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太后欽定的姐弟婚姻
2024-10-04 14:20:09
作者: 上官雲飛
光緒是慈禧的妹妹所生,隆裕是慈禧弟弟桂祥的二女兒,姓葉赫那拉氏,名靜芬。她比光緒大三歲,是光緒的表姐。按照當時的情況,親上加親是非常正常的。妹妹的兒子娶了弟弟的女兒,這在當時來說應該是非常不錯的一段婚姻。而且,這兩個人從小就在一起玩,隆裕作為姐姐,雖然人長得很難看,但對光緒特別照顧,就像對待自己的親弟弟一樣。當年光緒剛剛進宮的時候才四歲,每次隆裕到宮裡去也都會去看他。光緒對這個表姐也有著說不完的話,倆人經常一聊就是好長時間,氣氛也非常融洽,算是青梅竹馬。可是這兩個人誰都沒想到,最後慈禧會將隆裕指配給光緒。
在光緒看來,隆裕本來是自己的表姐,忽然間就變成自己的皇后,是非常接受不了的。作為姐姐,隆裕長什麼樣光緒都不會嫌棄,可是要她作為自己的皇后,隆裕卻是不合適的。光緒當時心裡究竟怎麼想,如今我們已難以猜度,但是這種角色的轉變肯定是尷尬的,也是痛苦的。
本章節來源於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
可既然這樁婚姻是老太后欽定,想改變過來也完全不可能。
慈禧太后當然知道光緒皇帝並不願意接受這個「皇后」。但她還是極力撮合這段姻緣,當然有她的考慮。她想通過這個巧妙安排,繼續掌握朝廷大權。光緒帝載湉繼位時年僅4歲,慈禧太后大權獨攬,「垂簾聽政」。到光緒十三年(1887)光緒帝已經17歲,到了應該婚配的年齡。按著封建王朝的慣例,幼帝一但結婚,就要親理朝政,收回皇權,太后就必須「撤簾」歸政。為了應付必然到來的光緒帝大婚和由此導致的親政局面,慈禧太后一面提前宣布給光緒帝成親,讓其「親裁大政」;一面對光緒帝的後、妃的人選進行了慎重的考慮和選擇。
慈禧太后本身就是一個從妃子而逐漸步入青雲,成為清王朝的最高統治者的。她深知皇帝的後、妃對皇帝思想及其政務活動的影響力。而要鞏固自己在清廷中的專權地位,牢牢地控制住光緒帝,使未來的皇后對她唯命是從是至關重要的。
慈禧太后有兩個弟弟,一個叫照祥,一個叫桂祥。咸豐十一年秋天,慈禧太后的母親被封為貴人以後,她的父親惠徵追封承恩公,照例由照祥承襲。照祥已在光緒七年去世,桂祥是慈禧太后的幼弟,平庸而沒出息,坐支都是朝廷給的俸祿,卻一天到晚躲在東城方家園老家抽大煙。他的三個女兒就是慈禧太后嫡家的內侄女,小的已指婚,配給了王爺孚郡王奕潓的嗣子載澍。現在只有大的和二的還在家中。靜芬是老大,是光緒的表姐,又比光緒帝大三歲,二人從小在一起長大,這些都是極其有利的條件。在慈禧看來,親侄女自然要比旁人更加貼心,姐弟間也應該更容易培養感情,至於光緒帝個人的好惡,相比起來就不重要了。
在封建時代,儒家倫理道德禁錮著人們的思想,社會上各階層的人們都很難擺脫這一精神上的羈絆。對於那些有自主權的君王來說,選擇後、妃,是可以恣意妄為的。但光緒帝作為一個十幾歲的少年,作為慈禧太后手中的傀儡皇帝,囿於孝道,出於敬畏,在其婚配問題上卻難以自主。慈禧太后利用所謂「母子」情份和封建主義的「孝道」倫理,按著自己的意志,親自主持了選後活動,安排了一場純粹的政治婚姻,從而導致光緒帝和隆裕皇后兩人終身的不幸。
按規定,在確定皇后、皇妃之前,先選秀女,然後再從秀女之中確定皇后、皇妃的人選。清朝從順治時就規定,凡滿族八旗人家年滿十三歲至十六歲的女子,必須參加每三年一次的皇帝選秀女,選中者,留在宮裡隨侍皇帝成為妃嬪,或被賜給皇室子孫做福晉。未經參加選秀女者,不得嫁人。閱選時,按八旗的順序,一般七八個人站成一排,由皇帝、皇太后們挑選。被挑選女子的名字,每排寫一張單子,留宮中存檔,這種名單,在檔案中稱為「秀女排單」。
參加選秀的秀女一共是九十六個人,經過第一輪的淘汰,只剩下了三十六個。三十六位被選中的秀女,又經過一次慈禧太后燈下看美人,最後只剩下八個。因為上次選看是在上午,慈禧太后要看一看燈下的美人,所以定在深夜子末丑初。這八個人是桂祥的女兒、長敘、德馨的兩雙姊妹花;另外三個之中有一個是鳳秀的女兒。她的大姐是穆宗的慧妃。光緒即位以後,以兩宮皇太后之命,封為穆農敦宜皇貴妃,移居慈家宮之西的壽康宮。
由於慈禧太后有燈下看美人之舉,宮內都認為她為皇帝立後的標準,大概是重在姿色。因此傳言也都認為都統桂祥家的二女兒很難入選,因為慈禧太后的這個內侄女,姿色實在太平庸,也缺少一種雍容華貴、母儀天下的儀態。如果不是慈禧太后的內侄女,恐怕第一次就被光緒皇帝給「刷」下去了。
如果慈禧太后的內侄女被「刷」下去的話,那麼入選皇后的肯定是江西巡撫德馨的兩個女兒之一,這兩位小姐,不但美艷群芳,而且漂亮絕倫。尤其是大小姐,更是傾城絕國之色,光緒對她也是一見傾心。德馨久任外官,這兩位小姐到過的地方很多,眼界開闊,見多識廣,因此伶牙俐齒,能說會道,這又是一個優勢。但也有不少人說,德馨的家教不好,兩個女兒從小都被嬌縱慣了,有時柳林試馬,有時粉墨登場,不大像個大家閨秀的樣子,論德不足以住居正宮。因此對到底誰能被選為皇后,還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經過第三次「備選」也就是淘汰後,只留下了五名:都統桂祥的二女兒、慈禧太后的嫡親內侄女靜芬,以及禮部右侍郎長敘和江西巡撫德馨的兩雙姊妹花。選後活動是在體和殿進行的。秀女依次排列,站在第一位的是那拉氏靜芬,其次是德馨的兩個女兒,站在最後的是長敘的兩個女兒,即後來的瑾妃、珍妃姐妹。慈禧太后上坐,光緒帝站立一旁,前面擺著小桌一張。上面放著一柄鑲玉的如意和兩對繡花的荷包,荷包一律是紅緞縫製,繡的是交頸鴛鴦,異常鮮艷。候選秀女如被授以如意,便是統攝元宮的皇后;如被授以荷包,則被封為皇貴妃或貴妃。
慈禧太后面色嚴肅,心情略有些緊張。光緒皇帝也清楚地知道,太后既然讓她的內侄女參選,並且一直進入了最後的「決賽」,其用意就是讓她當選皇后,以便在自己身邊安插一個最大的親信。慈禧太后的種種表現也說明了想讓她的內侄女當皇后,一切都是這麼明顯,自己能違反她的心意嗎?如果不違反她的心意,選了慈禧太后的內侄女,那自己一生的幸福也就可能毀在她手裡。
五位秀女,早就等在那兒了,每人由兩個內務府的嬤嬤們照料。這些嬤嬤們照料得十分殷勤,她們誰都希望自己照料的秀女能夠入選。那樣對她們來說不但是一件很榮幸的事,說不定以後什麼時候還可以跟著沾光。她們一會兒替秀女們梳梳頭,一會兒替她們補脂添粉,前後左右,仔細端詳,深怕有一處不周到。光緒皇帝跪著接過慈禧太后拿過來的如意,緩緩地向五名秀女走去。在慈禧太后和參加選後儀式的榮壽公主、福錕夫人、榮祿夫人看來,這柄如意現在要交給誰,實在是很明白的事,因此大家只有看熱鬧的心情,並不覺得緊張。
所有的視線自然都集中在皇帝面前,尤其是那柄玉如意上面。光緒皇帝心目中的皇后,在第一次選秀女時就已經定了下來,在那以後的屢次複選中,光緒皇帝的心也就更堅定了。他覺得如果慈禧太后不讓自己來選便罷,而一旦讓自己來選,便一定要選自己心目中的那位天使。
光緒皇帝快要走到葉赫那拉氏前面時,突然之間,將手一伸,雖無聲息,卻猶如睛天霹靂一樣,震得每一個把心都懸到了嗓子眼上,那柄如意是分明遞給第三個人,德馨的長女。
「皇帝!」
在這靜得時間幾乎都凝固了的時刻,慈禧太后這突如其來的一聲大叫,就像驚雷一樣,震得每一個把心提到嗓子眼上的人,一哆嗦,光緒皇帝更是全身一震,差點將玉如意摔在地上。
光緒皇帝端著玉如意愣在那兒,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他忍不住回頭看了看慈禧太后,他此時所見到的太后,臉色發青,雙唇緊閉,眼下那塊肌膚不住地牽動,以致右眼半張半閉。
可以明顯地看出,慈禧太后在向光緒皇帝呶嘴,而且是呶向左邊的葉赫那拉氏,慈禧太后的內侄女。
光緒沒有逆他的意,把玉如意交到了靜芬的手中。
這實在很委屈,也很沒有面子。如果換個別的心高氣傲、自尊自愛的女孩子,當時就有可能會哭了出來。然而葉赫那拉氏不但沒有哭,反而勉強地笑了笑,然後又撩一撩裙擺,跪了下去,高舉雙手,接受如意,說道:「奴才葉赫那拉氏謝恩。」
光緒皇帝看也沒看,也沒有答話,只管自己掉頭走到御案旁邊,臉上沒有一絲笑容。這場選妃的傀儡戲就這樣草草地收場。
光緒十四年十月初五日(1888年11月18日),慈禧太后下懿旨宣布光緒帝的後、妃一併選定。葉赫那拉氏靜芬為皇后,江西巡撫德馨的兩個女兒為妃,禮部右侍郎長敘的兩個女兒為嬪。
光緒的這樁婚姻從定親時起他就不滿意,接踵而來的不幸是擇定大婚吉期前一個多月,迎娶皇后的必經之門——太和門於光緒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十五日深夜發生了一場大火,吞噬了太和門及其左右的貞度門、昭德門等建築,慈禧只好下令清理火場、趕製太和門彩棚,臨時以竹木、彩紙、花布等物搭建成太和門,以應翌年的大婚典禮。
光緒十五年正月(1889年2月),光緒帝舉行大婚禮,正式冊封靜芬為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