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第三枚

2024-10-06 05:16:29 作者: 商成勇、岳南

  關於第三枚佛指的發現,似乎奇特而神秘,頗令人多讚詞。

  第三枚佛指存放在後室秘龕中刨出的那件鐵函中。其實,在鐵函面世之初,人們便已將注意力集中在了除八重寶函之外的它的身上。

  專家們也總感到,這件鐵函為什麼這麼獨特,非要放置於秘龕之內,難道這就是「會昌滅佛」中被法門寺僧眾們偷偷藏匿起來的真正意義上的佛指舍利嗎?

  1987年5月9日上午,陝西省文物局文物處處長張廷皓從西安來到扶風,對考古人員和學者們轉達了國家文物局關於開啟鐵函不得損壞函體的通知。從這個通知的傳達中可以看出,扶風縣博物館工作人員的一舉一動,都與北京國家文物保護的最高機關保持著緊密的聯繫。

  本章節來源於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

  當天下午,韓偉、張廷皓向鳳翔關中工具廠求助,工具廠很快派一位老師傅攜帶工具來到扶風,協助開啟後室秘龕鐵函。

  一切準備就緒,鐵函被搬到工作檯上,因年代久遠,鐵函周身布滿鏽斑,呈焦茶色。原包裹函體的鮮艷絲綢也早已腐爛朽壞,僅餘焦炭狀的一少部分粘連於函頂。通過放大鏡仔細探視,發現絲綢為羅線織成,其間有金色折枝花及雲紋。王?、王亞蓉、曹緯等專家,用關中工具廠的刀具小心地清除了函縫中的鐵鏽。因正面的函縫已鏽實,無法開啟函蓋,考古人員只好再次仔細分析X光透視片。為了嚴格而科學地探清這隻鐵函中的隱情,事先考古專家們已在扶風縣醫院透視室,對函內的一切進行了透視。函內顯然有「異狀物」,但模糊不清,很難進一步確定具體內容。連續兩天,專家們反覆對這異狀物「會診」,但總是不得其真正要領。今天的研究仍然沒有得到一個滿意的解釋。

  王?與王亞蓉為鐵函除鏽

  大家決定不再紙上談兵,只要打開寶函上的子母扣,取出函中物,一切不都真相大白了嗎?於是,曹緯用磨製鋒利的鋼式刀具,鑿掉了子母扣中的鐵臂,隨著函蓋輕微地顫動,封閉嚴實的鏽斑全部脫落,函蓋毫無損壞地被輕輕打開,裡面露出了兩枚隨球[1]和幾片腐爛變質的絲綢。當這一切做完之後,已是5月10日的凌晨了。

  接下來是照相、錄像,研究提取絲織品的方案和步驟。意見統一後,韓偉從函中取出兩枚隨球,王?用鑷子取出開函時掉在絲綢片上的鐵鏽渣,並以竹匕剝離四壁粘連的赭紅色絲綢片,為防止因通風進氣而造成的乾燥,考古人員找來濕綿紙蓋住暫時不能清理的部分。凌晨1點鐘,第一片絲綢被取出,經初步鑑定為羅底蹙金珠袋(用以盛裝隨球)。大家小心謹慎地將這片絲綢放入已準備好的木盒中,並迅速蓋上噴濕的消毒棉紙。由於鐵函內的小型鎏金銀函緊貼函體,無法用手拿取,極富經驗的王?便對照X光片,用細長的鐵絲探查內部情況,然後編成了長方形鐵絲框,套在小型銀函之上,輕鬆地把它取了出來。

  由於有了前兩枚佛指發現的經驗,考古人員初步斷定,在這個精美華麗的銀函之中,也一定會有佛骨秘藏。出於宗教政策上的考慮,經張廷皓、韓偉等人研究,決定在開啟銀函前,派車去法門寺將僧人接來。凌晨2點40分,法門寺中的澄觀、靜一、寬仁等四位法師趕到博物館工作室,觀看銀函開啟過程。

  韓偉將銀函暫定名為四十五尊造像盝頂銀函(現已更名為鎏金金剛界大曼荼羅成身會造像銀寶函),編號為Fd5-044-4。文物保護專家王亞蓉輕輕剝離銀函上的絲綢,銀函慢慢打開,只見內有液體涌動,經測量高於函體底部27毫米,工作人員找來試管收取液體,以做標本。爾後,王亞蓉、王?、韓偉等人先後對銀函內的物件進行了仔細清理。關於這次清理過程和物件,記錄小組在當日的清理記錄中這樣寫道:

  函內物件:

  一、鐵函內為四十五尊造像盝頂銀函。還有兩枚碩大的水晶隨球,晶明透亮,一個大些,重196克,徑52毫米。一個小些,重79克,徑39毫米。還有二枚雕花白玉指環,二枚雕花金戒指,一串寶珠,數條繡巾綢絹。四十五尊造像盝頂銀函系純銀製造。正方體,長、寬、高各170毫米。函蓋和函身雕工極為精緻。蓋頂為千佛繞毗盧遮那佛圖像。毗盧遮那佛高居蓮台之上,兩側各有四位護法金剛侍衛。前面密扎扎千名大佛、高僧、羅漢,以千般姿態站立水、陸、空三千大千世界之中,虔誠聽法。函蓋沿上刻香花、異果、茗茶、錦衣、長命燈、寶珠等數種供養品。正面為寶瓶插花,兩邊三鈷紋、火焰紋、團花相間,周圍飾川枝蔓草。其餘三面也均為供品與飾紋相間,函身四面各雕坐佛一尊。東為阿閦佛,南為寶生佛,西為阿彌陀佛,北為成就佛,每尊佛兩側各有童子、花卉裝飾。函身東側下沿鏨刻「奉為皇帝敬造釋迦牟尼真身寶函」。

  銀函前系金鎖、鑰匙。

  二、銀包角[2]檀香木函。

  置於四十五尊造像盝頂銀函之內,檀香木質,木質尚好,函頂、函身均包裹銀雕花包角,以平雕加彩手法雕滿各種花卉。上掛銀鎖、鑰一副。

  王?小心移開已經破裂的嵌寶石水晶槨子,露出一個精小的白玉棺,第三枚佛指舍利就秘藏於這個白玉棺中

  三、嵌寶水晶槨子。

  置銀包角木函內,系水晶石造,通明透亮。槨蓋上嵌鑲黃、藍寶石各一,體積碩大,炫耀奪目。槨蓋雕觀世音菩薩及寶瓶插花,槨蓋四面皆雕文殊菩薩坐像及蓮座花鳥。

  安放第三枚佛指舍利的聖器與順序

  四、壼門座玉棺。

  置水晶槨子內,亦系水晶石造,長40毫米,前寬23毫米,後寬20毫米。前高24毫米,後高22毫米。蓋上雕普賢菩薩,前後兩側分別雕楊子、如意、經卷。整個棺體置於雕花壼門座玉石棺床之上。

  5月10日8點6分,當韓偉揭開玉棺棺蓋時,只見又一枚釋迦牟尼的靈骨靜臥其中。靈骨乳黃,有裂紋,並有蠟質感,同時尚有星星點點的白色霉點附於其上。靈骨因在液體中浸泡千餘年骨質發軟而不能摸磨。這枚顯然不同於先前發現的兩枚玉質靈骨的出現,使人再度想起「會昌滅佛」的記載和它出土的特殊神秘位置。毋庸置疑,這就是歷經劫難而不滅的釋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

  澄觀、淨一法師在大殿瞻拜新出土的佛指舍利

  根據出土的先後次序,專家們將其命名為「特級三號」。這枚佛骨是當今世界上獨一無二、佛教界至高無上的聖物。

  隨著工作人員的一片歡騰之聲,站立一旁的澄觀、靜一、寬仁等四位法師身披袈裟,以各色罐頭及水果糖供奉於玉棺前。繚繞的香霧中,四位法師躬身作揖,《得寶經》誦念聲響徹殿宇,震動曠野。

  注釋:

  [1]隨球:《物帳》碑中作「隨求」,即仿隨珠而琢磨成的水晶球。《淮南子·覽冥》註:「隋侯,漢東之國,姬姓諸侯也。隋侯見大蛇傷斷,以藥敷之,後蛇於江中銜大珠報之,因曰隋侯之珠。」後世遂以隋珠或隨珠稱傳說中的寶珠。

  [2]包角:保護器物家具外輪廓邊角的金屬飾件。其三個面角為等腰三角形,常用在匣、箱等上下四角。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