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自控力心理學> 放任自己,並不能帶來幸福感

放任自己,並不能帶來幸福感

2024-10-04 15:19:40 作者: 韓春澤

  很多人認為控制自己的一言一行,調控不當情緒是一件很費力氣的事情。他們希望每天想幾點睡就幾點睡,想幾點起床就幾點起床,想說什麼就說,想做什麼就做,不用考慮每天要吃多少分量的食物,該進行多少運動,也不去管要進行哪些社交活動,如何讓自己表現得得體大方,而是將一切都交由他人安排規劃,自己只管做個甩手掌柜,也就是說把自我控制的權利交由他人掌控,而不是自己,這樣他就能找到幸福感。事實果真如此嗎?答案是否定的。

  自我控制意味著克制自己的欲望,抵禦身邊的誘惑,也就是說一個人不能隨心所欲、為所欲為地生活,而要在生活當中不斷擺脫各種不合適想法的束縛。這樣做看似很痛苦,但是受社會道德標準以及法律法規等多方面的約束,人又必須要進行自我控制。

  美國現代著名哲學家喬治·桑塔耶納說:「意志力是幸福的源泉,幸福來源於自我約束。」一個人約束自我的時候,正是磨鍊個人自控力的時候。當你向他人作出承諾,為了履行諾言,為了大局,克制自己的不良心理,或是為了他人安危控制自己的言行,這都是在磨鍊自我控制的能力。當你能夠自我控制,你就能獲得寧靜,同時也為獲取幸福打下了基礎。

  自我控制歸根結底是為了生活得更美好,所以一個人應該對自己的言行和想法負責,進行自我控制,將生活的權利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這樣你才會感到幸福快樂。對於這一點,心理學家們也是這樣認為的,他們為了證明自我控制確實能給人帶來幸福,還做了以下實驗。

  1976年,美國耶魯大學的艾倫·蘭格和朱迪·羅丁在康乃狄克州的阿登屋療養院進行了有關自我控制的實驗。實驗人員在療養院的四個樓層中隨機挑選了兩層作為實驗區,這兩層分別是四層和二層。其中四層有47人,二層有44人,兩層老人年齡都在65~90歲之間。被試者們在參與實驗之前都要求先參與問卷測試,主要是測評他們在療養院的快樂、社交、活力等多方面的水平,以及飲食睡眠等習慣,以便實驗完成後與再次測量的結果進行對比。接下來,實驗人員對四層的老人們進行了「責任感提升」訓練,二層作為對照組接受的是另外一種處理方式。管理人員給兩層被試者分別開會,告知他們療養院的一些新的變化,並向他們表示在這裡會生活得非常舒適愉快,只是被告知的信息不一樣。

  四層的被試者被管理人員告知,對於房間的安排布置,他們可以自己作決定,可以改變,也可以維持現狀,有關人員會對他們的想法給予幫助。他們還有權利自己選擇是否想種植植物,還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植物,然後四層的每個老人都選擇了一種植物。此外,四層的被試者還被告知下周四、周五的晚上會各放映一場電影,被試者們可以選擇任何一天自行觀看。總而言之,對於四層的老人,實驗人員向他們傳達的是自己的時間和生活都有權自己安排,自己負責。而二層被試者們接收到的是另一種信息,管理人員告訴他們會將他們的房間儘可能安排舒適,照顧到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們每人得到由療養院發放的一種植物,而澆水照料這些植物的任務由護士負責,他們什麼都不用操心。而且管理人員還告訴被試者們周四、周五兩天都放映電影,他們需要在一個固定的、統一的時間去觀看。總之就是向他們在傳達一種自己不用控制自己生活,而是由他人安排的觀念。

  實驗人員在之後的三周里觀察了兩個樓層被試者們的行為,隨後又讓他們參與問卷測評,結果顯示,四層的被試者跟二層的相比,在快樂程度與活力水平方面更加突出,四層有更多的老人去觀看了電影。其中,93%的四層被試者都變得更加積極樂觀,而只有21%的二層被試者能向積極的方向發展。

  從兩個樓層被試者們在三周後的改變情況來看,對自己的生活有控制力的老人,獲得的幸福感更多,他們在自控力方面也呈樂觀趨勢。而把自己的生活責任與控制權交由別人掌握的老人,生活大多沒有積極性,找不到幸福感。因此,只有能自我控制的人才能提高幸福感,而對自己負責也意味著會更加積極地進行自我控制。

  其實,監控自己的生活,對自己的一言一行負責並進行積極的調控,並不會成為你的負擔,你大可不必以此為煩惱。因為你在控制自己的時候,能從中體會到快樂與滿足,找到幸福的源頭。例如,你準備參加一次面試,這次面試關乎你未來職業的發展,所以你會需要想盡一切辦法控制自己的行為,不被朋友的聚會邀請干擾,不被休閒娛樂等活動誘惑。你必須要求自己拿出一段時間做準備,哪怕只是一兩天的時間,這對你的自控能力來說,都是一場考驗。

  你沒有經受住外界各種刺激與誘惑,不能專心做足準備工作,可能就會與好工作擦肩而過。但是,如果你合理得當地控制了自己,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你會為得到這份他人夢寐以求的工作欣喜不已,隨著之後的不斷努力,不斷進步,幸福感自然而然就屬於你了。

  請記住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