此言,不禁一拍桌子,大聲地驚嘆道:「恐怕中國的愛迪生被你槍斃掉了!」
陶行知的話驚呆了朋友,只見他直挺挺地站在那裡,一時不知說什麼好。
鼓勵孩子多去嘗試,是孩子學習進步的最好路徑。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嘗試的過程,在不斷嘗試試錯的過程中,才能讓孩子找到內心的熱情所在,乃至確定人生的方向。
鮑林,195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他的父親是藥劑師。鮑林從小就非常喜歡到父親的實驗室里去看父親調配藥劑,時間長了,鮑林自己也想動手調配藥劑。
鮑林的父親是一位明智的家長,當他注意到兒子對藥劑實驗的濃厚興趣後,就開始嘗試教鮑林怎樣調配藥品,怎樣做實驗。讓父親欣慰的是,鮑林對此越來越感興趣,並且每天都堅持去做實驗。
一段時間後,鮑林學到了很多關於藥品和實驗的知識,當然也學到了探索的精神。當父親因病去世後,鮑林依然懷著對實驗的喜愛,不斷地做各種實驗。正是父親的鼓勵,使鮑林走上了探索科學的道路,這才有了後來他在化學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曾說過:「好奇是小孩子獲得知識的一個最緊要的門徑。」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兒童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究者和成功者。」在好奇心的促使下,許多孩子特別具有破壞欲,什麼東西到了他手裡,沒一會兒就能把它大卸八塊。有見識的父親絕不會為了保護玩具而破壞孩子的探索精神和創造精神。
對於孩子來說,好奇是心靈覺醒的開始,因為好奇,孩子就會有探索周圍事物的興趣,並在探索活動中豐富和積累知識與經驗,發展創造性思維能力。有見識的父親給予的鼓勵,會幫助孩子將這種好奇心持續下去,變成探索世界的動力。
有見識的父親雖然也會心痛被孩子弄壞的物品,但不會通過斥責和打罵孩子去阻止這種探索行為。對於出自好奇的「破壞」行為,可以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引導他們學會更多的知識。比如,可以利用孩子對攝像機的好奇心,教他學習使用攝像機。
李玫瑾教授曾在節目中分享過一個觀點,就是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她說,孩子容易「闖禍」,其實並不是壞事,因為這樣的孩子非常聰明。如果你的孩子是「淘氣包」「破壞王」,你就偷著樂吧!
當然,不管孩子是不是足夠聰明,在育兒路上,最重要的都是允許孩子犯錯,用開放包容的心態看待孩子的行為,多一點接納和鼓勵,讓孩子在不斷嘗試中找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