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4 18:12:50 作者: 吳景婭、魯克、黃定坤、孫涵彬等著

  對於山環水抱、重巒疊嶂的歌樂山,最得它仙氣與靈性的是國畫大師們。1938年,才30多歲的畫家傅抱石,第一次站在歌樂山腳,仰望「半山煙雲半山松」的歌樂雲景,心中多少是有幾分淒涼的。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在那個山河破碎、國土淪陷時代,扶老攜幼,翻山越嶺,輾轉千里到達後方重慶,何其艱難。為躲避慘烈的敵機轟炸,傅抱石在歌樂山金剛坡租下一間農舍安頓一家老小,自號「金剛坡下山齋」。

  聽起來又豪氣又雅致的「金剛坡下山齋」,其實是一幢極簡陋、又因年久失修而凋零朽敗的農舍。然而,傅抱石卻異常中意。屋後,是蒼翠金剛坡的山腰,泉水自山隙奔放;屋外,環以青翠的毛竹,滿眼是一塊連一塊的梯田。以金剛坡為中心的周圍數十里,是畫家時常攀登、徘徊、思索的樂園。無論春夏秋冬還是陰晴雨雪,他總是堅持步行,如同一個毛頭小伙,手舞足蹈地奔向他的情人。而那條崎嶇小徑,即是他與歌樂山緣定三生,相識、相知、相守之路。他曾對友人感嘆:「真是好景說不盡呵,一草一木、一丘一壑,隨處都是畫人的粉本。煙籠霧鎖,蒼茫雄奇,這境界是沉湎於東南的人所沒有、所不敢有的。」

  每到夏季,狂暴的山雨襲來,四周頓時混沌一片。他戴上斗笠,衝進滂沱大雨中,看瀑布奔流,聽雨打芭蕉,看雨霧瀰漫,天地蒼茫,「金剛坡下山齋」的兩間房極小,不得已,他把全家人吃飯用的方木桌抬到門口,借著門外的光線,乘醉酒後的豪興,決然放棄國畫傳統的皴、擦、點、染技法程式,創造出散筆亂鋒、連皴帶擦的「抱石皴」。以排山倒海之勢,石破天驚地給千年來被束縛於條條框框中的中國山水畫,開闢出一條嶄新的道路。

  猶記得第一次看到抱石先生代表作《巴山夜雨》時的震動。傳統的中國山水畫,情緒淡然、筆墨簡練、講究留白,更少有夜色的描繪。而這幅畫,大半畫幅放置層層疊疊的山巒,畫中山脈層層向上,直逼雲天。全畫筆墨如捲雲之勢縱橫馳騁,亂頭粗服而斑駁披拂,氣勢磅礴。那重重的山,密雲叢生的霧,層層疊疊的房舍,煙雨瀰漫的夜色,小徑、酒肆、小屋透出微微光亮……傳神地描繪出煙籠霧鎖、縹緲秀潤的雨中夜色,渲染出畫家內心的孤獨,對抗戰勝利的渴望和對友人的思念,「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金剛坡歲月」,是傅抱石藝術飛躍、成就顯著的重要時期,也是他自謂「一生中最幸福的一個階段」。歌樂山的山水,讓畫家內心激盪、靈感噴涌。山澗、流泉、峰巒,狂風、暴雨、烏雲,流淌在他的血液里,然後,成了墨,成了畫,成了《雲台山圖》《瀟瀟暮雨》《麗人行》《大滌草堂圖》《屈原》《萬竿煙雨》。一幅又一幅,源源不斷問世的佳作,是歌樂山給傅先生最好的禮物,也是傅先生給歌樂山最深情的情書。

  

  國畫巨擘傅抱石,與他的藝術聖地歌樂山朝夕相伴8個春秋,直到抗戰勝利,才隨中央大學回遷南京。

  而另外一個畫家,則永遠留在歌樂山的懷抱中。他是國畫大師張大千的二哥張善子,被譽為中國畫壇畫虎第一人,享有「虎痴」盛譽。除卻畫虎,他還創下多個第一:中國第一個進入美國白宮的畫家;第一個由政府派出,赴歐美宣傳抗日、募捐的畫家……兩年時間,他在美國、法國舉辦100多次畫展,共募得捐款20餘萬美元,取得巨大成功。涓滴歸公,他將錢全部寄回國內支援抗戰,被美國新聞界贊為「民族英雄」。然而,他自己回到香港後,竟然囊中空空,無返渝旅資。因為過度勞累,善子先生回國後便一病不起。不久,便在重慶寬仁醫院溘然長逝,永遠長眠在歌樂山松林坡的青峰明月間,享年58歲。張先生離去,備極哀榮,重慶各界舉行了公祭和盛大的追悼會。據當時新聞報導,先生下葬時,「民眾自發前往悼念,山上山下,長隊十里」。「識與不識,皆哭先生」。這一天的歌樂山,鉛雲低垂、草木蕭瑟、山水同悲。

  除了張善子先生外,歌樂山應該也為一位才華橫溢卻命途多舛的奇女子痛哭過。她是著名女作家蕭紅,曾在歌樂山上寫下了《滑竿》《林小二》《長安寺》《蓮花池》等名篇。蕭紅舊居,位於歌樂山林家廟附近,開窗即見對面山頂的佛教名剎雲頂寺,晨鐘暮鼓隱約相聞。1940年蕭紅離渝去港,僅過兩年,便病逝於香港太平山。太平山與歌樂山雖相隔千里,卻猶如重慶與香港,在冥冥中有著宿命般的相似。不知道在太平山顛沛流離、輾轉求醫時,蕭紅是否曾懷念過歌樂山雲頂的朝霞與雲霧。但我卻相信,當她帶著無盡的悵恨合上雙眼,彼時的歌樂山,定是滿山松風嗚咽,溪流悲鳴。歌樂山萬分懊悔,當初為什麼不強留下這位天才作家,讓她得以在黃葛樹下繼續寫作。如是這樣,近代中國文學寶庫又會多幾顆璀璨奪目的明珠。畢竟她去世時年僅31歲,正是寫作的巔峰時期,只能「留下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