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2024-10-04 15:30:00
作者: 【澳】麥可·帕克著;玉冰譯
為什麼要讀這本書?
你更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聰明孩子,還是一個好孩子?
也許你會毫不猶豫地回答說:「我兩個都要。」可假如你沒法兩個都要呢?假如你只能有一個好但是不怎麼聰明的孩子,或有一個雖然聰明卻不怎麼好的孩子,你要怎麼選?
(響起助人思考的音樂……)
很可能最後,也許很勉強地,你還是選擇「好孩子」吧?至少,等你老了、住在護理院的時候,這孩子肯回來看看你,對吧?若是我猜錯了,你也許該放下這本書,去找一本諸如《孩子,我們來談一談:關於門薩高智俱樂部的97個話題》之類的書來讀。不過,若是我沒猜錯的話,這一本就是你想要讀的書了。
許多家庭,以及幾乎所有學校,都把大量的時間花在提高孩子的學業水平上。這當然是好事情,不過我卻覺得還有一樁事,至少同等重要,那就是:我們如何有意識地在品德上把下一代培養成體面的社會人。這樣的培養,在家裡和學校里已經默默發生著,像水面之下的氣泡,而我們大可以讓這樣的教育浮到水面上來,變得更加清晰、明確,通過大量問題,借鑑先人智慧或獨立思考來實現。這恰是本書想要提供給各位讀者的。
孩子們觀念是從哪裡來的?
當然,孩子們都能從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時候是從學校、身邊的小夥伴、體育社團或舞蹈課,來獲得他們的道德觀。不過,每個孩子構建他道德體系的主要場所是家庭(媽媽爸爸們,請不要緊張哦)。對於這一點,恐怕沒有人會感到驚訝——家,本就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待得最久的地方。
孩子的道德意識也不是從學生手冊上得來的。如果父母很能為他人著想,孩子就會學到體恤;如果父母對家人悉心關懷,孩子就會懂得同情;如果父母對他人慷慨大方,孩子就會懂得給予。向來如此。而且,基本的道德意識都是父母在每天的互動中傳遞出來的。「那個玩具你要跟妹妹一起玩」「等一下才會輪到你」等,都是道德方面的引導,在絕大多數的家庭里,每天都不知不覺地就對孩子說了十多次。
但哪怕是道德意識非常強的父母,培養出來的孩子仍然可能會騙人、說謊,或把老太太推倒在街上,畢竟,父母並非孩子唯一的引導者。不過,父母給孩子樹立正面的榜樣,仍然極有意義。
雖然這些基礎又務實的品德教育一如既往地進行著,但是,在過去的一兩代人身上,道德觀的傳承方式卻有了明顯的變化。
第一點,社團機構,現在很多情況下,已經不再能夠在孩子的生活中擔當重要角色了。許多社團著重宣講怎樣生活以及最基本的道德規範,包括慈悲為懷、慷慨大方、關心他人、要有人生追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可是,這種來自社團的道德教育,現在許多孩子很難有機會再得到了。
第二點,不少家長如今覺得他們已經沒有了「迫使」孩子接受道德規範的權威。道德相對論和後現代主義固然給我們帶來不少有益的啟迪,可是,這些新觀念中卻也有不少難以消化的地方,讓我們做父母的,在日常生活中倍感彷徨,似乎再也沒有什麼事情能是「對」的了。這種情況下,指望或者強令孩子遵守某種道德觀念,遵守那些從你父母、祖父母甚至是曾祖父母那裡學來的東西,就顯得你簡直像個「食古不化」「搞一言堂」的家長了。那些「過時」的論調,你家孩子以及他們的朋友也許根本就不屑一顧。比如說,你若堅持認為「在一個社會體系中(也就是在這個家裡),你要擔當的責任跟你能擁有的權利一樣,都是必不可少的」,可在孩子聽來卻可能像是十九世紀的陳詞濫調。但是,你仍然需要堅持:「我們家不是垃圾場,你有權利住在這家裡,但也有責任承擔一部分家務,這就好比一枚硬幣有兩個面一樣。」你這樣的努力仍然很有必要。
所謂的「道德相對論」,以及宣稱「任何觀點都一樣珍貴」的論調,常常不過是孩子們在觸碰到尖銳的道德問題時,為了掙脫父母和老師的約束而採取的一種「無賴」做法。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我認為,是由於受到了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價值觀辨析運動」餘波的影響所致。那時候,不論孩子祭出任何一種價值觀來做擋箭牌,都能被看作是值得肯定的事情。例如,一個孩子可能會說:「我的價值觀是只瞄準第一名,其餘所有人我都要踩在腳下。」這時候,任何長輩的干預都會被當作是無謂的說教。但是,我卻認為,並非所有價值觀念都是有益的,有些價值觀念顯然要高於另一些價值觀念。這裡我們再來舉一個例子。假如你女兒的學校里新來了一名小男孩,忘記了帶午餐,那麼,你女兒是把自己的午餐分給他吃,還是把她的午餐拍到他臉上?這從道德層面上來說絕不是同等的兩件事。前者是善行,後者是惡行。這一點,無論你家孩子怎麼狡辯、怎麼倒著說,都很難說得通。該如何得體地跟孩子談論這樣的事情,在接下來的話題里會專門聊一聊,標題是「跟道德觀比較扭曲的孩子談談」。
到底哪些價值觀是值得珍視的呢?
當你跟孩子們聊這本書里的話題時,毫無疑問你會希望他們能擁有一套「好」的價值觀。有些時候,你到底希望孩子能擁有哪些價值觀念,還真不容易一下子說清楚。為此,我在下面列舉了一些價值觀念,也許你很願意讓孩子在長大成人的過程中能培養出這些品德來。
要讓一個人具備下列的所有品德,這要求可能有些過分。另外,其中有些品德你也許不太想強調,比如說,孩子要「堅守」的東西太多了也不見得就是件好事。不過我還是都列舉了出來,方便你檢索(按照音序排列)。
跟孩子談論的意義
在家中,應該經常跟孩子談論道德觀與價值觀。實際上,有不少家庭正在這麼做。每當孩子回來跟你訴說在學校里又發生了一樁「不公平」的事情時,就是你跟孩子聊聊道德觀的好時機。電視或電影上出現某些情節時,也是你跟孩子談論道德標準的好時機。我並不是在這裡提倡要「回到過去的好時光」,讓孩子們在接受長輩訓誡時唯唯諾諾;相反,我倒是要倡議全家人都應該參與道德觀、價值觀的討論與辯論,而且還要讓孩子成為討論會的中心。但是,這並非指父母應該被動地任孩子做「價值觀辨析」,相反,這時我們應該秉持一個信念,那就是有些價值觀會高過另一些價值觀,這一點很重要。比如說,勇氣要高於怯懦,慷慨要高於自私。當然了,這些價值觀的好壞,應該在大家都能夠暢所欲言的討論氣氛中得出結論。
舉例來說,你當然可以告誡孩子:「你對待別人一定要寬容。」但是,孩子卻可能把這話當作「嘮叨」而充耳不聞。不過,若是你能夠藉助現實中的實例,跟孩子討論「寬容」並引導他們自己得出結論,那麼,孩子也許就會覺得待人寬容比不能容人要更好了。這裡的不同之處,就在於是你讓孩子自己得出了結論,因而這觀點也就成了孩子自己的看法了。簡言之,讓孩子學得「寬容」的更好途徑,不是你的一再說教,而是讓他們自己認定應該如此。當然了,比這兩者都更好的做法,是讓孩子親身實踐「寬容」,只不過這就超出本書的範圍了。
不過話說回來,在剛開始跟孩子談論這本書中的話題時,你也許會有些不習慣。我們不必指望這些話題會跟諸如「你今天在學校過得好嗎?」「袋鼠隊[1]打敗全黑隊[2]了嗎?」之類的話題一樣輕鬆。但是,不斷跟孩子談論有關道德觀的話題,恰是你能做的最為重要的事情之一。不用看我們就知道,在這一刻,成千上萬的父母也許正拿著一摞需要「下苦功」的毫無樂趣可言的書,逼著孩子額外做些課文分析、語法、數學等各種練習題;可是,我卻很懷疑,這樣的話,親子之間是否會有雙方都能投入其中的、有實際價值的討論。作為「教育書籍」之一,這本書,以及其中涉及的討論話題,肯定比那些「苦功書」要有趣得多,也要有意義得多。
學校里的道德教育
這本書中涉及的道德話題,主要適用於家庭而非課堂。只要家庭里氣氛開明,認為道德觀念是可以通過理性討論來辨出是非的,那麼,這本書就能有用武之地。
該怎麼運用這本書?
你想怎麼運用就怎麼運用。你可以以「家庭活動」的形式,規定每周某個時間圍聚在餐桌前,一個話題接一個話題往下討論。你也可以在心有所感的時候隨機跟孩子聊一聊。定時或者不定時都隨你。你可以乾脆把書遞給孩子,讓他來選話題:「哪個話題你會感興趣?」駕車出遠門的時候,不妨把這本書塞進座位前面的手套箱裡,以便隨時拿出來聊上一段。平常你可以把這書放在枕頭底下或床頭櫃裡,時間合適的時候拿出來聊聊那些比較費腦筋的話題。孩子在學校里若是遇到了什麼事情,你還可以參照本書中的思路,結合實際,構想出你自己的話題來,跟孩子一起探討。總之,隨心所欲就好。
本書中的話題可分為三個類別,我覺得每種類別你都應該至少選幾條來跟孩子聊聊才好。這三個類別分別是:
第一類:從道德層面來判斷會很讓人躊躇到底孰是孰非的話題。
第二類:有益於拓展思維能力的話題。
第三類:歷史上著名的倫理學家和哲學家關於道德觀、價值觀的思考。
家長最應該學會的一樁本領,是如何讓談話繼續熱烈地進行下去而不會出現冷場。要做到這一點有不少小技巧,下面我就為大家列舉幾個。
接著往下提問
孩子提出了某個觀點之後,你可以問他為什麼會這麼認為,也可以請他舉個實例。你可以讓孩子為自己的觀點陳述理由,也可以問他這個觀點跟他提及的其他觀點有什麼關聯,還可以讓孩子分析他的觀點跟其他兄弟姐妹的觀點有什麼不同。總之,接著往下提問。隨著你不斷提出新的問題,孩子的思路就會順著你的引導繼續往前走,並最終得出他自己的結論來。順便說一句,「為什麼」這個詞,是最能助長討論氣氛的詞語之一。
要善於提問題,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你往往可能忍不住想要說出你的看法,而這麼做又最容易讓談話陷入冷場。因此,你要刻意咬住自己的舌頭[3],只是針對孩子的觀點從不同側面多提幾個問題。越讓孩子多說,他就越覺得自己的觀點能得到你的重視,也就越願意說出他的想法來。
下面我來舉幾個提問的例子:
假如每個人都那麼做,你覺得這世界會是什麼情形呢?
你能不能想出一個相反的例子呢?
如果你是他,你會有什麼感受?
你能再想出一個理由來嗎?
那樣的話,誰能得到好處?誰會吃虧?算不算公平呢?
你覺得,你的足球教練(老師/校隊隊長)會怎麼看待這件事呢?
這麼決定的話,可能會造成哪些損失呢?你覺得值不值得?
就算不會造成什麼損失,可這麼做會不會還是不應該的呢?
為什麼呢?
為什麼?
這又是為什麼?
假裝你是「壞蛋分身」[4]
意思是你故意跟大家的看法唱反調。比如說,奶奶給小娃織了一件難看至極的毛衣,家裡每個人都認為可以跟奶奶撒個善意的謊,你卻跳出來反對,說奶奶會寧願聽到大實話,免得浪費時間織些沒人喜歡的毛衣。不過,這裡很關鍵的一點是要讓孩子明白,你只是故意唱反調來烘托討論氣氛,而並非真的不認同孩子的看法。直白地反對孩子的觀點,只會讓討論陷入冷場,不再能熱熱鬧鬧地進行下去。
提出不同的看法供孩子參考
這是為了烘托討論桌上的開明氣氛。這時你不妨用下列這樣的引子來提出參考意見: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
另一個應該考慮的因素是……
若是換成另一個人,他可能會說……
你有沒有想過這樣一種可能性……
我又想了一想,發現其實也可以這麼看……
讓孩子舉出一些生活中遇到的類似實例來
本書的話題中有不少涉及孩子的真實生活,比如欺負同學、撒謊、在食堂搗亂等,你不妨讓孩子舉出些他親身經歷的例子來。比如說,在談論「欺負別人」和「被人欺負」這一雙重話題時,你可以讓孩子說說他看到的別人欺負同學的例子。這些「真實案例」中往往有孩子的切身體驗在裡面,因此更容易讓討論的氣氛活躍起來。一旦有了真實案例,你就不必讓話題再局限於書中的「假想案例」里,而應該把話題轉移到真實案例上來。不過,有些「假想案例」,很難在真實生活中找到類似實例,除非你喜歡帶著孩子週遊世界,孩子能見多識廣。
評定不同級別的「灰色地帶」
我們都知道,有些情況很難簡單地界定為「道德的」或者「不道德的」,也就是說,有一定的「灰色地帶」。你可以向孩子介紹這個「灰色地帶」的觀念,並使用「白色」「淺灰色」「灰色」「深灰色」這樣的詞彙,帶著孩子一起來給不同的「灰色情況」進行「評級」,看看哪些情況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情況是最不可接受的。本書後面的不少話題中都列舉有8—10種的不同情形,可以方便你和孩子一起進行「評級」討論。
讓孩子提供他們的「行家意見」
也就是讓孩子假裝是某行當的專家。你可以這樣對孩子說:「假如說你是一名校長,現在需要做出決定」「假設我們是道德理事會的理事」「假如你是一位國家總理」,等等。這類的說法會讓你的提問顯得更具「誘惑力」。本書中的話題里有些地方我已經用上了這樣的假設,不過,你大可以更頻繁地使用這一小招數。
要表達出你對孩子的看法真正感興趣
如果孩子認為你是在認真傾聽,他就會更有意願跟你繼續談下去。要讓孩子知道你真的對他的話感興趣,這意味著你要不斷有所表示。比如說,你可以不斷地使用一些「談話助興詞」,比如說,「嗯」「原來如此」「你說得對」;你還應該一邊聽一邊頻頻點頭,更應該就孩子的觀點一個接一個地提問題。不要讓孩子覺得你是在耐著性子聽他說完,然後就可以輪到你開始灌輸你的觀點。最好是你不但「顯得」感興趣,而且是真的對孩子的話感興趣,這樣一來,你就能自然而然地推動談話繼續下去了。
一些你不應該做的事情
你的話不要太多
如果你注意到你的話比孩子的要更多,這就意味著你的話太多了。記住,千萬不要把這樣的談話當作教訓孩子的機會。
不要太早表達反對意見
要多多探究孩子為什麼會有那樣的看法。如果你實在沒法認同孩子的看法,那麼在表達反對意見的時候,請一定要確保對話渠道的暢通。我們當然可以表達反對意見,畢竟,假如孩子說的是「我在超市里偷點東西沒什麼關係吧,反正他們又不會因為這點損失倒閉」,那你還真不可以讓孩子覺得他那樣想沒關係。只不過既然是拿著這本書就假設話題進行討論,你就應該多探討探討,弄明白孩子的想法是怎麼來的。話說回來,假如是警察把你家孩子送了回來,並告訴你說他剛才在超市偷了東西,那你當然可以斬釘截鐵地表示你十分反對孩子的行為。
不要把你的看法當作最終標準答案
如果有人告訴你說,他想跟你探討一下對幾個道德觀念的看法,然後說,最後會由他來宣布正確答案,也就是他的看法,我估計你聽了這話之後就沒興致跟他認真討論了。孩子也是如此啊。
跟道德觀比較扭曲的孩子談談
我前面已經說過,本書的目的不是要你跟孩子再來一次「價值觀辨析運動」。我認為有些價值觀顯然高於另一些價值觀,比如說,慷慨要高於自私,善良要高於狠毒。因此,假如孩子對你說:「我才不在乎這樣做算不算坑人、蒙人呢,我的價值觀就是『只瞄準第一名』,別的我才不管呢。」那麼,我不認為你可以這麼對這孩子說:「這是道德相對論盛行的21世紀了,哪有什麼絕對的對錯。寶貝,既然你覺得這樣挺好,那就挺好的吧。我們現在討論下一個話題。」與其如此,我倒寧意你能這麼說:「哪有這樣的道理,你個自私的壞東西!我怎麼有你這麼個娃!」這樣說至少也清楚地表達了你的價值觀所在。不過話說回來,我也同樣堅信,痛罵孩子一頓並非良策,真正更有效果的做法應該是通過一個接一個的提問,把孩子的看法掰開來看仔細了,讓孩子也能真明白過來。如果真有孩子認為坑人蒙人沒什麼不妥,你不妨按照下列提示,多向孩子問幾個問題:
把事情推而廣之:「假如說每個人都那麼做,會是什麼情形呢?若是真的人人如此,你覺得這日子還能好好過下去嗎?」
引入公德意識:「這就是說,你需要大家都能信任你,你卻可以坑蒙別人。這樣做算不算公平呢?」
接受前提但質疑結果:「你想要贏得第一名,這挺好;可是,靠坑人蒙人奪得第一名,是不是一個好辦法呢?你這麼做會不會有損你的名聲呢?」
假如你跟孩子怎麼說都說不通,我覺得你當然有權給孩子的負面觀念下定論,並表明你不能認同他:「我認為那叫自私自利,而且我無法假裝不在乎這種自私行為。」只不過,這麼說的危險性在於,孩子可能從此再不肯跟你討論有關道德觀念的問題了,你也就失去了引導孩子自我反省並最終改變其不當道德意識的機會。到底該怎麼做,還得由你根據具體情形以及你的教養方式靈活掌握。同時也還請記得,在你們就本書中的假設情形進行道德觀念的討論時,孩子也會藉此機會試探你的以及他自己的道德底線,因此,真的不必急於跳出來下結論,而要善於審時度勢。
運用本書時的幾項原則
a)本書的主要「對象」是18歲之前的孩子。
這個年齡範圍算是相當寬泛了,因此,有些討論話題我特別標註了M[5]。凡是這樣的話題,裡面的內容都會比較深一些,要麼探討某些哲學問題,要麼涉及暴力色彩或是讓人十分撓頭的話題。要不要跟孩子談論這類的話題,需要由你來把握。如果你能以各種巧妙的方式跟孩子探討這類話題,那最好不過了。
b)有些討論話題並非應該倡導的觀念。
比如說,「難道不應該讓小孩子都不用寫家庭作業了嗎」「讓人交稅難道不等於強盜行徑嗎」這類顯然相當極端的話題,目的在於活躍討論的氣氛。希望你會選幾個喜歡的來聊聊。請不要誤以為本書中討論的所有話題都是有正反兩方面的意義的。
c)討論這些話題時,不要簡單地得出「是」或者「不是」的結論。
比如說,「無償下載音樂跟到商店裡偷東西是不是一樣性質的行為」,就不可簡單地以「是」或者「不是」來作結論;相反,這應該是往下探討的一個起點。如果你看到某話題結尾處我沒有寫上「為什麼」或者「為什麼不呢」,那就請你自己加上這類提問吧。
d)有些話題我只是淺嘗輒止地輕觸了一下。
比如說,在網絡上應該秉持什麼樣的行為規範。希望這樣的話題能打開一扇窗,讓你和孩子就道德觀念進行更廣泛的探討。除了我這本書以外,市面上以及網絡上都還有不少書籍和論壇探討各種道德觀念,而且都相當有深度,你不妨帶著孩子一起多找找看。
e)許多話題都是假設性話題。
談論一個假設的議題,其實更容易讓討論「深入」下去。比如說,「假如這世界上只剩下最後一塊巧克力了,你會分給誰吃呢?是你最好的朋友還是你的兄弟姐妹呢?為什麼呢?」不少孩子這時也許會這麼回答:「我會把巧克力分成三塊,給我朋友和我兄弟每人一塊。」這樣的答案固然值得嘉許,卻也避開了一個更艱深的問題,即你怎麼衡量友情與親情的輕重,以及你為什麼要這麼定位。
f)在許多討論話題中,我既使用了「你爸爸」「你媽媽」這樣的假設,也使用了「你哥哥」「你妹妹」「你姑姑」等的假設。
這其實是為了讓我的話題能生動一些,免得都是些死板的「假如你的首要監護人問你在學校里有沒有作弊」之類的句子。我知道討論題中的「爸爸」「媽媽」「姑姑」等的說法不一定跟你家中的情形相吻合,這時請你不妨在討論時按實際情況來設定人物假設。
好吧,接下來,第一個討論話題就該開始了。預祝你和孩子都能通過這本書而收穫頗豐,也預祝你們在接下來的討論中一起度過一段段美好時光。好好享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