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我想成為一個根系紮實的人> 「膽小鬼」的生活方式

「膽小鬼」的生活方式

2024-10-05 15:45:47 作者: 申美京

  我在一家跨國公司工作時,聽到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職員濫用職權,他的下屬職員中有一個法國人,為了檢舉上司,多次向上級報告,他說「Once is not enough.」,意思是只說一次不足以使其改正錯誤,要反覆多次地說才會有效。他的這句話,令我印象非常深刻,而且被我活用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比如「如果不放心,只檢查一次是不夠的」。

  為了預防火災,我每天早上出門前都要檢查兩遍,確保拔掉了所有插頭,關上了煤氣閥門。有一年冬天,我出門忘了關鍋爐的暖氣,等下班回來,發現家裡像桑拿房一樣。這件事讓我結結實實長了個教訓,從那以後,鍋爐開關也納入我的「絕對管制」

  範圍。這些都是我強迫症一樣地反覆檢查的安全習慣。

  問題是並非只要做好防火就能萬無一失,就不會給彼此造成傷害。隨著年齡增長,知道的東西越多,人就越膽小,害怕的事情也越來越多。我大概是狐獴類型的人。狐獴對周圍環境異常敏感,一看到網,就能感知到危險存在。我也是這樣,任何時候都不會放鬆警惕。原本我是個大大咧咧的人,可能一個人生活久了,就慢慢變成了這樣——我的收件人信息中,性別是「男」。每次拆完快遞,我都會把包裹上貼著的個人信息紙條用碎紙機粉碎,徹底清除痕跡後才扔出去。原則上,如果沒有其他人在,我幾乎不點外賣。即使在家,如果不是事先約好的訪客,門鈴響了我也不會開門。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

  有一次,跟一個長期獨居的朋友聊安全方面的話題,她告訴我,快速按5 次iPhone 手機的側鍵,就會發出警報;並且,如果手機上裝一個「112」的應用程式,警方就能獲取到報警時的準確位置,更加可靠。

  她自嘲說:「是不是應該買一把泰瑟槍保護自己?」

  我苦澀地回應道:「唉,我們生活在一個需要買防偷拍探測器的時代。」

  每天通過電視、手機,我們都能看到、聽到各種犯罪案件的新聞發生在無法預料的地方。但是我認為,交流如何自我保護的人都是生活的強者。肯定有人不認同這種做法,說我們太過緊張,但是人身安全往往與警惕性成正比。我們不依靠別人,自己保護自己,這種生活智慧,怎麼能被認定是「誇張」呢?

  近年來,人們對於防災減災越來越關注,以至誕生了「安全麻痹症」這個詞。眾所周知,韓國不像日本那樣颱風和地震頻發,韓國大部分的事故都是火災或建築物坍塌等人為因素造成的,所以人們對於在危機中如何生存缺乏深入的思考,也可能是因為從小就沒有接受過系統的防災教育。我曾經有兩次幾乎遇險的經歷:有一次是被困在電梯裡,最後成功逃出來了;還有一次是在12層公寓樓,感到建築物在地震中左右搖晃。雖然我心中的災難印記僅只這些,而且都沒有造成嚴重的後果,但這些記憶都促使我更加關注如何應對災害,保護好自己。

  幾年前浦項和慶州發生的地震引發了大眾的熱議,多少人感嘆:「原來韓國也不是地震的安全地帶啊!」一時間,日本為應對災害給市民們分發的教育資料——《東京防災》的韓文版在網絡社區廣為流傳。我非常仔細地讀了那本冊子,認真學習了地震中逃生和自救的知識。其中提到的「循環儲備法」也引發了人們的關注。地震或其他自然災害發生時,為了保證能在室內生存,可以用「循環儲備法」準備食物。這種方法強調人們要有「日常儲備」的意識,也就是說,平時家裡要有意識多囤點食品,記錄好保質期,及時消化並及時補充,讓家裡總是保持著大概一周的食品儲備,這樣就可以在得不到外界任何援助的情況下,也能照常生活一周。

  那時我雖然正力行著極簡的生活方式,也還是改掉了冰箱裡只存放「一日量」食品的習慣,改成以周為單位儲備食品。如果是為了應對室外生存,就需要準備應急的帳篷,以及最低限度的生活必需品。

  生活必需品因人而異,所以不需要按照固定清單全部備齊,而是應該有針對性地列出自己的必需品,這一點也是值得畫線標重點的內容。新聞上說強颱風即將貫穿朝鮮半島的那天,我把重要文書、簡便食品、洗漱用品、急救用品和用以保暖的衣服等,裝進一個專門的應急包里,放在了玄關的柜子里。其實不光是應對災害,身體不舒服需要晚上去看急診的時候,也可以帶著那個包。得益於這樣的習慣,我每次看到有關災難的新聞,第一反應不是害怕,而是在頭腦中快速過一遍如果災難發生時我的應對流程。因此,比起恐懼災難,每個人都更應該通過訓練掌握應對災難的方法,以保證自己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沉著地活下去。

  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講述了主人公派在大海中與老虎共存,經過長時間漂流最終生存下來的故事,這部電影堪稱「海洋生存法則」的教科書。派懂得不能喝海水,而要喝雨水;會通過捕魚解決吃飯問題。面對虎口也要求生的本能,給了漂泊在茫茫大海里的派永不放棄的信念。派從小就學游泳,這也提高了他的生存概率。

  雖然電影最後終於轉危為安,但這種災難片可以讓人產生對比和反思:如果是我,在那樣的情況下,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呢?

  是選擇放棄無奈地死去,還是拼盡全力,化解每一次危機,勇敢地活下來?其實問題的答案,就包含在我的生活方式中,一看便知。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