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鬥爭

2024-10-08 14:28:25 作者: (英)約翰·馬里奧特 格蘭特·羅伯遜

  德意志帝國建立不久,就捲入了文化鬥爭。有幾個因素引發了這場文化鬥爭:其一是帝國之外(主要是奧地利、法國和巴伐利亞)教皇至上主義在政治上的崛起,其中1864年教皇列出的禁書目錄、梵蒂岡會議和1870年「教皇永無謬誤」的信條都是極端力量的表達;其二是德國國民信奉國家主義、自由主義、世俗主義等政治信條(他們在1867年前後曾大力支持德意志統一);其三是政黨與教會之間長期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政黨宣稱自己擁有國家主權,但獨立的天主教會也宣稱它擁有國家主權,而且教會認為從本質上看它的權力比世俗國家所能得到的任何權力都更高一層。

  「文化鬥爭」這個名字的來源應歸於著名的病理學家菲爾肖,他是帝國議會激進黨最重要的成員之一,他沒有背叛君主專制和俾斯麥,不同於蒙姆森、西貝爾和特賴奇克這些著名的自由派知識分子。他選擇「文化鬥爭」這個詞,意在強調問題的核心——兩種文化原則和理論之間的衝突。

  在長達十年的激烈爭論中,德國同時陷入了兩種不同的鬥爭。第一種鬥爭的起因是德國的羅馬天主教會拒絕接受梵蒂岡的信條,不願承認教皇在教會管理中永無謬誤和無所不能;第二種鬥爭集中在學校的控制權,以及教士的教育和法律。對於純粹的神學問題,著名的學者多林格提出反駁,他譴責教皇的主張在歷史上毫無根據,在教條上錯誤連篇,嚴重威脅天主教理論和教義的發展,實在是梵蒂岡教會和耶穌會士強加的觀念,充滿了粉飾、操縱和脅迫的味道。多林格是天主教自由主義的領袖,正是因為他拒絕接受梵蒂岡信條,舊天主教會派得以建立,教徒紛紛脫離羅馬的天主教。

  不幸的是,他們的事業與其他重要問題牽扯到了一起,還逐漸得到了政治黨派、教育界、新教和世俗主義者的支持。他們的主張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被視為對天主教的敵視,他們若是取得勝利,將會嚴重破壞天主教會的影響力,甚至動搖整個天主教會存在的基礎。是與政治和思想都與德國羅馬天主教會的信條相牴觸(除了在反對梵蒂岡信條上是一致的)的自由神學派結盟,還是向所謂全能的梵蒂岡教皇投降,德國的羅馬天主教徒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最後,他們選擇忠於自己的教會,雖然涉及接受梵蒂岡的信條,但他們還是贏得了勝利。舊天主教徒淪為少數派,他們在兩個陣營的勢力和影響力都日漸式微。雖然他們一開始得到了認可,但也只是曇花一現,不久便消失得無影無蹤。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