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因效應:不要被眼前的事情蒙蔽了眼睛
2024-10-08 13:29:08
作者: 鵬萬里
心理學家洛欽斯做了一個實驗,他分別向兩組被試者介紹一個人的性格特點。對甲組先介紹這個人的外傾特點,然後介紹內傾特點;對乙組則相反,先介紹內傾特點,後介紹外傾特點。
在考察這兩組被試者留下的印象時,結果與「首因效應」相同。洛欽斯把上述實驗方式加以改變,在向兩組被試者介紹完第一部分後,插入其他作業,如做一些數字演算,聽歷史故事之類的不相干的事,之後再介紹第二部分。
實驗結果表明,兩個組的被試者,都對第二部分材料留下的印象深刻。這說明,人們會對近期發生的事情印象更為深刻。
某人或某事的近期表現在頭腦中占據優勢,從而改變了對該人或該事的一貫看法。這種現象,心理學上叫「近因效應」。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與人的交往中,在交往的初期,還處於生疏階段,「首因效應」的影響特別重要,而在交往的後期,就是在彼此已經相當熟悉的階段,「近因效應」的影響變得更加重要。
本書首發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近因效應」是人在社會交往中的又一偏見,人們將對方的最後一次印象作為認識和評價的依據,以偏概全。比如,當一個平時表現不錯的人犯了錯誤之後,人們往往會將這個錯誤看得特別嚴重,這個人的形象也隨之會在眾人眼中大打折扣;而當一個平時碌碌無為的人突然有了成績,平常熟悉他的人,會突然眼睛一亮,對其刮目相看。
負面的「近因效應」會導致人際關係的雙方關係產生量變,甚至質變。現實生活中的友誼破裂、夫妻反目、朋友絕交等,都是負面的「近因效應」導致的。
所以,在人際交往中,我們要儘量完整地去看人看事,不要斷章取義;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事,不因一時一事評價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