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遇很重要
2024-10-04 17:56:03
作者: 張程
階,階官,表示官員實際等級的官號。它類似於宋朝的寄祿官,領一個虛職,沒有固定的職責,又稱「散官」。
一開始,有些效勞多年或者功勳卓著的官員,因為年邁或者疾病而辭官,朝廷會在他們辭官之餘,任命他們一些虛職,繼續領取一份俸祿、享受相應的待遇。這算是給官員的一種優待,事實上這名官員很可能從來沒有擔任過這一職務,只是享受這一級別的待遇而已。一般是給低級別的官員抬高一兩個級別,讓他享受高級的待遇。
隋唐以後,階官開始流行,用來賞賜、拉攏官員,安慰那些在官場競爭中失利、長期得不到提升的官員。比如「檢校」原是代理官職的意思,唐朝中期以後就成了散官。不少官員都「檢校」比自己現職等級高的官職。宋朝階官之風更盛,中高級官員在正職之外,都加檢校之官。《水滸傳》中,梁山好漢接受招安後被授予的節度副使、太尉、保義郎、武功大夫、武德大夫都是散官——想想也是,朝廷怎麼會給招安的土匪實職呢?
明清時代,階官完全成為例行公事,官員人人都加了階官。比如,明代正一品文官初授特進[1]榮祿大夫,升授特進光祿大夫;從一品初授榮祿大夫,升授光祿大夫。清代官員任滿一定年限(一般是兩年),或者遇到重大慶典,都可以請求授予相應的散官,稱「封贈」[2]。
勛,勛官,是獎賞有功官員的稱號。
北周給作戰有功的將士授勳,作為獎勵。將士受的勛就是勛官。因為受勛者都是出身行伍的赳赳武夫,勛官開始並不為士大夫所重。雖說如此,士大夫們很有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滋味,他們也眼紅勛官,逐漸染指勛官名號。隋唐以後,勛官不再為武夫所壟斷,中高級文武也獲封勛官。唐朝將勛官定為十二轉,轉多為貴[3]。勛官名有:上柱國、驃騎大將軍、車騎大將軍、正治卿、資治尹、武騎尉等。明代定文官散勛十級,授予五品以上官員,武官散勛十二級,授予六品以上軍官,人人有份,淪為中高級官員的榮譽。清代沒有勛官,獎勵官員就授予爵位。
階和勛很類似,都是用來標識官員待遇的,名稱也很相近。高級文官的散階一般是大夫,低級文官的散階一般是郎;高級武官的散階一般是將軍,低級武官的散階一般是校尉。勛官一般是柱國、護軍和各種都尉、騎尉。
古代還常常追封死者官職,稱「贈官」。比如,某位老臣不幸去世了、某位軍官陣亡了、當權者要追封自己那來不及享福的早死的老爸,都可以贈官。追封的既有官,也包括爵、階等。比如,歷代野心家篡位前,總要給自己臉上貼金,其中最常用的手段就是追封死去的祖父、父親官爵。南朝四位創立者劉裕、蕭道成、蕭衍、陳霸先都出身貧寒,都不約而同地追封死去的祖、父為王,外帶尚書令、都督天下軍事等官職。此外還可以給死者加諡號。諡號是古代朝廷在官員死後,根據他們的生平給予的一種稱號,用來蓋棺定論、褒貶善惡。諡號的頒布程序是一定級別的大臣死後,禮部草擬一個諡號,經皇帝同意後賜諡。在古代,一個人能獲得諡號是光宗耀祖的大事,仿佛是全社會對他莫大的肯定和讚譽。後人對有諡號的前輩多將諡號加在他的姓氏之後而不稱名字。比如,歐陽修死後獲諡「文忠」,後人就尊稱他為「歐陽文忠公」;李鴻章死後也獲諡「文忠」,晚清和民國時期人們就尊稱他為「李文忠」。
清朝官制還有「缺」一說。所謂「官缺」,指的是清朝對任職者提出了民族成分的要求,比如,某某官必須由滿族八旗擔任,某某官必須由蒙古人擔任,某某官必須由漢軍八旗擔任,某某官可以由漢族人擔任。比如,中央六部尚書必須滿漢各一人,侍郎必須滿漢各兩人,等等。如果滿族尚書離任,空出了缺,即便有漢族官員資歷、能力都符合條件,也不能接任。這就是官缺的要求,本質上是清朝的民族限制政策。
這麼多古代官制的項目,作用大小時有不同。最初的主角是爵位,官職後來居上,從秦漢後漸成核心項目。唐代大臣陸贄說,雖然有品、階、勛、爵等體系,「然其掌務而受奉者,唯繫於職事一官,以序才能,以位賢德,此所謂施實利而寓之虛名者也」。和官職相比,官品用來區分等級、爵位用來酬賞權貴、勛官用來獎勵功勞、階官更多的是安置官僚,它們主要是用來確定待遇,是「虛名」。官職是「實利」。「虛實交相養,故人不瀆賞;輕重互相制,故國不廢權。」
本書首發𝓫𝓪𝓷𝔁𝓲𝓪𝓫𝓪.𝓬𝓸𝓶,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最後,我們一起來解讀本篇開頭的四個官銜。
劉昌的官銜可以分為:「開府儀同三司」是階官,表示劉昌可以開府、可以享受三司的儀仗;「檢校尚書右僕射」也是階官,劉昌並不用去尚書省代理右僕射;「使持節」是一項差使,表示劉昌手持天子節杖,在唐朝可以調動軍隊;「涇州刺史」是核心官職,劉昌應該常駐涇州;「兼御史大夫」是兼職,授予劉昌監察權;「上柱國」是很高的勛官,可見劉昌立下了不小的戰功;「南川郡王」是爵位;「追贈司空」是贈官,朝廷在劉昌死後追封他司空一職。劉昌生前主要是在涇州當刺史,是從三品官,其他都是政治待遇。由此也可見,唐代官銜的書寫順序是階、官、勛、爵。
范仲淹的一長串官銜其實都是官職:「龍圖閣直學士」是館職、「戶部郎中」是本官、「陝西經略安撫副使」是差遣、「兼知延州事」既是差遣也是兼職。范仲淹的核心職務是延州(今陝西延安)知州。延安地處北宋與西夏戰爭的前線,延州知州是重要崗位,所以范仲淹以安撫副使的身份兼任了這個職務。
孔貞運的官銜可以分為:「賜進士及第」表明他是科舉出身、「柱國」是勛官、「光祿大夫」是階官;「太子太保」和「禮部尚書」都是官職,但他本官應該是禮部尚書,主持禮部的工作,太子太保是加官;「兼文淵閣大學士」是兼職,表示孔貞運進入了內閣;「總裁國史玉牒」和「同知制誥、起居經筵日講」都是差遣,表示孔貞運承擔了編輯和講課的任務。
第四位張令璜的官銜中「誥授通議大夫」是階官;「吏部右侍郎」是官職、「兼順天府府尹」是兼職,順天府就是首都北京,清朝順天府尹崗位極其重要,不僅被定為正三品,而且還常由侍郎兼任;「前吏部左侍郎」是曾經擔任過的職務。張令璜的核心工作,應該是治理京城。
| 擴展思考:官僚制度 |
1.官僚制度發達是中國古代歷史的一大特點。有觀點認為,中國古代社會就是一個官本位的社會。官僚制度強大到超越政府範疇,泛溢到其他領域,如文化教育、經濟貿易、社會生活等。請問,你認同這樣的觀點嗎?
2.科舉制度是中國的發明。通過考試來選拔官員,這種方法被今天的公務員選拔制度所沿用。在古代,科舉制度在增加社會流動性的同時,也束縛了讀書人的出路、限制了讀書人的思考。請問,你如何看待考試選官制度?
[1]特進:原意為「引見」,西漢成帝時,大臣張禹因老病罷官,仍以列侯身份參加朝覲,引見的時候位置獨特(特進),見禮如丞相。行之既久,漸成加官。以賜列侯中有特殊地位者,朝會時位僅次三公。魏晉南北朝時期為加官,隋朝以後特進成為散官。
[2]清朝文官的散官封贈分別為:正一品授光祿大夫,從一品授榮祿大夫;正二品授資政大夫,從二品授奉政大夫;正三品授通議大夫,從三品授中議大夫;正四品授中憲大夫,從四品授朝議大夫;正五品授奉政大夫,從五品授奉直大夫;正六品授承德郎,從六品授儒林郎(吏員出身者宣德郎);正七品授文林郎(吏員出身者宣義郎),從七品授征仕郎;正八品授修職郎,從八品授修職佐郎;正九品授登仕郎,從九品授登仕佐郎。武官正一品授建威將軍,從一品授振威將軍。
[3]唐朝規定凡守城苦戰、立一等功者酬勛三轉,立二、三等功者,遞減一轉。凡破敵城敵陣者、殺敵俘虜者也依照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