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消失的神秘人物
2024-10-06 04:47:54
作者: 岳南
第三天,考古人員進入工地,圍繞趙康民原來發掘的俑坑向外擴展。此時,考古人員對發掘前景並未抱很大的希望。從考古的角度來看,此處距秦始皇陵太遠了,兩者很難扯到一起。退一步說,即使此處是給秦始皇陪葬的俑坑,按過去考古發掘的經驗,也不會有多大的規模,估計最多十天半月就可全部發掘完畢。沒想到發掘之後,半個月下來,連俑坑的邊都沒摸著。這太令人驚奇了!「怎麼還有沒邊的俑坑?」考古人員覺得有些不對勁。
是太令人驚奇了,凡是陪葬坑,當然就會有邊有角,只是這邊和角已大得超過了考古人員的想像之外。
當俑坑拓開到400多平方米時,仍舊不見邊際,考古人員大為驚訝,有人提出疑問:「這是不是陪葬坑?如此規模的陪葬俑坑,在世界考古史上也未曾發現過。」
「不能再繼續發掘了,還是先派人探查一下再說吧。」死人唬住了活人。考古人員面對這支地下大軍神秘莫測的陣容,不得不考慮重新派出偵察部隊探查虛實,以防中了埋伏。
考古人員開始在俑坑四周鑽探
發掘暫時停止,考古隊將遇到的情況和心中的迷惑向領導小組做了反映,同時提出了要求增派力量進行鑽探的建議。這個建議很快得到批准。於是,8月初,又有3名考古隊員來到了俑坑發掘工地。其年齡和知識結構為:
本書首發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王玉清,52歲,北京大學考古訓練班結業。
程學華,41歲,北京大學考古訓練班結業。
杜葆仁,37歲,高中畢業。
3名隊員進入工地後,開始在俑坑周邊用考古探鏟打孔鑽探。
考古探鏟又名洛陽鏟,這種鏟為古代盜墓賊所發明創造。中原洛陽一帶的盜墓賊大多以此鏟作為盜墓的主要工具,它的作用是無須將墓掘開,用鏟在地下打個小孔,通過帶出的土層和其他物質,就可分析判斷出地下所埋葬的一切。有經驗的盜墓老手,只要將鏟打下去,憑發出的聲音和手中的感覺,對地下的一切便了如指掌。隨著考古學在中國的興起,20世紀20年代末期洛陽鏟被加以改進,成為考古工作者的專用工具。
程學華等考古人員以間隔3米的距離,沿發掘方位向四面鑽探。從辨認土色、察看結構,到分析包含物,洛陽鏟以它特有的作用和威力不時向考古人員發出信息:地下有俑、地下有俑……當探鏟移至離打井位置100米處時,仍然發出地下有俑的信息。考古人員不敢再探下去了,他們先是對鏟的作用發生懷疑,接著是重新分析和辨別探鏟所帶出的信息是否真實。最後,考古人員對自己本身的考古知識都產生了疑問。
考古人員使用的洛陽鏟
正在大家四顧茫然、躊躇不前時,一個神秘的老漢出現了。他的出現,使大家更為驚訝和迷惑起來。
在開始鑽探的第一天,一個年逾七旬的白髮老漢,斜坐在不遠處的大樹下,眯著花眼向發掘工地觀看,他的出現最初並未引起大家的注意。
太陽西沉,當程學華等考古人員拔出探鏟要休工時,白髮老漢從樹下慢慢地走過來,向持鏟的程學華問道:「你探的地方有沒有?」只顧收鏟的程學華沒有回答,只是低著頭反問一句:「你看有沒有?」老漢不再作聲,怏怏而去。
第二天依舊如此。
當探鏟移至離俑坑100米處時,老漢又無精打采地走到程學華跟前:「你探的地方有沒有?」一樣的問話。
「你看有沒有?」一樣的回答。
這次老漢不再離去,表情有些憤然,說話變得生硬起來:「我不是問你嗎?是你在探,又不是我在探!」
程學華抬頭仔細打量了老漢一眼,見老人生得鶴髮童顏,仙風道骨,頗有幾分仙氣與神韻,他似乎感到了一點什麼,口氣緩和下來,坦誠地回答:「我看地下好像有,可是……」,他把「不太敢相信」幾個字又咽了下去。
老漢眯著眼睛微微一笑:「你跟我來。」
程學華奇怪地望望老漢的神態,放下探鏟隨他向西走去。
大約離井口200米的地方,老漢停下來,依然面帶笑容地對程學華說:「你不用探了,我告訴你,俑坑的邊就在這裡。」
「啥?」程學華睜大了眼睛,怔怔地望著老漢那胸有成竹的樣子,「你這老漢不是在開玩笑吧?」
「開啥子玩笑,信不信由你。」老漢依舊微笑著,不時地在四周指指點點。程學華只顧想心事,對老漢的話並沒有太在意。當他漸漸回過神來,卻見那老漢像神話中的人物一樣,在夕陽的照耀中,消失在坑邊的柿樹林,從此再不見他的蹤影。
翌日,程學華按照老漢指點的位置,半信半疑地開始鑽探,果然有陶片被提了上來。再繼續西探,未發現陶俑的蹤跡。老漢的話被證實了。
一年之後,整個俑坑被揭開,事實證明那位白髮老漢所指的位置完全準確。考古人員曾對這個神秘人物進行了種種猜測:有的說是他多次參加挖墓取土,像風水先生所遇到的經歷一樣,見過地下的陶俑;或者是他在此打過井,遇到陶俑時以為是不測的妖怪,於是再度尋找位置,找來找去,對這裡的情況就有所了解;也有人估計是老漢的祖宗曾給他留下了關於秦俑及陵墓情況的文字資料,他的祖宗甚至他本人都曾有以盜墓為生的可能。從他神秘的行跡可以推測,他曾在附近盜過墓的可能性更大。無論做怎樣的猜測和推斷,隨著這個神秘人物的出現和消失,對於他的身份也就無法做出一個更為完整和準確的結論了。
經過大約半年時間,考古人員通過大面積鑽探和部分解剖,大體弄清了俑坑的範圍和情況。這是一個東西長230米、寬度62米、距地表4.5米至6.5米、共有6000個左右武士形象的陶俑組成的軍陣。如此規模龐大的軍陣,令考古人員目瞪口呆。他們在為自己當初的設想未免有些「小家子氣」而感到汗顏的同時,依然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實。於是,趙康民提出了一個新的見解:「肯定中間夾著其他的玩意兒,世界上怎麼會有這麼大的俑坑。」
「也許中間沒有俑。」有人提出了相似的猜測。
大家圍繞俑坑中間到底有俑還是無俑的主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一時難分勝負。若干年後,袁仲一回憶說:「也難怪,這俑坑的氣勢的確是太大了,即使是最偉大的考古學家見此景觀,也不得不再三揣摩一番。」
一號兵馬俑坑軍陣平面示意圖
袁仲一與考古人員在坑中清理出土的陶俑
正在發掘的一號坑兵馬俑軍陣
既然範圍已經探清,中間有無陶俑只有通過發掘予以驗證。考古隊把情況向上級業務部門匯報後,開始了大規模的發掘,並把此坑定名為「秦俑一號坑」。當然,如此龐大的工地,單靠幾名考古隊員是不行的,根據考古界以往的慣例,考古隊在附近農村招收了一批民工協助工作。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又從當地駐軍借來百餘名解放軍戰士參加發掘,西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的幾十名學生,在劉士莪教授的率領下也前來工地助陣。一時間,整個曠野荒灘立刻出現了勃勃生機,俑坑內外人聲鼎沸,熱氣騰騰,一派熱鬧、繁忙的景象。在這樣的境況中,發掘進度明顯加快,僅一個星期,已揭露土層1000多平方米,陶俑出土500餘件。從帶有花紋的青磚和陶俑的形狀可以斷定,這個俑坑屬於秦代遺蹟無疑,但俑坑與秦始皇陵的關係尚難斷定,因為這個俑坑距離秦始皇陵內城[1]1.5公里多地,在這樣遠的地方放置陶俑陪葬,當時的考古資料還沒有發現先例。尤其令人不能迅速做出結論的是,在秦始皇陵周圍分布了許多秦代的大墓葬,這就讓考古人員不得不對陶俑與陵墓的從屬關係倍加慎重。事實上,當這個兵馬俑坑全部掘開,考古界對俑坑與秦始皇陵的從屬關係做出結論的10年之後,依舊有人提出此坑不是從屬秦始皇陵,而是為秦始皇祖母宣太后[2]或那座不遠處的秦大墓(又稱將軍墓)陪葬的全新理論,這一理論曾引起學術界一片譁然。
要想弄清歷史的真相,就必須有確鑿的證據,設想與推想固然有可取之處,但證據則更為重要。但俑坑出土陶俑已達到了500餘件,始終未見與它的主人相關的點滴記載和可靠證據。這個現象令考古人員由驚喜漸漸陷於迷惘,如果陶俑與陵墓的關係搞不清楚,那麼俑坑的內涵也就難以弄清。
正在這時,一把足以揭開謎底的鑰匙出現了。
在一個被打碎的陶俑身前,靜靜地躺著一把未見鏽痕、光亮如新的銅戟,戟頭由一矛一戈聯裝而成,頂端戴有類似皮革的護套。戟柄通長2.88米,朽木上殘留著淡淡的漆皮與彩繪,末端安有銅墩。從外形可以斷定,這是一把典型的秦代銅戟。尤其令人驚喜的是,在戟頭的內部鮮亮地刻著「三年相邦呂不韋造寺工口」[3]等珍貴銘文。銅戟與銘文的出現,使考古人員為之歡呼、振奮,並從迷惘與疑慮中突圍而出。這一發現,在提供了確定兵馬俑坑為秦始皇陪葬坑重要證據的同時,也再現了2000多年前那段風起雲湧的史實,以及在中國歷史上兩個閃光的名字:秦始皇、呂不韋。
清理後的青銅戟
一號坑青銅戟出土時原狀
呂不韋
約公元前260年,戰國時期的韓國翟陽城裡有一名富商姓呂名不韋,往來於中原各國做買賣。據史料記載,此人善於投機取巧,頗有膽識。
呂不韋在靠他的聰明與膽略贏得了萬貫家財的同時,苦惱也隨之而來。他不時地看到那些家資巨萬的翟陽大商人,一旦得罪了官府貴人,頃刻間便家破人亡,錢財也隨之煙消雲散。面對隨時都可發生但又無法改變的事實,聰明的呂不韋悟出了一個道理,錢是需要依靠權勢來保護的,或者說,有了權也就擁有了錢,而靠權勢賺錢要比辛辛苦苦、提心弔膽地做買賣更為便利和穩當。
於是,呂不韋把他在商界的才智運用於進出官府、結交權貴,暗暗物色足以改變自己身份與地位的後台老板。經過兩年的奔波與努力,契機終於到來了。
一天,呂不韋在趙國邯鄲結識了作為人質押在趙國的秦公子子楚,這位公子本是秦國太子安國君的兒子。因為他的母親在安國君心中失寵,不再被重視的子楚便被羈留在趙國邯鄲以做人質。此時子楚的落魄慘不忍睹,呂不韋在驚訝之餘,以他的機智與政治敏感,立即意識到這是改變自己命運的絕好良機,他決定在這個落魄公子身上下大賭注。有一天,兩人在歡宴之後,他當場告訴子楚:「我可以改變你這種落魄的狀況。」
在這之前,呂不韋對各國權勢集團做了詳細研究,他知道秦國太子安國君最寵愛的是華陽夫人,而華陽夫人又偏偏無子。正是瞅准了這個縫隙,他開始了狡黠政治投機的第一步。
呂不韋先是贈給子楚大筆金錢,讓他在趙國廣交上層賓客,以便提高身價,沽名釣譽。然後呂不韋攜帶金銀財寶,親赴秦國做政治賭博,以說服華陽夫人與安國君立子楚為嫡子。
華陽夫人收到以子楚名義供奉的珍寶,深為感動。她覺得子楚是個聰明孝順的孩子,雖在趙國吃盡了苦頭,仍然念念不忘她這位非親生的母親。不久,她又聽到宮廷大臣們開始稱讚子楚,甚至有些老臣說他是立嗣的最佳人選,華陽夫人動心了。這時,她的姐姐和弟弟已被呂不韋買通,紛紛前來向華陽夫人陳述見地,使她越發明白自己雖受安國君寵愛,但畢竟沒有兒子,一旦容顏衰退,必遭冷落,甚至遭到不測。假如立子楚為嫡子,他將來必定會知恩圖報,自己將永遠不會失勢,即使一旦失寵,仍有子楚作為依靠。
華陽夫人是個聰明又機靈的女人,她趁安國君正對她迷戀之際,勸說立子楚為嫡子,而安國君的長子奚,當時正由相國杜倉教導培養,按照慣例,王嗣之位已穩如泰山。可萬沒想到由於呂不韋的出現,形勢急轉直下,命運和他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
安國君沒有呂不韋和華陽夫人那樣精明的頭腦,當然也不明白其中的圈套,他認為一切都順理成章,答應下來倒也皆大歡喜。於是,往日的落魄公子正式成為秦國的王太孫,呂不韋也順理成章地成了這位王太孫的師傅。
一日,呂不韋在家中宴請子楚[4]。兩人喝得興致正濃,只見一個美麗絕倫的舞女從簾後閃出來,為他們跳舞助興,子楚被那女人的姿色弄得目瞪口呆。呂不韋見子楚已完全被自己的愛妾所迷,便不動聲色地笑笑,裝出一副慷慨大度的樣子:「如果王太孫喜歡這名侍姬,就讓她跟你去吧。」
子楚喜不自禁,匆匆了結宴請,將女人帶回府中。
這一夜,子楚懷著感激涕零和欣喜若狂的雙重心情同那女人度過了難忘的時光。然而,他沒有想到那女人在離開呂家時已有身孕,不到10個月就生下了一個男嬰。這就是後來叱吒風雲、席捲天下的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
若干年後,安國君死去,子楚接替安國君的位子成為莊襄王。即位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呂不韋為丞相,賜給他食邑洛陽十萬戶,封為文信侯。同時封華陽夫人為太后,至於自己的親生母親就不再顧及了。
從落魄公子到一國之君,這極大的反差,使子楚忘乎所以。他幾乎是狠著心縱情享樂,其結果自然是樂極生悲,終於一病不起,為王不足3年就一命嗚呼了。老子歸天,國君的位子自由年僅13歲的太子嬴政繼承,但一切政權卻要靠呂不韋來支撐。羽翼未豐的秦王政,尊呂不韋為相國,並稱仲父,一切政事全由這位仲父操縱。呂不韋當仁不讓地利用手中的權勢,力主秦國對外戰爭,並連續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使他在秦國的威望進一步提高。
呂不韋不惜心血和錢財所做的政治賭博終於取得了成功,他的夢徹底實現了。當年他送給子楚的侍姬——如今已貴為太后的女人仍然對他舊情不忘,暗中往來,以致「淫亂不止」。這一切對於一個商人來說,無疑是登峰造極的傑作。
隨著秦王政年齡的增長,老謀深算的呂不韋怕遭到他這個私生子的報復,驚恐之中想出一條妙計,找來一個叫嫪毐的「大陰人」作為替身,推薦給太后。這位花蕊正盛的女人與被當作宦官送進宮中的嫪毐私通後,很是滿意,對嫪毐「賞賜甚厚,事皆決於嫪毐」。後來,太后與嫪毐竟秘密生下兩個兒子,為避人耳目,太后詐稱卜卦不宜留居咸陽,遷往雍都[5]宮殿。
秦世系表
公元前238年,已23歲的秦王政按照秦國禮制,在雍都蘄年宮舉行加冕禮,這一禮儀的行施意味著他親自執政的時刻已經到來。這位始皇帝對母親與嫪毐的醜事早有耳聞,他一旦執政,其結果可想而知。
嫪毐已察覺秦王政有除他之意,在性命難保的危急關頭,決定孤注一擲,先發制人。他假借秦王御璽及太后璽發兵進攻蘄年宮,企圖將剛剛加冕的秦王政置於死地。年輕氣盛的秦始皇當機立斷,派兵鎮壓,結果嫪毐兵敗被夷三族,與太后生的兩個兒子也被秦王政裝入袋子活活摔死,風流太后本人被遷到雍都萯陽宮軟禁起來。
早就對呂不韋獨攬大權心懷嫉恨的秦王政,借剷除嫪毐之機,毫不留情地免去了呂不韋的相國之職,並削去侯爵及一切封地,逐歸洛陽。幾年後,又把呂不韋貶至巴蜀。不久,又追去一道詔書:賜其自刎。
秦始皇帝著冕服圖
呂不韋跪對親生兒子發來的賜死令,知道已經山窮水盡,再無機可投,不禁老淚縱橫。商人畢竟是商人,他儘管可以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取得一時的顯赫,但畢竟不具備也不可能具備真正的政治角逐本領。或許,他的悲劇性結局,從那個輝煌夢想的實施之初就已註定了。因此,他悔恨交加而心肝俱裂,一杯毒酒才喝下兩口,就砰然倒地。
一連串「宮闈穢事」和內部爭鬥的曝光,使後來的秦始皇曾懷疑到呂不韋是自己的生父,但殘酷的政治鬥爭已使他顧不得這些兒女情長,這種複雜的身世,對他性格的變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秦俑一號坑中戟與銘文的出現,證實了秦始皇為王初期呂不韋曾掌控到炙手可熱的權力,也證實了秦代青銅兵器技術在這時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更為重要的是,證實了眼前的兵馬俑坑確與1.5公里外那座高大的秦始皇陵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當然,呂不韋戈埋藏地下2000年出土的意義,絕不是讓人們重溫過去那段具有浪漫兼帶桃色的歷史故事,而是透過蒙在表面的鐵幕和迷霧,更加深刻地認知歷史的真實,從而得到新的啟迪。據曾主持秦始皇兵馬俑發掘的考古學家王學理研究,秦設相至遲在惠王四年(公元前334年),自此起至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免呂不韋相位止,相邦之稱歷時98年未變。秦地遺址與墓葬,特別是秦始皇兵馬俑坑出土的「相邦」兵器,為後世研究者提供了比文獻記載更可靠翔實的證據——其中一個最大特點是沒有避諱。如發現的十三年相邦義戈(惠文王十三年)、十四年相邦冉戈(昭襄王十四年)、三年相邦呂不韋矛(秦王政三年),以及出自秦俑坑的三年相邦呂不韋寺工戟頭、四年相邦呂不韋寺工戈、五年相邦呂不韋詔吏戈、七年相邦呂不韋寺工戈、八年相邦呂不韋詔吏戈、九年相邦呂不韋蜀守戈等等,都彌補了文獻記載的缺遺與篡改。漢代之後幾部重要的史書皆寫相邦為相國,如《史記·趙世家》曰:「趙武靈王傳國於少子阿,肥義為相國。」《資治通鑑》胡注引應劭曰:「相國之名始此,秦、漢因之。」又《史記·秦始皇本紀》曰:「莊襄王死,政代立為秦王。……呂不韋為相,封十萬戶,號曰文信侯。招致賓客游士,欲以並天下。」史書篡改相邦為相國的原因,《漢書·高帝記》注引荀悅的話已做了說明,乃「諱邦,字季。邦之字曰國」。顏師古曰:「邦之字曰國者,臣下所避以相代也。」也就是說,因為漢朝的開國皇帝叫劉邦,為避其名諱,儒生們便改「邦」為「國」了。秦始皇兵馬俑出土的「相邦」戟,就是對這一湮沒史實的鐵證。
注釋:
[1]秦始皇陵園的封土周圍築有內外兩重垣牆,都呈南北向的長方形,相互套合為回字形。經勘查,外城南北長2165米,東西寬940米;內城在外城中的位置稍微偏南和偏東,其南北長1355米,東西寬580米。內城東北角又另築了一個南北長695米、東西寬330米的小城,小城的西牆是一條寬約8米的夾牆,其南端東拐直抵內城東牆。外城的四面各有一門;內城垣有6個城門:東、西、南三面各有一門,北面有兩門;小城的南垣則有一門。門上皆有樓闕建築。
[2]宣太后是秦惠文王之後,昭襄王之母,秦始皇之高祖母,為楚人後裔。昭王即位時年僅二十,宣太后臨朝主政,其異父長弟魏冉封為「穰侯」,其同父弟華戎封為「華陽君」,秦始皇的嫡祖母華陽夫人可能即出自這一家族。宣太后冢位於今陝西臨潼縣西南芷陽穀中。
[3]三年,指秦始皇三年(公元前244年)。相邦,即相國、丞相。戰國時各國(楚除外)先後設大相邦、相國,為百官之長,位高權重。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秦國「初置丞相」,又分左右相以區別正副。秦莊襄王即位(公元前249年),呂不韋被任命為相國,至秦始皇十年(公元前237年)因嫪毐之亂而免相,共13年。寺工,秦代為宮廷服務的官署機構,掌管兵器製造,兼做車馬器和宮廷日常生活用銅器。此戟是呂不韋監造,主造者為寺工官署內的工師(師傅)讋、丞(助理)義,製造者是工匠寫,此銘文系秦代「物勒工名,以考其誠。工有不當,以行其罪,以究其情」制度的產物。
[4]據《戰國策·秦策五》記載,子楚本名異人,後為華陽夫人之子嗣,由趙返秦,呂不韋使其以楚服覲見嫡母。華陽夫人大悅曰:「吾楚人也而自子之。」乃變其名為子楚。
[5]雍都:秦國故都之一。位於今陝西鳳翔縣城南之雍水北岸,秦自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年)至獻公二年(公元前383年)在此建都近300年。獻公又遷都櫟陽,故城遺址在今陝西臨潼東北之武家屯一帶。34年後,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築咸陽城,翌年遷都,直至秦二世滅亡(公元前207年),共14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