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的法國訪客
2024-10-04 12:13:37
作者: 師永剛
「人們樂於犧牲並非出於個人利益,而是或清醒或盲目地為了捍衛他們的尊嚴:就如同基督教對於奴隸,國家對於公民一樣,共產主義對於工人而言無比神聖。」
安德烈·馬爾羅的性格就是這樣鑄就的,並且在他20年代的作品中有明顯的反映。他在20年代的廣州待了兩年,是當時尚與共產黨聯盟的國民黨主管宣傳的代表。1965年8月初,馬爾羅作為中共領導人的客人40年來第一次重回中國。正是中國共產黨完成他年輕時曾為之工作過的革命事業。但是,由於個人主義過於突出,他一直未能加入共產黨。馬爾羅對於共產主義的覺醒來自「蘇德協定」的簽署,從那時起,他就投入到另一種更為狹隘的主義——「戴高樂主義」。
馬爾羅的故地重遊只不過是為他充當信使的任務掩人耳目。表面上,他離開「法國文化事務部」的辦公室是遵照醫囑進行長距離的海上航行以便徹底放鬆。而他登上汽船「勒蘭·伯爾德吉」號,目的地原是日本,卻在新加坡下了船改坐飛機到達香港。接下來就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他來到廣州,參觀了黃埔軍校,那是他1925—1926年曾經工作過的地方。
離開廣州後,馬爾羅在北京花了4天的時間,馬不停蹄地逛古玩店,遊覽故宮和頤和園。他還同中國外交部長陳毅進行了3個小時的會談;馬爾羅樂觀地稱這次會談為「有限度的交流」,據說內容包括兩國間的文化關係。接著,他被安排參觀了洛陽的龍門石窟、西安的大雁塔以及毛澤東在長征之後設立根據地的延安,欣賞那裡遍布窯洞的山脈。
在回京後的宴會上,他和陳毅互贈鮮花,接著又與中國總理周恩來進行長時間的會談。在談到共產黨中國和法國時,馬爾羅說:「我們的社會體系的確各不相同,但是有這樣一個事實:法中兩國都不得不面對一個強大的侵略者,他們帶著大炮到不應該來的地方挑釁。」馬爾羅指的可能是日本侵華,但北京很可能理解為朝鮮半島上的美國人。
宴會之後,馬爾羅拜訪了黨主席毛澤東和國家主席劉少奇,時間長達3個小時。他出乎意料地向毛澤東遞交了一封查爾斯·戴高樂的信件。人們普遍認為馬爾羅在離開巴黎時並沒有帶上這封信,信應該是在他告訴法國使館一切順利之後才在北京交給他的。
當馬爾羅起程返回香港時,他並未做出十分詳細的解釋。對於他此行任務的提問,他只是聳聳肩避而不答,但馬爾羅承認法國同意出資在巴黎舉辦中國藝術展覽會。難道他此行的目的僅限於此嗎?他這樣評價毛澤東:「很顯然,對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最重要問題,毛主席有著全面透徹的了解,當然,他向來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