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中國歷史的經驗與教訓> 用三國歷史來驗證地理規律

用三國歷史來驗證地理規律

2024-10-04 17:55:47 作者: 張程

  說了這麼多理論,下面舉三國歷史發展為例子,來驗證一下上面的規律。

  三國時期中國核心弧帶割據政權並立,各政權間戰事、外交活動頻繁。曹操、孫權、劉備三個集團所處地緣地位不同,但都執行相對正確的地緣戰略,留下了許多政治財富,為上文總結的規律提供了佐證。

  曹操集團地處四戰之地的中原地區,是三個集團中地緣條件最差的,但是地緣戰略運用得當,最終統一了北方。一、先弱後強,逐步壯大自身。曹操集團北方是占據冀、青、並三州的袁紹,西方是割據關中的韓遂、馬騰集團,張繡割據西南方向的宛,袁術盤踞東南方向的淮南,東邊是擁有徐州的呂布集團。外圈還有遼東的公孫度、幽州的公孫瓚、幽州北邊的烏桓、河套長城沿線的匈奴、漢中的張魯、益州的劉璋、荊州的劉表和江東的孫策。與曹軍接壤的袁紹集團實力最強,逼視河南。曹、袁兩集團為統一北方,戰爭難以避免。相對弱勢的曹操集團始終將袁紹集團視為自己的頭號敵人,但是在實力壯大前一直向袁紹妥協,避免直接衝突。曹操先後殲滅吞併了張繡、呂布、劉備、袁術、張楊等勢力,再向袁紹攤牌。二、穩定關中。東漢末年後,西涼集團一直占據關中地區,對關東曹操集團構成戰略威脅。但是西涼集團戰鬥力雖強,卻內爭不斷。在袁紹北取幽州,無暇南顧時,曹操派遣鍾繇西行入關,說動韓遂、馬騰效忠曹操控制的朝廷。官渡之戰前夕,車騎將軍西涼董承兵團在許昌宣稱受漢獻帝「衣帶詔」,發動兵變。曹操毅然回兵鎮壓董承,平定劉備在徐州叛亂,再次派遣衛覬入關,穩定韓遂、馬騰集團。三、分化外敵,利用江南孫氏集團牽制湖廣劉表集團。劉表、孫策集團對曹軍構成南部的直接威脅。曹操與袁紹準備決戰之時,正是雄心勃勃的孫策統一江東、伺機北上之時。好在孫策遇刺身亡,曹操立即以漢獻帝名義授予其弟孫權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支持孫權的西征,以敵制敵。這些地緣戰略在之後的中國歷史上都得到了繼承和發展。

  在這個過程中,曹操集團由弱變強,終於與袁紹集團展開了戰略決戰。袁紹幕僚曾建議:以精銳部隊襲擾曹操控制區漫長的邊界,讓曹操疲於奔命,消耗曹軍有限的實力;結交南方諸政權,讓其從後方進攻中原地區。這些都是優秀的地緣政治戰略,可惜沒有被袁紹採納。之後的赤壁之戰是決定三分天下的關鍵戰役。曹操在此戰中犯了嚴重的戰略錯誤:在沒有統一北方,尤其是在關中西涼集團依然虎視眈眈的情況下,貿然南進;將主攻方向集中於江夏一點,而沒有占據、經營淮南、襄樊等戰略要點,徐圖緩進。加上其他的原因,曹操最終退回了北部,轉向經略關中、漢中地區。

  孫劉聯軍擊敗曹軍主力一部於烏林、赤壁後,孫權在江東的統治得到鞏固。東吳的核心地緣戰略是魯肅提出的「鼎足江東」的「榻上策」。《三國志·吳志·魯肅傳》載:「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唯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從此,北防西進成為東吳的核心地緣戰略。孫權即位後首先向廬江的叛將李術開刀,突出廬江的重要性。其郡在安徽西南和湖北東部、河南南部的大別山區,郡治在皖(今安徽潛山),是與北部對峙必須控制的戰略要點。

  魯肅的「榻上策」比諸葛亮的「隆中對」早了七年。隆中對對地緣形勢的判斷是曹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都已經不可輕易取勝;建議劉備東和孫權,圖謀荊州和益州。「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在此基礎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

  「榻上策」和「隆中對」在地緣形勢的判斷上是基本相同的,並提出了大致相同的對策:占據南方險要地形,待機北伐。但是這兩個地緣戰略都將荊州列為自己的占領目標。對劉備來說,荊州是進攻中原偉業的戰略基地,也是對東吳政權保持地緣優勢的基地。但是荊州在他人手中,對東吳集團構成了巨大的戰略威脅。當劉備集團占領漢中,勢力達到全盛,咄咄逼人的時候,東吳集團出於自身防禦的考慮,偷襲荊州,挑起了蜀、吳之間的一系列戰爭。最終東吳占領了荊州,蜀漢完全退居到西南地區。虢亭之戰標誌著蜀漢與東吳在荊州地區達成了均勢,也意味著「隆中對」的最終流產。

  遺憾的是,荊州的爭奪戰消耗了三國中兩個弱者的實力。之後蜀漢利用自身易守難攻的地形進行的多次北伐只能算是採取攻勢防禦態勢,積極防禦而已。東吳的地緣態勢比蜀漢要差得多。赤壁之戰後曹軍收縮至襄陽樊城一線,並經營大別山區的江夏郡北部和合肥地區。東吳與北部對峙的戰略要點已經與北方共有,其之後的吳魏戰爭集中在襄樊、合肥一帶。東吳的防禦是一種消極的防禦態勢。三國的結局是魏國偷襲漢中,滅亡蜀漢;代魏的晉國從淮南、襄樊、三峽三個方向對吳國發動了總攻,三家歸晉。

  從中國歷史發展中,後人可以歸納出大致的地緣規律,解釋中國歷史發展的大勢。不知三國的歷史發展,可否作為一個詳細的例子?當然了,相信以上地緣規律套用在其他時期,也是有解釋力的。

  | 擴展思考:地緣利弊 |

  1.根據上文內容,你的故鄉屬於哪個地緣區域?上文的地緣政治規律,能否解釋家鄉古代歷史的發展?

  2.決定歷史發展的因素很多,最終的歷史發展軌跡,是多種作用力合成的結果。試問:地緣政治規律在古代歷史發展過程中起到多大的作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