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吃虧心理學> 多多幫助別人,你總會有意外的回報

多多幫助別人,你總會有意外的回報

2024-10-04 15:06:35 作者: 張濤

  幫助人是有成本的,得失怎麼算?假如我的付出過大,最後竹籃打水一場空怎麼辦?這些擔心,都是人之常情。讓你不計得失地幫助他人,你一定會覺得這是純粹的吃虧吧?人情雖然不是買賣,但也有個平衡,其間道理跟買賣是一致的。買賣是你來我往的事,我給你好處你就一定要給我好處,這是普通人再正常不過的想法,所以讓大家不計得失地幫助他人,甚至把幫助他人當成自己的一種習慣,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因為我們很難消除自己覺得吃虧的不平衡心理。

  其實不計得失地幫助別人,大多數情況下不會吃虧。當你幫助了別人的時候,你一定會得到十分珍貴的東西,這些東西,有的你能看得到,有的你看不到。多多去幫助別人,你會得到超出你想像的恩賜。

  中山君平日就喜歡接濟他人。貧困的老百姓、路上的逃難者,無論是怎樣的人,只要遭遇困難讓中山君碰見了,就一定會得到中山君的幫助,並且中山君從來不求回報。

  一日中山君在邊境遇到了一位逃難的老者。由於連日逃難,缺少食物和水,老者就快要餓死了。中山君立即叫人停下馬車,從自己車上拿出食物來給老者吃,還讓隨行的人中稍懂醫術的為老者把脈,確定他沒事後才離開。

  中山君受人愛戴,有很多嫉妒他的人。司馬子期很早就想除掉中山君,只是苦於沒有藉口。一次中山君宴請都士大夫,專門準備了非常美味的羊羹,可惜準備不足,有的都士大夫沒有吃到。沒有吃到羊羹的都士大夫中就有司馬子期,他覺得這是一個好機會,就藉口沒有吃到羊羹大發雷霆,跑到楚國讓楚昭王攻打中山君。楚昭王出兵,中山國抵擋不住,很快就要亡國了。中山君狼狽逃竄,以前效忠他的人都離開了他,只有兩個不知名的小士兵拿著戈跟在他後面保護他。中山君對這二人事到如今還能忠心耿耿感到不可思議,就問他們為什麼在這樣的情況下還願意跟隨自己。二人回答道:「我們的父親當年逃難時路過中山國,快要餓死在路邊了,因為您的施捨才能活著回到家中。父親一直記著您的恩情,無法親自報答,就在臨終時交代我們,說以後中山君若是有事,一定要誓死相隨。」

  人生在世,難免遇到什麼劫難,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要想得到他人的援助,平時就應該多多幫助他人,你幫助過的人,無論他是誰,說不定就有一天能幫上你的大忙。但是這個幫助是算計不來的,中山君救那位老者的時候,也沒想過會有一天得到老者兒子的幫助,只是平日裡就習慣了幫助他人而已,所以我們才說,要把不計得失地幫助他人當作一種習慣。

  文學家范仲淹是宋朝有名的宰相。除了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以外,他還是一個樂於幫助別人的人。

  

  有一位姓孫的落魄秀才,貧困潦倒,家中又有等待治病的老母親,日子過得十分辛苦。因為不知道他什麼時候能有出頭的日子,所以沒有人願意幫助他。孫秀才來向范仲淹求助,范仲淹就給他一些銅錢。過了一些日子,孫秀才又上門求助,范仲淹就又給他一些銅錢。孫秀才家住得很遠,這樣一次一次跑來求助,范仲淹好奇,問起他家的情況,才知道家中還有老母親,日子艱難才這樣一次次辛苦跑路。知道情況的范仲淹立刻說:「我看你不是一個專門靠乞討為生混日子的人。這樣辛苦的奔波,能得到多少資助呢?我替你補一個學期,每月有三千的薪俸可供衣食之需。但是這樣安排之後,你要繼續你的學業,你能安心在學業上嗎?」孫秀才謝過之後就在范仲淹的門下學習,他天資過人又十分勤奮,范仲淹很喜歡他。後來由於范仲淹職位調動,孫秀才才結束學業回家,回家的時候,他已經擺脫了當初貧困的狀態。十年之後,孫秀才成為有名的學者,他的《春秋》講得很好,慕名的求學者很多,他的名聲甚至傳到了朝廷中,他得以到太學去講書。這位孫秀才就是孫明復,宋朝時期很著名的學者。不只是一個孫秀才,范仲淹還經常接濟這樣遇到困難的人,幫助他們走出困境,鼓勵他們發現自己的才華,為國家挖掘了不少人才。

  這個事例中,范仲淹接濟了孫秀才,並且孫秀才最後成了有名的學者。但你可能會覺得范仲淹沒有得到什麼實際的好處,不像中山君那樣明顯得到了回報。我們在上面就說過,你能得到的珍貴東西,有的是你能看到的,有的是你看不到的。范仲淹平日裡這樣不斷接濟他人,已經在為自己積累無形的人際關係財富,所以他身邊才常常有支持他的人,他接濟找上門來的窮秀才,給他們學習的機會,這是在為國家培養人才,正是應了他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名言。范仲淹時常這樣做,有什麼理由不給他升官呢?他一路升官至副宰相的位置,也是情理之中。為官而至仁,范仲淹也不愧為一代名相。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獲得的人脈和名聲,就是范仲淹得到的回報,他不需要孫秀才幫他什麼,但他能得到後來的成功,也確實和他不斷幫助別人有很大的關係。

  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恩格斯,就是一個不計回報幫助別人的人。恩格斯自小厭惡商業,為了自己的理想脫離家庭,雖說不是很富裕,但日子也還過得去。可是這樣的恩格斯,卻主動回到家中,不惜沾染自己討厭的「銅臭」,重新當起了資本家,其中原因,就是為了接濟他欣賞的思想家馬克思。

  撰寫《資本論》的時候,馬克思是個沒有正經工作的窮小子,妻子燕妮雖說非常支持馬克思的工作,但畢竟是大家閨秀出身,不會持家,一家人的日子過得捉襟見肘。恩格斯知道後,表示不願意讓「最偉大的思想家為生活瑣事牽絆」,就毅然回家,出錢接濟馬克思一家。在兩人往來的書信中,我們可以看到馬克思對恩格斯為自己做這樣的犧牲十分感動,又為自己不能為恩格斯做什麼實際的事而愧疚。在馬恩兩人合寫的文章中,恩格斯總是主動退居第二作者,把自己放在一個很低的位置。

  恩格斯對馬克思做的事,在很多普通人看來已超出職責範圍太多,犧牲太大,但恩格斯本人卻從未抱怨過,一是他的心中有更大的理想,在他看來,馬克思的作品對全人類有利;二是為自己能贏得這樣偉大的友誼而歡心。對於恩格斯而言,他沒有因為做出這樣的犧牲就失去成就,馬克思以他超人的天才給了恩格斯很多靈感,後人也因為他的精神對他更加敬仰崇拜。

  在上述三個例子中,中山君收穫的是平安,范仲淹收穫的是成功,恩格斯收穫的是偉大的友誼,這些哪樣比不上他們幫助別人時付出的那些呢?不計得失地幫助別人不是吃虧,因為你會收穫很多珍貴的東西,有時候在你自己還沒有覺察到的瞬間,你就得到了珍貴的回報。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