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大清后妃傳奇> 7、過於善良的女人慈安太后之謎

7、過於善良的女人慈安太后之謎

2024-10-04 14:21:02 作者: 上官雲飛

  1)垂簾聽政的東太后

  咸豐十二年,咸豐帝崩於避暑山莊,享年三十一歲。載淳在靈柩前即了皇位,擬定新年號為「祺祥」。尊二十五歲的咸豐皇后鈕祜祿氏慈安皇太后,及生母葉赫那拉氏為慈禧皇太后。後人分別稱她們為東太后、西太后。咸豐皇帝當皇子時娶的嫡福晉薩克達氏,是太常寺少卿富泰的女兒,但成婚後兩年即病死。文宗即位,追諡她為孝德皇后。又冊封鈕祜祿氏為皇后。這位皇后就是後來同慈禧一起垂簾聽政的東太后,慈安太后。

  慈安是廣西右江道道台穆陽阿的女兒,滿洲鑲黃旗人,生於道光十七年七月十二日(1837年8月12日),文宗當皇子時便侍候左右。咸豐二年(1852年)二月,以秀女入選,封貞嬪。五月,晉封貞貴妃。六月,為皇后。因為晉封的時間相距很近,她封嬪與晉封貴妃的典禮均未舉行。她心地善良、單純,咸豐帝對她很敬重,但不甚愛幸。

  新皇繼位,政權盡歸肅順等八大臣。但由於咸豐並不是把權力全部授予他們,由於他們只受權「贊襄」,所以不能合法地啟用通常代替「硃批」的御璽。他們不得不求助於兩位皇太后的固有的權力,因為母后的地位能夠合法地代表幼主使用御璽。在咸豐未亡時,那拉氏時常干預政事且計謀頗多,咸豐怕她將來母以子貴,生性懦弱的鈕祜祿氏不是對手。肅順也極力勸咸豐效仿漢武帝殺鉤弋夫人的故事處決那拉氏,以免婦人擅政。但咸豐遲遲不忍下手,另外他也擔心肅順大權獨攬,留著那拉氏也是個制約。為了性情溫和心地善良的皇后鈕祜祿氏考慮,他寫下一道密詔。誰知人算不如天算,正是這道密詔最終要了東太后的命。

  

  西太后慈禧本是權力欲極強的人,而留在北京的恭親王精明能幹,是咸豐的胞弟,按清朝祖制,應由他輔政,且有洋人的支持,內心頗為不平。雖然肅順嚴加防範,使出種種手段讓西太后與奕訢不能見面,但西太后用苦肉計,使身邊的太監安德海回到北京與奕訢密謀一番。最終在回京的途中,逮捕了顧命八大臣。朝廷政權從此便落在恭親王與兩宮太后的手裡,兩太后也開始了「垂簾聽政」。但慈安性情溫和,心地善良,雖位在慈禧之上,卻從不驕縱。

  垂簾聽政的地點,兩太后有意選定養心殿正殿的東暖閣,不使用過去清代七帝處理日常政務的正殿。兩太后的住處,由於小皇帝同治住在養心殿的後殿,而清宮過去有一條規定:在位皇帝不得與先朝後、妃同居一宮,因此兩太后有意住在距養心殿不算太遠的西六宮的長春宮,慈安太后住長春宮履綏殿,慈禧太后住長春宮平安室。小皇帝同治也循先帝舊例,每日親自到長春宮向兩太后問好和請安。

  兩太后聽政的時候,東暖閣里前後擺設兩個寶座,都朝西,座掛黃色紗簾。小皇帝坐在簾前寶座上,兩太后並肩坐在紗簾後的寶座上,慈安太后坐在寶座南端,慈禧太后坐在寶座北端。應召前來的大臣跪在小皇帝前邊的地氈上,膝下墊著墊子。大臣奏報時問話、發指示的主要是後邊坐的西太后,小皇帝只是呆坐在前,一言不發,充當傀儡皇帝。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正月二十六日,同治帝19歲親政前,兩太后最後一次垂簾聽政,在養心殿召見親王、郡王、御前大臣、軍機大臣、大學士、總管內務府大臣、六部尚書等宣布:兩人撤簾歸政,諭令諸王、大臣以後要盡心輔佐皇帝,「力戒因循」。可是,當年十二月,同治帝就在出天花時病死了。同治沒有兒子。死後,兩太后在養心殿正殿東暖閣召見醇親王奕譞、恭親王奕訢等親王及郡王、貝勒、公、御前大臣、軍機大臣、總管內務府大臣、弘德殿行走、南書房行走等人員時,當眾宣布立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入承大統,年號光緒。

  載湉是道光皇帝的孫子,他母親是慈禧太后的妹妹。醇親王奕譞的福晉。載湉成為皇帝當天,宮內即派出御前大臣到太平湖醇親王奕譞府邸迎接皇帝入宮。

  載湉身穿大蟒袍補褂進宮時,乘坐的暖輿經大清門、天安門、午門,到達乾清門廣場下輿,進內右門,然後進養心殿謁見慈安、慈禧太后。即位大典舉行以後,載湉就住進了養心殿,開始為同治帝守孝27天。

  光緒帝即位後,慈安太后搬到了東六宮鍾粹宮,從此被稱為東太后;慈禧太后仍然住在西六宮的長春宮,從此被稱為西太后。

  兩宮皇太后慈安和慈禧在光緒帝即位後,繼續在養心殿東暖閣垂簾聽政,仍然是小皇帝載湉坐在前面,仍然是坐在簾後的西太后操縱一切,西太后開始成了光緒朝的實際統治者。

  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二月初,西太后生病,兩太后共同垂簾聽政的形式才第一次有了改變,改為小皇帝在前,後邊只有東太后一個人聽政。這也是兩太后垂簾聽政以來,18年間的第一次。兩個多月後,西太后病癒,又恢復了兩人共同聽政。過了一年,光緒七年三月,東太后突然去世,以後就只有西太后一個人垂簾聽政了。

  垂簾聽政使那拉氏始終設法保持了對詔書和欽命的最後決定權。她們不但掌控御璽,而且還在幼帝面前召集所有文武大員聽政,也就是行使了攝政權。當接受省職的官員按常規上朝見駕時,兩太后與幼帝一起坐朝,她們坐在幼帝寶座之後的八扇黃色薄紗屏風後面。慈安太后為人隨和,沒有野心,又不善於辭令,凡有王公大臣奏對事項,總是由慈禧問話。漸漸慈禧的鋒芒超過了與之共同攝政的慈安太后,名為兩宮垂簾聽政,其實都由慈禧一人做主。正因為慈安一副與世無爭的心腸,所以開始東西兩宮相處還很融洽。

  2)慈禧遷怒慈安的原由

  清代帝後喜歡園居,從康熙中葉開始,在北京西北郊先後興建了暢春園、圓明園、萬壽山清漪園、玉泉山靜明園、香山靜宜園,人們稱之為「三山五園」。咸豐十年,英、法聯軍攻陷北京,將三山五園焚毀。鄰近紫禁城的西苑(亦稱三海,即北海、巾海、南海),也因年久失修,不免殘破。每當慈安、慈禧和同治、奕訢等到西苑遊玩時,慈禧往往以言試探說:「此處該修了。」奕訢嚴色厲聲而言:「喳!」絕無二話。慈安則說:「空乏無錢奈何?」此事也不得不作罷。慈禧則面露慍色。

  吳棠在慈禧幼年時曾有雪中送炭之誼,如今得以累次超擢,不幾年竟當上四川總督。圓明園內的四春娘娘,因為咸豐在日排擠慈禧,後來竟不知下落,有傳說被慈禧處死,總之沒有好下場。慈禧生平愛看戲,內監安德海替太后造了一座戲園,招集梨園子弟,日夕演戲。因此安太監愈得太后歡心。安太監於兩宮垂簾時,曾有參贊秘謀的功績,至此權力越大,除兩宮太后外,沒一個敢違忤他,就是同治皇帝,也要讓他三分。宮中稱他小安子,都奉他如太后一般。慈禧有時高興,連咸豐帝遺下的龍衣,也賞與小安子。

  安德海得志猖狂,把慈安、皇帝與恭親王都不放在眼裡。一天,恭親王為江南的軍務進宮去見慈禧。走到西宮門口,只見安德海在前面走。安德海明明瞧見恭親王,也不上前去招呼,竟大模大樣地走在前面。恭親王心中不覺大怒,但他在宮門外卻被太監們擋住了,說太后有事。恭親王沒奈何,只得忍著氣在宮門外候著。誰知安德海原是故意不叫太監們通報,有意捉弄。直候到天色快晚,還不見傳見。從此恭親王恨不得殺安德海而後快。

  機會終於來了。同治八年(1869年),安德海悄悄地出京,替慈禧太后織辦龍衣。照清宮的成法,太監不許出京城一步,如查出便立刻就地正法。如今安德海恃寵出京,非但不知小心,反而沿途招搖,借著慈禧太后的威勢,自稱欽差大臣,安德海階乘船隻順運河南下,龍旗招展,宛如天子出巡一般,沿途搜刮民財,激起民憤,一路上騷擾地方,逼勒官府。他坐著大號太平船兩隻,船上插著無數日形三足鳥旗、龍鳳旗幟,攜帶許多美貌的童男童女。又沿途傳喚歌妓到船上玩樂。上百縴夫在河岸拉船,兩岸觀看的人站得密密層層,好似打著兩重城牆。七月二十一日,是安太監的生日,這一日船到了德州地界。

  山東巡撫丁寶禎聽到這個消息,下公文給東昌、濟寧各府縣跟蹤追拿,一面寫了一本密奏,八百里文書送進京去。那天,恭親王正在軍機處,接到奏章,起了殺安德海的心意。他稟報慈安太后及皇帝,恭親王進宮去的時候,已把殺安德海的諭旨擬就,連丁寶禎的奏摺,一齊上呈慈安太后觀看。慈安太后看了大駭道:「這奴才如此妄為,還當了得!國法家法要緊,一切由王爺處置。」說畢立刻在諭旨上用了印,恭親王拿著就走。同治恰也恨安德海入骨,於是下旨立斬。丁寶禎便將安德海就地正法。

  這件事情,慈禧開始竟未曾得知,直至案情已了,方傳到慈禧耳中。慈禧不禁花容變色,幾乎要墜下淚來,大怒道:「東太后瞞得我好,我向來道她辦事和平,不料她亦如此狠心,我與她決不干休。」於是慈禧因安德海之死而遷怒慈安,對東太后有了隔閡。

  3)關於先帝遺詔的傳說

  年輕的同治得病不治而亡,立醇親王奕譞的兒子載湉即位,是為光緒。光緒帝幼時,也喜歡與慈安親近,仿佛當日的同治帝,慈禧心中漸生不悅。到光緒六年,往東陵致祭,慈安太后因為咸豐帝在日,慈禧尚為妃嬪,不應與自己並列,因此讓慈禧退後一點。慈禧不允,幾乎爭吵起來,想在皇陵旁爭論,很不雅觀,且要招褻瀆不敬的譏議,不得已忍氣吞聲,權為退後。回到宮中越想越氣,暗想前次殺小安子,都是恭親王慫恿,東後贊同,這番恐又是他煽動,擒賊先擒王,除了東後,還怕什麼奕訢?但慈安有咸豐的遺詔,不好下手。

  先前咸豐帝在熱河,臨危時,曾密書硃諭一紙,授於慈安,略說:「那拉氏若恃子為帝,驕縱不法,卿即可按祖宗家法治之。」慈安展開遺詔,裡面寫著:「咨孝貞太后:懿貴妃援母以子貴之義,不得不尊為太后;然其人絕非可倚信者,即不有事,汝亦當專決。彼果安分無過,當始終曲予恩禮;若其失行彰著,汝可召集廷臣,將朕此旨宣示,立即誅死,以杜後患。欽此。」後來因慈禧在宮中太過囂張,慈安曾取密詔給慈禧,令她警誡一二。而慈禧自然恐懼,從此刻意承歡慈安,幾於無微不至,這樣幾年過後,就把慈安迷惑過去,慈安以為她沒什麼野心。

  東陵祭後,慈禧處心積慮想消滅這道隨時能要她的命的遺旨,卻苦於沒法可施。這一天慈安後稍有感冒,太醫進方沒有效,就不再服藥,誰知過了數日,竟然不藥而愈。慈安後來對慈禧說,服藥一點用處也沒有。慈禧微笑不語,慈安不覺暗異。忽見慈禧左臂纏著布帛,便問她是什麼緣故?慈禧道:「前日見太后不適,進參汁時,曾割了臂上的一片肉與藥同煎,聊盡心耳。」慈安聽了這句話,大為感動,她流淚對慈禧說:「我不料你竟是如此好人,先皇帝為何懷疑你呢!」竟取出咸豐的遺詔,對著慈禧的面用火焚毀。其實正中了慈禧的陰謀。(此事雖尚無正史材料證明,但流傳甚廣,當可備一說。)此後慈禧日漸放肆,語多不遜,事事專權,不與慈安協商。慈安開始後悔,然而已經來不及了。但東太后不除,終究是掌權的障礙。

  4)離奇死亡的難解之謎

  光緒帝繼位以後,仍然是兩宮垂簾體制。慈安見大臣,「吶吶如無語者,每有奏牘,必西宮誦而講之,或竟月不決一事。……邇年以來,太后益謙讓未遑,事無鉅細,必待西宮裁決,或委樞府主持。」但是,慈安愈是謙讓,卻愈是能得人心。慈禧對兩宮同時垂簾的狀況總是感到不是滋味,尤其是慈安寬厚仁讓,深得軍機大臣的歡心,甚至連自己的親生子同治帝在立後這樣重大的事情上總是傾向於慈安,所有這些現象都使慈禧感到:慈安的存在就是對自己權力的威脅。慈禧的這種顧慮是由來已久的。1881年4月8日,年僅四十五歲、比慈禧還小兩歲的慈安太后突然暴斃宮中,清廷的垂簾聽政由兩宮並列一下子變成了慈禧一人獨裁。對慈發太后突然死亡,在當進與以後都有種種懷疑與猜測,成為二百多年清宮史上的又一在疑案,歸納起來,主要有下列幾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清朝官方的「正常病死說」。在朱壽朋的《光緒朝東華錄》在載有慈安的遺詔,說她在「(1881年農曆三月)初九日偶染微疴,初十日病勢陡重,延至戌時,神思漸散,遂至彌留」。但是這種「因病致死」是那樣的快速而又突然,連當時的當事者也大為懷疑。據《清稗類鈔》載,在慈安初感身體不適時,御醫為她診脈,認為「微疾不須服藥」,沒想到當晚就聽說「東後上賓,已傳吉祥板(棺木)」,大為詫異,還以外間論傳。後來噩耗證實,御醫大戚曰:「天地間竟有此事,吾尚可在此?」是不信慈安是因病致死。另一位見證人左宗棠,當時任軍機大臣,突然聽說慈安得病身亡,頓足大聲說:「昨早對時,上邊(指慈安)清朗周密,何嘗似有病者?即去暴疾,亦何至若是之速耶?」

  第二種說示是因慈禧與慈安交惡,慈安被迫自殺說。據《清稗類鈔》另一種記載,慈安與慈禧共同和垂簾聽政,慈禧權欲極重,慈安卻倦怠少聞處事,並不與之爭權,因此倒也相安無事。但到了1881年初,慈禧患血崩劇疾,不能視事,慈安有一段時間獨視朝政,致使慈禧大為不悅,「誣以賄賣囑託,干預朝政,語頗激」,以致慈安氣憤異常,又木訥不能與之辯,惱恨之下,「吞鼻煙壺自盡。」

  第三種說法是慈禧進藥毒死說,此一說史料最多,如下:

  《慈禧外紀》載:當年咸豐臨終時,曾秘密留下了一個遺詔給慈安,要她監督慈禧,若慈禧「安分守己則已,否則汝可出此詔,命廷臣傳遺命除之。」但老實的慈安將此事告訴慈禧。陰險毒辣的慈禧聽了,表面對慈安感泣不已,實際上已起殺機,遂借向慈安進獻餌之機,暗下毒藥,加以謀殺。

  惲毓鼎的《崇陵傳信錄》中也說:垂簾聽政的兩太后一天閒談起咸豐末年舊事,慈安對慈禧說:「我有一件事,一直想跟你說。請你看一件東西。」慈安從小箱子裡取出一張咸豐留下的遺詔給慈禧看。內容是他對慈禧其人很不放心,如慈安果然發覺慈禧有什麼不安分守法的事,可以在眾大臣面前宣讀此詔,除掉慈禧。慈安笑道:「我們兩姐妹相處久了,處得很好,何必留下它呢?」當場把遺詔燒了。慈禧臉都紅了,謝過慈安,怏怏而去。光緒七年三月十一日,慈安在庭院中看金魚休閒,慈禧那邊來了一位太監,送來一盒點心說:「這種點心,西佛爺覺得好吃,不肯獨用,送一點給東佛爺嘗嘗。」慈安高高興興地當場嘗了一塊。於是,當天慈安忽然得病,很快就死了。

  《聞塵偶記》卻認為慈禧是因與人私通懷孕,事為慈安察覺,準備廢掉慈禧太后稱號,慈禧聞之,先下手為強,設計毒死了慈安。

  葛帔道人的《雲海樓隨筆》中說,光緒當皇帝後,雖說是東西兩太后同訓朝政,實際上慈安不大管事,在宮中吃齋念經,一切都是慈禧說了算。於是,慈禧得以為所欲為。當時有名伶楊月樓,被召進宮演戲。慈禧看上了他,經常召他進宮,甚至留他在宮中過夜。一天,慈安有事找慈禧,慈禧不在,只見楊月樓睡在慈禧床上。慈安大驚而退。慈禧知道後,大懼。馬上讓楊月樓吃下一碗杏酪後出宮。楊回家後就死了。慈安並不打算追究此事;但慈禧一直忐忑不安。一次,朝廷討論表彰某大臣家人節烈的時候,慈安借這個機會好言好語地規勸慈禧。慈禧不安,心裡更不是滋味。過了幾天,慈禧讓宮婢給慈安送去點心,慈安吃過後便暴殂,連太醫都來不及叫。作者說,這是當年在宮裡一位宮監告訴他的。王無生《述庵秘錄》所記與此說相同,但有小異,同慈禧來往的名伶姓金。慈安發現他們二人睡在一起,痛責之,於是引起慈禧的殺機。此外還說,當時慈禧正產後血崩得重病,靠四枝吉林人參救活。

  宮廷內幕,千古之謎。上述後幾種說法都出自傳聞與野史筆記,究竟真相如何,雖有待進一步的考證與分析研究,但這也正反映了民間甚至宮廷內對慈安暴死與慈禧有關的整體取向。

  光緒七年(1881年)三月,逝於宮中。慈安已崩,喪儀極為簡單,葬於普祥峪,稱定東陵。二十七日後一律除孝,慈禧竟不穿孝服。國母之喪如此簡陋,亘古未有。對於東太后的死,《清史稿》記載只有一句:「六年,太后不豫,上命諸督撫薦醫治疾。八年,疾愈。孝貞皇后既崩,太后獨當國。」古人做史往往筆削春秋,微言大義,「太后獨當國」這幾個字或許暗含有不可言說的意味。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