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狄仁傑是如何變成中國第一神探的?
2024-10-05 15:14:38
作者: 尹劍翔
近些年來,特火的中國神探,當屬狄仁傑了!一句「元芳,你怎看?」更是紅遍了大江南北。電影《通天帝國》里劉德華演的狄仁傑更是一身武功,文武雙全。
但是,狄仁傑歷史上到底破過什麼案件呢?他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傳奇人物呢?
可以肯定的是,歷史上的狄仁傑不會武功,他是一名文官,而且更多的是一位政治家,並不是一個破案的神探。
為什麼狄仁傑留給後人一個神探的形象呢?這是因為狄仁傑有過一段任大理寺丞(相當於今天最高法院審判廳廳長)的經歷。大理寺丞的地位很重要,負責京師案件的拘審判斷,同時也覆核全國各地的判案。有歷史記載,狄仁傑上任後,一心撲在工作上,當時積壓的案件非常多,他夜以繼日地工作,一年之內審理案件一萬七千多件(包括覆核案件),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意味著平均每天要處理好幾十件,而且案件審理之後,沒有一個跑來喊冤的。正是由於這段神奇的經歷,加上狄仁傑在全國各地任地方長官時,關心民間疾苦,注意發展生產,維護社會治安,不畏權貴,不畏鬼神,剛直不阿,被百姓視為青天大老爺,後來的人把他演化、塑造成神探形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讓人唏噓不已的是,正史中並沒有記載狄仁傑判過懸案或疑案。跟案件沾點邊的只有這麼一個故事。唐高宗的時候,有一個將軍誤砍了昭陵(唐太宗陵墓)中的柏樹,高宗大怒,命令將其處死。狄仁傑冒死上奏,替那名將軍辯護,認為他罪不當死。後來唐高宗聽從了狄仁傑的建議,還特別下令讓史官把這件事情記錄下來。
狄仁傑是一位政治家,他一生的願望就是恢復李唐統治。武則天很賞識狄仁傑,很多事情都聽從他的建議。武則天晚年,一度想讓自己的侄子繼承皇位,官居宰相的狄仁傑以政治家的深謀遠慮,勸說武則天順應民心,復立廬陵王李顯。武則天聽從了狄仁傑的意見,親自迎接廬陵王李顯回宮,立為皇嗣,繼承皇位。狄仁傑去世後,唐朝的皇帝多次加封狄仁傑,對他的後人也很關照。
那麼狄仁傑是如何被後人變成神探的呢?
這個要感謝明清公案小說盛行,當時像什麼《包公案》、《施公案》一個一個都出版了,小說的主人公多為歷代清官,而其內容大多是虛構的。清初,有一本名為《武則天四大奇案》的小說行世,這就是狄仁傑走向中國第一「神探」的開始。
但狄仁傑最終成為名滿全球,在西方世界與福爾摩斯比肩的人物是拜荷蘭人高羅佩之賜。
高羅佩,本名范?古立克,荷蘭聚特芬人,生於1910,去世於1967年。他出版於1949年的英文《狄公案》系列小說影響遠超過任何中國研究著作。非學術圈子裡的西方人,他們了解的中國,往往來自《狄公案》。而且此套小說在西方雅俗共賞,影響不限於只讀通俗小說的大眾:伯克萊加州大學法學院長貝林教授研究中國法制史,就是從狄公小說入手的。
高羅佩的父親是荷屬東印度(印尼)的軍醫。高羅佩1910年出生於荷蘭,但是5歲起就到雅加達上小學,小時候,家中花瓶上的中文字使他對中文產生興趣。讀高中時,就開始學習梵文,16歲他在鹿特丹唐人街找到了一個學農業的中國留學生教他中文,後在萊頓與烏特雷支大學攻讀中文、日文,藏文、梵文,最後他竟然精通15種語言。
1935年高羅佩大學畢業後,入荷蘭外交界供職,主要任職於遠東各國。他自己說他是一身三任:外交官是他的職業,工作卻只有暫時的,因為漢學是他的終身事業,學術有永久價值,寫小說是他的業餘愛好,是消遣。
高羅佩的外交官生涯並無特色,在東南亞不斷調任,他自己深以為苦。唯一覺得日子過得有意思是1943—1945為荷蘭流亡政府任駐重慶使館第一秘書時,當時重慶中外文化人云集,他如魚得水。
高羅佩在重慶時,讀到清初公案小說《武則天四大奇案》,他把《四大奇案》翻譯成英文後,就襲用其主人公狄仁傑,用英文寫了本《銅鐘案》,原擬用英文作為稿本,再寫成中文和日文出版。但1949年的中國出版界顧不上狄仁傑,日本出版商認為此書把幾個和尚寫成壞人,有侮辱日本佛教界之險,危及戰後敏感的社會關係。因此此書最後只能以英文出版。但出版後大獲成功,一發不可收,高羅佩只能再寫四本,《迷宮案》、《黃金案》、《鐵釘案》等,合成一組,此為初期《狄公案》。
高羅佩本準備就此歇筆,此後也好幾次宣布封筆,但是廣大讀書界歡迎,出版社不斷施壓(這是高羅佩一生唯一賺錢的一套書,其餘均是賠本),只能再接再厲,共寫了13本狄公小說,包括一本短篇集,每年一本。
這些小說中的狄仁傑,不是像包公一樣整天正襟危坐,也不是鬼鬼崇崇的私家偵探福爾摩斯,而是二者的奇妙結合:幽默開朗,時有俊語;智慧機敏卻不矯飾;清廉剛正卻不拘泥古板;喜歡女人卻不失度;而且文武雙全,緊要時還能挺劍格鬥幾個回合。他的上司、同僚,都是昏庸顢頇,只求升官,不問民間疾苦。而地方上的獄吏捕快則腐敗墮落,魚肉鄉民。
狄仁傑在這一片混沌黑暗的陰謀暴行中堅持正義,對抗罪惡,卻並不擺出一付怨天尤人,唯我獨醒,欲挽狂瀾的架式。如果中國歷代清官都有狄公的迷人性格,中國恐怕就是另一個樣子了。
這些小說生動有趣,但其中說到中國的典獄、刑律、習俗卻是於史有據,並非信口開河。高羅佩對明代中國情有獨鍾,書中社會習俗與明朝基本相符,而不是唐朝,但不少司法問題,卻符合《唐律疏》等法典。《銅鐘案》中的和尚不規,勾結京官干預朝政,的確是唐朝政治的特色。光這一本小說,就有那麼多講究,讓人不敢小覷像是通俗小說的《狄公案》了。
狄公小說在西方流行已久,狄公小說譯成十多種文字,包括瑞典語,芬蘭語,克羅埃西亞語等小語種,有好幾次拍成電影,如美國拍攝的影片《廟祟案》
80年代中,山西人民出版社節選翻譯了高著《狄公案》的幾個故事,名為《狄仁傑斷案傳奇》,1988年太原電視台還據此拍攝過同名的電視連續劇。
後來狄仁傑的故事,就被屢屢搬上銀屏,他的神探形象就在我們中間傳開了,而且他這個體系越來越大,又有了喬恩,李元芳這些得力的助手。
你看,這就是狄仁傑這個形象在中國的演變過程,從一個政治家,活脫脫的變成了一個大偵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