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死回生

2024-10-06 04:49:37 作者: 岳南

  就在銅車馬從發現到發掘,從修復到展出,里里外外搞得分外火爆之時,秦俑一號坑的計劃性發掘,自1979年開館前夕宣布停止之後,5個年頭過去了,秦俑坑考古隊在鬱悶彷徨、風雨飄搖中總算完成了上級交給的「考古報告」編寫任務。在這期間,國家文物局原打算讓秦俑坑考古隊繼續發掘,但要做到「科學發掘」,首先應該認真總結過去的經驗教訓,這樣做,也算是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夏鼐等一大批專家的一個交代和說法。但是,秦俑坑考古隊自始至終竟沒有認真開過一次總結會議,即使開會,也只有成績沒有過失,最後乾脆關起門來寫了一份「報告」,鑑於這份「報告」把應有的「教訓」變成了「經驗」,「過失」變成了「成績」,國家文物局相關負責人一氣之下,索性將這些「成績」和「經驗」鎖進抽屜,再也不提兵馬俑坑是否發掘之事。眼看一天天過去,一場大的組織人事變動來臨了。

  1985年2月4日,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受省文物局的委託,重新組建了一個「秦始皇陵兵馬俑考古隊」。8月23日,陝西省文物局就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組建考古隊的報告做了批覆,並印發了(85)85號文件。文件規定:

  王學理(右一)與杭德洲等(中)考古人員在秦俑坑發掘現場工作(王學理提供)

  一、將「秦俑坑考古隊」改名為「秦陵考古隊」。

  二、陝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長石興邦任考古隊長(兼),王學理、袁仲一、吳梓林任副隊長。王學理主持考古隊日常工作。

  (下略)

  

  陝西省文物局印發的(85)85號文件,標誌著持續了11年的秦俑坑考古隊壽終正寢。原考古隊隊長杭德洲調任省文物局文物處處長,根據規定,原隊員中有研究能力,並願意繼續從事秦俑考古工作的,組織關係調轉陝西省考古研究所;不願繼續留在秦俑工地的,返回陝西省博物館、文管會等單位。經過一番調整,新組建的秦陵考古隊除杭德洲、柴忠言等人調離外,大多數老隊員如屈鴻鈞、王玉清、程學華,以及青年隊員張占民、劉古成等仍留了下來,繼續從事秦俑坑的考古發掘工作。王學理作為秦陵考古隊常務副隊長走馬上任。

  王學理,1934年生於陝西蒲城縣,1960年畢業於西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此後在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工作,「文化大革命」中下放農村勞動,旋即轉入公安部門做偵破工作。1972年響應「業務歸隊」的號召,又成為省文管會的業務人員,1976年調秦兵馬俑博物館籌建處工作,1977年6月調秦俑坑考古隊參加發掘,1981年組織關係回到已恢復的省考古研究所,但人仍在秦俑坑考古隊工作。關於這段時間的情況,從王學理後來撰寫的回憶文章中可見一斑。王學理說:「那時考古隊的很多同志一起去了南方參觀,發掘人員靠的是臨時工,以亦工亦農考古隊學員的形式進行技術培訓。程學華同志負責陵園鑽探和秦俑坑工地的發掘,他讓這些學員上班時帶一塊小黑板,上面寫著學員們作的詩,這些詩每天一首首地輪換。鑑於我剛到考古隊,程學華對我說,你是搞研究的,就不要下坑了,發掘的事讓他們學員干就可以了。根據程學華的安排,我的工作任務是編印一百多名學員的詩作,並每隔幾天就把掛在食堂的黑板報換一次。那些詩句多半是『手握寶書心向黨,一心一意把古考』『毛主席的話是真理,字字句句記心上』之類。因為詩的水平有限,我又不懂詩,只是很認真地從內容上分了類,冠以標題,設計了封面和版式,交給學員班的吳耀武刻印。之後我把刻印好的詩裝訂成冊,整整齊齊地交給了程學華,老程看後很滿意,一再當著這些十幾歲的娃娃學員的面稱讚我細心、字寫得好、畫得也不賴……頗費時日的這種勞作,博得幾聲不記功的表揚,也覺得很有意思。生活就是這樣,有很多時候是荒唐的。說實在的,對我而言,編詩和換黑板報的工作只不過是完成了一件任務罷了,很快就遺忘了。我沒有完全聽老程的話,一有空我就鑽到坑裡去同學員們商量發掘之事,晚上則在西楊村的黑屋子裡挑著煤油燈夜讀。

  新招收的考古女學員在剛剛建成的秦俑館大廳前留影(屈麟霞提供)

  考古隊招收的亦工亦農考古班學員在一號俑坑發掘

  「秦俑二號坑共開了19個試掘探方,寫簡報的執筆人是領導早先定好的王玉清同志。他不是採用等待發掘結束後綜合記錄的常規做法,而是在發掘過程中,根據簡報體例,到各探方觀察後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再形成文字。因此,在試掘期間,我們兩人探討的問題就很多,我提供給他很多文獻記載和論文材料。但在他拼對探方圖紙時,總是兩過洞相連而不是中間隔梁,連整個坑形也變了。11月16日,考古隊幾位業務幹部冒著寒風複查,找到坑邊和方邊,由我用測量儀把結果測繪到圖紙上。以後『簡報』發表的、很多書刊採用的秦俑二號坑平面圖,就是這次經我測繪復原的結果。不過,因為原來開方放線時用的是手持指南針,差之毫厘謬以千里,故而測繪在圖紙上的探方無一是正方向的,其四角不是鈍角就是銳角,過洞數不是13個,而是14個,從而也確定了二號坑中由四個單位組合的布置關係。

  「因為秦俑三號坑是個小坑,面積只有520平方米。但工程量較其他考古發掘也不見得小多少,所以全面揭露幾乎用了一年的時間。我沒有具體任務,也甘當配角,因為老程強調由他主持來培養學員。不過,他還是發揮了我的示範作用,比如:我跟班發掘時,他讓大家學我的細部清理手法,他用海鷗牌照相機照了不少照片但總是不滿意,其間一定要我照文物照片。我測繪的三號坑平面圖,他也讓學員照著畫一張裝入資料袋……就這樣,在秦俑坑考古隊,我作為一個極普通的人物一直到1985年。這一年的2月4日,陝西省考古研究所任命了一批中層領導幹部,我被任命為秦漢研究室主任,不久又兼任秦陵考古隊常務副隊長……」

  秦陵考古隊在紛爭與危機中誕生,陝西省考古研究所領導這樣一支新組建的考古隊,正處於「群雄爭霸」的氛圍中,為了理順各種錯綜複雜的關係,在陝西省文物局領導的直接主持下,召開了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秦俑博物館、陝西省博物館、秦陵考古隊、秦俑坑考古隊等「三單位五方」聯席會議,就秦俑文物、資料、財產、財務的歸屬問題進行了磋商並達成協議。為防止發生混亂和出現糾纏不休的問題,1985年11月29日,陝西省文物局專門下發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對後來發生的一連串故事都有決定性作用的文件:

  關於秦陵考古隊移交問題的決定

  省考古研究所、秦俑博物館、省博物館:

  為了迅速做好秦陵考古隊與秦俑館、省館等單位之間的移交問題,我局與上述單位負責人召開了專門會議,現將會議通過的有關決定下發給你們,請你們督促有關人員按此決定加緊完成有關移交手續,以便秦陵考古隊早日開始發掘工作。

  一、修復二號銅車馬購置的設備、工具及剩餘材料等全部移交給現銅車馬修復小組。二號銅車馬本身及全部文字、照片資料交給秦俑館,其文字、照片資料複製一份給秦陵考古隊。此項工作限於12月5日前完成。

  二、一號坑內已展出的五個方內全部出土文物(包括此展室的全部文物),由原考古隊移交給秦俑館,未修復的秦俑由秦俑館負責修復、復位及五個方的安全、衛生工作。該項工作由杭德洲牽頭[1]交;馬秀青接,限年底以前完成。考古隊編寫發掘報告時所需文物,由秦俑館負責提供。報告編好後給秦俑館留一套副本。

  三、省博物館原借秦俑坑考古隊的文物,開出清單交秦俑館保存,文物歸省博物館所用。此項工作限於12月5日前完成。

  四、原考古隊將所有文字、照片資料一式三份,分別移交給秦俑館、省文管會和現秦陵考古隊,該項工作由杭德洲牽頭,限年底以前完成。

  五、原考古隊修建的東台以東房屋交秦俑館,秦俑館在考古隊西部(三號坑以東)蓋給考古隊同數量房交考古隊使用。原考古隊占秦俑館房屋一律退還。

  六、原考古隊房屋購置的設備交現秦陵考古隊,該項工作限於12月15日前完成。

  七、財務移交按我局發(85)85號文件規定辦理。限於年底前完成。

  各接交單位務必按上述決定按期完成各項移交工作,逾期不交者要追查責任。

  陝西省人民政府文物事業管理局

  1985年11月29日

  秦俑館院內情形。兵馬俑坑展廳蓋好並投入使用後,周邊的小平房又存在了很長一段時間,有的作為考古隊修復室,有的作為考古人員和秦俑館人員的家屬房使用

  在這之前,國家文物局鑑於發掘機構已經變更的實際,為了照顧上下左右的面子,提出要新組建的秦陵考古隊從正面闡述對秦俑坑發掘的設想,以材料的形式上報。據後來王學理回憶說:「遵照這個要求,我們首先擬定了一個非常詳細的《關於秦俑一號坑恢復發掘的有關技術性規程》,並於1985年10月8日逐級上報。這個《規程》從5個方面對田野發掘中的控制點、坐標、細部清理、工作日記、資料積累、顏色、保護措施等等,都有明確規定,從而使考古隊工作進入了一個井然有序的良好狀態。按照陝西省文物局(85)66號文件精神,原秦俑坑考古隊副隊長柴忠言於1985年12月15日,為秦陵考古隊清理了修復設備和記錄資料,羅忠民移交了一號坑現存的照片資料。為恢復秦俑一號坑的發掘,準備工作正在一步步有序地進行著。進入1986年3月,秦陵考古隊即著手清倉盤庫,檢修設備,在坑中灑水回潮,並同秦俑館就考古發掘與開放參觀問題達成互讓協議。但是,人言可畏,積習難改,秦陵考古隊一開始的組織整頓、人員整頓、思想整頓,就遇到了難以言狀的是是非非,而謠言往往是藉助看似簡單、實則隱蔽的複雜關係,再通過權力、地位等滲入組織渠道而發生作用。這些謠言經過多重折射,便黑白顛倒,變得撲朔迷離,雖似險灘行船,卻渾然不覺。豈知,名利關係設置的暗礁正等著我呢……」

  王學理這最後一段話指的是後來發生的故事還是另有隱情不得而知,但歷史呈現給世人的是,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已停工近7年的秦俑坑得以再度發掘。1986年3月24日下午1點30分,秦俑一號坑第二次發掘典禮在博物館內隆重舉行。為了這次考古發掘的起死回生,陝西方面給予了高度重視,中共陝西省委副書記周雅光到會祝賀並剪彩,陝西省文物局副局長陳金方和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鞏啟明分別到會講話,秦陵考古隊常務副隊長王學理當眾宣布了《關於秦俑一號坑恢復發掘的有關技術性規程》。由於這是繼1979年後秦俑坑再度大規模正式發掘,社會各界同樣給予了廣泛關注,有14家新聞媒體聞訊前來採訪,並很快做了報導。

  1986年4月5日,秦俑一號坑再次正式發掘。考古人員陸續開挖了5個探方共2000平方米,其面積同第一次發掘相等。整個一號坑內又恢復了7年前那種繁忙景象,坑內坑外再度出現了勃勃生機。但是,在這繁忙和生機盎然的背後,卻潛伏著新的危機,幾個月後,這個危機竟導致了秦俑一號坑第二次停止發掘的厄運。

  注釋:

  [1]牽頭:應為「簽頭」,原義是在某份文件上簽名於首位。後引申為多方合作時,由一方出面進行組織與聯繫。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