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心理諮詢師成長之路> 心理資本 幸福的生活

心理資本 幸福的生活

2024-10-04 17:15:54 作者: 韋志中

  好心容易辦壞事

  在心理諮詢行業,職業倫理非常重要,它等於是心理諮詢行業的「憲法」。心理諮詢是生命與生命的交流,接觸到的都是人內心最柔軟的那一面,人性中最隱秘的那部分,所以信任與保密是非常重要的。

  專業倫理是約束但不是束縛,既保護了來訪者的利益,也保護了諮詢師的利益。在心理諮詢中,諮詢師與來訪者的界限要分明。如果界限不清,在諮詢中過於大膽而無所顧忌,則可能會損害來訪者的利益,如果太過于謹慎又難以建立良好的諮詢關係。當你在諮詢中知道工作的邊界,了解彼此關係的發展方向,到位而不越位,工作就會有比較好的進展。

  但是在諮詢中總有些諮詢師好心辦壞事,沒有明顯清楚的界限,心裡是為來訪者著想,但這只是站在諮詢師的角度而不是站在來訪者的角度,給予來訪者不需要的建議。雖然想法是好的,但是力氣卻使錯了地方,來訪者沒有感受到力量,也沒有從諮詢師這邊獲得幫助。

  心理諮詢師在諮詢中會遇見很多種情況,有時候會考驗到人性。做心理諮詢能不斷引領著你朝向自己的內心,去思考自己,覺察自己。在心理學界有這樣的一種現象:一些學心理學的已經成為教授了,但是自己卻很少用心理學來幫助自己,來覺察自身的內心。他會講心理學的很多知識、理論,在課堂上給學生們講授心理學,比如什麼是認知,什麼是歸因等。在課堂上他是一位老師,但是在課後生活中他就不會運用心理學,也不會談到自己。心理學最大的福利就在於這個學科能讓你更了解人,你要享受這個職業和這個學科帶給你的福利。做心理學的研究、從事這個職業,可以讓你成長自己、覺察到自己,並不斷反思。比如有一次我去電視台做節目,在那個節目中談到親子關係,我就聯想到自己的女兒。聽著電視台的嘉賓談論自己的親子關係,我就發現自己做得還不夠,下節目後我立馬就發消息給我的女兒,告訴她,爸爸在哪方面做得不夠好。女兒看到我的消息就回復了我,從此我們之間的情感聯結更多了,關係也更親密了。

  因為心理學,你經常會遇見這樣的鏡子並聯想到自己。你要利用好這樣的鏡子來成長自己,如果你視而不見,不去反思,不覺察,那就不會有自我的醒悟。這是一種實現自我的責任,對自我成長的幫助。人生的價值與意義之一就在於你對自我的一種覺察,對自我的一種醒悟。

  本章節來源於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

  有些諮詢師不能很好地把握這樣的度,有時候反而越來越偏離這樣的目標,好心辦壞事。本心是好的,但是結果卻適得其反。在剛走上心理諮詢這條道路時,新手會遇見很多問題。新手諮詢師也會在職業倫理方面感到困惑。他們想幫來訪者解決問題,但是如果來訪者沒有動力改變的話那是不可能去行動的。在這個過程中諮詢師有點操之過急,沒有注意到來訪者的狀態,就這樣去給來訪者建議。本來一片好心,想讓來訪者看到自己的困境,同時去做出自己的改變,但是結果卻不是諮詢師想的那樣。

  在2008年汶川地震的時候,很多諮詢師奔赴汶川,為當地人提供心理援助,但是在一段時間後,卻出現了這樣一種言論,災區人民「防火防盜防心理諮詢師」。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心理諮詢師為了災區人民,去汶川幫助他們,他們為什麼要防著呢?災區人民對心理諮詢師的態度為什麼會發生這麼大的變化?剛發生地震的時候,很多諮詢師憑著自己的一腔熱血來到災區,但是發現實際與自己想像的有些區別,很多人就沒能堅持下去,很快就離開了災區。對於災區人民來說,心理上又要承受一次離開,災區不缺少專業的心理諮詢師,但缺少持續的心理諮詢師。如果不能持續下去,不能讓受幫助者信任你,就難以建立起良好的援助關係,關係是一切心理輔導的前提。心理諮詢師只來一下就走了,關係都沒有建立起來,更不用說心理援助了,結果只是又一次的傷害。心理諮詢師本懷一顆好心,作為一名志願者來到災區,但是做的事情卻大大地傷害了人們。

  之前有個獵人上山打獵,發現一對老鷹正在追逐一隻幼鷹。幼鷹被啄得遍體鱗傷,嗷嗷驚叫。這對老鷹是幼鷹的爸爸媽媽,為什麼它們要追逐幼鷹,對幼鷹這麼殘忍呢?它們想讓幼鷹展翅飛翔,如果幼鷹現在不經歷這些,將來是難以生存的,所以它們忍痛對幼鷹這樣做。獵人看到後非常生氣,心想哪有父母會這樣做?他不知道父母的良苦用心,就開槍打死了老鷹。他把幼鷹帶回家養好傷,然後再放回大自然,但是這隻幼鷹因為不能展翅飛翔而活活餓死了。老鷹追逐幼鷹,看似殘忍,實際上是為了幼鷹的成長。獵人好心救了幼鷹,但是卻破壞了自然生態,間接害死了幼鷹。人們有時候是好心,但結果有時候往往適得其反。

  在現實生活中也會發生很多這樣的現象。家長、老師對孩子產生很大的期待,但是有時候用的方式不是很恰當,反而對孩子產生負面的影響。人們受到主客觀條件的影響,「好心辦壞事」的情況不少,產生很多危害。在學校,老師為了學生的成績,對學生的要求很高,有時候會使用不恰當的言語,如「你腦子長哪去了?這麼簡單的題目不會做」「你要不要寫作業?不寫作業滾出教室」,等等。老師這樣的言語,很容易激起學生的逆反心理,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在家裡,父母的不當言行也會讓孩子體驗到不舒服的感覺,影響孩子的學習與生活。本來是想讓孩子朝著好的方向發展,但是方式不對,反而讓父母與孩子的關係越來越遠。有時候父母的「好心」和過分的溺愛反而成了「壞事」。

  孟子言:「仁,人心也。」好心是一種積極向善的思想情緒,是一種充滿正能量的精神力量。但是好心也要看方式是否符合別人的心意,有時候你好心幫忙,別人不領情,最後還落不得一句好話。有時候我們就會很困惑:為什麼我們是好心,但是最後卻事與願違辦成了壞事?對方不但不領情,還責怪,這是出現了什麼差錯?我們怎樣才可以好心辦好事?

  在現代社會上,我們有很多角色。主要分為兩部分,一個是自然角色,一個是社會角色。作為自然角色,我們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按照自己真實的想法來,凡事由自己來決定,不受約束。作為社會角色,我們身處其中,會受到各種制約,這樣就容易出現好心辦壞事的現象。明明我們是為了對方好,為了對方付出很多,但最後沒有得到對方的感謝,甚至還把關係弄僵了。我們的「好心」是好在「內心」,而沒有好在「結果」與「過程」,最終事與願違。我們站在自己的角度認為這是對他好的,卻沒有站在他人的立場看問題,把自己的個人意志強加在別人身上。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以醫生治病為喻強調了效果的重要性。他說:「一個人做事只憑動機,不問效果,等於一個醫生只顧開藥方,病人吃死他也是不管的。」這就像人們好心沒辦成好事,當事情的結果與我們的出發點不一致的時候,我們的「好心」就變得不是好心了。

  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將人格分為三大系統,分別為本我、自我、超我。當這三者和諧統一的時候,人比較穩定。當這三者出現矛盾衝突,就會出現失調狀態。本我是最原始的自我,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衝動與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遵循快樂原則,不理會社會道德、外在的行為規範。它唯一的要求就是獲得快樂,避免痛苦。它是無意識的,不被個體所覺察,為人類活動提供能量和驅動力。

  自我位於本我與超我之間,是自己可意識到的執行思考、感覺、判斷或記憶的部分。它的機能是尋求本我衝動得到滿足,同時保護整個機體不受傷害。它代表理智,遵循現實原則。超我是人格結構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通過內化道德規範,內化社會與文化環境的價值觀念而形成。它遵循道德原則,由人的道德與理想所構成。以上三者構成了個體完整的人格體系。人的一切心理活動都可以從它們之間的聯繫中得到合理的解釋。本我是永遠存在的,超我與自我幾乎是永久對立的,為了緩解超我與自我的矛盾,需要自我在其中進行調節。對於自我與本我的關係,弗洛伊德的比喻是:本我是馬,自我是馬車夫,馬車夫要給馬指引方向。自我要駕馭本我,但本我的「馬」可能不會聽話,二者就會僵持不下,直到一方屈服於另一方。如果個人承受的來自自我、超我與外界壓力過大的時候產生焦慮,自我就會啟動自我防禦機制。

  每個人都有自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遵從自己的內心。當我們決定要做一件「好事」的時候,不僅要有一顆好心,從一個好的出發點開始,同時還需要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本我」角度去看看他的需要,思考他內心的真實需求。切勿主觀臆測,造成好心辦壞事的結果。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