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上的不安全——缺乏敏感性
2024-10-04 14:09:37
作者: 李娟娟
英國發展心理學家約翰·鮑比提出了著名的依戀理論,在他看來,生命早期的依戀會影響一個人一生的性格發展。他的學生瑪麗·愛因斯沃斯在之後的研究中取得了重大進展,並提出了一個新的依戀理論,即依戀的安全性。
在愛因斯沃斯看來,個體之間的依戀關係之所以會存在差異,是源於依戀的安全性或不安全性。為了驗證這個猜想,愛因斯沃斯設計了陌生情境實驗,用來測試1歲嬰兒對母親依戀的安全性。
愛因斯沃斯為參加實驗的母親們和兒童們準備了一個房間,房間很舒適,還有一些玩具。接下來,兒童們將會面臨不同的情境。
第一種情境是實驗組織者向母親和兒童介紹實驗室,然後離開;第二種情境是兒童在母親的陪伴下在實驗室內玩遊戲;第三種情境是陌生人進入實驗室,並與母親交談;第四種情境是母親離開實驗室,留下兒童與陌生人相處;第五種情境是母親回來,並安撫兒童,陌生人離開;第六種情境是母親離開實驗室,兒童獨處;第七種情境是陌生人再次進入實驗室,並安撫兒童;第八種情境是母親再次回來,安撫兒童,並嘗試著與兒童一起玩玩具。
在這些情境中,有三類情境是最重要的。在第二種情境中,環境雖然是陌生的,意味著不安全,但由於有母親的陪伴,兒童的不安全感會削弱許多。如果兒童對母親的依戀是安全的,那麼他就能儘快適應陌生的環境,並開始自由探索,即玩玩具。在第四種和第七種情境中,母親離開,兒童與陌生人獨處。對於兒童來說,陌生人是一個未知的威脅,會使其產生壓力。兒童對陌生人友好安撫的接受能力也可以測驗出他依戀關係的安全性。在第五種和第八種情境中,母親回來,這是兒童與母親重聚的時刻,兒童對母親的反應會有所不同。
愛因斯沃斯通過觀察實驗兒童在這些情境中的反應,將兒童對母親的依戀關係劃分為四種,即安全型依戀、拒絕型依戀、迴避型依戀和混亂型依戀。
安全型依戀,是這四種依戀關係中最健康的一種,大約占樣本的65%。在此種依戀關係中,母親會給兒童帶來心靈上的安撫,兒童在母親的陪伴下,能儘快適應陌生環境,並與陌生人進行友好互動。當母親離開時,兒童會焦躁不安,有典型的分離焦慮。可是當母親回來時,兒童就會十分高興,並與母親產生身體接觸。
拒絕型依戀,是一種不安全的依戀關係,大約占樣本的10%。兒童雖然有母親的陪伴,但緊緊地與母親挨在一起,很少會主動探索陌生環境,面對陌生人的友好互動也充滿了警惕。當與母親重聚時,兒童會產生矛盾的行為,既渴望與母親靠近,又拒絕與母親產生身體上的接觸。這說明兒童此刻的心理是矛盾的,對母親歸來感到高興,但又很生氣母親的離開行為。
迴避型依戀,也是一種不安全的依戀關係,大約占樣本的20%。兒童與母親的關係顯得很冷淡,不會出現親密的互動,當母親離開時,也不會表現出分離焦慮。兒童能與陌生人進行交流,但有時會顯得很冷淡。
混亂型依戀,是最不安全的一種依戀關係,大約占樣本的5%。所謂混亂型依戀,就是指拒絕型依戀和迴避型依戀的結合。在與母親重聚時,兒童可能會顯得很冷淡;也可能想靠近母親,但當母親主動與兒童接近時,兒童卻會跑開。
在這項實驗研究中,參與實驗兒童的年齡只有1歲,他們在這么小的年齡段所體現出的不同依戀類型會影響他們長大後的性格發展嗎?一項追蹤調查研究的結果或許就是最好的答案。
在這項調查研究中,研究者對一些兒童測量了他們的依戀類型,這些兒童只有15個月大。等這些兒童長到三歲半時,已經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研究者對他們進行觀察。結果發現,那些能與母親形成安全依戀的兒童在幼兒園裡最受小夥伴們歡迎,而且學習能力也很不錯。相反,那些沒有與母親形成安全依戀的兒童在幼兒園性格很不討喜,在加入其他小夥伴的遊戲時顯得非常被動,基本上沒有什麼朋友,學習能力也很差,他們好像對學習一點兒興趣也沒有。
當這些兒童長到十一二歲時,研究者再次對他們進行了觀察,這次研究者是在他們參加夏令營活動時進行觀察的。研究者發現,那些安全依戀的兒童在成長到青少年階段時,性格依舊很受歡迎,他們有很多朋友,社會交往技能也比較強。而那些沒有形成安全依戀的兒童在成長為青少年時,出現了許多行為問題,沒什麼朋友、不遵守紀律、缺乏迎接挑戰的熱情等。
又過了幾年,當這些兒童長到十五六歲時,研究者再次對他們進行了觀察,結果這次得出了與上次相同的結論。
這項調查研究說明,依戀關係對一個人性格形成十分重要,甚至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其實在兒童身上表現出的依戀類型,在成年後也會有所顯現。不同成年人也有不同的依戀類型,而依戀關係同樣可以體現出一個人的性格。
安全型,此類成年人很容易與他人產生親密的關係,能安心地依賴他人,也給他人帶來安全感,不會擔心被人拋棄,也不擔心與他人關係太過親密。大約有60%的人屬於安全型依戀。
迴避型,此類成年人很難與他人產生親密的關係,當與人關係密切時,他會有緊張和不自在的感覺,並且很難相信和依靠他人。大約有20%的人屬於迴避型依戀。
焦慮矛盾型,此類成年人想要與他人產生親密的關係,尤其渴望有一個親密的伴侶,但卻常常擔心別人不想與自己在一起,甚至會嚇跑別人。大約有20%的人屬於焦慮矛盾型依戀。
既然一個人童年時期的依戀類型會影響他之後性格的發展,那麼是否可以避免不安全依戀關係的形成呢?很難,因為這與養育者的性格是密切相關的。
在安全依戀關係中,母親的敏感性很高,她能敏銳地感受到孩子的需要,並且給出積極的反應,還能與孩子形成良性的互動。
在拒絕型依戀關係中,母親往往容易感情用事,即不會合理控制自己的消極情緒。高興的時候能與孩子進行親密互動,不高興時就置之不理。在這樣的養育者的照料下,孩子會產生許多矛盾的行為,會通過糾纏、哭喊等方式來吸引母親的注意,當母親無所回應時,他們就會顯得很生氣。
在迴避型依戀關係中,母親往往走向兩個極端。其中一個極端總是以消極的狀態去面對孩子,無法形成積極的母嬰互動關係,因此孩子會覺得母親不喜歡他,於是就產生了迴避型的依戀關係;另一個極端即過度關注孩子,總是給孩子以積極的刺激,當孩子表現出疲憊時,也不會停止。因此孩子會難以承受這種過度熱情的母親,從而表現出了迴避的狀態。
在混亂型的依戀關係中,兒童極有可能是遭遇了忽視和虐待,從而對母親產生了一種畸形的依戀,不知道是該靠近養育者還是遠離養育者。這種母親常常缺乏敏感性。
當混亂型依戀關係的兒童長大後也極有可能成為缺乏敏感性的養育者。一個在童年期被忽視或虐待的人長大後,為了避免悲劇的重演,在有孩子之前,會暗暗發誓一定要好好對待自己的孩子。但在照料孩子的過程中,總會遇到一些棘手的問題,例如哭鬧、發脾氣的嬰兒,這些都是很常見的問題。但在缺乏敏感性的養育者眼中,卻是很嚴重的問題,感覺自己被孩子拒絕了,尤其是當嬰兒顯得漫不經心時,這種被拒絕的感受會更加明顯。漸漸地,缺乏敏感性的養育者就會開始忽視或虐待自己的孩子。
小飾和洋子是一對雙胞胎姐妹,外貌相似,但誰都能輕易分辨出她們。小飾不僅得到了母親所有的愛,在學校也很受歡迎,她穿著乾淨漂亮的衣服,每天都十分快樂;但洋子卻顯得髒兮兮的,頭髮也很蓬亂,她的性格很令母親討厭,總是給人一種沉默而憂鬱的感覺。
從洋子記事起,她就遭到了母親的虐待。洋子的住處被安排在垃圾桶旁邊,只有一床小褥子,每天只能吃小飾剩下的殘羹冷炙。洋子還總是遭受母親的毒打,母親稍不順心就會拿洋子撒氣。
母親的性格與洋子很相似,都不擅長與他人交往,雖然在洋子面前顯得很惡毒,但在外面卻非常沉默。每當母親在外面受氣後,都會回家對洋子拳打腳踢,還威脅洋子,說總有一天會殺了她。
一天,洋子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一條沒有主人的小狗,小狗的脖子上有個項圈。這時,洋子突然想起了之前看到的尋狗啟事,覺得眼前的這條小狗就是走失的阿索。於是洋子就抱著阿索按照尋狗啟事的地址來到了一棟獨立小樓前。這裡居住著一個老人,名叫鈴木美津子,她就是阿索的主人。
美津子為了感謝洋子,就請洋子進入家裡喝茶吃點心。美津子是個孤獨的老人,她雖然有一個和洋子一樣大的外孫女,但卻很少見面。漸漸地,洋子和美津子成了朋友。在一次交談中,洋子告訴美津子她有一個雙胞胎妹妹,姐妹二人的相貌雖然相同,但性格卻天差地別,妹妹的性格很受歡迎,她的性格卻很讓人討厭。美津子聽完沉默了一會兒,然後說,那也是有原因的,並鼓勵洋子要努力做出改變。在臨別前,美津子還送給了洋子一件禮物,一把家裡的鑰匙,洋子還從美津子這裡借走了一本小說《小王子》。
回到家後,母親發現了《小王子》這本書,並質問洋子是不是偷來的,還不停地用書毆打洋子,最終將書沒收了。
在書里有洋子十分珍視的禮物,也就是美津子送給她的那把鑰匙。最終洋子決定趁著母親不在家時,偷偷將書里的鑰匙拿走。
洋子在拿走鑰匙還沒來得及走出母親的房間時,突然聽到了門響,於是趕緊躲到了床底下。走進來的是小飾,她在找一張CD,之前她曾向母親借這張CD,母親沒有同意。小飾在翻找CD的時候,不小心打翻了桌子上的花瓶,花瓶里的水都流在了筆記本電腦上。這下小飾闖下了大禍,筆記本是母親的工作工具,平時十分愛惜,如果讓母親發現,一定會受到十分嚴重的責罰。就在小飾非常擔心的時候,她突然看到了那本《小王子》,她決定將這一切全都嫁禍到洋子身上。但她不知道的是,洋子在床底下目睹了這一切。
等小飾離開房間後,洋子立刻從床底下爬了出來,她決定不再坐以待斃,於是就去找美津子。當洋子到美津子的家門口時,發現美津子已經中風死了。洋子雖然很震驚,但最後還是帶著沒人要的小狗阿索離開了。這一次,洋子決定做出改變,不然她一定會被母親殺死,並被偽造成自殺的樣子。
洋子找到了小飾,並告訴她,母親已經知道是誰將筆記本弄濕了。小飾顯得很害怕,洋子便提出兩人交換身份,代替小飾受罰的建議。小飾答應了,最終兩人互換了衣服,還相約要裝成對方的樣子。
扮成洋子的小飾先回了家,洋子則待在樓下等著。不一會兒,洋子聽到了重物砸地的聲音,原來扮成洋子的小飾從樓上「摔」了下來。
這是一個電影故事,電影的名字就叫《小飾與洋子》。對于洋子的遭遇,許多人很不理解,她的母親怎麼能下如此狠手,畢竟洋子和小飾一樣都是她的女兒。洋子的母親為什麼會虐待自己的女兒?為什麼會對一對雙胞胎女兒區別對待呢?電影中做出了解釋。
洋子的母親是未婚懷孕,因此遭受了不少白眼,她的壓力很大。研究顯示,意外懷孕和不想要孩子的成人很容易成為缺乏敏感性的養育者,即容易忽視和虐待孩子。洋子也曾想像著如果父親與她們一起生活,自己的境遇或許會好很多。
此外,電影中還提及洋子的性格與母親的性格非常相似,都不受歡迎。在洋子母親懷孕期間,她不僅沒有丈夫的支持,就連親朋好友的支持也沒有。由此可以想像,洋子的母親在童年時期也遭受了忽視或虐待,於是就形成了不受歡迎的性格,很難與他人相處。研究表示,如果一個人在生命早期與母親形成了混亂型的依戀關係,那麼他的性格很難受人歡迎,更容易發脾氣,甚至會出現反社會行為。
洋子的母親是個單親媽媽,獨自一人撫養著兩個女兒,這種壓力可想而知。我們常常聽到這樣一種說法,即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容易出現性格問題。許多人尤其是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都對這樣的說法充滿了質疑,並認為這是對單親家庭的歧視。但這種說法的背後有一定的道理。研究表示,一個養育者之所以會缺乏敏感性,與他所面臨的經濟狀況有很大的關係。對於單親家庭而言,尤其是單親媽媽,常常面臨著經濟困難等社會壓力,很容易成為缺乏敏感性的養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