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大清後妃傳奇> 2、天子暴崩後香消玉殞

2、天子暴崩後香消玉殞

2024-10-04 14:19:44 作者: 上官雲飛

  慈安太後對這個兒媳婦還是非常照顧、體貼的。但慈禧太後則事事看著阿魯特氏不順眼,每每加以指斥、責難。史書上所載,對皇後阿魯特氏「孝貞(慈安太後)亦異常鍾愛,而孝欽(慈禧太後)則非常忿怒。每孝哲(阿魯特氏)入見,從未嘗假以詞色」,當是事實。關於慈禧太後與阿魯特氏不和之事,愛新覺羅·溥儀在其回憶錄《我的前半生》中也有記述。

  所幸的是,大婚之後皇帝載淳同阿魯特氏關係尚好。帝後之間情趣比較高雅,相親相愛,堪稱相敬如賓。有史為證「孝哲物度端凝,不苟言笑,故穆宗始終敬禮之。宮中無事,恆舉唐詩以試後,後應口背誦如流。上益喜,伉儷綦篤,而居恆曾無褻容狎語」。但由於慈禧太後對阿魯特氏心懷不滿,看到皇帝載淳對她很好,便格外不高興。於是就對皇帝的私生活橫加幹預,不讓皇帝與阿魯特氏同居,「欲令慧妃專夕」。小皇帝載淳也有幾分倔強,偏不依母親,乾脆誰的寢宮也不去,一人獨居乾清宮。

  載淳與慈禧太後母子失和,更使慈禧太後遷怒於阿魯特氏,認為是她挑唆兒子不聽自己的話。這給皇後帶來了更大的厄運。小皇帝與母親鬥氣離開後妃,而獨居乾清宮,開始還可堅持,時間一長,就有些心猿意馬了。在機靈的太監和奕?的子載澄的指引下,他化裝來到宮外不遠的煙花柳巷行走,隻一兩年,便身染重病。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小皇帝載淳病死。享年尚不足19歲。

  本書首發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同治雖非慈安的親生兒子,但同治對她的尊重以及他倆的默契卻不亞於親生母子。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日,同治帝崩於皇宮養心殿。同治之死,傳說頗多,主要有死於天花、死於梅毒兩說。

  據傳說,皇帝載淳因梅毒導緻「內陷」身亡。而「內陷」是由驚嚇誘發的。十二月初四日午後,皇後阿魯特氏到養心殿東暖閣探視皇帝病情,載淳見她臉上淚痕宛在,不免關切,便問緣由,阿魯特氏一時忍耐不住,就把又受慈禧太後指責的經過,哭著告訴了載淳。哪知慈禧太後接到密報,已悄悄跟來躲在帷幕外面偷聽。當聽到皇帝安慰阿魯特氏:「你暫且忍耐,總有出頭的日子」時,慈禧太後已按捺不住心頭的怒火。據說她當時的態度非常粗暴,與民間惡婆婆的行徑無異,掀幕直入,一把揪住皇後阿魯特氏的頭髮,劈臉就是一巴掌。皇後統攝六宮,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當慈禧太後來勢洶洶之際但求免於侮辱,難免口不擇言,所以抗聲說道:「你不能打我,我是從大清門飛進來的。」此話不說還好,—說正如火上澆油。慈禧太後一生的恨事,正是不能正位中宮。阿魯特氏的抗議正觸犯了她的大忌,於是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厲聲喝令:「傳杖!」「傳杖」是命內務府行杖,這隻是對付犯了重大過失的太監、宮女的辦法,今日竟施於皇後!載淳聽了大驚,頓時昏厥;這一來才免了皇後的一頓刑罰。而同治皇帝則就此病勢突變「內陷」,終於第二天不治身亡。

  同治皇帝究竟因何而死,實需進一步考證。本來,脈案是皇室檔案記錄,是官方文件,應無可非議。但事實未必盡然,中國自古就有「為尊者諱」的傳統。因為在某種條件下,由於某種不可公諸於眾的原因,必須迴避當時的真實情況!有時也弄虛作假,以掩蓋事實真相,這也是歷史上屢見不鮮的手法。因此同治皇帝的脈案、用藥情況的記載,也完全有偽造之可能。

  親自為載淳治病的禦醫李德立的曾孫李鎮先生這樣說:「曾祖李德立就是給同治看病的禦醫。50年以前,我的祖父在世時,我為此疑案當面問過他,他是德立公之長子,……關於曾祖為同治看病的親身經歷和慈禧懿旨『屏斥治罪』的內幕,因這是與家族命運休戚相關的大事,印象極為深刻。他說:同治確是死於梅毒,並將真相告我。時在1938年。我據此查閱有關史料,擬稿投北京《文言報》,被採用披露報端。先祖父及所識前清遺老閱後均額首稱是,未聞異議」。關於同治皇帝死前的情況,他的說法也與傳說的基本一緻。據他說:慈禧太後在親生兒皇帝得了不治之症後,「首先傳旨把同治遷到養心殿東暖閣,便於監視。阿魯特氏皇後住在養心殿西側的體順堂,如要夫妻相會,晨昏省視,要事先通知首領太監稟明,才能進入暖閣面見皇帝。慈禧與皇後,婆媳之間早有不和,如今矛盾更加尖銳。據祖父面告,同治之病,經曾祖精心治療已有起色。十二月初四日午後,阿魯特氏來東暖閣視疾,當時載淳神志清醒,看見皇後愁眉鎖目,淚痕滿面,乃細問緣由。這時早有監視太監專報西太後,說皇帝與皇後閣內私語。慈禧急來東暖閣,脫去花盆底高跟鞋,悄悄立在帷幔之後竊聽,並示意左右禁聲,切勿聲張。此時皇後毫無察覺,哭訴備受母後刁難之苦。皇帝亦親有感受,勸她暫且忍耐,待病好之後,總會有出頭的日子。可知載淳在去世前一天,所想的是病好之後的事,沒有預感到明天就要死了。不料慈禧聽到此處正刺所忌,竟勃然大怒,立刻推幔闖入帷內,一把揪住皇後的頭髮用力猛拖,一大撮頭髮連同頭皮都被拉了下來,又劈面猛擊一掌,頓時皇後血流滿面,慘不忍睹。慈禧又叫太監傳杖,棒打皇後。同治大驚,頓日昏厥,從床上跌落在地,病勢加劇,從此昏迷不醒。急傳先曾祖入閣請脈,但已牙關緊閉,滴藥不進,於次日夜晚死去。」後來李德立因了解內情,差一點被慈禧太後逼令自盡。

  阿魯特氏與皇帝婚後兩年多的時間,同居的日子尚不足兩個月。這當然主要是由於慈禧太後從中作梗的緣故。現在載淳已死,在慈禧太後淫威下寡居的皇後,日子就更不好過了。

  同治皇帝死後,定策迎取嗣皇帝進宮是頭等大事。但這等大事慈禧太後卻始終不許阿魯特氏參預。選嗣皇帝,慈禧太後不選「溥」字輩的近支王子為同治皇帝立嗣,偏偏選中了年僅4歲的載淳堂弟、也是自己的親侄子、親外甥載湉為帝。用意非常明顯,一是為了防止皇後仿效她扮演垂簾聽政的把戲,二是能使自己可以繼續以皇太後的身份合法地掌握大權。可謂老謀深算、用心良苦,年輕的阿魯特氏絕對不是她的對手。

  皇帝載淳身死,廟號定為「穆宗」,尊諡用「毅」字。穆宗毅皇帝的稱號定了,穆宗皇後也須有一封號。慈禧太後在內閣擬呈的字樣中,圈定「嘉順」二字。這實際上是對阿魯特氏的一個警告,意思是順從始可嘉,即使是逆來也要順從。此後,阿魯特氏以淚洗面,過了不長時間,在光緒元年2月20日半夜三更時分香消玉殞,距離皇帝死日僅差兩個半月。

  在100天內皇帝皇後先後去世,這在歷史上極為罕見。皇後因何而死,又有幾種不同的說法。一說是因為大行皇帝之死,皇後哀傷過甚,纏綿病榻已久,並抱定必死的決心拒絕治療而逝;一說是同治皇帝死的當天,阿魯特氏就曾吞金自盡,遇救不死,因此這次身死依然是自裁,以報皇帝於地下;另有一說是被慈禧太後迫害緻死。從大行皇帝一崩,慈禧太後就歸罪於阿魯特氏,甚至誣賴她房帷不謹,以緻同治皇帝發生「痘內陷」的劇變。嘉順皇後遭遇了這樣難堪的逆境,無復生趣,懨懨成病,終於不治;再有一說是慈禧太後害死了皇後。慈禧太後認為,嘉順皇後在世一日,便有一日的隱憂後患,決心置她於死地,於是秘密下令,斷絕她的一切飲食,使皇後活活餓死。

  諸種說法,孰是孰非,難以判斷。阿魯特氏死時僅22歲。她活著時,慈禧太後對她百般挑剔折磨,死後的喪儀卻頗隆重。當天即發出了一道上諭,一道懿旨。派禮親王世鐸領頭辦理,又加派恭親王奕?主持,很是大操大辦了—番。剛死時梓宮暫時安置在隆福寺。直到光緒五年三月,惠陵修好後,才與同治皇帝合葬在惠陵,光緒皇帝給阿魯特氏加諡。到宣統年間又加諡,諡號全稱是「孝哲嘉順淑慎賢明恭端憲天彰聖毅皇後」。

  阿魯特氏死後,慈禧太後的怒氣並未全消,轉而發洩到皇後父親崇綺身上。一度革掉了他吏部侍郎的職務。後因崇綺全不記女兒被慈禧太後逼死之仇,一味巴結、效忠慈禧太後,而復被起用。先任鑲黃旗漢軍副都統,1878年奉命查辦吉林政務,署吉林將軍。次年又任熱河都統,1881年升任盛京將軍,1884年調任戶部尚書,可謂官運亨通。後他曾與徐桐等—起主張廢光緒帝,因此甚得慈禧太後寵任。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他又任留京辦事大臣,隨即退走保定,自縊而死。


  • 小提示:按【空格鍵】返回目錄,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
    • 報錯
    • 手機上看
    關閉
    友情連結:半夏小說|Cookies Policy|DM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