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武功
2024-10-04 14:22:46
作者: 上官雲飛
1)、平定「三藩」
「三藩」都是降清的明將﹐吳三桂封平西王,留鎮雲南;尚可喜封平南王,留鎮廣東;耿仲明及其子死後,其孫耿精忠襲靖南王爵,留鎮福建。各擁重兵、勢力坐大,嚴重威脅清王朝的統治。康熙十二年﹐康熙在戶部尚書米思翰、兵部尚書明珠等的支持下,果斷地下令撤藩,令「三藩」各率所部歸遼東。十一月﹐吳三桂舉兵反,主力出貴州,掠湖南,分兵攻四川﹑江西,不久,尚之信(可喜子)﹑耿精忠﹑廣西將軍孫延齡起兵響應。康熙毅然命將出師,進行征討。在歷時八年的平亂戰爭中,年輕的玄燁表現出卓越的政治軍事才能。他利用政治分化和軍事壓力迫使尚﹑耿二藩脫離吳三桂,招降陝西從叛的王輔臣,同時迅速平定內蒙察哈爾右翼王子布爾尼叛亂和北京城內楊起隆反清起事以安定後方,從而使清軍得以集中力量與吳三桂主力相持於湖南,二十年,「三藩」之亂平定。
請記住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2)、統一台灣
康熙起用原鄭芝龍部將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準備進軍台灣。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率領水師兩萬餘人,大小戰艦二百餘只,一舉攻占澎湖,台灣失去屏障,鄭氏軍事力量損失慘重﹐鄭克(鄭成功之孫﹐鄭經之子)﹑劉國軒等向清軍投降。康熙支持施琅在台灣設官兵鎮守的建議。否定了臣僚中棄而不守的謬見,在台灣設置一府三縣(台灣府及台灣﹑鳳山﹑諸羅三縣),隸福建省,並設總兵﹑副將率兵駐守台﹑澎,使台灣重新統一於中央政府的管轄之下。
3)、征噶爾丹,安定西北
康熙二十七年,噶爾丹引兵三萬越杭愛山向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部發動進攻﹐喀爾喀各部敗潰,噶爾丹以追擊為名,直抵距北京七百里的烏蘭布通。康熙決計親征噶爾丹,以「除惡務盡」。二十九年﹑三十五年﹑三十六年,三次親征,三十六年噶爾丹敗死。準噶爾對喀爾喀蒙古的侵擾被粉碎,喀爾喀各部得以返回原地。康熙為加強對外蒙古地區的管理﹐沿襲了太宗皇太極以來的盟旗制度。採取聯姻﹑封爵﹑年班﹑圍班等措施,以密切與蒙古領主貴族的關係;特別是尊重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以籠絡僧俗人等和廣大牧民。康熙三十年﹐親率八旗勁旅前往多倫諾爾草原與喀爾喀蒙古諸部舉行多倫會盟,把對內蒙古的較嚴密的管理制度推及於喀爾喀各部,這對加強北部邊防,發展和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起了積極的作用。康熙也十分注意西藏﹑青海問題﹐他深知西藏為蒙古各部尊奉的黃教(見格魯派)領袖地位的重要,對準噶爾﹑和碩特等部插手西藏而使其政治動盪保持警惕。五十二年﹐他冊封班禪呼圖克圖為班禪額爾德尼。五十七年,以皇十四子胤為撫遠大將軍,進藏擊敗入侵西藏的準噶爾部首領策妄阿拉布坦,使西藏暫時得到安定。
4)、抗擊沙皇俄國的侵略
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組織了兩次收復雅克薩之戰。二十四年四月﹐命都統彭春﹑副都統郎坦﹑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等率領水陸軍約三千人﹐自黑龍江城(今愛輝)出發﹐進圍雅克薩﹐俄軍統領托爾布津乞降﹐率部六百餘人撤往尼布楚。清軍平毀城堡後回師。不久﹐沙俄侵略軍重占雅克薩﹐次年五月﹐康熙諭令薩布素等率部再次攻取雅克薩﹐鏖戰四晝夜﹐擊托爾布津﹐俄軍困守孤城。在沙皇政府請求下﹐清軍於二十六年夏撤圍。此後﹐兩國通過平等談判﹐於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八(1689年9月7日)正式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確定了中俄東段邊界。這是中國和西方國家簽訂的第一個條約。康熙命在黑龍江重要處所建城駐兵﹐設置驛站﹐制定巡邊制度﹐有力地保障了東北邊境的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