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回 老學士閒征姽嫿詞 痴公子杜撰芙蓉誄
2024-10-06 00:49:29
作者: 西嶺雪
晴雯的痴 心
請記住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晴雯居於十二釵又副冊之首,畫面上是水墨滃染的滿紙烏雲濁霧,詩道:
「霽月難逢,彩雲易散。心比天高,身為下賤。風流靈巧招人怨。壽夭多因毀謗生,多情公子空牽念。」
甲戌本雙行夾批:「恰極之至!『病補雀金裘』回中與此合看。」意思說第五十二回《勇晴雯病補雀金裘》的內容是最能表現晴雯性情與命運的。這也側面證明了我前面分析過的晴雯之死應在「雀金裘」事後第二年秋,中間多出來的一年是後補入的稿子——晴雯之病,因補裘而加重,之後雖略略恢復,卻種下病根;至抄檢時,猶未痊癒,遂一病而猝。否則,這病便來得不合理了,悲劇意義也減弱了很多。
奇的是,晴雯前面一路寫來,並未細交代其出身歷史,卻是直到死前,才又回頭補敘,脂批謂之「晴雯正傳」:
「這晴雯當日系賴大家用銀子買的,那時晴雯才得十歲,尚未留頭。因常跟賴嬤嬤進來,賈母見他生得伶俐標緻,十分喜愛。故此賴嬤嬤就孝敬了賈母使喚,後來所以到了寶玉房裡。這晴雯進來時,也不記得家鄉父母。只知有個姑舅哥哥,專能庖宰,也淪落在外,故又求了賴家的收買進來吃工食。賴家的見晴雯雖到賈母跟前,千伶百俐,嘴尖性大,卻倒還不忘舊,故又將他姑舅哥哥收買進來,把家裡一個女孩子配了他……若問他夫妻姓甚名誰,便是上回賈璉所接見的多渾蟲燈姑娘兒的便是了。目今晴雯只有這一門親戚,所以出來就在他家。」
這一小段晴雯傳著實可憐,那晴雯父母雙亡,雖不似香菱自幼被拐子拐去,卻也同樣不記得家鄉父母,只念及並不親近、且對自己也毫無疼愛之心的姑舅哥哥多渾蟲,央求了賴家的買進來做庖宰——越是缺失的,越是渴望。那晴雯最缺的是什麼?親情。於是就連一點點骨血之情也要牢牢抓住,好讓自己覺得有個哥哥在身邊,這一點卑微的情感,幾近乎於自欺欺人了。
她十歲進府,十六歲過世,寶玉在誄文中說與她共度「五年八個月有零」,可見在賈母處呆了不到一年。她本是賴大家買的,也就是奴才的奴才,身份極卑微的,卻偏偏「生得伶俐標緻」,賈母一見了便喜歡;不但留在自己身邊一陣子,還特地將她賞了寶玉,而且不是一般的賞,是有意要將她許給寶玉的,即後文對王夫人說的「我的意思這些丫頭的模樣爽利言談針線多不及他,將來只他還可以給寶玉使喚得。」
模樣、爽利、言談、針線,正是德容言工件件包括,顯然賈母將晴雯給寶玉是經過深思熟慮、有著長遠打算的。或許有人會說,晴雯怎麼能算有德呢,牙尖嘴利,又欺負小丫頭。但這些都是小毛病,晴雯正直不阿,仗義忠勇,眼裡揉不得沙子,這些才是賈母看重的品行;王夫人則一味只重視表面的「賢」字,審美標準是「性情和順,舉止沉重」,又最恨面貌嬌美體態風流之人,所以最見不得晴雯罵小丫頭的「浪樣子」,也就是賴大家所謂「千伶百俐,嘴尖性大」。然而賴大也還懂得欣賞晴雯「不忘舊」的品格,應允其要求將多渾蟲買進來,可見王夫人不如賴大家的遠矣。
但是最能與王夫人形成鮮明對比的,還不是賴大家的,而是晴雯的嫂子燈姑娘兒。
寶玉同晴雯永訣一段對話,本令人肝腸寸斷,誰知忽然接入燈姑娘兒挑簾進來,拉了寶玉去調笑——初看似覺穢亂,細想卻令人感慨,尤其燈姑娘對寶晴二人的定評,竟是可悲可嘆:「可知人的嘴一概聽不得的。就比如方才我們姑娘下來,我也料定你們素日偷雞盜狗的。我進來一會在窗下細聽,屋內只你二人,若有偷雞盜狗的事,豈有不談及於此,誰知你兩個竟還是各不相擾。可知天下委屈事也不少。如今我反後悔錯怪了你們。」
寶玉和晴雯一對極清雅極俊秀的少年孩兒,卻映對了多渾蟲燈姑娘兒這一對酒糟淫蕩透了的世俗男女,這筆法的確曲折奇怪。但更讓人觸目驚心的,卻是一向吃齋念佛、天真爛熳的王夫人,咬定了晴雯是狐狸精,勾引寶玉;而素來妖矯放蕩、人盡可夫的燈姑娘兒,卻偏偏慧眼識珠,給二人平了反——這世道,究竟什麼是真,什麼是假,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正經,什麼是淫邪呢?
七十八回開篇,王夫人害死晴雯後,向賈母犯舌說:「寶玉屋裡有個晴雯,那個丫頭也大了,而且一年之間,病不離身;我常見他比別人份外淘氣,也懶;前日又病倒了十幾天,叫大夫瞧,說是女兒癆,所以我就趕著叫他下去了。」滿口謊言,咒人生病,也不知她的念齋求佛都念到哪裡去了。
又說:「冷眼看去,他色色雖比人強,只是不大沉重。若說沉重知大禮,莫若襲人第一。雖說賢妻美妾,然也要性情和順舉止沉重的更好些。就是襲人模樣雖比晴雯略次一等,然放在房裡,也算得一二等的了。況且行事大方,心地老實,這幾年來,從未逢迎著寶玉淘氣,凡寶玉十分胡鬧的事,他只有死勸的。」
真正愚也痴也!
襲人「從未逢迎寶玉」?那「初試雲雨」、勾引小爺的,可恰恰是襲人呀!倒是晴雯才真正純潔爛漫,一派天真。
榮府里小廝興兒曾同尤氏姐妹說過:「我們家的規矩,凡爺們大了,未娶親之先都先放兩個人伏侍的。」而寶玉身邊早已備下的兩個人,自然便是襲人和晴雯了。
襲人同寶玉初試雲雨,便是因為「素知賈母已將自己與了寶玉的,今便如此,亦不為越禮」;而晴雯,賈母也說過「我的意思這些丫頭的模樣爽利言談針線多不及他,將來只他還可以給寶玉使喚得。」可見在賈母心目中,晴雯的分量可能還比襲人重一些,為什麼後來倒輸給了襲人呢?
就是因為襲人勝在先下手為強,早在寶玉情竇初開時便與他初試雲雨,搶占先機拔了頭籌。男人總是忘不了自己的第一次,「自此寶玉視襲人更比別個不同」,而襲人也就建立了穩固的地位,又頻吹枕頭風,三天兩頭地借著由頭逼寶玉發重誓,將寶玉耍得團團轉。
她和晴雯一樣,都是賈母指給寶玉的,屬於上頭派下來的。正如賈府管家林之孝家的所說:「別說是三五代的陳人,現從老太太、太太屋裡撥過來的,便是老太太、太太屋裡的貓兒狗兒,輕易也傷他不的。」
襲人貌似低調,其實從來都是優越感爆棚,有著極強的主人翁獨霸意識。看到寶玉大清早去黛玉房中探湘雲固然不滿,便議起黛玉生日,都要說聲「就只不是咱們家的」,完全是女主人的心態。
說起寶玉來,更是一口一個「我們」,曾被晴雯捏了話把兒的;就連被寶玉踢了一腳,當眾丟了顏面,也仍不忘自辯說:「我是個起頭兒的人,不論大事小事,是好是歹,自然也該從我起。」當天晚上襲人因為見自己吐了血,「想著往日常聽人說:少年吐血,年月不保,縱然命長,終是廢人了。想起此言,不覺將素日想著後來爭榮誇耀之心盡皆灰了。」——明白提出其素有「爭榮誇耀之心」。然而只隔了一天,因見寶玉同晴雯口角,就又主人公意識發作,本能地冒出一句:「可是我說的,一時我不到,就有事故兒。」惹得晴雯忍不住再次出言譏諷。
抄檢大觀園後,寶玉對襲人不無猜疑,又深哀晴雯之不幸,且舉出海棠之夭以喻晴雯,襲人羞惱之下,露了原形,大怒道:「那晴雯是個什麼東西,就費這樣心思,比出這些正經人來!還有一說,他縱好,也滅不過我的次序去。便是這海棠,也該先讓我,還輪不到他!」
這才是花襲人的本來面目,真實心聲。她貌似謙和,其實奢望,最是爭強好勝頭一個不安分的人——為了不讓別人滅過自己的次序,就要先下手為強,滅了對手的機會。
可憐晴雯,自被老太太指與寶玉後,就從沒有想過自己會離開的。她同寶玉吵嘴時,寶玉發脾氣要攆她,她說:「我一頭碰死了,也不出這門兒。」同麝月開玩笑時,則說:「等你們都去盡了,我再動不遲。有你們一日,我且受用一日。」——她竟從沒想過自己有一天會離開怡紅院。
故而臨死之前,才會說出痛定思痛之語:「今日既已擔了虛名,而且就要死了,不是我說一句後悔的話:早知如此,我當日也另有個道理。不料痴心傻意,只說大家橫豎在一處。不想平空里生出這一節話來,有冤無處訴。」且將小衣與寶玉換過,又剪了指甲相贈,哭說:「回去他們看見了要問,不必撒謊,就說是我的。既擔了虛名,索性如此,也不過是這樣了。」竟是剛烈至死!
王夫人為什麼那麼恨晴雯?
對于晴雯之死,我一直有個問題非常想不通,就是王夫人怎麼對晴雯的態度,怎麼會恨得那麼刻骨銘心的?
她之前對于晴雯素無了解,只是有一次同賈母走在園中時,看到晴雯罵小丫頭,很看不上那個張狂樣子;接著叫了晴雯來,對於她病西施的打扮更加反感,但是查問之下,也沒挑到什麼錯處,而晴雯更是機智地把自己和寶玉的關係說得疏而又遠;再接著就是抄檢大觀園了,但也沒查出晴雯有什麼藏私來,然而王夫人親自來怡紅院視察時,看見晴雯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懨懨弱息,還是雷霆萬鈞地立逼著人現從炕上拉下來,蓬頭垢面地架出去了,且吩咐只許把他貼身衣服撂出去,余者好衣服留下給別的丫頭們穿。
——有這麼恨嗎?用得著這麼狠嗎?
後文中寶玉叮囑襲人「你把他的東西瞞上不瞞下,悄悄的打發人送出去與了他……也是你們姊妹好了一場。」襲人道:「你太把我們看的又小器又沒人心了。這話還等你說?」
可見,王夫人此舉實在是「又小器又沒人心」,連襲人都瞧不上的。
以晴雯之病體,以晴雯之性情,一旦攆出去,自然非死無疑。按理說人死如燈滅,什麼仇什麼恨也該解了,誰知道這還不算完——晴雯死後,她哥嫂回進去討發送銀子,王夫人賞了十兩燒埋銀,又命:「即刻送到外頭焚化了罷。女兒癆死的,斷不可留!」
——這得多大的冤恨啊!那可是古代,死無全屍是什麼樣的孽報?王夫人用得著恨晴雯如此,連死人都不放過嗎?這跟挫骨揚灰有什麼分別?
看了很多前輩同行的紅學論述,綜合各路諸侯的意見,答案不外乎以下幾種:
2、 襲人告密。
雖然晴雯口口聲聲說:「我不大到寶玉房裡去,又不常和寶玉在一處,好歹我不能知道,只問襲人麝月兩個。」但是王夫人過後向襲人查問,自然會知道晴雯騙了她,只會更加生氣。
可是這也仍然只能進一步坐實她攆晴雯的決心,卻不至於謀了她的命還不放過她的屍。金釧兒跟寶玉調情,說「金簪子掉在井裡頭,有你的只是有你的」,是王夫人親耳聽見的,故打了一巴掌攆出去,然而事後聽說金釧跳井死了,也曾愧悔難過,不但想著如何為其裝裹,還給玉釧加了一兩月銀;
如今晴雯狐媚寶玉她並沒看見,即便是聽說,也只要攆出去就是了。何況芳官和四兒也都是因為伶俐被攆的,與攆晴雯的理由一樣,「難道我通共一個寶玉,就白放心憑你們勾引壞了不成!」但王夫人對於四兒的處罰,也只是命人把他家的人叫來,領出去配人;對芳官則是:「喚他乾娘來領去,就賞他外頭自尋個女婿去吧。把他的東西一概給他。」獨獨晴雯是不但立刻攆了,且連衣裳都不許帶走,王夫人小氣到這地步,還是狠毒到這地步?無論是哪種答案,都似乎讓人想不通。
2、移情作用,攆晴雯是因為恨黛玉。
王夫人形容晴雯時說過:「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起意攆晴雯時,本來說:「既是老太太給寶玉的,我明兒回了老太太,再攆你。」然而後來還是食言而肥,先斬後奏了,攆了晴雯後才向賈母撒謊說晴雯病不離身,「比別人份外淘氣,也懶」,且有女兒癆,所以趕下去了,又說「況且有本事的人,未免就有些調歪。」「他色色雖比人強,只是不大沉重。」又一力誇獎襲人,「行事大方,心地老實,這幾年來從未逢迎著寶玉淘氣。凡寶玉十分胡鬧的事,他只有死勸的。」
這裡對晴雯的評語:病不離身,有本事,色色比人強,都可以用來形容黛玉;而對襲人的表彰:大方老實,從不和寶玉淘氣,卻只會勸諫,卻恰合著寶釵。所以很多人認為王夫人攆晴升襲,其實是為了貶黛揚釵,這說法初看是成立的。但若說就為了這一點,便要將晴雯置諸死地還焚屍滅跡,則仍然太過了些——王夫人固然不喜歡黛玉,但也沒有那麼恨吧?
值得一提的是,「黛玉和寶釵誰更漂亮」一直是三百年來紅迷爭執不休的一個議題,擁釵派與擁黛派各執己見。因為照書中正面描寫的感覺,一直說只有寶釵配作牡丹,似乎合該是群芳之冠,勝於黛玉;然而無論賈母、鳳姐、寶玉、襲人,都說過晴雯是所有丫鬟中最漂亮的一個,獲罪的至大理由就是生得比別人好,而王夫人又說她眉眼兒有點像黛玉——只是眉眼略有幾分像,就已經美得這麼了不得了,那麼本尊林黛玉又該美成啥樣兒呢?
3、出於對趙姨娘的憎惡。
王夫人對賈母說:「雖說賢妻美妾,然也要性情和順舉止沉重的更好些。」這讓我們不禁揣想:賈政的妻妾標準是不是這樣的呢?王夫人不用說,自然認為自己是賢妻了;那麼趙姨娘豈非美妾乎?
連丫鬟們也「皆知王夫人最嫌趫妝艷飾語薄言輕者」,為什麼這樣嫌恨?多半是因為趙姨娘即屬此道吧?
趙姨娘既有請馬道婆施魘魔法之舉,王夫人又豈沒有害趙氏之心?只是她向來沒甚主張,用趙姨娘又擅於結黨營群,八面玲瓏,且是賈政之妾,賈環探春之母,府里的正經主子,等閒打發不得。如今遇著這個妖矯的晴雯,正戳了王夫人的肺,就趁機發泄向來的妒恨了。
這個說法從心理上分析倒是很成立的,因為妒婦做什麼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晴雯與趙姨娘?這兩個人的境界判若雲壤,從頭至尾也沒有過任何關係,非要借王夫人之心理扭在一起,似乎也太荼毒晴雯、抬舉趙姨娘了吧?
4、對賈母的不滿。
雖然王夫人對賈母一向唯唯諾諾,百依百順,然而兩人的審美情趣大異其志,於是難免就常幹些陽奉陰違的事。尤其對於釵黛的選擇上,兩人的立場更是幾成水火。賈母幾次明里暗裡表示出對黛玉的偏心,王夫人自然也不甘寂寞,總要還以顏色;她雖然不敢明著對黛玉不利,卻不妨攆逐晴雯以示威,仗著賈母不會為了個丫鬟跟她翻臉,藉此向所有人宣告自己的權威。但這也最多可以解釋王夫人為什麼要攆晴雯,卻到不了恨之入骨的地步。
5、對賈敏的積怨。
王夫人曾對鳳姐說:「你林妹妹的母親,未出閣時,是何等的嬌生慣養,是何等的金尊玉貴,那才象個千金小姐的體統。如今這幾個姊妹,不過比人家的丫頭略強些罷了。通共每人只有兩三個丫頭象個人樣,余者縱有四五個小丫頭子,竟是廟裡的小鬼。如今還要裁革了去,不但於我心不忍,只怕老太太未必就依。雖然艱難,難不至此。我雖沒受過大榮華富貴,比你們是強的。如今我寧可省些,別委曲了他們。」
持此意見的人認為這番話顯露了王夫人初嫁賈府時,對於做小姑子的賈敏的嬌貴很是妒恨,而且賈敏是賈母最寵愛的小女兒,這肯定也讓王夫人不順心。但我倒覺得這番話只是憶昔繁華,未見得有什麼深意。王夫人雖愚,畢竟是知書識禮的千金小姐,大格兒是不會錯的。李紈、鳳姐尚且未對三春有任何防忌,王夫人當年怎又會如此不堪?況且因賈敏而及黛玉,因黛玉而及晴雯,這個彎兒也繞得太大了。
綜上所述,似乎足可以解釋王夫人為什麼不喜歡晴雯,而且是非常地不喜歡,但仍然沒到了寢皮飲血的地步。書中所寫之王夫人對晴雯,可不只是攆走就算了,甚至不只是聽說她死了也就安心了,而是下令讓其家人立刻將其屍骨燒掉的。這可比王熙鳳對尤二姐狠多了,即便把上述所有的理由都加起來,也還是不能解釋的吧?
還記得晴雯與寶玉訣別時說的那個心愿嗎?
她將自己貼身穿著的一件舊紅綾襖脫下,同長指甲一起交與寶玉,囑咐道:「這個你收了,以後就如見我一般。快把你的襖兒脫下來我穿。我將來在棺材內獨自躺著,也就象還在怡紅院的一樣了。論理不該如此,只是擔了虛名,我可也是無可如何了。」
——多麼可憐的要求,多麼絕望的心愿。然而王夫人竟連這點念想兒也不許她留下,也不肯成全,竟令其兄速速焚化,連讓她靜靜地獨自躺在棺材裡都不許!
寶玉在《芙蓉女兒誄》中有一段直訴其母之罪:
「昨承嚴命,既趨車而遠陟芳園;今犯慈威,復拄杖而遽拋孤匶。及聞槥棺被燹,慚違共穴之盟;石槨成災,愧迨同灰之誚。爾乃西風古寺,淹滯青燐;落日荒丘,零星白骨。楸榆颯颯,蓬艾蕭蕭。隔霧壙以啼猿,繞煙塍而泣鬼。自為紅綃帳里,公子情深;始信黃土壟中,女兒命薄!汝南淚血,斑斑灑向西風;梓澤余衷,默默訴憑冷月。嗚呼!固鬼蜮之為災,豈神靈而亦妒。箝詖奴之口,討豈從寬;剖悍婦之心,忿猶未釋!」
這前面數句說的便是毀屍滅跡,以至棺槨無存之痛;中間訴說思念之情,最後兩句則抒發對詖奴悍婦的痛恨。
然而「詖奴」自然是指王善保家的之流,「悍婦」卻是何人?襲人?王夫人?不論指誰,似乎都有些怨恨太過。寶玉會這樣咒罵襲人嗎?會這樣痛恨生母嗎?但如果說仍是園中僕婦,則似乎與詖奴重複了,行文排比,理應遞進一步,似不當此。
因此我有一種懷疑,很可能這段故事是作者人生中的一段真實經歷,曾經真有過一個那麼天真可愛的小丫鬟,被那麼一個嚴厲無情的老夫人給害死了。當然,那位夫人未必就是作者的母親,所以作者在寫王夫人時,固然筆下留情形容其「天真爛熳」,至少在表面上寫成了一個好人;但是在誄文中時,便藉助古文修辭痛抒其憤,直呼其為悍婦了。
更可能的是,在現實原型里,金釧兒和晴雯是一個人,在故事中分身成了兩個。前文作者提及金釧兒對寶玉時,脂批說「有是人,有是事」;金釧死後,寶玉感傷到恨不得此時也身亡命殞,脂批又道「真有此情,真有此理」;說到抄檢時,又道「此亦是余舊日目睹親聞,作者身歷之現成文字,非搜造而成者」。
綜其種種,可以想見晴雯確有原型,其慘死之情令作者切膚難忘,甚至在誄文中連兩人相處的年歲都記得清清楚楚:「相與共處者,僅五年八月有畸。」如此言之鑿鑿,極可能是真情實感。
當然,這也仍是我一廂情願的猜測罷了。權作對於「王夫人為什麼那麼狠毒」的第六種可能性解釋吧。
《姽嫿詞》與《芙蓉女兒誄》
寶玉的長詩《姽嫿詞》是一首非常雋逸風流的歌行,其風格骨韻與他素往香奩體辭格頗為不同,無論是技巧還是用意都是一流的詩作。
但就是這首詩,卻被某些磚家說成是抄家的根本,是寶玉反詩的證據,實在腦洞大開,自相矛盾。
首先書中賈政為人迂直,小心謹慎。他既能聚集眾清客吟詩詠贊,自然絕無反清之意,且說:「他們那裡已有原序。昨日因又奉恩旨,著察核前代以來應加褒獎而遺落未經請奏各項人等,無論僧尼乞丐與女婦人等,有一事可嘉,即行匯送履歷至禮部備請恩獎。所以他這原序也送往禮部去了。大家聽見這新聞,所以都要作一首《姽嫿詞》,以志其忠義。」
可見這「新聞」乃是從朝中聽來的,而且朝中早有原序,已經送往禮部去了,此回作詩乃是「奉旨填詞」,何「反」之有?況且寶玉詩中若有「反清復明」之意,以賈政和眾清客這些聞風知味混跡官場的人聽不出來,倒要百般讚揚等著別人來羅織罪名嗎?這也把賈政等想得太蠢了。
事實上,康乾時期,雖然一方面滿清政府嚴打反軍,另一面為了緩和矛盾,不斷施行懷柔之策,曾經頒布一系列安撫政令,請出一些前明遺臣名儒來作官,還下詔表彰抗清將士史可法,為其立廟樹碑,獎其忠義。
賈政求詩,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發生的故事。朝廷連對史可法都可大加褒讚,難道會對林四娘糾纏不過嗎?
然而在抄檢大觀園的悲劇之後,在寶玉祭奠晴雯的盛舉之前,忽然插入這麼一大段故事,作者必有深意。會是什麼呢?
我以為最大的可能,就是借林四娘故事來說明賈府不久將面臨的狀況:盜賊蜂起已是實情,前文不斷鋪排,但還未殃及賈府;但是不久就風雨飄搖,大廈將傾,當男人們面臨滅頂之災時,站起來衝鋒陷陣的乃是賈家的女孩兒們。
寶玉一直是對群芳懷著極深的悲憫之心的,正如同詩悼林四娘一樣,他會眼看著群釵陷入烽煙戰火中,香消玉殞,至死不屈。
邊疆叛亂,禍及閨閣,第一個逃不過的,就是黛玉與探春。
所以接下來,寶玉就寫了篇祭晴雯的誄文。晴雯乃是黛玉替身,正如脂批所言:雖誄晴雯而又實誄黛玉也。
《芙蓉女兒誄》誄中形容晴雯:「其為質則金玉不足喻其貴,其為性則冰雪不足喻其潔,其為神則星日不足喻其精,其為貌則花月不足喻其色。」有讀者以為溢美太過,但若是用以形容黛玉,便算不得小題大作了。
之前襲人曾因妒生怒,說寶玉不過為一晴雯,何以竟舉出那許多正經人來比喻。而這篇誄文中變本加厲,更是用了大量的典故名人,比喻晴雯之冤屈。包括賈誼、鯀、汝南王、石崇悲綠珠、嵇康、呂發、葉法善、李長吉等,可見將來黛玉之死,還是與強勢力有關的。
晴雯之死,死於王夫人之手;黛玉之死,更死於何人?結合黛玉的《五美吟》,典故的隱喻不問而明。
除了典故外,誄文的懇切之處在於還有很多實事。
比如「鏡分鸞別,愁開麝月之奩;梳化龍飛,哀折檀雲之齒。」以人名巧嵌其間,一語雙關;
「樓空鳷鵲,徒懸七夕之針;帶斷鴛鴦,誰續五絲之縷?」強調晴雯針線功夫;
「芳名未泯,檐前鸚鵡猶呼;艷質將亡,檻外海棠預老。」實事與想像並在
「捉迷屏後,蓮瓣無聲;鬥草庭前,蘭芽枉待。拋殘繡線,銀箋彩縷誰裁?折斷冰絲,金斗御香未熨。」在在都是怡紅細事。
而且全文並非一味鋪陳,而是夾敘夾議,有時候真實得近乎殘酷。如「昨承嚴命,既趨車而遠陟芳園;今犯慈威,復拄杖而遽拋孤匶。」
「始知上帝垂旌,花宮待詔,生儕蘭蕙,死轄芙蓉。聽小婢之言,似涉無稽;以濁玉之思,則深為有據。」
雖是鋪陳華麗,其實直敘其事,文采斐然,而不失敘述之功,還告訴了我們一些關于晴雯的小細節。比如「捉迷屏後,蓮瓣無聲」一句,「蓮瓣」通常特指女人小腳;雖然此處可能以典借代,然而聯繫前文寫晴雯睡覺時穿著大紅睡鞋,這是小腳女人獨有的道具,兩相對照,可見晴雯確實裹腳,這也是她性子慵懶,不肯做些提水灑掃粗活的緣故吧。
因此,無論從哪方面來說,這都是一篇值得一讀再讀的文賦。此回一首古風,一首文賦,曹氏文採風流,盡見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