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別替孩子走路,別給孩子挖坑> 孩子自己的行為,讓孩子學會自己負責

孩子自己的行為,讓孩子學會自己負責

2024-10-08 13:48:47 作者: 陳文姬

  現在的父母都非常寵愛自己的孩子。每當孩子惹了禍,家長就會出面替孩子擺平;孩子有了什麼過失行為,家長就會盡力護著孩子;孩子遇到什麼困難,家長就會自己攬過來幫孩子解決。久而久之,孩子便認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犯起錯來就會更加肆無忌憚。事實上,家長的這種嬌慣和過度保護容易讓孩子養成養尊處優、為所欲為、不負責任的性格,等孩子長大後,就會對社會和他人缺乏責任心。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孩子自己的行為,讓孩子學會自己負責。

  我們先來看下面這個案例。

  有一天放學後,小強和小夥伴們在院子裡踢足球,不小心踢碎了張奶奶放在陽台上的花瓶。

  事情發生後,小強非常害怕,趕緊跑回家去找媽媽幫忙。媽媽聽了小強的描述後,不以為然地對小強說:「這有什麼大不了的,走,媽媽和你一起去買一個更漂亮的花瓶,賠給張奶奶就是了。」

  

  說完,媽媽拿上錢包就和小強出門了。花瓶買回來後,媽媽牽著小強的手一起來到了張奶奶家。媽媽對張奶奶說:「張奶奶,對不起,小強剛剛在院子裡踢球,不小心打碎了您的花瓶,這不,我專門買了一個新花瓶,給您送了過來。」在媽媽說話的時候,小強一直躲在媽媽後面,一句話都沒說。

  媽媽把花瓶遞到了張奶奶手中,張奶奶笑著說:「一個舊花瓶而已,還麻煩你專門跑去買一個,我自己都沒注意,還在納悶兒,是哪個小孩把球丟在了我這裡呢!原來是小強的。小強,快來,到奶奶這兒來,把球拿去玩吧。」

  聽到張奶奶這樣說,小強跑過去接了張奶奶手中的球,連句謝謝都沒說,就跑出去玩了。

  在這個案例中,當小強闖禍後,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解決問題,而是跑回家尋求媽媽的幫助。在弄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後,媽媽也並沒有讓小強去向張奶奶道歉,而是選擇了用自己的方式幫助小強解決問題。可以說,媽媽和小強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長此以往,容易讓小強形成不負責任的性格。

  這世界上沒有人可以永遠得到別人的幫助,所以做家長的要學會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能總是替孩子承擔過失。

  許多家長總是會苦惱,為什麼自己的孩子沒有責任心。事實上,並不是孩子天生缺乏責任心,而是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們的責任心被家長抹殺了。

  相信這樣的場景許多家長都很熟悉。孩子在上學時,經常忘記帶書本、筆袋等,而每一次家長在發現後,都會第一時間趕去學校親自將孩子落下的東西交給孩子,他們這樣做的理由往往是:「上課要用啊,怎麼可以不給他送過去。」

  事實上,家長這樣做並不是在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而是在幫孩子逃避責任,假如孩子不能品嘗到自己錯誤行為釀成的苦果,他們就永遠不會長記性,不會去思考如何不再犯類似的錯誤,甚至,他們還會認為這樣做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反正會有人幫我,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養成不負責任的壞習慣。

  我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故事。美國的一個小學生因為某次發脾氣砸校車,導致了校車受損而被罰停乘校車一個星期。在那一個星期里,這名小學生每天都要步行幾千米去上學。有鄰居問小學生的爸爸,你家裡有汽車,為什麼不用汽車送孩子上學,而要讓孩子走路呢?這位爸爸笑著說:「這是他自己犯下的錯誤,他必須承擔後果,我們不會幫他。」

  不知道將這件事放在大多數中國父母身上,又會是怎樣的情況呢?我想,大部分父母可能都會先將孩子批評一頓,然後每天開車接送孩子吧!比起讓孩子記憶深刻的走路,開車送孩子上學又能讓孩子學到什麼呢?當孩子犯了錯誤,大多數中國家長的做法都是先批評孩子,然後再替孩子收拾殘局,讓孩子免予承擔他應該為自己的過失付出的代價,這樣的處理方式,又怎麼會讓孩子反思自己的過失行為,成長為一個有責任心的人呢?

  父母必須明白,讓孩子承擔自己行為帶來的後果,是對孩子最有效的教育。例如,當孩子上學拖拖拉拉時,父母不要急著幫助孩子收拾東西、催促孩子快點,就讓他按照自己的節奏走。當孩子因為拖拉而遲到,並且受到批評或懲罰時,下一次遇到同樣的情況,孩子自然會改正拖拉的壞毛病。

  此外,作為父母,以身作則也十分重要。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父母要想讓孩子成長為有責任感的人,自己首先要加強自我修養,提高自己對家庭、工作、社會的責任感,不為自己的過失尋找任何藉口。

  具體來說,要想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父母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孩子的事情讓孩子自己做

  對孩子所有的事情都大包大攬是許多父母的一貫做法。事實上,這種做法對孩子具有很大的負面影響,一方面,它助長了孩子對父母的依賴,容易讓孩子失去獨立做事的能力;另一方面,它會讓孩子失去責任感。

  2.允許孩子有過失行為

  「你不能怎麼怎麼樣」「你要是把什麼怎麼樣了,看我怎麼收拾你」……是許多家長經常會對孩子說的話。其實,這些話會在無形之中增加孩子的心理壓力,不但不利於減少孩子的過失,還會增加孩子的過失,容易讓孩子形成有了過失而不敢面對、不敢和父母說,一味逃避的性格。

  3.鼓勵孩子面對自己的過失

  家長三番五次地嚇唬孩子不許有過失也是孩子不敢面對自己的過失的一個重要原因。在面對孩子的過失行為時,家長一定要理性,要多給予孩子鼓勵和引導,讓孩子學會面對和負責,而不是遇事一味逃避。

  如果孩子犯了錯,一定要讓他親自去向別人道歉、賠償損失。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讓孩子取得別人的原諒,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讓孩子從小懂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增強孩子的自律精神,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