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利得定理:一心二用是一種能力
2024-10-08 13:28:18
作者: 鵬萬里
班傑明·富蘭克林——18世紀美國最偉大的科學家、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他的父親原是英國漆匠,當時以製造蠟燭和肥皂為業,生有10個孩子,富蘭克林排行第八。富蘭克林8歲入學讀書,雖然學習成績優異,但由於家中孩子太多,父親的收入無法負擔他讀書的費用,所以,到了10歲時他就離開了學校,回家幫父親做蠟燭。富蘭克林一生只在學校讀了兩年書。12歲時,他到哥哥詹姆士經營的小印刷廠當學徒,自此當了近10年的印刷工人。但富蘭克林的學習從未間斷過,他從伙食費中省下錢來買書,同時,利用工作之便,他結識了幾家書店的學徒,將書店的書在晚間偷偷地借來,通宵達旦地閱讀,第二天清晨便歸還。他閱讀的範圍很廣,從自然科學、技術方面的通俗讀物到著名科學家的論文以及名作家的作品。
就是在當學徒的這段時間裡,富蘭克林把在學校曾兩度考試不及格的算術學了一遍,又讀了賽勒和舍爾梅的關於航海的書,從這些航海的書里,他接觸到了幾何學知識。富蘭克林的學習日漸深入,還讀了洛克的《人類的悟性》和波爾洛亞爾派作者寫的《思維的藝術》。
1723年富蘭克林離開了波士頓,到費城的基未爾印刷所和英國倫敦的印刷廠當工人。1726年秋,富蘭克林回到費城,這時他已掌握了精湛的印刷技術,開始獨立經營印刷所,印刷和發行《賓夕法尼亞報》,並出版了《窮查理曆書》,當時被譯成12種文字,暢銷於歐美各國。1727年秋,他和幾個青年在費城創辦了「共讀社」,組織了小型圖書館,幫助工人、手工業者和小職員進行自學,每星期五晚上,討論有關哲學、政治和自然科學等問題。此時的富蘭克林還不到30歲,通過刻苦自修,已經成為一個學識淵博的學者和啟蒙思想家,在北美的聲譽日益提高。在富蘭克林的領導下,「共讀社」幾乎存在了40年之久,後來發展為美國哲學會,成為美國科學思想的學術中心。
1736年,富蘭克林當選為賓夕法尼亞州議會秘書。1737年,任費城副郵務長。雖然工作越來越繁重,可是富蘭克林每天仍然堅持學習。為了進一步打開知識寶庫的大門,他孜孜不倦地學習外國語,先後掌握了法文、義大利文、西班牙文及拉丁文,他廣泛地接受了世界科學文化的先進成果,為自己的科學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通過富蘭克林的故事,法國社會心理學家托利得從中總結出:「測驗一個人的智力是否屬於上乘,只看腦子裡能否同時容納兩種相反的思想而無礙於其處世行事。」後來,人們把托利得的這句話總結為「托利得定理」。
「一心二用」,心中同時容納兩件完全不同的事情並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當然,它的好處也是不言而喻的,且不說思路開闊,效率增高,起碼戰鬥力增大了一倍,而且一個人同時考慮兩件完全不同的事情可以讓人的眼界大大拓寬,避免在某條錯誤的道路上「一條道走到黑」。
隨著時代的發展,每個人面臨的事情都越來越多,常常會忙到分身乏術,因此, 那些可以做到「一心二用」的人已經顯現出巨大的優勢,從而在職場和個人成長中搶占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