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我的天堂> 第26章 園林、園區、圓融……(5)

第26章 園林、園區、圓融……(5)

2024-10-08 17:34:58 作者: 何建明

  人活一世,富,能富到何種地步?享受能保長命百歲?於是陳金根想到了一件事:他要為自己和自己的家鄉人民建一座永遠復活的「精神家園」——「這就是我兒時受父親影響而想到的要建一座園林。」陳金根說,他小時候常隨父親到蘇州城裡去玩,因此「兒時游那些園林所留下的美好記憶」使他內心一直裝著這樣一個夢想。

  本書首發𝖇𝖆𝖓𝖝𝖎𝖆𝖇𝖆.𝖈𝖔𝖒,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而這僅僅是夢想而已。

  上世紀80年代,陳金根的企業在上海舊城改造中做事,於是對古建築、老古董非常感興趣的陳金根吩咐手下:「看著有點意思的老貨色、老古董都給我留著,拉回同里去。」這一留、一拉,日久天長後,陳金根的「家」成為「老古董」的大觀園。「開始置了十畝、八畝地做個小園林,後來請上海朋友來白相,他們覺得有味道,於是我就慢慢把園子做大,一直做到現在這個樣子……」陳金根說。

  我所疑惑的一個問題解開了。

  「過去建園林,都是做大官的,或者是文化人。沒有聽說老百姓能去建園林的。我是個夢想者,小時候就做著有個自己的園林的夢。但這個夢想的實現得感謝,感謝改革開放的時代,也感謝蘇州地方的領導和我的父老鄉親們的大力支持。」陳金根說,蘇州的園林過去都是為自家所用,不對外開放,因此精緻小巧。這樣的園林與蘇州的社會文脈相關。「但我認為,園林存在的最具價值的是它的文化性,尤其是體現著主人的文化意識和品位。一個園林就是一個人的心境、一個人的胸襟,或者說是一個家庭的心境與胸襟,再說透一點就是一個家庭或一個人的精神家園。其實在這一點上,富人與窮人應該是平等的,當官的與百姓也是平起平坐的。每個人、每個家族都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家園,都有資格接受園林藝術的文化薰陶。尤其是中國今天進入了小康社會,我們蘇州的老百姓靠黨的政策富裕了起來,為什麼就不能去享受封建社會那些帝王將相和財主們所能夠享受的物質和精神文明呢?這就是我有了錢後想做的一件事。」

  陳金根讓我解開了第二個疑惑。

  「同里有退思園,那是一代舊臣任蘭生罷官後回故里建的一座園林。其取名『退思』,意有『進思盡忠,退思補過』之意,當然也含有教誨後代『退而思進』的意思,但更多的還是明哲保身。有人建議我給園林取名為『進思園』。進與退固然對稱而具有鮮明的互照與對比,但似乎『進』字少了些園林應有的雅和蘇州人的文化內涵。『靜思』二字是費孝通老先生的主意。他建議用『靜思』,並說:富而思進,靜以致遠;這既是一個成功企業家必須具備的,而且也是全體富裕了的蘇州人民所需要的精神境界。於是『靜思園』就這樣產生了。」

  富而思進,靜以致遠。說得多好!這就是蘇州人獨有的文化「專利」。她可以升華為政通人和、經濟繁榮、文化復興的時代標誌,彰顯樂觀向上、銳意創新、意氣風發的精神風貌和開放、開拓、開明、不拘一格的現代意識。

  「蘇州人性格中的圓融、包容等看似靜境、貌似保守的精神形態,其實骨子裡是一種強烈而熾熱的追求、向上、發力和最終為了成功的徹底張揚與燃燒……」我將這總結和提煉式的話講給一個蘇州農民聽,講給一個將自己創業獲得的十億元財富全部花在建一座有形建築與無形家園的當代蘇州人聽。「對對,我就是想這樣表達的!」陳金根頻頻點頭,笑著握住我的手,說,「到底是文化人。」

  其實真正的哲學家和文化人屬於陳金根這樣的人。蘇州人幾乎個個都是哲學家,他們的為人處世便體現了這樣一種哲學。

  由同里的退思園和靜思園,我忽而想起屹立在金雞湖畔的那一尊異常獨特的造型建築,它的名字叫「圓融」。

  它是蘇州工業園區的象徵——這尊鋼鐵巨形雕塑,是一個旋轉般的圓扇形但中間又有一個正方形的窗孔的造型,充滿了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融合與交流的象形,同時又有強烈的優美動感,寓意蘇州的開放和與世界對接的時代景象。霞光下的「圓融」,似一團火焰,似一瓣心葉:這火焰是蘇州人民在復興地區和中華民族偉大事業中所燃燒的激情與智慧,這心葉是對祖國和自己家園的那片真摯而赤誠的感情。

  「圓融」,又像一顆鮮紅的血滴,又如一粒晶瑩的汗珠,但細細看去,她更似我父老鄉親那座崇文、融和、創新、致遠的心靈家園與精神世界……

  「圓融其實是一種心境,一種胸懷。有了它,才能致遠,才能太平,才能永恆。」這是三年前我在探訪蘇州寒山寺時,方丈秋爽所說的話。當時這位高僧並不知道我要為蘇州寫書。我出於對父老鄉親們常掛在口頭上的「圓融」二字的詞義探究,順手將它寫在手心底請教同桌鄰坐的方丈,他如此道來。

  方丈說得好。圓融其實就是一種心境,一種胸懷。

  蘇州人對圓融格外偏愛,是因為他們的傳統文化和現實追求中深深滲透了這種心境與胸懷,而正是這種心境和胸懷,使得蘇州這塊富足之地蒸蒸日上,突飛猛進地向前發展著……

  當你到蘇州大地上走一走、看一看後,也許你還能找到某些不足,但你不能不承認你的心是那樣的激動和欣喜的,因為你能在這裡看到一個國家和民族是如何在短短的時間裡實現了我們期望中的那種現代化和人民的那種幸福生活,你也能在這裡看到一個依靠自己智慧和能力的地區是如何把世界上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運用到本土建設之中,並轉換為自己的特色與創新,你還能在這裡看到人類最精緻、最珍貴和看不見的精髓其實就在我們人類自己的無限創造之中——只要我們善於融古鑄今、融和通達、融新求進,我們理想中的人間天堂是一定會有的,而且一定是美麗無比!

  ……

  2009年3月於北京完稿

  後記:我的、你的、我們的……

  後記:我的、你的、我們的……

  關於故鄉這塊土地上的文章,是我最不敢動筆的,因為不僅這裡有太多的文人雅士和高人令我生畏,更主要的原因是有我的父母和親屬及諸多朋友們在,我怕寫出的東西讓他們感到「不是那麼回事」,如果這樣,我是徹底完了,報告文學遇到這種評價就沒有比這更無光的了。

  三年前父親突然去世,令我悲痛不已,一夜之間突然感到自己被推到了生命的最前沿——這種恐懼過去從未有過,那是因為前面有父親站著。現在不是了,我成為了家族的男人里最需要承擔責任的人,我因此一下感到肩上的和心理的沉重:我們活著還能有多久?活著應該幹些什麼?我似乎發現自己變成得「成熟」——其實是心靈上的衰老……

  就在這個時候,我的學長和兄長、蘇州市委宣傳部長徐國強受蘇州市委的委託要我完成一部「蘇州改革開放發展史」的報告文學創作。對這樣的要求和任務我無法拒絕:我是報告文學作家,我是蘇州人。之後的時間裡,是我斷斷續續的採訪和寫作、斷斷續續的寫作和採訪,一直拖到現在。可我感覺這個時間還是不夠,遠遠不夠。除了我自己單位的工作經常身不由己之外,故鄉這塊美麗的土地上在我離家30多年裡所發生的變化太大、太多了!以我利用工作之餘和節假日去接觸和採訪、匆匆忙忙地感受和創作,怎麼可能把她的巨變、把她的經驗和把她的偉大之處寫到位呢?為這,我時常忐忑不安。好在我是蘇州的兒子,在父老鄉親們面前,做得不好和欠缺的地方他們都會諒解的。

  如果不是因為時間和工作的關係,我知道我能把這部關於故鄉的書寫得更好些。這與尊重客觀事實無關——可以保證的是在本作品中絲毫沒有這方面的問題,我擔憂的是我的父老鄉親們在改革開放的30年裡創造的經驗和偉大成果不要因為我的功夫和精力不足而受到影響,倘若真是這樣,我豈不成為罪人?然而我想向世人和父老鄉親們要說的是,創作本書的整個過程,我是非常和極端認真的,投入的感情和嚴肅性也是少有的。因為我不希望自己的作品缺乏客觀性、造成某些負面東西。可以用「完全公平」四個字來這樣形容蘇州走過的這30年和今天她所取得的成就:蘇州真的是中國改革開放30年最具地區特色的發展模式和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典範。她今天的全面小康社會的形態正是我們中國人未來十年、二十年之後所要實現的目標!蘇州是人間天堂,改革開放30年後的蘇州,更是人間美麗的天堂。她是我的天堂,也是你的天堂,是我們所有中國人的天堂!

  蘇州人和蘇州發展到今天所給我們提供的經驗和發展模式及其所鑄造的「蘇州精神」,幾乎可以成為我們當代中國的民族精神與國家發展模式和發展經驗,難道不是嗎?因此我感受到創作此書的動力和自豪感。我應該明白清楚地告訴世人:儘管我用了洋洋近50萬文字來紀錄蘇州的30年改革開放發展史,寫了那麼多正面的東西,但並不意味著蘇州現在沒有問題和缺點。然而我想對大家要說的是,有人看到和看出的蘇州的問題,其實蘇州人也是看到和看出的,這些問題和不足是它在快速發展過程中難以逾越的轉型時期必須面臨和面對的客觀問題,而蘇州人正是能夠在高高揚起「發展是硬道理」的旗幟同時,又緊緊握住科學發展理念,堅持實事求是和以人為本,善於在尋找自己的不足之中追求更高更完美的奮鬥目標。也正是他們特別注重又好又快地發展經濟、努力推進社會全面進步、在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下功夫,所以才有了今天超越一般地區和一般城市的發展速度及人民美好幸福的生活。

  蘇州是我的故鄉,我的母親。我相信她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呵護與幫助下,會更加美麗和健康。我也相信,蘇州的經驗和創造精神會在中國大地上遍地開花、結果。

  在此,特別感謝江蘇省委宣傳部、蘇州市委宣傳部和江蘇省作協及張家港、崑山、常熟、吳江、太倉等地領導及宣傳部門領導同志的幫助和支持,感謝范小青、繆學為、楊守松、王茜、倪彥、丁曉原、老鐵、袁文龍、李芳紅、姚文蕾等文友和鄉友的幫助和支持。也特別感謝江蘇教育出版社同行們對本書出版所做的大量認真負責的工作,尤其是責任編輯章俊弟同志。

  何建明2009年4月於北京致謝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