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的崛起,上海的變遷
2024-10-04 12:26:48
作者: 師永剛
上海——這座位於長江口的特大城市,曾經被人們喻為「東方的巴黎」。目前,它正在改變著昔日擁擠、喧鬧的局面,要以中國現代化的中心再次展現它的重要地位。
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設想將上海這座擁有1300萬人口的特大港口城市作為火車頭,拖著中國的中部和西部跨進21世紀。
在中國,實際上在整個亞洲,人們都在興奮地談論著上海的改革。外商投資像潮水般湧入這座城市,建設工程遍及各處。順著南京路走一趟,你就會發現這條超負荷的商業街已發生了驚人的變化。商店經過整修和擴大,加上漂亮的陳列品,完全可以和香港商店的櫥窗相媲美。面貌一新的「新新」理髮廳,每天要接待400位顧客。
在這個大都市,現在企業改革之風正從大街吹進小巷,從城市吹向農村。上海的房地產正在迅猛發展,舊房改造工程也在加快步伐,家庭經營小商店和私營商店面貌煥然一新。市中心淮海路高級音像器材商店的售貨員說:「這裡的人樂意花錢買享受。」他們也瘋狂地在搶購股票。上海證券公司是全國僅有的兩家證券公司之一。自1月份以來靜安公司股票指數已上升了153%,海外投資者則搶購對外商發行的用國際硬通貨購買的B股股票。
變化最大的是上海灘,這裡曾經作為國際租界被歐美列強統治了長達100多年之久,直到1949年才回到中國人民的懷抱。即使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這些老商貿大樓仍然是這個城市的主要景觀。但現在建設工人正在加寬馬路,延長堤岸並種上花草。
本書首發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上海作為亞洲商業中心的港口和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只有控制人口和減輕污染才能振奮人心,改變面貌。目前,橫穿黃浦江進入浦東的工程正在加緊進行,這裡將被建設成為東方的金融中心。浦東是杜月笙的出生地,這位臭名昭著的大煙販子曾經是中國商界和黑社會的巨頭之一,二三十年代「青幫」的首領。
今天上海的浦東沿岸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浦東將建立一個350平方公里的開發區,人們對此信心十足。如果說外灘象徵著昔日上海的榮耀,那麼浦東將是上海繁榮的未來。上海市長黃菊滿懷信心地說,他希望上海再次成為全國和國際上的金融中心。浦東將作為龍頭,帶動長江三角洲這一占全國人口1/3的龍身。
這是項巨大的工程,浦東很可能難以實現,這項工程原計劃投資100億美元,現在看來可能要花600億到700億美元,約需10年時間才能完成。
這些數字足以使任何一個投資者望而生畏。儘管如此,一系列大橋、公路和現代化建築正在浦東拔地而起,並且得到北京的讚譽,還出人意料地得到了中央的財政援助。鄧小平的講話要求全國全力以赴實行改革,發展市場經濟。最有效的辦法是讓上海這匹戰馬邁動步伐,帶動中部地區。
自1978年鄧小平推行改革開放以來,並不是所有地區都享受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外商投資主要在沿海地區,而不是內地,是在南方而不是中部和北方。結果許多農村和邊遠地區仍然處於艱苦條件下,而靠近香港的珠江三角洲和面對台灣的福建省沿岸地區則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
鄧小平於今年1月份巡視了南部沿海地區,並就廣東省特別是深圳、珠海經濟特區的發展發表了重要講話。接著北上,在上海過春節。而後,又視察了上海貝嶺微型電子廠的車間,他指著一些高科技設備說:「過去這是資本主義的,現在它是社會主義的。」他的話引起了機智的上海人的注意。新華社特別報導了鄧小平極力要求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推進改革開放的主張。
上海並不是一定要有這番鼓勵才實行改革開放,這座城市一直在竭盡全力拼搏,爭取有新的起點。除浦東外,市政府正在修建一條四通八達的地下鐵路,以形成一個現代化的交通運輸網。原有的交通系統是20世紀早些時候建成的,那時的上海市區方圓才100平方公里,人口比現在要少得多。明年年初有5個站的第一期工程開通後,地鐵可以減輕目前這些狹窄的街道上承擔著的沉重負擔。現在,過分擁擠的車輛在上下班高峰期平均每小時只能行駛5公里。
這座城市正在建設污水處理工廠,以減輕蘇州河的污濁。除此之外,還在加速建設居民樓,以改變至今還在使用馬桶和煤爐的80萬戶普通家庭的現狀。加上一些大型國營工廠的嚴重虧損,上海要想很快富起來實在是困難重重。然而,許多熟悉內情的人則相信雄心勃勃的上海人最終會成功的。一位研究中國城市地理學的美國學者馬溫·塞繆斯說:「上海在這樣眾多的人口和落後的基礎設施上取得了這樣的成績是十分驚人的。」
投資者的信心十足,總額10億美元的200多個新的投資項目已得到官方批准。這些一般都是高科技項目而不是80年代廣東等省引進的技術低、勞工便宜的紡織品、玩具、手錶、計算器等製造業。一些有名氣的大廠商開始進入上海。此外,八佰伴百貨公司將同上海第一百貨公司聯合成為中國第一家合資的百貨連鎖公司。八佰伴和第一百貨公司聯合投資1.2億美元建成的這座大樓將是亞洲最大的商貿中心之一。黃菊市長說,上海不僅實行低稅收,浦東地區的公司所得稅是15%的優惠稅率,這是目前外商投資公司在中國能得到的最好的待遇,而且還有大量的產業工人。
據調查,1990年在中國最成功的10家外資企業,有8家在上海,其中包括大眾汽車公司等,上海有許多大學和研究機構可提供技術專利。這是別的地方所望塵莫及的。上海地處長江口,是市場和銷售的戰略要地。香港一位商業顧問說,「浦東是當前人們談論的熱門話題。顧客來電話,我還沒來得及告訴他們到哪裡投資最好,他們就說:『浦東,浦東,我願意去浦東』。當然,你現在去那裡,那裡還是一片建設工地。」
的確,這片長期受到冷落的土地現在還沒有什麼可看的,即使已有40家企業已經開始在那裡營業,但到處是推土機和吊車,塵土飛揚。無論是否準備好了,上海人認為闊別已久的發財機會已經來臨了。解放初期,共產黨人把上海當作最邪惡的城市——「黑社會的大本營」,「資本主義的滋生地」。許多有成就的企業家都逃到了香港,以他們的商業智慧使這塊英國殖民地達到今天這樣的繁榮。一方面中央政府在上海發展了許多史達林模式的重工業,如鋼鐵廠、石化廠、工具機廠等,從而限制了地方勢力可能出現的挑戰。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又把這些企業創收的75%~90%擠走。甚至今天,上海的國營企業,即使已經老舊,仍占該市工業總產值的65%,而上繳中央政府的錢占全國總收入的1/6。目前這個時期對上海來說是非常有利的。上海市現在可以交足規定的利稅後留存自用。儘管如此,自1949年到1980年上海給國家上繳了530億美元,而中央政府對上海的投資只有42億美元,只占它們貢獻的8%。
不過,時代在飛速發展,公眾積極要求創辦股份公司。目前上市公司只有31家,但接著會有更多的公司上市,從而支援當地政府可將1/10的國營企業在1995年以前成為股份公司。但是一些計分表的觀察家仍然懷疑上海是否能擺脫過去的包袱。在上海的一位西方外交官說:「我還沒有看到工業部門的雇員有很大的裁減,勞動制度的改革是最急需的,工廠有30%甚至更多的人是多餘的。」
與此同時,領取退休金的人和國家公務員不知道如何應付日益上漲的物價及私有企業和國營企業間的收入懸殊。一位60多歲的已退休的研究員毛迎芬每月領取24美元的退休金。她說:「我現在難得到街上去一次,我很傷心,街上的許多東西我都買不起。」
在舊有的經濟體系被改變以前,浦東這個龍頭能拖動上海嗎?更不用說帶動起來。他們可以從富翁楊百萬等人的故事中得到信心。楊百萬現年42歲,原來是個工人,他在上海證券交易所開張以後一夜致富,他是中國為數不多的百萬富翁之一。他現在有兩三個住所,一輛汽車並雇有司機。一部價值3000美元的手提式電話,人們羨慕他有投資的天才,但他頗富哲理地解釋說,他的成功是因為「我現在是自由人,我不再依靠政府」。假如這個海濱城市實現了它的新諾言,那麼中國內陸地區也會開始走同樣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