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多機構,怎麼選擇
2024-10-04 17:13:49
作者: 韋志中
培訓機構哪家強?我要選擇哪個機構進行學習?現在社會上培訓機構比較多,要根據什麼樣的標準來選擇培訓機構?很多人會有這樣的疑惑。
2017年9月12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文《關於公布國家職業資格目錄的通知》,公布了140項職業資格,其中並沒有「心理諮詢師」,這標誌著心理諮詢師證書正式被取消了。那麼想從事心理諮詢行業的人該怎麼辦?想進入這個行業的人又該選擇什麼樣的培訓機構,讓自己有機會進入心理諮詢的行業?在這個行業的人又該如何繼續自我成長,更符合自己的職業發展需要?
第一,選擇一個心理培訓機構需要判斷該機構的培訓課程是否屬於科學體系,主流心理學是否認可,培訓的心理學課程內容目前國際上是否認可。之前出現過用人單位的很滑稽的招聘要求,一些用人單位在招聘員工時主要根據兩點進行判斷:第一是顏值,第二是星座。如果這兩點不符合要求就不予錄用。這樣的依據沒有任何科學性可言,而且也很隨便,不僅是對面試人員的不負責,也是對公司的不負責任。公司招聘要進行人才測評,要看應聘人的動機、態度、思想與能力是否符合這個職位的要求,求職者的能力是否可以勝任這個崗位,價值觀與公司文化是否契合。
現在社會上出現這樣一種現象,主流科學體系不用,某些主流心理學界不認可的心理學課程在社會上反而比較火;有些課程體系國際上並不認可,但是在中國非常火爆;還有一些在國外認為意識形態有問題的,在中國還比較推崇,這些都需要我們的火眼金睛去辨別。科學心理學的體系中,知識理論要有框架,技術要有理論來源。
有一些網絡上的課程GG是虛假的,但是它在網絡上的點擊量還很大,有些培訓機構在網上很火,但是教育部沒有批准它的辦學資質,網絡上的虛假信息讓人防不勝防。隨著網絡的發展,這些虛假信息容易給人造成混亂,容易讓人選擇錯誤。這時候要提高自己的甄別能力,在面對眾多的信息時要進行挑選,不然一不小心就掉進了虛假信息的陷阱中。
第二,找這個領域最專業的人進行學習,要看重培訓機構的師資力量及其專業性。心理學有很多的流派和不同的方向,精神分析、行為主義、人文主義等,自己對某個專業方向感興趣,可以找這個領域最專業的老師進行學習。比如在沙盤學習領域,比較專業的有申荷永老師;在團體輔導領域,比較專業的有樊富珉老師;在積極心理學領域,比較專業的有彭凱平老師;在精神分析領域,比較專業的有中德班;在NGO組織運營領域,比較專業的有台灣的張德聰老師。
第三,培訓機構是否合法。這個培訓機構在網上能否查得到,是否正規,是否具有培訓辦學資質,是否有自己的網站、辦公場所等,培訓機構的企業文化是如何的,與你的個人價值觀是否相符,辦學時間多久,它的發展歷史如何……了解培訓機構的這些信息有利於你更全面的把握,有利於自己進行判斷並且選擇。
選擇不合法的培訓機構不僅浪費了自己的金錢,而且還浪費了自己的時間,更可怕的是讓你接受錯誤的觀念,影響自己的一生。這樣的非法培訓機構為了牟取暴利,不惜鋌而走險觸犯法律,不僅對自己無利,還危害整個社會。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
第四,考慮性價比。一般人們在選擇一個機構的時候會綜合考慮,會更傾向於選擇那些性價比高的機構。質量過硬,價格合適,符合自己內心的預期,能讓自己在培訓中有收穫。在心理學這個行業,有的時候越便宜往往越好,很多大師和專家願意將自己所學的內容教給熱愛學習的學生。
我們學心理學,參加課程培訓不要多,但要最精最好。要找這個領域最好的老師進行學習,他們不知不覺就會影響到你。像我認識的張粹然老師、鍾年老師、張掌然老師、顧海根老師、楊鑫輝老師等,他們給了我很多幫助,讓我成長了很多。我跟著他們學習,他們的人格魅力也影響了我。
一個諮詢師想要成長,提高思想覺悟,可以多參加學術會議,開闊視野。商業性的會議不僅價格昂貴,而且真正的心理學大師人數還有限,最好不要參加。學術型會議比如華人心理學大會,不僅心理學專家人數多,都是一些高校的心理學博士、教授等,而且有自己的學術成果與見解,他們願意與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觀點。
多參加學術會議能夠與學術界進行交流,能開闊視野,啟發靈感,增長見解,鼓舞人心。短時間內傾聽大量的學術報告可以快速了解本領域及其接近領域的學術前沿,了解行業動態,了解研究者的研究成果,知道大家在做什麼,大家做到了什麼樣的程度,這些研究成果的意義與價值等。
參加學術會議是一種學習、一種成長、一種觀摩。集中地聽取他人的研究報告有利於激發自己的研究靈感,各種思想不斷地碰撞,這有利於開拓我們的研究思路。在學術會議上匯報、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經過想選題、做PPT、匯報到會後討論這些流程也是對研究結果階段性的總結,可以讓同行提出建議,今後要怎麼做,往哪個方向去努力。參加學術會議,聽別人的報告,看別人的成果,也是認識自己、評估自己的過程。聽到優秀的報告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的差距,確立今後努力的目標。作為一名心理學工作者,我一直在吸取新的思想,不斷豐富自己。
培訓機構的選擇要符合自身的成長路徑,不能人云亦云,我們需要分析各方面因素來進行選擇。在面對外界的誘惑時要保持理性,信息爆炸的時代理性顯得更為重要。問問自己的內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根據自己的內心來尋找自己想要的東西。很多人會說,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我不知道該怎麼選擇。這就需要時間讓自己不斷嘗試,在這個過程中找到自己想要的,時間是最好的檢驗方式。
在我的心理諮詢成長之路上,就一直在尋找該行業該領域中專業的人進行學習。在跟著這些老師學習的同時,我也受到一些同行對我的關照與幫助。我在學習之後就著手實踐,進行練習,在實踐過程中老師也會指導我,讓我了解自己的不足並予以改正。我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地學習、實踐,學習後就去做,不拖拉,在做的過程中發現問題。當初我學習團體心理培訓就是這樣的過程。
2006年,我參加了樊富珉老師在北京開的第二期團體培訓班,培訓結束後的第三天,我就在當地開了一個50人的團體心理體驗班。在參加完培訓兩個月之後,我就組織了華南地區首屆團體心理諮詢培訓,將我學習到的技術分享給那些想帶領團體的人。那一次培訓總共4天,包括「坐著吹大風」「空椅子」「成長三部曲」等內容,這些技術大多是在北京跟著樊富珉老師學來的。這就是我的學習方法,學以致用,將學習與應用結合起來。
很多人會說自己看了很多書,學習了很多課程,但自己沒有成長起來。大家想一想,自己學習到的東西是否在使用,有沒有改變自己的生活?是不是學習了就忘了,沒有與自己的生活相結合,學習的知識與自己的生活與工作是脫節的?王陽明先生主張知行合一,內在的知識與人的行動要統一起來。比起學以知,更重要的是學以用,學習與實踐相結合,更好地服務於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