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辦普崗民校設立通訊處

2024-10-04 18:42:19 作者: 羅鳴

  鄭佑之根據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改良教育制度,實行教育普及」的要求。為在川南播撒革命的種子,就必須要有自己耕耘的苗圃。於是,鄭佑之毅然辭去了宣化小學的工作,回到古羅場自己籌劃辦學校。而且是要辦一所平民學校,不收錢的學校,專門招收那些上不起學的孩子……

  本章節來源於𝓫𝓪𝓷𝔁𝓲𝓪𝓫𝓪.𝓬𝓸𝓶

  當鄭佑之把想法告訴弟弟鄭瑞符、鄭自相、唐大興時,得到了他們的積極擁護和幫助。他們就邁開腳步,尋找辦平民學校的地方。一天,他們來到本場的普崗寺,發現這是一個辦學校的最佳地方。

  鄭佑之就向當地開明人士、信眾提出了在普崗寺辦一所平民學校的想法。當初儘管也有少數人不贊成,用寺廟來辦學校,但通過鄭老師的努力宣講,大講辦學為民,提高民眾的文化,用知識來改變窮人命運的道理,最後贏得了絕大多數人的支持。

  1923年春,鄭佑之向縣教育局呈報「建校報告」:按照「實施平民教育,發展民治精神」的方針辦學,倡議將40石地租的廟產作為學產,每年的廟產收入全部用於學校開支。把普崗寺廟宇進行修繕改建學校,學校定名為「羅場普崗寺平民學校」,校長由鄭瑞符擔任,鄭佑之任教務主任。

  是年6月,宜賓縣教育局批准了鄭佑之的建校報告。鄭瑞符帶著唐大興,立即著手籌建校舍、置辦教學用品等工作。年底,學校修建工程全部完成、共修教室2間,自習室2間,教員室2間,學生室4間,禮堂、食堂、球場、廁所俱備。

  1924年2月24日,普崗寺平民校正式開學,招收附近各場學生90多人。唐大興在學校打理雜務工作,同時也參加平民學校的學習。

  按照辦學方針,鄭佑之在學校開辦了平民班和工讀班。平民班以學習文化為主,工讀班以編織為業,實行半工半讀。為了減少學校經費開支,鄭佑之免費為學校任教,教師和學生使用的教具大部分由他捐贈。

  為提高教學教育質量,鄭佑之請求黨組織幫助,先後從成都、資中、安岳、瀘州等地聘請進步教師到校任教,向學生宣傳真理,宣傳無產階級革命理論,結合社會實際,揭露統治階級的罪惡。

  學校開辦起來後,鄭佑之親自任教,白天給學生上課,晚上就走家串戶和學生的家長,同周圍的群眾交心談心,講解革命道理。開始一個一個聯繫然後幾個、十幾個組成小組在一起開會、學習、討論。他還寫了一篇告農工友的文章,廣為散發。由於他寫的文章結合現實、生動和具體,起到了很好的宣教作用,使很多農民從中覺醒。後來,他就創辦了一個不定期的油印刊物,取名《夜光新聞》。他親自寫了發刊詞——

  黑夜昏沉,籠罩著山河大地;

  赤潮怒吼,驚醒了革命健兒。

  夔門閉鎖的巴蜀,湧來了巨浪洪濤;

  險要崎嶇的戎城,找不出平坦大道。

  深夜,人們靜悄悄睡著不醒,

  可惱啊!真使我們革命青年煩悶,煩悶。

  天畔飛鴻,長征不斷,

  夢中人們趕快醒轉。

  你看——

  黑夜沉沉的夜裡,出現了錦繡河山;

  宇宙人間,變成了新的世界。

  可愛,可愛!

  燦爛的星辰,天空中不住的閃耀;

  皎白的雲裳,東方上透出了光明。

  真美麗呀,真美麗呀!

  照得那黑夜通紅,催促人們革命前進!

  《夜光新聞》在廣大青年學生、農民大眾中影響很大,起到了很好的鼓舞作用。那時節,幾乎每一個趕場日,鄭佑之都組織老師、青年學生在街頭搖鈴講演,革命的星火開始形成燎原之勢。

  當普崗寺平民學校開學不久,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標誌著國民黨改組的完成和國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建立。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形成極大地推動了中國民主革命的進程。

  國共第一次合作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宜賓,這一喜訊令鄭佑之心似鮮花向著陽光開放,喜出望外。

  當時四川無中共地方組織,按《中國共產黨第二次修改章程》規定,黨員不滿3人之處,設一通訊處,屬於附近地方或直接屬於中央領導。為密切同黨中央的聯繫,鄭佑之請求組織同意,先在羅場設立屬中央領導的宜賓地方第一個通訊處——羅場平民學校通訊處。

  這個通訊處的設立,標誌著宜賓已有符合黨章規定的基層黨組織。由於黨、團員人數少,其活動多以黨團聯席會議形式開展。

  羅場平民學校通訊處設立後,鄭佑之在普崗寺增設郵件投遞站。至此,自上海黨中央、團中央及全國各地的文件、報刊等直接投送到鄭佑之手裡。這對於在地處偏僻的山鄉,傳播馬克思主義、宣傳和執行黨中央指示精神、發展黨團員、建立地方黨團組織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大好形勢下,普崗寺平民學校不僅教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鄭佑之還對教職員工、學生十分注重政治思想教育。為此,他辦起革命圖書閱覽室,組織群眾讀書會,讓老師學生獲取書本以外的知識,認識社會和世界,認識人生的價值,明確時代賦予的責任。

  學校還不時組織學生,深入農村宣傳革命思想,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一次,鄭佑之組織學生到宜賓縣永興場進行宣講時,認識了從重慶聯中畢業後,應聘到宜賓縣永興場小學任教的李家勛。時年李22歲。

  李家勛對鄭佑之講,「我回到家鄉後,應聘永興場小學任教。學校地處農村,目睹瘡痍滿目的社會現實,深深感觸到人間的不平,救世濟民之心在心底油然而生。為探索救國教民真理,我利用教學之餘,研讀『進化論』『平等自由的民主論』『教育救國論』等文章,從中悟出了一些道理,立志改革時弊,竭力幫助受壓迫的人民。首要的在於提倡公民教育,提高公民素質。」

  當鄭佑之與李家勛進行長談交流之後,知曉李很有思想,提倡公民教育,主張提高公民素質,為社會培養進步人才,正打算在家鄉想辦一所平民學校。李的觀念與鄭不謀而合。為此,鄭佑之經過多方籌備,為李家勛在家鄉八弓丘川主廟創辦了一所公民常識學校。

  在枯木逢春,風和日麗的春天,農民的子弟歡歡蹦蹦地跨進了八弓丘川主廟這所新型學校。李家勛特別注重「學以致用」的教學原則,在實踐中培養造就服務社會的有用人才。他還在學校成立了學生自治會,組建起少年工作團和兒童團,主辦起團刊《小島》。

  公民常識學校在李家勛的領導下,越來越受到宜賓縣東路一帶農民的喜愛,他們紛紛把子弟送來學校,託付給李老師。他在致力辦好學校的過程中,仍鍥而不捨地探索救國救民之路。

  鄭佑之根據當時黨團中央關於在沒有團組織的地方,共產黨員應首先在進步青年中幫助發展團員、建立團的組織的指示。他一面積極辦好羅場普崗平民學校,讓附近平民能儘快接受教育;一面在宜賓北路、東路的觀音、古羅、徐家、白花以及榮縣五寶鎮等地做好物色、培養、發展團員的工作。

  李家勛、蕭簡青、李坤傑、唐大興等人在鄭佑之的培養教育下,思想覺悟有了很大提高,產生了要求入團的願望。經過一段時間考察,就把他們接收入團。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