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傳世不朽的風範
2024-10-04 14:15:04
作者: 上官雲飛
王爾烈冊頁(5開10頁)
王爾烈不論是作為一國之師,或是在朝與權臣和珅同朝為官,或是告老還鄉義務興學,都是追求公義、堅守清貧,他的風範,傳世不朽。
其實,他平生中也有過發財的機會,而且是皇上暗示要他去發財改善一下生活的,只是由於他本人不肯那樣做,才未得走上榮華富貴之路。
那是嘉慶元年的事。
嘉慶元年丙辰春正月「千叟宴」上,嘉慶發現他的老師王爾烈,還是那樣窮困潦倒和寒酸,便非常同情。於是,他心裡便有了要為王爾烈找到一個肥缺的想法。不久,這個機會便來臨了。
一日,嘉慶召王爾烈到上書房,說道:
「朕要過問一下,老愛卿家境如何?」
王爾烈見問話的是以前自己的學生太子顒琰。現在已是皇帝了,當以君臣之禮鑒之。於是,他回答道:
「啟稟皇上:微臣家境,並無改觀,還同先前。所在京居,只是四壁典籍,兩榻光床。遼陽故里,也是幾間茅屋,幾畝薄田,過的是『半倉農具半倉書,一望春雨一望秋』的平民淺淡生活呀。就拿微臣身上所著,也是聖上所恩賜的朝服,別無其有。」
「那麼,你生活之資何來?」
「回稟皇上:生活之資,皆為本人俸祿和掛單售字的收入維持。」
嘉慶聽了,長嘆一聲,說道:
「這就難為你了。今有一職,朕念你為官清廉,要你前去授任。自父皇禪位、稱為太上皇帝,朕即位登極,啟元嘉慶,天下臣民,始用新寶。朕欲御製銅寶『嘉慶通寶』。安徽銅山,為歷朝鑄錢之重地。那裡有鑄錢爐,且銅質優良,為鑄錢佳所。您老人家在京城呆著也是呆著,就到安徽銅山鑄錢去吧。在那兒住上幾年,也就不會錯了,總比你掛單售字要強。」
那時候的安徽銅山,為朝欽御定的制銅寶場所。銅山上每年出多少銅,便鑄多少錢。那銅錢既有數,又無數,只憑鑄錢官呈報。因此,出任鑄錢爐元局丞職,是個朝野上下眾目睽睽的「肥缺」。嘉慶放王爾烈到安徽銅山鑄幣,言外之意,是讓他多撈一把,以便改善一下本人生活和家境。
王爾烈領旨,即赴安徽銅山鑄幣。
一晃二年過去,王爾烈任期滿歸京。
嘉慶再次召見王爾烈,關切地問道:
「老愛卿,這回可度餘年了吧?」
其言外之意:你總算撈到點實惠吧,下半輩子夠過了吧。
然而,王爾烈聽了這話,一笑,道:
「稟奏皇上:臣還是一無所獲。」
嘉慶有些不信,問道:
「老人家,難道你什麼也沒撈到,此行白走了,不能吧?」
王爾烈道:
「不,也有些所得。」
「什麼?」
「銅寶。」
「在哪?」
「在我手中。」
嘉慶聽了,有些驚奇,說道:
「在你手裡?拿來我看。」
王爾烈聞聲,向袍袖裡一掏,掏出三枚銅錢,交到嘉慶的御案上。
嘉慶拿起一看,見這三枚銅錢是:一枚「當十」錢,一枚「五銖」錢,一枚「嘉慶通寶」錢。所不同的是:每枚銅錢只磨得又薄又亮。
嘉慶看過後,有些不解,便盯盯地望著王爾烈,那意思是要王爾烈回答。
王爾烈道:
「這三枚銅錢,是我鑄錢時使用的錢樣子。我掌管鑄錢爐二年,這錢在我手中攥了二年。我每天用它來檢查鑄錢質量,看合乎要求和有偷工減料否。正因如此,它才被磨得這樣亮薄,還望皇上能有所理解。」
「此外,再沒有了嗎?」
「此外再沒有了。在我手中的,只有這三枚御製銅寶。」
嘉慶聽了,深為感動。心想,像這樣的老臣,當今到哪裡去找!於是,他頻頻點頭,說道:
「老愛卿,真可謂是個老實王也。」
王爾烈聽了,馬上回話道:
「臣為民(漢),不為旗(滿),只能稱臣,不能為王。」
嘉慶望他滿頭白髮,年逾花甲,遂問道:
「老人家,你下步生活有何打算?」
「微臣已想好,還是到書院去掛單賣字。」
嘉慶愈加垂憐,說道:
「已如此年庚,當榮歸故里,頤養天年去了。」
嘉慶說完這話,還未等王爾烈作答,便又接著說道:「朕念你清廉一世,並授業於我一回,特賜你白銀一千兩,帶回去養家度日吧。」
王爾烈聽了,即刻叩頭謝恩,說道:
「微臣萬謝聖恩,並銘記在心,世代莫忘。」
王爾烈收下御賜一千兩白銀,便回遼陽老家去了。
然而,他並沒有將這一千兩白銀用在補助自家生活上,而是辦起了一座義學館,用以培養家鄉士子。
這個義學館,即後來發展為有名的「遼陽義學館」。
關於這件事,還引出了一個新的傳說。
傳說,王爾烈得到嘉慶帝賜給的一千兩白銀,並沒有立即將白銀拿回遼陽老家,而是在北京買了二百盤驢馱子。
這日,他帶上二百盤驢馱子,出了北京得勝門,便直奔山海關而來。
這事很快地傳遍了朝廷。
有的說:「都說王爾烈老實,聖上也誇讚他為老實王。其實老實個什麼?那驢馱子裡裝的是啥!」
有的說:「這二百盤驢馱子,將裝有多少金銀珠寶、御製銅錢!算來,恐怕是朝廷老臣中,沒一個能比得上了的。」
話越傳越多,未免有些添枝加葉。
這話傳到了嘉慶皇帝耳里。
他初聽有些不信。待再聽時,便生氣了。心想,他當著我和太上皇面裝窮;我要他到安徽銅山去掌管鑄錢爐,他又說只剩在手裡三銅錢。看來這都是假的。這不明明在欺朕嗎!
他想到這裡,便立即降下諭旨,讓把王爾烈的驢馱子全部擋回來,截在午門外聽候差遣。
同時,他又將滿朝文武百官、五卿六相、四大朝臣,一干人等,全部帶到午門議事。意在待王爾烈驢馱子被截回來時,當場亮相,也好讓大家看看王爾烈的嘴臉,以便以此效儆天下。
正在這時,王爾烈的驢馱子被截回,來到了午門前。
嘉慶將王爾烈喚到跟前,面沉似水,問道:
「王愛卿,朕來問你:這馱子可是你的?」
「回稟皇上:馱子是臣下的。」
「多少?」
「回稟皇上:不多,僅二百盤。」
「二百盤還不多?」
「回稟皇上:是的,要東西再多些,尚可添些。」
聽到這裡,嘉慶愈加生氣,說道:
「王愛卿,你口口聲聲說自己兩袖清風,一身正氣。朕現在倒要問你:馱子裡裝的可是何物?」
「啟奏皇上:這個您就不必細問了。」
「不必細問,更會使你欺君。」
「啟奏皇上:臣不敢欺君,只是尊君。」
「尊君?我問你:驢馱子裡到底馱了多少金銀珠寶、御製銅寶?」
「啟奏皇上:微臣哪裡有什麼存相,所有這些,只不過是皇上所賜。」
嘉慶聽了,有些莫名其妙,問道:
「朕早已知曉,所賜只不過千兩白銀,為何裝得這多?」
「奏稟皇上:是微臣用御賜千兩白銀悉數買了驢馱子。」
「那你的馱子所馱何物?」
「奏稟皇上:還是不必再問為好。」
這時,一旁有個侍臣插話道:
「不問?想必你老實王不好說吧。」
接著,又有一個侍臣問道:
「看來,你老實王的資財是富富有足了。」
王爾烈見到了這般時候,不將真相大白於大家面前是不行了,便將手一揮,吩咐家丁人等把馱子全部打開。
等驢馱子全部解開大家一看時,諸位朝臣個個目瞪口呆,驚異不止,只好愣愣地站著,相互望著。
連嘉慶皇帝看了,也都大吃一驚。
原來,王爾烈的二百盤驢馱子裡,裝的全是補修皇宮時所剩下和拆掉的殘磚爛瓦。
嘉慶望了老一會兒,這才問道:
「老愛卿,你馱這些廢物意欲何用?」
王爾烈聽了,這才長長噓了一口氣,說道:
「稟奏皇上:實不相瞞,臣賴皇恩,雖為官多年,但家裡只有草舍三楹。念我年老,待回得家時,恐連個住處都沒有。臣這才在京城揀點了些補修皇宮廢棄之物,也好回老家去蓋上個住房。此,余願已足了。」
嘉慶聽了,深表同情,說道:
「老愛卿,何至如此。朕即降旨,為愛卿在老家遼陽蓋一座翰林府,不就行了?」
王爾烈聞聽,立即跪地謝恩。
嘉慶當下派人去了關東遼陽,為王爾烈修蓋了一座翰林府,稱御賜翰林府。
御賜翰林府,分兩道宅院,前道宅院十楹,後道宅院十楹,東西兩廂配房,外加門樓偏廈,甚是宏闊。
待翰林府修蓋完了,王爾烈這才告老還鄉,回到遼陽。他看了這宏闊高大的宅院,深感皇家的憐憫。但是,他用心一琢磨,這樣深宅大院,自家住也是太浪費了。他想,我居官多年,也未給家鄉爭得多少福份。現如今,應當給老家後代留下一點接續。最好的接續,莫過於辦個義學。自己一輩子喜歡讀書,也望家鄉士子也能讀上好書。於是,他將御賜翰林府前道宅院十間正廳及兩廂配房,改作了義學學館。自己家人,全部歸住後道宅院。
辛酉歲九月初九日午時,王爾烈謝世享年七十有四。臨死前乃自挽一聯,云:
戊申來也,一身負重叩天地,向虛向幻茫茫日;
辛酉去矣,兩肩卸任慰河山,歸真歸本蒼蒼年。
王爾烈謝世後,家人遵其遺囑,最初葬遼陽城南風水溝老屯豆腐漿嶺中峰下祖塋,置生父縉、嗣父組塋前中,與青山為伴。若干年後,其後人將王爾烈墓遷到莊河縣太平山村太平山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