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別替孩子走路,別給孩子挖坑> 別打著愛的旗號,將孩子視為自己的附屬品

別打著愛的旗號,將孩子視為自己的附屬品

2024-10-08 13:48:03 作者: 陳文姬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每個孩子都是父母愛的結晶與延續,但孩子卻並不依從父母而生。很多父母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總是理所當然地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他們以愛之名,把自己的想法與意願強加於孩子身上,還美其名曰「一切都是為了你好」。但他們不知道,自己這份畸形的愛已經逐漸扼殺了孩子的自由,把天真的孩子變成了一種可以利用的工具。

  

  每個人都有得到心理和生理尊重的需求。孩子也是,哪怕他還小,他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也一樣具備思想和人格,他不是任何人的附屬品。當父母明白這一點並懂得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選擇與決定時,孩子才能不斷進步,成長為一個人格高尚的人。

  「你是我生的,你就必須聽我的」「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好」,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聽到類似的話。這也是當下很多父母內心最真實的想法,打著愛孩子的名義,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

  孩子雖因父母而來到這個世界,但父母與孩子的關係,說白了也就是親人與撫養者的關係。父母對孩子擁有撫養權,卻不擁有所有權。孩子不是你的附屬品,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這種認知體現的不僅是對孩子的一種尊重,更是一種境界與修養。父母也只有具備了這樣的境界,擁有了「孩子不屬於父母」的這種認知,才能把獨立自主當作是對孩子最基礎的教育。

  瑞士心理學家米勒曾經說過:「一旦孩子被當成父母的私人財產,被父母利用以達到某種目的,一旦父母對他施以控制,他最基礎的成長就會被粗暴地打斷。我們任何時候都必須尊重孩子,將他視為他自己生活的中心,這是孩子人格的最迫切的需要。」

  現在,已經有不少開明的父母意識到了這一點,並已經試著做出了些許改變。比如,從小鍛鍊孩子一個人睡覺、一個人獨自上下學、一個人坐車等。學會了事事獨立的孩子與父母的關係依然融洽,因為他們懂得彼此需要相互尊重,也需要自己獨立的私人空間。所以,讓孩子從小就學會尊重他人與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是讓孩子走向獨立的第一步。

  相反,父母如果一味地把孩子當作自己的附屬品牢牢地拴在身邊,那麼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孩子難獨立、難成長。因為父母總想著把最好的東西直接塞到孩子的手裡,讓孩子照搬執行,殊不知,你的這種愛恰恰是在傷害孩子。

  要想給孩子最好的教育,首先你得學會尊重孩子,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之上愛他,給予信任與理解,給予肯定與支持,這樣才會讓孩子成為真正的自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現實生活中,大部分父母都很難做到這一點。他們把孩子當作自己的附屬品,當作炫耀的資本,當作完成自己心中夢想的工具。他們表面重視孩子、愛護孩子,實際卻並不尊重孩子,其實他們重視的只有他們自己。

  他們重視虛榮,所以他們希望孩子好好學習、出人頭地;他們重視願望,所以他們希望孩子努力完成他們年少時留下的遺憾與未完成的夢想;他們重視將來,所以他們希望為孩子做一切他們認為正確的決定,並且認為是為孩子好;他們重視權威,所以他們希望孩子能乖乖聽話、守規矩,按自己的意願與想法去生活。

  但這種以愛之名的重視,卻一次又一次地阻礙了親子間的交流與溝通,一次又一次地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嚴重阻礙了孩子的思維發展與自理能力。如果父母將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不給予孩子精神上的自由,那麼總有一天,孩子會在你這種壓力的關愛下窒息而亡。

  新聞上曾報導過這樣一個慘痛的案例。

  8歲的女孩妍妍,如花朵一般的年紀,本該享受著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可事與願違的是,她每天的生活都被安排得滿滿的,幸福的童年對她來說似乎是一種奢望。她每天除了準時去學校上課外,放學後還要不停地去上各種補習班,過著單調而貧乏的兩點一線生活,沒有玩伴,沒有自由,更不能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樣的壓力對於一個才上小學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是何其沉重。妍妍曾多次嘗試著與父母溝通,希望能減免一些額外的補習,可父母每次都說:「我們這還不都是為了你好。」

  可是,報了這麼多的補習班,妍妍的學習卻並沒有得到進步。父母百思不得其解,詢問補習班老師才發現,原來孩子由於太累而導致經常在課堂上睡覺,就算勉強聽課也是精神恍惚,注意力不集中。聽到老師這樣的描述,妍妍父母卻依然沒有做出改變,在他們看來,孩子現在吃點苦,將來才會更輕鬆,收穫更多的幸福。

  就這樣,長期處於高壓政策下的妍妍,最終因不堪忍受父母這份沉重的愛,在一個清晨,從窗台上一躍而下結束了自己如花的生命。

  此時,妍妍父母才追悔莫及,後悔不該對女兒太過嚴厲與苛責。只是,再多的後悔與懊惱也無法挽回女兒的生命了。

  其實,整個事件的導火索無疑就是妍妍的父母,他們自私地把孩子看成了自己的附屬品,打著愛的旗號,強行干預著孩子的生活。作為父母,你是否有那麼一刻反思過自己的行為呢?既然是愛孩子,希望孩子一切都好,那麼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你有尊重過他的想法與意願嗎?你給他自由選擇與獨立自主的機會了嗎?沒有,孩子在你的眼裡,完全變成了你的附屬品,完全得按照你的想法與意願來做事。

  可是,面對孩子的逃避與反抗、叛逆與自殘,這樣的結果,真的是你教育的初衷嗎?你和孩子從中感受到幸福了嗎?父母應該明白,養育孩子是你的選擇與責任,並不是一種投資。你付出了多少,就要求孩子必須回報你多少,這是一種錯誤的教育理念。愛孩子不應該以占有為目的,更不應該將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

  最後,我想引用著名家庭教育專家魯鵬程的一段話來作為結尾:「任何一個孩子都只屬於他自己,他需要有自己的思想、人格、尊嚴,需要有自己為自己規劃的人生之路,同時也依靠自己的努力去走他想要走的道路,而這一切,都是父母所不能主宰的,也是不能隨便干預的。」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