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2024-10-04 13:21:00 作者: 爾雅

  文舉,錢塘人氏。錢塘者,今杭州市。其父文景,為當地有名畫師,人物山水,倶得其妙。文舉少年時家境富有,天資聰慧卻好玩樂。他興趣不在繪畫方面,而是金銀鍛造工藝。所謂鍛造,即用金銀打造人物、花鳥、禮器等工藝飾品,待價而沽。當時富家權貴,多以購買此物為風尚。文舉是極為聰慧手巧之人,經他設計構制的物品,個個有如活物一般。售價也比別人高出幾倍。文舉因此聲名遠播,自己也極為得意自負。有一日,文舉進了一家工藝店鋪,看見一位工匠正把許多金銀花鳥投進熔爐。細一察看,那些花鳥正是自己所造,不免大為驚訝,問匠人何故要毀壞這些精美禮器。匠人說,這等工藝飾品,原本就是富家玩物,各類造型都依時令風尚,如今又有了新款工藝,這些舊物便都過時了,要回爐熔化,再制新品。文舉一聽,頓時恍然。他原以為自己所制器物,機巧生動,不僅可把玩清賞,還可以傳之後世而成不朽精品,不承想,倏忽之間,已為世人所棄。由此看來,機巧玩物終不能傳世也。幡然悔悟,立志學畫。文舉原本天資過人,既下決心,畫藝大進,果然不久之後,其山水人物已為里巷四野稱讚。當時正逢朝廷網羅天下有才之人。其父文景先生被召為宮廷畫師,即刻就要進京待詔。便帶上文舉,一同啟程進京。當時明都城還在南京。到了南京,只見人群熙攘,一片繁華景象。文舉年少,挑一擔行李,不免走走停停,左顧右盼。到了南京水西門,更是物華繁複,文舉索性放下擔子,只顧著觀賞此地風光。不料旁邊一個挑夫起了邪念,趁著文舉貪玩,挑起擔子就走。頃刻之間,已然沒入涌動人流中了。那行李中裝有衣物盤費,文景先生若干書畫條幅,更主要者,還有朝廷詔書和地方通牒公文。文景父子頓時面容失色,一時間不知如何是好。有熱心人便建議說,若記得挑夫姓名狀貌,或可請當地長者查找此人。這挑夫是文舉到水西門時上前來搭訕的,並不曾問其姓氏;相貌倒也有一點兒印象,只是並無特別之處,茫茫人海,如何辨別?文舉細想片刻,便進了一家店鋪,索要紙筆,依先前印象畫出一副挑夫的相貌來。文舉描摹之時,一旁有許多人圍觀,初時輪廓模糊,淺次形貌清晰,眾人都稱讚文舉下筆如有神助,畫上之人,眉眼生動,似乎在某處見過這人,但又不能說出究竟。只見文舉在畫中人的眼睛上輕輕點上最後一筆,那人立刻就如活過來一般。人群中突然有人驚呼道:這不正是水西門三里巷的徐二麼!話一出口,眾人便都附和點頭,早就有人帶路,穿過三街兩巷,果然看見挑夫徐二神色張皇躲在家中,只一會兒工夫,就從他後院找到文舉的扁擔。原來這文舉所摹畫像,竟如徐二一模一樣,分毫也無差別。一時間,南京城內人人都知道有個少年畫師,繪畫點睛功夫,比上古顧愷之還要神奇。但文景先生深知江湖險惡,對其管束極為嚴格,告誡文舉藝海無涯,不可恃才而放曠,只讓他專心學畫,以求技藝精進。不久朝廷遷都北京,文景父子也一同進京。文舉此後一心學畫,數年過去,技藝大長,花鳥走獸,草木山風,一下筆即有如神助。這文舉還有一樣本領,就是臨摹古人山水,能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文舉作畫之時,正值南宋院體畫風盛行,其繪畫風格,也多受院體畫派影響。文舉有時便專門臨摹南宋大畫家馬遠、李唐、郭熙、夏圭諸人作品。他著墨運筆,竟與原作不差纖毫,連時人都莫辨真假,更不要說後世之人了。現今流傳下來的院體山水真跡,有一些其實就是文舉臨摹的作品。可見文舉之才。文舉自己也不免洋洋得意。

  不料文景先生仙逝。文舉便不能繼續留在宮廷,於是回鄉。文舉自此專心繪畫,名播四野,上至達官顯貴,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以得到文舉畫作為榮,求畫者絡繹不絕。甚至有偽托文舉之畫而沽利者。文舉聽聞,也並不計較。文舉名聲,連當朝皇帝也有所聽聞。有一日,朝廷下詔,文舉被正式徵召進京,做了宮廷畫師。恰逢一日,皇帝要閱覽畫師作品,文舉便呈上自己的一幅畫,名為《秋水獨釣圖》。畫上是一片茫茫秋波,隱約遠山,江面上一葉小舟。舟上一人正在垂釣。所不同者,這垂釣之人身著一件大紅袍,在蒼茫煙雨中極為醒目。一見此畫,群臣和畫師都不免發出稱讚之聲。凡畫家都知道,繪畫色彩中,青赭最易著色鋪染,唯有這大紅色最不易皴設,因此許多畫師有意迴避畫中紅色。文舉卻故意以大紅著色,以此炫耀自己才華。不料突然有人說,此畫雖為佳構,但微臣卻有淺見,與眾人不同。說話的人名叫謝環,是當朝另一位畫師,很得皇帝喜愛。皇帝便叫謝環說出理由來。當下謝環不慌不忙地說,朱赤之色,代表富貴權位,只有我天朝宮廷高官才可以著青紫紅袍,山野漁夫應著白衣,豈能隨意僭越呢?這豈不是諷刺聖上不公而亂了綱常嗎?聽了謝環之話,皇帝頓時龍顏變色,拂袖而去。這謝環其實是嫉妒文舉才華,只是一直不曾找到詆毀機會,見到文舉《秋水獨釣圖》,心裡不免又妒又恨,擔心會因此而失寵於皇帝,於是就大加曲解而行詆毀之能事。從古至今,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何況爭權奪利之宮廷。

  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效焉。當朝皇帝若不喜歡他的畫,誰敢有稱讚的言語呢?文舉就因這幅畫而即刻出了宮廷,客居京城。旅居之時,門庭冷落。從前一幫奉承之人,一個也不見蹤影。他用心作畫,只可惜無人來買,竟至於到了生計艱難的地步。窮困之時,也曾在京城繁華之地,向舊日朋友乞討。轉眼之際,已是滿頭白髮了。只能再回杭州。文舉胸中有抑鬱不平之氣,作畫時難免借畫風而澆心中塊壘。因此其晚年畫風大變,枯石蒼雲,剛峻凌厲,其畫少皴染無墨骨,只用簡約墨線勾勒,清空迷濛,極有文人隱逸空幻之趣。這一時期的畫品當是文舉一生中最高者。可嘆,杭州也仍為勢利之城,文舉雖有如此佳作,卻也是知音稀少。人人都以為他是失寵於當朝皇帝的沒落畫師,便也就以他的畫作為末品了。文舉晚年時節,一女出嫁,苦於無資置辦嫁妝,於是拿出自己最鍾愛的作品求售,竟然應者寥寥。文舉不免慨然而長嘆道:想我一生畫畫,都在追尋高遠浩渺之氣,卻不料為區區金銀所累,這難道是文人的命運嗎?正在愁苦無計之時,杭州城裡一位知府聽說了此事,便出資收了文舉的畫,又另捐若干錢物,以助文舉度日。這位知府很是賞識文舉才華,但世風如此,他也不能左右人心風尚。可憐一代畫師,竟也晚景淒涼,終至於悒悒而終。

  文舉一生,除去少壯風流,大多年景都潦倒度日,既為世俗所棄,其大多作品也就散沒無聞。所以文舉作品,留到後世的就很少了。後人多知曉文徵明、唐伯虎、董其昌諸位大師,卻少有知曉文舉者。殊不知這些繪畫大家,其作品多受文舉影響。所謂世事滄桑,其荒謬之處就在這裡。

  你可曾知曉《問道圖》是何來歷?這幅畫正是文舉先生晚年所作,是他自己極為用心的作品。但苦於無資嫁女,因此就拿出此畫求售。正是前面說到的那位杭州知府,收羅了此畫。此事確鑿,是因為這位知府任職之餘,曾著有《杭城雜錄》一書,其中「文海錄」一章中有記載云:

  癸未秋,以一千錢購得山水畫作數幅。內有《問道圖》者,空遠蕭疏,為畫中上品。此畫為杭城文舉所作。文舉先生為當世隱者也。

  又,明代文人朗英所著《七修類稿》中也有記載說:

  癸未冬,杭城知府邀約品茗,見其收羅書畫逸品。內有文舉所作《問道圖》一幅,見之則滿目蕭然,意境迥然。又嘆其生不逢時終日困頓也。

  本書首發𝘣𝘢𝘯𝘹𝘪𝘢𝘣𝘢.𝘤𝘰𝘮,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明代畫錄》中也有記載說:

  文舉晚歲愈貧困,嫁女無資,遂取己平生所得意畫作,輾轉市中求售。杭城知府憐其才,出資收之。其畫中有《問道圖》者,筆法尤勝。

  誰知世事無常,弘治年間,江南大旱,四方災民蜂擁而入杭城。一時間哀鴻遍野。杭城知府憐恤流民,未曾上報朝廷而開倉放糧。龍顏大怒,命浙江巡撫嚴加查辦。可憐一個清廉正直知府,被革職而流放西北戍邊。此後竟然不知所終。這《問道圖》也就無從知曉其下落了。

  季老講到此處,我忍不住插話說,這位杭城知府可是姓李?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