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你們不懂我——破壞大王的自白書
2024-10-08 13:56:45
作者: 曉平
孩子的「破壞力」真的讓很多父母頭疼,他們好像以破壞東西為樂:不是拆掉新買的小汽車,打碎喝水的杯子,就是在牆壁上亂畫,甚至還會在爸爸媽媽的重要證件上畫畫……
遇到類似的情況,很多父母會惱火地訓斥孩子,讓他為自己的錯誤買單——罰站,或是打手心,好讓孩子不再隨意破壞玩具或有價值的東西。有些父母甚至會對孩子大發脾氣,一方面發泄內心的怒氣,一方面起到威懾孩子的作用。
可是我要說,面對孩子的破壞行為,父母的這些做法都是不恰當的。要知道,孩子的這些破壞行為都是無意的,是好奇心和探索欲的體現。喜歡搞破壞的孩子年紀大約在三四歲到八九歲之間,這是孩子自我意識迅速發展的時期,有強烈的好奇心,開始按照自己的思維和想法去認知和探索這個世界。
他們的內心有很多想法:這個東西很漂亮,我想知道它裡面是什麼樣的;這個汽車很新奇,我想知道它是怎麼發聲的;哇!這畫筆能畫出五彩的顏色,我要畫出美麗的畫作!在「搞破壞」的時候,他們的好奇心得到了滿足,也認識和了解了世界,進而實現了自我的成長。
可父母的懲罰和責罵讓他們迷惑和不解:父母為什麼要懲罰我,我做錯了什麼?我想要弄明白這是怎麼回事,父母為什麼要發火?他們為什麼不理解我!難道我真的做錯了嗎?之後,迫於父母的管制和威脅,孩子開始變得「聽話」,不敢再搞破壞。當然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也被遏制,時間長了,孩子就會變得呆板、缺乏創造力,不敢嘗試,也不善于思考。
請記住𝘣𝘢𝘯𝘹𝘪𝘢𝘣𝘢.𝘤𝘰𝘮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事實上,生活中很多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和創造力都是被父母強行剝奪的。
李林是一個8歲的男孩,在父母眼中,他是一個喜歡調皮搗亂的孩子,不知道弄壞了多少玩具,也不知道拆掉家裡多少東西。凡是他好奇的東西,他都敢拿過來拆卸。
這讓李林的爸爸非常惱火,因為李林爸爸是一個做事嚴謹、規矩的人,實在不能忍受孩子把好東西弄壞。於是,每次李林拆東西,爸爸就會教訓他,甚至會動手。可李林始終改不了這個毛病。
一天,李林看到爸爸拿回來一個新的天文望遠鏡,能清晰地看到天空中的星座。李林感到非常好奇,便趁爸爸不注意的時候把望遠鏡拆了。原本他打算研究完之後再給安裝好,可是這望遠鏡太精密了,一個小孩子怎麼可能安裝好呢?
第二天,爸爸發現了這件事,立即暴跳如雷。看著散落一地的零件,爸爸把李林拎起來痛罵一頓:「之前我就告訴你不要拆東西,你總是屢教不改,現在你竟然如此膽大,拆了這麼貴重的東西,看我不好好教訓你!」
李林也被嚇壞了,連忙道歉:「爸爸,我不是故意的,我只是好奇……」話還沒說完,爸爸就打斷他:「好奇?好奇就可以弄壞東西嗎!你實在太過分了!」說完,爸爸把李林關進屋子,讓他在屋裡反省。
這件事情之後,李林確實收斂了,再也不敢拆任何東西了。可是由於爸爸的打罵、懲罰,也扼殺了李林的天性,使他慢慢地喪失了好奇心和探索欲。開始他對很多東西依舊充滿好奇心,可是擔心爸爸的責罵,便不再去探索;開始他有豐富的想像力,可是擔心自己闖禍,便不再胡思論想。
結果是不是令人惋惜?沒錯,確實如此。李林的爸爸並不是一個明智的父母,因為心疼天文望遠鏡就扼殺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想像力,剝奪了孩子思考和探索這個世界的機會。不管對孩子還是父母來說,這都是一個悲劇。
當然,我並不是說父母應該縱容孩子肆意「搞破壞」,即便孩子犯再大的錯都不能加以管教和懲罰。當孩子的破壞行為是蓄意的、過分的時候,甚至給他人帶來困擾時,父母應該給予約束和引導,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和事情的嚴重性。上面的例子,李林的爸爸可以教導孩子,讓他避免破壞貴重物品,但卻不能一味地禁止孩子探索。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才能把孩子的破壞力轉化為創造力,從而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富於想像力、創造力的人。
現在大多父母習慣「圈養」孩子,要求他們循規蹈矩、聽話乖巧,要求他們不調皮搗蛋、不隨意闖禍。這導致孩子每天只是學習、學習,了解這個世界的渠道也僅限於書本、電視、網絡。孩子的成績或許很好,可是思維、目光受到限制,缺乏想像力和創造力,缺乏動手能力和探索能力。
事實上,有「破壞自由」和沒有「破壞自由」的孩子,區別真的很大。前者保持著強烈的好奇心,對任何事情都有濃厚的興趣,不僅思維活躍、想像力豐富,而且動手能力特別強。而後者所了解的世界是扁平化的、刻板的,思維也是刻板的、僵化的,缺少好奇心和想像力,甚至可能成為書呆子。長大之後,這些孩子的思維和見識也有所不同,人生境遇自然也就不同。
所以,作為父母應該冷靜客觀地對待孩子的破壞行為,懂得孩子的內心想法,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不是簡單地制止或是打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