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德國古典哲學講演錄> 四、因果性的歷史淵源

四、因果性的歷史淵源

2024-10-04 14:59:46 作者: 鄧曉芒

  那麼下面我們再談一談另外一個原因,為什麼康德這麼重視因果性。這涉及西方科學精神的傳統。也就是說,休謨對因果性的攻擊,造成如此巨大的反響,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因果性的問題是西方兩千多年科學精神的傳統,這是一個主要的支柱。沒有因果性,那西方的科學就發展不起來。從兩千多年以前,我們要追溯到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是西方科學精神、古希臘科學精神的一個奠基者。當然他前面還有一些,比如像畢達哥拉斯,柏拉圖的理念論啊,但是亞里士多德是集大成者。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亞里士多德的形上學,給後來的西方科學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那麼亞里士多德的形上學,它的主題,就是追求事物的原因。亞里士多德的本體論,就是實體學說。所謂實體學說呢,就是追求事物的本體,追求事物的本體,也就是追求事物的原因。這個事物何以成為這個事物,它的原因何在?他在這個基礎上面提出來一個實體學說,再一個呢是「四因」學說,四種原因的學說。任何一個事物的產生,它有四種原因,一個是質料,再一個呢,這個質料必須有一定的形式。一個是質料因,一個是形式因。還有一個是動力因,又叫作致動因,怎麼樣使這些質料由形式聚集起來,構成一個東西呢?必須要有動力,必須要去做。最後一個呢,是目的因。就是說,你做這個東西是為了什麼。質料因、形式因、動力因和目的因。這是亞里士多德的四因。它為任何一個事物呢,都找出了這四種原因。所以,後來的科學的發展,也就是循著這樣一些原因去尋找,然後呢,建立起了西方近代的科學。當然中世紀科學是衰落的,中世紀把這些四因運用到對上帝的證明上面,上帝是一切的原因。何以見得?那麼對上帝作為萬物的原因要加以論證,上帝是一切事物的形式因、動力因,目的因,還有質料因,都是用來證明上帝的。但是近代以來呢,雖然不用來證明上帝,但是呢,用來建立起了近代的自然科學。

  所以,到了近代自然科學,原因當然已經拋開了亞里士多德那種神秘的色彩,比如說目的因啊,就被拋開了,目的因我們不談了,說有上帝創世的目的,這是不科學的。但是保留了質料因和動力因。形式因呢,當然在某種意義上也有,也要追求形式,像培根的《新工具》就是要追求事物的形式,這個是有亞里士多德的傳統的。所謂形式就是事物的原因,事物的本質因。萊布尼茨也講,你要知道一個事物的本質,你就要找到它的原因。我們通常也講,你要了解一個人,你必須看他的過去,他的過去形成了他的本質。你不要看他的一時一地,表現出來怎麼怎麼樣,你根據他的歷史就可以了解這個人,他一貫是怎樣的,他是這樣形成起來的。所以,原因是提供我們理解一個事物本質的一個很重要的線索。所謂科學精神,就是要尋求事物的本質,不要單純看現象,我們要通過現象看它的本質。不要只看到它的結果,而要循著這個結果去追尋它的原因。

  這個是西方科學精神一個非常重要的思路,或者說是一個主流的思路。這是跟其他的民族,比如跟中國的科學思想不太一樣的。中國的科學思想主要是關注事物的結果,不太關注它的原因。涉及原因的時候呢,中國的科學就做一些仿佛能夠自圓其說的,但卻無法驗證的設想。比如說陰陽啊,五行啊,都是一些內心體驗的東西,但卻不是一種客觀可驗證的東西。比如中醫裡面的經絡啊,它是沒有辦法客觀驗證的,你哪裡疼,他說你哪個經絡出了問題,但是你在做透視、做檢查、做CT的時候,找不到那根經絡。但是中醫不管,它有用,經絡學說它有用。所以中醫是考慮結果的,不管你用什麼理論來解釋,你只要把病治好,那就夠了。所以中國人雖然有很強的科學技術的傳統,但是沒有科學精神的傳統,最主要就在這個地方。為什麼沒有科學精神的傳統,它不強調要「知其所以然」,它只要「知其然」就夠了。不是要追溯它的因果鏈條,把前因後果搞得那麼清清楚楚,它不需要,它的這個科學是模模糊糊的,憑靈感,憑少數那些奇才、有怪異之才或特異功能的那些人,所以我們把科學叫作「奇技淫巧」嘛。在西方人看來不是奇技淫巧,它是有規律的,它是有科學體系的,怎麼能叫奇技淫巧呢。它都是有聯繫的,每個命題,每個原理,和另外的命題和原理,相互之間都是有聯繫的,可以按部就班地學習和推理。「科學」就是分科的學問嘛,每一科跟另外一科相互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繫,層次不能混淆,你不要把什麼東西都混在一起,這就是西方科學精神的傳統。

  那麼到了康德這裡呢,接受了這個傳統。他所謂這個感性,先驗感性論裡面的感性,本身就有形式和質料兩方面,這就是亞里士多德傳統。形式,就是感性的先天形式,質料,就是感官、知覺、印象、感覺。這兩方面缺一不可。那麼因果性範疇和其他的範疇也都屬於形式。這些形式呢,它裡面也包含一種動力因,就是形式不是空的形式,它本身是能動的形式,結果把動力因也放進來了。就是說,這些範疇,它是用來去抓取那些經驗的材料的,由先驗感性論已經提供出來了一大堆材料在那裡,在時間空間中,然後呢,我們要認識它怎麼辦?我們必須要用範疇去抓取它,整理它,規範它,這才能形成規律。所以這樣一種抓取、規範,就是一種能動的力,它最終來自於一種先驗自我意識的統覺。上次已經提到,統覺的本源的綜合統一,這是人的主體能動性,就體現在動力因裡面。那麼自然科學到底如何可能呢,現在問題就歸結到它的主要的範疇,因果性的範疇如何可能。休謨一旦把因果性範疇的可能性摧毀了,因果性範疇作為客觀規律是不可能的,只是作為主觀的習慣才可能,那自然規律就不可能了。所以休謨的摧毀力就表現在這個方面。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