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得多不如說得妙
2024-10-08 13:42:45
作者: 盧江
《墨子》中有這樣一段對話:子禽問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蝦蟆蛙蠅,日夜恆鳴,口乾舌擗,然而不聽。今觀晨雞,時夜而鳴,天下振動。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時也。」墨子的意思是說,蛤蟆、青蛙,白天黑夜叫個不停,叫得口乾舌疲,然而沒有人去聽它的。雄雞,在黎明按時啼叫,天下震動,人們早早起身。多說話有什麼好處呢?重要的是,話要說得切合時機。
「好菜連吃三天惹人厭,好戲連演三天惹人煩」。語言作用的大小,不在於「數量」,而在於「質量」。過猶不及,與人交流或者做報告時,一定要掌握火候。引經據典、長篇大論或許能夠讓你的談話內容豐富,但是也能讓聽眾聽覺疲憊,最終不知你所云。所以有時候,精煉的話語更能達到目的。
因為任何事物,不管是多複雜的現象、多深奧的思想,說到底都是經過抽象概括後的認知。而這些認知恰恰就是事物的精華與核心,所以無論是閒談還是正式探討,只要抓住話題的精髓,領悟它就能觸類旁通。如果你能用極為簡明的語言,條理分明地將自己的觀點加以表述,或將對方思想、觀點上的實質部分一一揭露,便能達到「片言以居要,一目能傳神」的效果。
語言學家拉克夫曾總結過說話的原則:說話不要咄咄逼人;讓別人也有說話的機會;讓人覺得友善。那些喜歡滔滔不絕的人,常常會忽略聽者的感受,所以很容易招人煩。
馬寅初在擔任北大校長期間,被邀請參加中文系郭良夫老師的結婚典禮。他平時都很忙,很少參加活動,所以人們看到他能來都很高興,希望他可以上台致辭。但是馬寅初來的時候沒有想到會有這個環節,所以沒有準備,但是為了不掃大家的興,只得上台。可是講什麼呢?夸新郎?沒有新意而且太客套。講學問?自然不合時宜。最終他只說了一句話:「我想請新娘放心,因為根據新郎大名,他就一定是位好丈夫!」
起初人們還不明白校長這句話的含義,可是一聯繫新郎的名字,恍然大悟,「良夫」不就是善良美好的丈夫嗎?
在與人交流時,一定不要浪費大家的時間,將自己要講的內容凝練成一句話,避免無意義的重複,否則效果會適得其反。
在一次亞洲大專辯論賽中,香港中文大學隊與新加坡國立大學隊,針對「個人利己主義是社會進步的最重要因素」的辯題進行辯論。新加坡國立大學隊為正方,香港中文大學隊為反方,雙方爭辯激烈,相持不下。
這時,香港中文大學隊一個隊員指出:「國父孫中山先生領導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難道是因為個人功利主義嗎?愛迪生發明電燈,造福全人類,難道也是因為個人功利主義嗎?」這句話雖然簡短,但是一針見血、切中要害,具有幾乎不可辯駁的威力。
俗話說:「秤砣雖小壓千斤。」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