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曠代關東才子王爾烈 1、百次殿試「績冠關東」
2024-10-04 14:15:01
作者: 上官雲飛
誰是清代當之無愧的「關東第一才子」?此人就是「文壓三江」的王爾烈。
到古城遼陽訪古,看時讓人眼睛一亮,看後令人久久難忘的,是珍藏在遼寧省遼陽市博物館的王爾烈壽屏。
本書首發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壽屏是為祝王爾烈七十大壽而送的,計九扇,每扇用木作框,高200厘米,寬32厘米,上下透雕」壽字」,總橫長288厘米;用銅折頁連接豎立,首尾兩扇前曲,中間七扇平直。在瓷青紙屏心地上,四周繡壽字花錦鑲邊,百餘人的泥金字畫裝裱其中,頗為壯觀。
壽屏的首尾兩扇分別是題頭和落款,中間七扇,每扇兩行,每行9幅,共126幅。上下左右四周兩行壽字,中間橫十豎五詩畫,精心布局,勻稱美觀。壽字91幅,其中漢文86幅,新滿文4幅,蒙藏文合書一幅。此外,有詩詞5幅,畫35幅。真草隸篆,書法各異,字字生輝;山水花鳥,栩栩如生,妙筆生花。
在126幅作品中,有一幅無署名,據傳為嘉慶皇帝所贈,是一幅上下頂格的隸書」壽」字,其餘作品皆為當年名流,包括時下被炒得炙手可熱的劉墉、紀曉嵐等。這麼多的達官顯貴前來賀壽,與王爾烈當時的內閣侍讀學士的地位不無關係,但表情達意的方式又與王爾烈的興趣愛好極為相投。
據史料記載,王爾烈,字君武,號瑤峰,別名仲方。遼陽縣賈家堡子(今蘭家鄉風水溝村)人。王爾烈16歲時,詩文、書法就已經蜚聲遐邇了。26歲那年,他參加了全州的童試,結果考中了八貢生(秀才)。39歲時,他隨同好友常紀到北京參加京師會試,但沒能及第。44歲時再攀蟾宮,滿懷信心地參加了京師禮部主持的恩科會試,結果考中貢士,經過殿試,中二甲一名進士。至此,鳳願已嘗。清廷任命他為翰林院編修。
乾隆三十八年,又委任他「四庫全書纂修官並三通館纂修官」,從事四庫全書的纂修工作。過了二年,,清廷又特任為京師」會考同考官」。54歲時,又被派遣到陝西道監察御史,負責稽查滿清王朝在該地的鑄幣情況,分理陝西的一些刑事案件等。乾隆五十三年,時年61歲,清廷考慮到他已經過了耳順之年,遂調回京師,擔任順天府(今北京)丞。
公元1796年,乾隆皇帝讓位給十五皇子嘉親王(禺旁頁)炎,委任王爾烈為內閣侍讀學士,並恩賜他千叟宴,御賜詩、《集古三星圖》、如意鳩枝等。清(禺旁頁)炎嘉慶四年王爾烈72歲時,官至大理寺少卿,因到了耄耋之年,卸任回到遼東,在盛京掌教瀋陽書院。74歲(嘉慶六年,公元1801年)病逝,葬於家鄉遼陽縣風水溝村的南山山麓。
王爾烈在仕途上雖然算不上少年得意,但一生敏於事而好於學,善詩文,工書法。有不少詩文作品和墨跡流傳於世。而流傳於民間的許多傳說,更使這位大才子在當地家喻戶曉,老幼皆知。
關於王爾烈的才氣,從其少年開始,就有民間傳說。據說有一次他在一個寒冷的冬天戴著一頂草帽在庭院裡玩耍,一位客商經過門前看到這種情景感到很好笑,隨口說了一句:「穿冬裝,戴夏帽,胡度春秋。」王爾烈駐足打量,看出他是一位奔走四方的商人,順口回敬了他一句:「走南方,竄北地,混帳東西。」
王爾烈中進士後在翰林院任職。相傳,有一年他曾作為主考官到江南主持鄉試,招考舉人。江蘇、江西、浙江是人文薈萃之地,對於北方尤其對關外的人當然是不會放在眼裡的。所以應考者一聽說主考官是來自北方的王爾烈,便議論紛紛。有人竟然嘲諷說:「北方人有什麼學問,他會出什麼好題,至多出個『學而時習之』。」
這些話傳到王爾烈耳朵之後,他便想利用這個機會教訓一下這些狂妄自大的南方秀才,讓他們知道一下北方人的本事。開考之日,考生們展開試卷,發現所考題目果然是「學而時習之」,而且三篇文章都要以此為題,要求每篇文章內容不得重複,立意要新,不能老生常談。
這個看似容易卻很難的題目,著實使這些南方秀才捉襟見肘,有的作第一篇就搜索枯腸,有的作第二篇已才盡詞窮,等到作第三篇時幾乎都交了白卷,考得一個個無精打采,垂頭喪氣。同時,王爾烈自己用「學而時習之」的題目,按著規定的要求,寫了三篇文章。
考生們走出考場時,這三篇文章已貼在門前。考生一看,三篇文章各有特色,詞藻、寓意、角度各具一格,使許多人拍手叫絕。有的人仍不服氣,有意在考場門旁寫一幅楹聯的上聯:」千山千水千才子」進行試探,王爾烈看後馬上寫出下聯:」一天一地一聖人」。此時考生無不嘆服,紛紛圍攏他身邊,你一言我一語地問他」王大人學識如此淵博,敢問尊師為誰?」王爾烈巧妙地說道:」天下文章數三江,三江文章數吾鄉,吾鄉文章數吾弟,吾為吾弟改文章。」這些考生無計可施,再也不敢說什麼,只好默默地走開了。
關於王爾烈不愛財的故事,在他的家鄉更廣為流傳,這些傳說使這個大才子的身上增添了可親可敬的平民氣。在遼陽市西關路南有一座翰林府,本來如此大的一幢宅地,已是一般人家不敢企求的了,而擁有這些的王爾烈,反倒因此而留下一段美談。
據傳說,王爾烈74歲那年,蒙嘉慶皇帝恩准衣錦還鄉。」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在京為官數載的王爾烈,要帶回多少家財?返鄉的隊伍啟程時,人們發現裝載東西的大馬車足有10輛以上,而且車上的板櫃都加上了銅條和銅鎖。車至山海關,前來迎送的是田總兵。此人不是別人,正是當朝大奸臣和坤的女婿。
田總兵一邊熱情招待,一邊用話打探,意欲找藉口開箱驗貨。不管他如何花言巧語,王爾烈就是不上圈套。最後,還是撕破了麵皮,把官司打到了皇上處。皇上一聽,對車上載的是什麼東西也產生了興趣,於是降旨開箱驗貨。田總兵馬上派人開封櫃蓋,滿以為可以抓住王爾烈的要害,萬沒想到要磕頭告饒的是他本人--柜子里哪來的金銀財寶,全是清一色的磚頭。
田總兵一邊跪地告饒,一邊迷惑不解地討問。王爾烈告訴他:」我在京為官多年,遼陽老家房無一間,如今回鄉養老,用有限的年俸買些磚瓦,在老家風水溝蓋三間小屋,用以安度餘生。」此事傳到了皇上的耳朵里,嘉慶爺心有所感。便命從國庫中撥出紋銀,在遼陽城內修建了這座翰林府。
人生苦短,歲月無情,或以文采寄情,或以政績鑄碑,能青史上留名者已屬不易,而像王爾烈這樣以有才而不貪財的事跡為人們流傳至今的,還不多見,也是遼河人物中有其獨特之處的一個。
相傳嘉慶皇帝在千山尋找木魚石花費了三年的時間,踏遍千山的每一個角落,最終在他的老師王爾烈的指引下找到這塊奇石。
《木魚石的傳說》讓人們知道了遼陽才子王爾烈,為了真實地還原這位傳奇人物,遼陽文管辦的工作人員先後到北京等地挖掘、收集王爾烈的歷史資料,其中絕大部分歷史資料是此前從未公開面世的。通過這些歷史資料,遼陽文物研究人員糾正的不少誤傳,也印證了不少民間傳說的真實性,把傳說中的王爾烈還原為比較符合歷史的王爾烈。
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中,遼陽的文物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張2米多長的金榜,這是當時官員呈報給皇帝看的。這張金榜上記錄了乾隆36年的殿試成績,上面寫著當時天下163名貢士的名次,而王爾烈的名字就在其中。
除了狀元、榜眼、探花這頭三甲外,王爾烈的名次是二甲第一名,也就是說,王爾烈在殿試中名列第四。也許僅僅憑這樣的名次,這位「關東第一才子」難免讓人有些失望。但是研究人員通過考證後得出驚人結論:在清代112次殿試中,王爾烈是關東眾多才子中名次最好的,除了他,眾多關東才子中沒有一個人能夠達到或超過二甲第一名的名次。
遼陽文物研究人員告訴記者,王爾烈的這種成就足以說明:為什麼當時的老百姓對王爾烈非常尊敬和稱頌,為什麼民間不斷流傳著王爾烈的傳說。
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文物研究人員還發現了王爾烈親叔叔王組的履歷折和履歷片,也就是今日人們說的個人檔案。上面清楚的記載著,王組曾擔任刑部郎中。這證明了王爾烈的家族世代為官。
而在後人編著的詩集《瑤峰集》中,研究人員發現了王爾烈會同朋友重遊下山時留下的一句「二十餘年成闊別,漫將塵市述山靈」,這印證了王爾烈曾在千山求學的傳說。
同時,遼陽文物研究人員通過收集到的歷史資料,糾正了不少關於王爾烈的誤傳:民間傳說王爾烈鄉試的時候在奉天府(瀋陽),但是歷史資料中並沒有記錄奉天府曾經舉行過鄉試,由於當時遼陽這一地區屬於中央管轄,所以王爾烈的鄉試應該在順天府(北京);民間傳說王爾烈曾任江南鄉試主考,但是在歷史資料申,清代鄉試主考官並沒有王爾烈的名字,所以這一傳說是誤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