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非白板——測量氣質的六個維度
2024-10-04 14:08:50
作者: 李娟娟
17世紀的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曾提出過一種人性哲學觀點——白板說。這種哲學思想認為,人的心靈在剛出生時就像白板或白紙一樣,是潔白無瑕的。後來通過經驗的獲取,人的心靈才有了觀念。總之,洛克強調了環境對人產生影響,而否定先天遺傳所起到的作用。
洛克的這種哲學思想從20世紀開始被運用到教育上。直到如今,絕大多數人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秉承了這種教育理念。不少人在遇到一些令自己討厭的人時,都會說他教養不好,把一個人所有的行為問題都歸結到他父母的身上。
請記住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後來隨著心理學家對兒童發展所提出的理論的普及,這種白板說越來越盛行。一個問題兒童的背後一定有一個充滿了問題的家庭。一個人的行為問題也一定能追溯到他早年所遭遇的病態生活環境。
精神分析和行為主義是心理學領域內的兩大流派,兩個流派在許多觀點上雖然都是對立的,但在教育問題上卻基本一致,即支持洛克的白板說,認為一個人的性格是後天形成的,不會受到先天因素的影響。而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約翰·華生更是揚言道:「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一個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環境,讓我在這個環境裡養育他們,我可擔保,任意選擇一個,不論他父母的才幹、傾向、愛好如何,他父母的職業及種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願把他們訓練成為任何一種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強盜。」不過華生根本沒機會做這樣的實驗,他在一個名叫阿爾伯特的嬰兒身上進行的條件反射實驗,就已經讓他飽受爭議。
如果拋開這些權威專家的理論,僅僅去觀察一些剛出生的嬰兒,白板說就會被推翻。雖然後天教養對一個人性格的形成很重要,但先天氣質也是不容忽視的。這一點,有兩個或三個孩子的母親應該是深有體會。
瑪麗是一位三個孩子的母親,她有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這三個孩子的年齡都相差不大。瑪麗的大女兒名叫珍妮,在瑪麗看來這是一個十分棘手的孩子,她有時候甚至覺得珍妮是個不懂事的姐姐,總是胡鬧。
當珍妮還是個嬰兒的時候,瑪麗就已經領教了珍妮為所欲為的性格。珍妮很難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不論是在家裡還是在公共場合,都會突然大發脾氣。當珍妮漸漸長大後,瑪麗開始訓練珍妮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例如像大多數孩子那樣學會按時睡覺、進食和排便。這些對於珍妮來說,好像特別困難,在最初學習和接受訓練的時候,珍妮總是大喊大叫。而珍妮的弟弟、妹妹則表現得很乖,讓瑪麗很省心。
當然,珍妮身上也不全是缺點。在瑪麗看來,珍妮是個情緒反應十分強烈的孩子,不論是負面情緒還是正面情緒。當珍妮大哭大鬧的時候,會讓瑪麗覺得心煩;但當珍妮開心的時候,卻會讓瑪麗也覺得非常高興,因為珍妮的快樂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在洗澡的問題上,珍妮也讓瑪麗頭疼不已。最初,珍妮對洗澡有些抗拒,但當她習慣後,就開始享受洗澡的樂趣,把洗澡當成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後來,瑪麗為了節省時間,會安排珍妮和弟弟妹妹一起洗澡。當洗澡結束時,瑪麗會把三個孩子抱出來,然後將他們放到一條浴巾上,準備擦乾並給他們穿上睡衣。
珍妮的弟弟妹妹都能按照瑪麗的安排來,但珍妮卻無法做到,她不肯輕易離開浴缸。當瑪麗將珍妮強制抱出來時,珍妮就會大吵大鬧。瑪麗也試圖說服珍妮,既然弟弟妹妹能做到,她應該也可以。但珍妮根本不聽,她還想在浴缸里玩一會兒。有時候,珍妮會惹惱瑪麗,於是母女二人便開始上演互相指責的戲碼。
每天晚上睡覺之前,瑪麗都會給珍妮姐弟三人講故事,然後哄他們入睡。瑪麗發現,珍妮真的是個精力十分旺盛的小女孩。當弟弟妹妹快要入睡的時候,珍妮卻毫無睡意,還會不斷說話。當瑪麗指責珍妮,讓她不要打擾弟弟妹妹睡覺時,珍妮就會變得憤怒起來。
隨著珍妮漸漸長大,瑪麗對她的擔心越來越嚴重。在瑪麗看來,珍妮是個非常異類的孩子,在家裡父母和弟弟妹妹會包容她,但當珍妮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時,她的老師和小夥伴們能接受這樣另類的珍妮嗎?
為此,瑪麗便向心理醫生尋求幫助。心理醫生在了解了珍妮的情況後,給出的結論是,珍妮是個身心發展很正常的女孩。而瑪麗之所以會覺得珍妮是個異類,是因為珍妮的性格與她的弟弟妹妹並不契合。珍妮總是用十分強烈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這是她與生俱來的氣質。也就是說,珍妮的快樂強度和不快樂強度是一致的,她會用強烈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不滿,也會用相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快樂。這就是瑪麗會覺得珍妮的快樂具有很強感染力的原因。總之,珍妮是個精力充沛的人。
最終,心理醫生建議瑪麗,要接受和尊重珍妮的性格特點,沒必要強制珍妮必須遵守家裡的規矩,更沒必要要求珍妮必須得和弟弟妹妹保持同步。例如在洗澡問題上,既然珍妮喜歡洗澡,她不想那麼快結束洗澡,那就把水放掉,讓珍妮在浴缸里多待一會兒,等她自己想出來時再將她抱出來。至於睡覺的問題,珍妮顯然比弟弟妹妹的精力更旺盛,那麼當弟弟妹妹出現睡意時,瑪麗可將珍妮帶到另一個沒人的房間,讓珍妮自己玩耍,直到珍妮有了睡意。
瑪麗按照心理醫生的建議去做後,她與珍妮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少,並漸漸發現珍妮並不是一個不會控制自己情緒的人,之前的珍妮只是在用強烈的情緒表達自己的訴求而已。
許多父母由於受到白板說的影響,從而覺得教育能改變一切,只要教育方式是正確的,就一定能得到一個令人滿意的孩子。但諷刺的是,提出白板說的洛克終身未婚,也沒有孩子。如果洛克去觀察幾個剛出生的嬰兒,那麼就會覺得每個孩子在接受教育之前,並不是一張白紙,不是你教給他什麼,他就會全盤接受。
當一個孩子出現行為問題的時候,父母就會覺得很焦慮,甚至將所有的責任都攬到自己身上,覺得一定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現了問題。其實,這不過是父母忽略了孩子與生俱來的氣質而已。
每對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抱有一種期望,並在想像中描繪孩子將來的藍圖。這種期望直接決定了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會採取什麼樣的方式,當孩子無法達到期望時,父母就會失望,並影響到孩子,會使孩子產生過度的壓力和自我懷疑,於是行為問題便出現了。想要解決孩子的行為問題,父母就必須像上述案例中的瑪麗一樣,學會接受和尊重孩子的氣質特點。
心理學上的氣質概念與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氣質並不一樣,而且氣質具有先天性,並無好壞之分。那麼該如何定義氣質呢?氣質主要由兩方面組成,即情緒和行為差異。一個人性格的形成,與氣質有著很密切的聯繫,氣質可以說是一個人性格的地基。
每個人的氣質都是不同的,但是為了便於理解和研究,研究者對氣質進行了歸類,並通過測量得出了氣質類型。那麼,應該從哪幾個方面來測量氣質類型呢?通常有以下六個維度。
1.恐懼性痛苦,即當一個人面臨新環境或新刺激時表現出的情緒,這種情緒通常包括猶疑、悲傷和退縮。例如當兩個孩子在父母的陪同下第一次看到有人扮演聖誕老人時,會有不同的反應和表現。其中一個孩子會在好奇和猶豫中,漸漸接近和了解聖誕老人,另一個孩子則會哭著退縮到母親的身後。
2.易怒性痛苦,即當一個人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所表現出的痛苦情緒,這種情緒通常包括憤怒或沮喪。例如上述案例中的珍妮,當她想要繼續洗澡的願望沒有得到滿足時,她就會憤怒地大喊大叫。
3.積極情感,即一個人在與他人相處時所表現出的情緒,通常有微笑和大笑,願意與他人交往等表現。
4.活動水平,即一個人的精力,主要體現在肌肉運動上。例如觀察一個嬰兒在爬行和踢打時所耗費的時間,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精力旺盛。
5.注意廣度和持久性,即一個人在關注感興趣的事物時的表現,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興趣的廣泛性和在興趣上所耗費的時間。
6.節律性,即一個人生活的規律性。
美國的斯泰拉·切斯和亞歷山大·托馬斯通過追蹤研究,將氣質類型總結為三大類,即容易型氣質、困難型氣質和慢熱型氣質。後文中我們將詳細介紹這三種氣質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