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軍事將領
2024-10-06 05:08:20
作者: 岳南
從傅舉有以及他的擂鼓助威者那有理有據、頗為不凡的論證看,馬王堆三號墓的主人作為第二代軑侯利豨的可能性較大,在沒有新的高手跳出來將此論斷推翻的情形下,傅氏等人的理論當是值得肯定的。
關於三號墓的主人到底是誰的問題已有結論,但作為利豨的身份卻又是一個頗值得思考和推測的難題。從史料的明確記載看,當第一代軑侯利蒼於呂后二年(公元前186年)去世後,接替長沙國丞相之職的不是利豨,而是一位當年跟隨劉邦一同打天下、時任河內都尉的名叫越的朝廷老臣,利豨只是承襲了軑侯的封爵。承襲封爵之後的利豨官拜何職,都幹了些什麼,史料無載,一切全靠後來的研究者推測了。
從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1000多件隨葬物來看,有38件兵器和一張駐軍圖。在過去的考古發掘中,漢初的兵器很少見到,而這次發掘共有弩、弓、箭、矢菔(盛箭的器具)、劍、戈、矛、兵器架八種出土。這些兵器中的弩、箭、劍、戈、矛等都是專為死人隨葬而製作的明器,並非實用器物,但製作甚精,完全是仿照實用的武器製成的。弩的機件和箭的鏃本應是銅製的,但墓中所出弩機和箭鏃卻是用牛角做的。這大概與漢文帝下的那道「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命令有關。
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銅劍和劍鞘
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弓
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矢和矢菔
墓中出土弩兩件,弩臂用木製髹漆,上面錐畫細如遊絲的雲氣紋。有研究者認為,弩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發明的,在當時是一種便於瞄準和遠射力強的新式武器。這次出土的弩在弩機的結構上繼承了楚國弩機的槓桿機械原理並有所改進。如戰國弩機沒有銅廓,機件(牙、扳機、栓塞等)直接安在木臂上,而這次出土的弩機有了廓。弩臂也有許多改進,如臂身加大加長了。戰國弩全長只有51.8厘米,而這次出土的弩長有60.9厘米和68厘米。所有這些改進都是為了適應彈射力增加、射程更遠的需要。
箭出土24支。鏃是用牛角做成的三棱形鏃,較短小。箭杆似為蘆葦稈做成,直徑0.7厘米,上髹紅漆。箭全長82.4厘米。由於弩臂加長,箭也相應地比戰國時的長了十多厘米。弓四件,其中木弓、竹弓各兩件。木弓較長,長142厘米和145.8厘米,比戰國弩弓寬而且厚。由四股絲繩絞成的弓弦弦徑有0.5厘米。這些都說明由於當時軍事上的需要已造出了彈射力較大的強弓勁弩。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兵器中還有首次出土的兵器架,上面彩繪雲氣紋,上橫置一柄帶鞘的角劍。此外還有角質戈、矛和劍上的零件銅格、銅劍首等物。結合兵器和出土的那張軍事地圖,可以初步推斷利豨曾和軍事有密切的聯繫,很可能擔任過長沙國的武官這樣的職位。這樣推測的理由除大量兵器和軍事地圖外,墓中還出土了一頂烏紗帽。根據墓中遣策記載,它的原名為漆麗紗帽,是使用孔眼稀疏的紗加工而成的,外表找不到一根線頭,其製作之精細,令人嘆為觀止。據初步分析,紗帽編成後,又在外部塗了一層黑漆,油光烏亮,就像用烏紗編成的一樣。這是中國發現的最早的一頂烏紗帽,屬稀世珍品,後來被定為國家一級藏品。據史料載,這頂漆麗紗帽,在漢代又稱武冠,是當時武官專用的帽子。如《後漢書·輿服志》說:「武冠,一曰武弁大冠,諸武官冠之。」也就是說,這樣的帽子是由武官戴的。《漢書·蓋寬饒傳》記載,武官蓋寬饒「冠大冠,帶長劍,躬案行士卒廬室,視其飲食居處」。他所戴的「大冠」,正是三號墓出土的這種漆麗紗帽。不過據說這種帽子到了東晉時已成為宦官的專用品,到唐朝又轉成為官員的一種禮帽。《唐書·輿服志》曾說:「烏紗帽者,視朝及燕見賓客之服也。」再後來,烏紗帽的兩邊分別長出了翅膀,這就成了後人經常在戲曲舞台上看到的那個樣子。三號墓出土烏紗帽的歷史比東晉要早幾百年,堪稱中國古代烏紗帽之父。故此,國家文物局局長王冶秋專門對湖南方面做出指示:「這頂烏紗帽不能公開展出,要放在庫房裡好好保存,只有副總理以上的官員才能看……」
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兵器架
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烏紗帽
三號墓棺蓋上有一幅帛畫,畫的中部上段是墓主人出行的場面。墓主人面部部分破損,但可確認為男性,頭著劉氏冠,身穿紅袍,腰間佩劍,袖手緩行。後面六人隨行,前面三人作恭迎狀。中部下段是宴饗場面。從整個畫面來看,墓主人也正是「冠大冠,帶長劍」的武將形象,這就是說第二代軑侯利豨確是出任過長沙國的武官。
至於利豨沒有承襲父職,也就是說沒有當上丞相而成為一員武將的問題,研究者傅舉有先生做了這樣的推測:「呂后二年(公元前186年),第一代軑侯、長沙國丞相利蒼去世時,利豨還是一個嘴上沒毛的十五六歲的少年。如果由他承襲父職,擔任長沙國丞相之職,統率百官,處理國家政事,顯然不太適合。因此,漢中央朝廷決定調經驗豐富、老成持重的河內都尉越,前來接任了丞相之位,作為利蒼長子的利豨只是暫時承襲了父親那軑侯的封爵,沒有出任重要官職。」承襲了封爵並成為第二代軑侯的利豨,大概心中仍懷有在某一天能出任丞相的雄心壯志,便在某位高人的指點教誨下,加緊了對社會各個學科的涉獵和攻讀。從墓中出土的帛書和竹簡看,他攻讀的學科極其廣泛龐雜,既有哲學、歷史、文學、軍事、宗教、繪畫等社會科學,又有天文、地理、醫藥、曆法、氣象、建築、畜牧等自然科學。而所有這一切,無疑都是為登上駕馭百官、治國安邦的丞相之位鋪橋墊路的。但就在他學有所成,且到了足以為官掌權報效國家子民的年齡時,鑑於丞相的位子已被中央派來的越捷足先登,漢中央朝廷只好和長沙國諸侯王協商,讓其出任武官。由於列侯的爵位在漢代的俸祿是2000石,地位在郡守之上,如果讓利豨擔任武官,那只有擔任長沙國武裝部隊最高司令——中尉。因為諸侯王國的丞相和中尉都屬於2000石的高級官吏,利豨只有擔任這個職位才符合他的身份。
馬王堆三號墓墓主棺上覆蓋的彩繪帛畫圖像
沒有成為丞相卻出任長沙國中尉的利豨,必然要再展軑侯家族的輝煌,無論是財產的搜刮盤剝還是兵丁家奴的配置,都有一個大的改觀和新的氣象。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遣策竹簡記載利豨不僅置有家丞,而且家吏人數也大大地超過了五人,如該墓遣策竹簡記載:
家丞一人,
家吏十人,
宦者九人,
謁者四人。
為利豨服務的家吏多達24人,可見軑侯利豨權勢之煊赫。
漢代侯爵擁有大量的妻妾,《漢書·貢禹傳》說:「諸侯妻妾,或至數百人。」如北平侯張蒼「妻妾以百數,當孕者不復幸」。武安侯田蚡,也是妻妾「以百數」。侯的妻妾還有各種名號,如妻稱為夫人,妾有美人、才人等稱號。據三號墓遣策記載,墓主人軑侯利稀有「八十人美人、廿人才人」(遣策第六十號木牘),若把這些妻妾加在一起,他有夫人、美人、才人共百餘人。
遣策還記載墓主人利豨有宦官:
宦者九人,其四人服牛車,
牛車宦者四人服,
九人宦者。
侯爵有封國,他是封國的君主,所以,他設有宮廷制度,如夫人、美人、才人的後宮之制,以及宦官之制。他還有自己的武裝部隊。據墓中遣策記載,墓主利豨有「三百人卒」,有「執長檉矛八人」,「執革盾八人」,「執短戟六十人」,「執盾六十人」,「操長戟革盾者百人」,「操長鎩革盾者百人」,「操弩負矢百人」。軑侯初封時只有700戶,到利豨時,已過了20多年,正是漢初戶口迅速增長的時期,據估算,這時軑國戶口已至少有2000戶以上了。一支數百人的軍隊,平均數戶出一人當兵便可組成。
據遣策記載,三號墓主利豨生前有一個龐大的車騎隊伍:
安車一乘駕六馬,
大車一乘駕六馬,
溫車二乘乘駕六馬,
輬車二乘乘駕六馬,
大車一乘駕四馬,
軺車二乘乘駕三匹,
騎九十六匹,匹一人,
胡騎二匹,匹一人,
甾車一乘,馬一,豎一人,
牛、牛車各十,豎十人,
付馬二匹。
按漢朝制度,車子駕馬的多少,是身份等級高低的標誌。《後漢書·輿服志》記載,漢法規定皇帝的車子駕六匹馬,諸侯的車子駕四匹馬,大夫的車子駕三匹馬,老百姓的車子只准駕一匹馬。但利豨是個侯爵,按規定只能駕四匹馬,但為什麼他竟然和皇帝一樣駕六匹馬?這是因為西漢之初,允許諸侯在某些方面可以享受類似皇帝的車騎制度,所謂「宮室百官,同制京師」(《漢書·諸侯王表》)、「置百官宮觀,僭於天子」(《史記·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軑侯在他的封國里,儼然是一個小朝廷。
從上述可以看出,年輕氣盛、志得意滿的第二代軑侯利豨,其生活的奢侈與豪華,遠遠超過了他的父輩,甚至到了可與皇帝並駕齊驅的靡費程度。但是,這種窮奢極侈的放縱生活,利豨似乎享受的時間並不長,因為在他為官不久,便發生了西漢初年長沙國與南越之間著名的軍事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