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六、
2024-10-04 09:37:21
作者: 納川
九月,唐軍出征,將下三峽,諸將請待水退後再進軍。李靖認為兵貴神速,機不可失,眼下敵軍因為正值汛期,江水暴漲而防備鬆懈,此時順流而下,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其不備。
李孝恭聽從了李靖的意見,唐軍乘水漲之勢,順流東進,一舉攻破荊門,直逼夷陵。
蕭銑派悍將文士弘率數萬精銳前來支援,屯於清江。孝恭欲進兵攻擊文士弘。
李靖以為不可,他認為文士弘驍勇善戰,麾下皆是精銳之師,此番前來支援,士氣正盛,兵鋒不可當,應當駐兵南岸,避其鋒芒,待其氣衰後再出兵攻擊,必可大獲全勝。他進一步解釋說:「孫子曰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
李孝恭畢竟年輕氣盛,也有些輕視對手的意思,堅持出戰,於是留李靖守營,自己帶兵進攻文士弘大軍,結果被對方殺得大敗,狼狽不堪地逃回南岸營地。
本章節來源於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
南梁士兵一看唐軍已經潰不成軍,到處都是扔下的物資,於是紛紛爭搶戰利品,顧不上再追擊唐軍敗兵,軍陣已亂,李靖見戰機來到,果斷率領自己指揮的軍隊投入進攻,大破文士弘軍,俘獲舟艦四百餘艘,斬首溺死近萬人。
唐軍一路追擊到百里洲,再度擊敗文士弘。接著又攻下夷陵。李靖馬不停蹄,率輕騎五千為先鋒,直奔南梁都城江陵,李孝恭率大軍繼後。
李靖又擊敗蕭銑的大將楊君茂、鄭文秀,俘獲士卒四千多人,攻克江陵外城,接著又占領水城,繳獲了大批舟艦。
李靖下令將俘獲的敵軍戰艦棄之江中,任其順江漂流而下,眾將不解,好不容易到手的戰利品,不善加利用以攻敵,反而棄之以資敵,是何道理?
李靖對大家解釋說,蕭銑之地,幅員遼闊,南出嶺表,東距洞庭,而唐軍則是孤軍深入,江陵城堅,若攻之不克,敵方援軍四集,則己方將陷入腹背受敵的危險境地,到那時,有再多的舟艦也是枉然;
若將它們棄之江中,任其塞江而下,敵方援軍見之,必謂江陵已陷,不敢輕進,猶豫之間,必派人核實情況,往來之間,已浪費至少一個月的時間,待援軍得知實情,我軍已拿下江陵。
此前,鑑於武將驕橫難制,蕭銑命令罷兵營農,以削奪武將兵權,引發了一系列叛亂,更造成人心疑懼,軍心不穩。等到唐軍兵臨城下,蕭銑才發現江陵城僅有幾千兵力,大懼,下令徵兵來援,結果「倉猝徵兵,皆在江、嶺之外,道塗阻遠,不能遽集」。加之李靖故意將俘獲的戰艦棄之江中以迷惑援軍,終使蕭銑援兵斷絕。
此時唐軍將江陵圍得水泄不通,蕭銑自度救兵難於急至,就對屬下說:「天不助梁,數次亡國。如果戰至力屈而降,唐軍必因軍士死傷而大殺城內百姓。怎能因為一人之故而使百姓遭殃呢。現在城池還未被攻破,我先出降,可能會保全民眾。眾人失我,何患無君!」
於是他親自巡城下令投降,守城軍士都號哭不已。蕭銑祭拜太廟後,率官吏赴李孝恭軍門請降。
見到李孝恭和李靖,蕭銑說:「當死者唯銑耳,百姓無罪,願不殺掠。」
李孝恭於是把蕭銑用囚車送往京師。
蕭銑降後不過數日,援軍至者十餘萬,見江陵失守,皆不戰而降。
交州總管丘和、長史高士廉、司馬杜之松等將到江陵朝拜蕭銑,走在半路上,聽說蕭銑已經投降,於是他們也紛紛到李孝恭大營里投降。
其中這個高士廉是個特別值得一說的人物。
高士廉(575至647年),本名高儉,字士廉,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人。
他是北齊清河王高岳之孫,隋朝洮州刺史高勱之子,唐太宗李世民長孫皇后的舅父。
史書記載,他少有器量,涉獵經史,事母至孝。他與司隸大夫薛道衡(大才子)、起居舍人崔祖浚是忘年之交,因此得到公卿的讚許。
自以為是北齊宗室,不宜廣交名流,於是隱居在終南山,閉門謝客。
隋煬帝大業年間,高士廉出任治禮郎。
公元609年(大業五年),高士廉因妹夫長孫晟病逝,便將妹妹高氏接回家中,並厚待外甥長孫無忌、甥女長孫氏。
後來,高士廉發現李淵次子李世民才華出眾,便將甥女長孫氏嫁給他。
順便說一說長孫無忌的父親長孫晟,這個人可不得了。
長孫晟(551年-609年),字季晟,小字鵝王 。洛陽(今河南洛陽)人。隋朝著名軍事家、外交家。
他是北魏太師、上黨文宣王長孫稚曾孫,北周開府儀同三司長孫兕第三子 。
他生性通達聰慧,略涉書史,善於騎射,矯捷過人。當時北周崇尚武藝,貴族子弟都因有武藝而覺得了不起。但每次與長孫晟騎馬射箭,那些貴族子弟都在他之下。
北周天和四年(569年),十八歲的長孫晟任司衛上士。他起初沒有名氣,別人也不知其才能,唯楊堅一見,深贊其異才。
大象二年(580年),突厥首領沙缽略可汗阿史那·攝圖請求與北周通婚和親,北周宣帝宇文贇以趙王宇文招之女封為千金公主嫁給他為妻。
娉娶時,北周與沙缽略可汗各自炫耀本國武力,都精選驍勇之士作為使者。因此朝廷派長孫晟作為汝南公宇文慶的副使,護送千金公主到沙缽略可汗的牙旗之下。
北周曾先後派數十名使者前往突厥,但沙缽略可汗多輕視不禮,卻獨對長孫晟特別喜愛,經常與他一起遊獵,以至長孫晟留住其處竟達一年之久。
有一次,長孫晟跟隨沙缽略可汗出遊,遇到兩隻雕飛著爭肉吃,沙缽略可汗給長孫晟兩支箭,說:「請射取它們。」
長孫晟於是彎弓奔去,正遇雙鵰相奪,於是一發而射穿兩雕。
沙缽略可汗大喜,讓各位子弟貴人都與長孫晟親近,學習其射箭的本事。當時沙缽略可汗之弟處羅侯(號突利設)甚得眾心,結果遭到沙缽略可汗的忌恨,處羅侯因此密派心腹,暗中與長孫晟結盟。
從此以後,長孫晟在突厥乘遊獵之機,考察突厥山川形勢、部眾強弱。當時楊堅擔任北周丞相,長孫晟回來後,把突厥的情況詳細地告訴楊堅,楊堅聽後大喜,於是升任他為奉車都尉。
開皇元年(581年),楊堅受禪登基,建立隋朝,是為隋文帝。
同年十二月,沙缽略可汗因隋朝對其禮薄,於是對部下說:「我是周朝的親戚,現在隋公自立為帝,我不能制服他,又有什麼面目見千金公主呢?」
於是藉口為千金公主的宗室復仇,與前北齊營州刺史高寶寧聯合攻陷臨榆關(今河北撫寧東),並與各部落相約,準備大舉南侵隋朝。
當時隋朝新立,隋文帝很害怕,就下令修築長城,發兵屯駐北境,命令陰壽鎮守幽州(治薊縣,今北京西南),虞慶則鎮守并州(治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屯兵數萬以加強幽州、并州、乙弗泊(今青海樂都西)、臨洮(今甘肅岷縣)、武威(今屬甘肅)等地的守備。
長孫晟早就知道沙缽略可汗、達頭可汗、阿波可汗、突利可汗等叔侄兄弟各統強兵,都號可汗,分居四面,內懷猜忌,外示和好。對他們難以力征,容易離間。於是上表隋文帝,詳細分析突厥內部的情況,並針對此情況提出「遠交近攻、離強合弱」的提議。
隋文帝看表後大喜,因此召長孫晟來和他說話。長孫晟口述形勢,手畫山川,對突厥的虛實都了如指掌。隋文帝聽後對他嘆賞不已,全部採納他的計謀。
隋文帝派遣太僕元暉出伊吾道,讓他拜訪達頭可汗,特賜狼頭纛,假裝對他很欽敬,對他很禮貌。達頭可汗回訪時,隋文帝故意將其使者處在沙缽略可汗的使者之上。
反間計實施後,沙缽略可汗與達頭可汗之間果然發生了猜疑。隋文帝任命長孫晟為車騎將軍,出黃龍道,攜帶大量錢財賜予奚、契丹等部族,讓他們當嚮導,得以到處羅侯的住處,與他深深交好,引誘他內附朝廷。如此一來,突厥內部受到分化,沙缽略可汗變得孤立起來。
開皇二年(582年)二月,隋文帝下令撤回準備進攻江南陳朝的軍隊,集中兵力對抗突厥。不久,突厥大軍進犯隋朝邊境。四月,上柱國李充在河北山(今內蒙古包頭西黃河以北)擊敗突厥;大將軍韓僧壽在雞頭山(今甘肅平涼西)大破突厥軍。
韓僧壽(548年至612年),字玄慶,隋朝名將韓擒虎的二弟,和哥哥韓擒虎一樣,也以勇烈聞名於世。
曾因平定尉遲迥之亂有功,被授予大將軍,封爵昌樂縣公,食邑一千戶。開皇年間,多次打敗突厥,威懾突厥,升官至上柱國,封爵江都郡公。隋煬帝即位,改封為新蔡郡公。大業八年(612年),卒於京師,時年六十五歲。有一個兒子名為韓孝基。
五月,高寶寧引導突厥兵攻打平州(治今河北盧龍)。突厥悉出四十萬騎兵突入長城,分路攻隋。
六月,李充再次在馬邑(今山西朔縣)擊敗突厥。達頭可汗進攻蘭州,在可洛峐(今甘肅武威境)為涼州總管賀婁子干擊敗。十月,隋文帝因關中形勢緊急,派太子楊勇屯兵咸陽。
十二月,隋文帝命大將軍虞慶則屯兵弘化(今甘肅慶陽)。當時沙缽略可汗率軍十餘萬進到周盤(今甘肅慶陽境),隋朝行軍總管達奚長儒率軍兩千人迎戰,殺傷其一萬餘人。柱國馮昱屯兵乙弗泊、蘭州總管叱列長叉守御臨洮、上柱國李崇屯兵幽州,皆為突厥所敗。
於是,突厥縱兵自木硤、石門(今寧夏固原西南和西北)分兩路進擊,盡掠武威、金城(今甘肅蘭州)、天水、安定(今甘肅涇川北)、上郡(今陝西富縣)、弘化、延安(今陝西延安東北)等地。
沙缽略可汗想繼續南進,達頭可汗不同意,帶兵退走。長孫晟乘勢用計,遊說沙缽略可汗之侄染干(一說沙缽略可汗之子),讓他假告沙缽略可汗:「鐵勒等謀反,想襲擊你的牙地。」
沙缽略可汗害怕老營有失,於是撤兵出塞。
開皇三年(583年)四月,突厥大舉入侵隋朝,隋文帝命衛王楊爽、河間王楊弘、上柱國豆盧勤、秦州總管竇榮定等八人為行軍元帥,率軍分道反擊突厥。五月,竇榮定率領步兵、騎兵三萬出涼州(治今甘肅武威)道,在高越原(今甘肅民勤西北)數敗阿波可汗軍。
正在竇榮定軍中擔任偏將的長孫晟,乘機離間突厥,派人對阿波可汗說:「攝圖每次來打仗,都獲得很大的勝利。阿波才到內地,就被打敗。這是突厥人的恥辱,難道你心裡不慚愧嗎?而且攝圖與阿波,兵力本來差不多。現在攝圖天天取勝,被眾人推崇,阿波出師不利,為國家帶來恥辱。攝圖肯定會把罪過歸結到阿波頭上,成就他早有的計謀,消滅你這一支北牙。請你好好想一想,你能對付攝圖嗎?」
阿波可汗使者到後,長孫晟對使者說:「現在,達頭已與我隋國聯合,但攝圖卻拿他沒辦法。可汗何不依附隋國天子,連結達頭,互相聯合,成為強者,這是萬全之計。何必喪失兵馬,自遭罪過,在攝圖手下受他的凌辱和殺戮呢?」
阿波可汗接受了長孫晟的建議,因而留兵塞上,派人跟隨長孫晟入朝。
當時沙缽略可汗與楊爽的軍隊相遇,在白道一帶作戰,敗走到沙漠。沙缽略可汗聽說阿波可汗心懷二意,加上平日素忌阿波可汗驍悍,沙缽略可汗一氣之下掩襲阿波可汗所居的北牙,全部俘虜阿波可汗的部眾,並殺死阿波可汗的母親。
阿波可汗還無所歸,於是西奔達頭可汗,達頭可汗聞訊大怒,借兵十餘萬給阿波可汗,東擊沙缽略可汗,復得故地,收聚散卒數萬,與沙缽略可汗作戰,阿波可汗屢屢得勝,其勢力益增。沙缽略可汗則從此由強變弱。於是遣使向隋朝進貢,千金公主亦請求改姓楊,乞求當隋文帝的女兒,隋文帝同意。
開皇四年(584年),隋文帝遣長孫晟以副使職隨虞慶則出使沙缽略可汗,賜公主姓為楊氏,改封大義公主。
沙缽略可汗奉詔時不行跪拜之禮。
長孫晟勸說道:「突厥與隋俱是大國天子,可汗不起,安敢違意。但可賀敦為帝女,則可汗是大隋女婿,奈何無禮,不敬婦公乎?」
沙缽略可汗這才笑著對左右官員說:「須拜婦公,我從之耳。」
於是乃拜詔書。長孫晟還朝後授儀同三司、左勛衛車騎將軍。
開皇五年(585年年)七月,沙缽略可汗向隋請和稱藩。從此北部邊患基本消除,解除了隋朝南下滅陳的後顧之憂。
開皇七年(587年)四月,沙缽略可汗卒,其部眾立其弟處羅侯為莫何可汗,請隋廷承認。隋廷遣長孫晟持節前去祝賀,並賜以鼓吹旗幡,拜其弟處羅侯為莫何可汗,其子雍閭為都蘭可汗(即葉護可汗)。
處羅侯趁機對長孫晟說:「阿波為天所滅,與五六千騎在山谷間,伏聽詔旨,當取之以獻。」
當時隋文帝正召集文武官商議此事,樂安公元諧認為:「請就彼梟首,以懲其惡。」
而武陽公李充則認為「應請生將入朝,顯戮以示百姓」。
隋文帝問長孫晟:「於卿何如?」
長孫晟回答說:「若突厥背誕,須齊之以刑。今其昆弟自相夷滅,阿波之惡,非負國家,因其困窮,取而為戮,恐非招遠之道,不如兩存之。」
隋文帝納其言。莫何可汗隨即率部打著隋所賜旗鼓西擊阿波可汗。阿波部下以為莫何已得隋兵助陣,喪失鬥志,望風歸降。莫何可汗遂生擒阿波可汗。
開皇八年(588年)十一月,莫何可汗繼續西擊鄰國,中流矢而死,都蘭可汗繼位。長孫晟奉命攜帶陳國所獻寶器前去弔唁。
開皇十三年(593年),流民楊欽流亡至都蘭可汗處,謊稱彭國公劉昶與宇文氏女共謀反隋,特遣其來密告於大義公主。對此,都蘭可汗深信不已,從此不向隋朝進貢。
為探聽突厥動向,長孫晟奉命出使突厥。大義公主見到長孫晟後,言辭不遜,並派心腹安遂迦與楊欽計議,煽動都蘭可汗反隋。
長孫晟回京後,將此事俱奏。隋文帝再次派長孫晟出使突厥,向都藍可汗索要楊欽。
都藍可汗不願交出楊欽,便謊稱:「檢校客內,無此色人。」
長孫晟便買通其帳下達官,探知楊欽之所在,趁夜將其抓獲,並帶到都藍可汗面前質問。結果公主謀反之事被揭露,突厥人聞後大為恥辱。都藍可汗不得已,只好將安遂迦等人拘捕,交給長孫晟帶回。回京後,隋文帝大喜,為長孫晟加授開府,並遣其再次入藩,誅殺大義公主。
是年,都藍可汗又向隋朝上表請婚,朝廷準備答應時,長孫晟上奏說:「臣觀雍閭反覆無信,特共玷厥有隙,所以依倚國家。縱與為婚,終當必叛。今若得尚公主,承藉威靈,玷厥、染干必又受其徵發。強而更反,後恐難圖。且染干者,處羅侯之子,素有誠款,於今兩世。臣前與相見,亦乞通婚,不如許之,招令南徙。兵少力弱,易可撫馴,使敵雍閭,以為邊捍。」
隋文帝准其所奏,並派長孫晟告知突利可汗(即染干)許配公主之事。
開皇十七年(597年),突利可汗派500騎隨長孫晟來迎娶,隋以宗女封安義公主妻之。突利可汗依長孫晟之說,率眾南徙,居度斤舊鎮。此時都藍可汗非常惱怒,常率部抄略隋境。突利可汗察知其動靜,即派人報隋。因此都藍可汗每次入邊,都因隋邊境都先有防備而未能得逞。
開皇十九年(599年)二月,突利可汗奏報都蘭可汗製造攻城器械,準備攻擊大同城(今內蒙烏拉特前旗東北)。隋文帝命漢王楊諒為元帥,以尚書左僕射高熲出朔州(治善陽,今山西朔縣),尚書右僕射楊素出靈州(治回樂,今寧夏靈武西南),上柱國燕榮出幽州(治薊縣,今北京城西南),三路進擊突厥。
都蘭可汗得知隋軍來攻,大懼,遂與達頭可汗結盟,合兵掩擊突利,雙方在長城下展開激戰,突利可汗大敗。都蘭盡殺突利的兄弟子侄,然後率部渡河進入蔚州(治靈丘,今屬山西)。突利與長孫晟獨率五騎趁夜南逃,天明時行約百餘里,並收集數百名散騎。
此時突利可汗卻對長孫晟說:「今兵敗入朝,一降人耳,大隋天子豈禮我乎?玷厥雖來,本無冤隙,若往投之,必相存濟。」
長孫晟聞後,知其有二心,遂暗中派人入伏遠鎮(今山西大同西北),令鎮中速舉烽火。
突利可汗見四處烽火俱燃,便問長孫晟:「城上燃烽何也?」
長孫晟謊稱:「城高地迥,必遙見賊來。我國家法,若賊少舉二烽,來多舉三烽,大逼舉四烽,使見賊多而又近耳。」
突利可汗聞後大懼,對其部眾說:「追兵已逼,且可投城。」
入鎮後,長孫晟留其達官執室以領其眾,自帶突利可汗於四月入朝。隋文帝聞後,大喜,進授長孫晟左勛衛驃騎將軍,持節護突厥。
四月,高熲命上柱國趙仲卿率兵3000為前鋒,大破突厥,都蘭可汗敗逃,後被其部下所殺。楊素軍在靈州以北地區與達頭可汗部遭遇,也大敗突厥,達頭可汗帶著重傷逃跑,其眾死傷不可勝數。
十月,隋冊封突利可汗為啟民可汗,並賜射於武安殿。隋文帝選善射者十二人,分為兩隊。
啟民可汗說:「臣由長孫大使得見天子,今日賜射,願入其朋。」
隋文帝同意。啟民可汗給長孫晟六支箭,發發皆中,結果啟民可汗一隊獲勝。
時有群鳥飛過,隋文帝對長孫晟說:「公善彈,為我取之。」
結果十發皆中,鳥應丸而落。是日,百官得賞,其中長孫晟居多。
隨後長孫晟率5萬人在朔州西北築大利城(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給啟民可汗駐守,令其招撫突厥其它部落。前後歸附者萬餘口,其中包括都藍可汗之弟都速等。長孫晟將歸附之人全部安置妥當,從此突厥歸附。
時安義公主已卒,隋文帝又派長孫晟持節送宗女義成公主嫁給啟民可汗。
長孫晟又上奏說:「染幹部落歸者既眾,雖在長城之內,猶被雍閭抄略,往來辛苦,不得寧居。請徙五原,以河為固,於夏、勝兩州之間,東西至河,南北四百里,掘為橫塹,令處其內,任情放牧,免於抄略,人必自安。」此舉得到隋文帝的同意。
十二月,突厥都蘭可汗被部下所殺,其部落大亂。為挽救突厥頹勢,達頭可汗自立為步迦可汗。
長孫晟乘機上奏說:「今王師臨境,戰數有功,賊內攜離,其主被殺,乘此招誘,必並來降,請遣染幹部下分頭招慰。」
隋文帝同意,都蘭部果然盡來歸附。
步迦可汗得此消息後,大為恐怖,遂於開皇二十年(600年)四月率兵進犯隋邊。隋文帝命晉王楊廣、尚書右僕射楊素出靈州(治回樂,今寧夏靈武西南),漢王楊諒、柱國史萬歲出朔州(治善陽,今山西朔縣),合擊步迦可汗。
文帝詔長孫晟為秦川行軍總管,率突厥歸附各部為前鋒,隨晉王楊廣出征。時步迦可汗正與楊廣對峙不下,長孫晟由於熟悉突厥民俗風情,知其人馬均需飲用泉水,便獻計說:「突厥飲泉,易可行毒。」
於是命人在泉水上游撒放毒藥。突厥人、畜飲水後很多被毒死,人心惶惶,大驚道:「天雨惡水,其亡我乎!」遂連夜遁逃。
長孫晟率部追擊,斬殺突厥千餘人,俘百餘口,六畜數千頭。楊廣大喜,遂引長孫晟入內帳,把酒言歡。
時有突厥達官來降,坐在帳內,說:「突厥之內,大畏長孫總管,聞其弓聲,謂為霹靂,見其走馬,稱為閃電。」
楊廣笑著說:「將軍震怒,威行域外,遂與雷霆為此,一何壯哉!」
凱旋迴京後,授長孫晟上開府儀同三司,並再次還大利城,安撫新歸附之眾。
步迦可汗逃至大斤山(今內蒙古大青山)時,與史萬歲一路隋軍相遇,結果大敗,慌忙引軍回撤。不久,步迦可汗又派他的侄子俟利伐從沙漠東面攻打啟民可汗,隋文帝再次發兵協助啟民可汗防守軍事要道,俟利伐只得退入沙漠。啟民可汗大為感動,表示願千世萬代永為隋臣。
仁壽元年(601年),長孫晟上奏說:「臣夜登城樓,望見磧北有赤氣,長百餘里,皆如雨足,下垂被地。謹驗兵書,此名灑血,其下之國必且破亡。欲滅匈奴,宜在今日。」
隋文帝詔令楊素為行軍元帥,長孫晟為受降使者,援助啟民可汗北擊步迦可汗。
仁壽二年(602年)三月,軍至黃河,正值突厥思力俟斤(官名)等率部渡過黃河,襲擾已經歸降隋王朝的突厥啟民可汗,掠走男女6000人、牲畜20餘萬頭。長孫晟與上大將軍梁默奉楊素之命率輕騎追擊,轉戰60餘里,大敗突厥。長孫晟又教啟民可汗分遣使者,往北方鐵勒等部招撫歸附。
仁壽三年(603年),有鐵勒、思結、伏和具、渾、斛薩、阿拔、仆骨等十餘部背離步迦可汗,降於啟民可汗。步迦可汗部潰不成軍,西奔吐谷渾。長孫晟送啟民可汗安置於磧口(今呼和浩特北),啟民可汗於是盡得步迦可汗之眾。隨後多年,啟民可汗與隋一直保持親善。事畢,長孫晟回朝。
仁壽四年(604年),隋文帝駕崩,與長孫晟有舊交的隋煬帝楊廣為表拉攏之意,遂任命其為內衙宿衛,知門禁事,即日拜左領軍將軍。
不久,漢王楊諒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起兵,公開反對煬帝即位。由於綦良、余公理等各路隋軍出師不利,節節敗退。煬帝根據重臣楊素的推薦,任命前江州刺史李子雄為上大將軍,並以長孫晟為相州刺史,徵集山東軍隊,與李子雄共同配合鎮壓楊諒軍。
長孫晟的兒子在楊諒部下效力,他為了避嫌,便予以推辭,煬帝倍加安撫,長孫晟遂奉命出兵,擊破楊諒。回軍後,轉為武衛將軍。
大業三年(607年),煬帝欲北巡至榆林,欲出塞外,陳兵耀武。因怕啟民可汗驚懼,便先派長孫晟到啟民可汗部喻旨。啟民可汗聞訊後,召所部奚、室韋等數十個部落的酋長聚集,以迎接煬迎帝。
長孫晟見營帳前雜草叢生,想要讓啟民可汗親自拔除,並讓各部酋長看到,使其明白天子的威重。思慮過後,他手指帳前的草說:「此根極香。」
啟民可汗聞後說:「殊不香也。」
長孫晟又說:「天子行幸所到之地,諸侯都躬親灑掃,除清御路,以表示自己的至敬之心。如今牙帳中荒蕪,所以說是留香草罷了!」
啟民可汗這才悟其本意,拔下佩刀,親自除草。其餘各部族長見後,爭相仿效。啟民可汗又發命舉國就役開御道,西起榆林,東達於薊,長3000里,寬百步。煬帝聽到此事,對長孫晟的辦法非常讚賞。
後來,長孫晟被任命為淮陽太守。他尚未赴任,又復任右驍衛將軍。
大業五年(609年),長孫晟去世,時年五十八。煬帝深表悼惜,賜贈甚厚。
大業十一年(615年)八月,煬帝出塞北巡,為突厥始畢可汗(啟民可汗之子)所圍,危急之下,不禁慨嘆道:「如果長孫晟還在世的話,朕不至於被匈奴逼到如此地步!」
接著說高士廉。
613年(大業九年),兵部侍郎斛斯政因為和楊玄感兄弟交好,參與楊玄感的兵變,害怕隋煬帝追究,於是逃奔高句麗。
高士廉因與斛斯政有交往,也受到牽連,被貶為朱鳶(今越南興安省快州附近)縣主簿。
高士廉事母至孝,因嶺南地區瘴癘嚴重,不能帶母親同行,便將妻子鮮于氏留下,代自己奉養母親。
他又想到妹妹沒有著落,就賣掉自己的大宅子,買了一處小宅子安頓妹妹一家,並把剩下的錢分給母親和妹妹,自己輕裝上路。
當時,天下大亂,朝廷詔令難以到達嶺南,交趾太守丘和便委任高士廉為司法書佐。
武德元年(618年),欽州俚帥寧長真率軍進攻交趾。丘和打算開城投降,高士廉勸道:「寧長真兵馬雖多,但孤軍深入,肯定堅持不了多久。再說城中兵力足以抵禦敵軍,為什麼要投降他呢?」
丘和於是任命他為行軍司馬,讓他迎擊寧長真。寧長真大敗,隻身逃脫,軍隊全部投降。
後來,高士廉隨丘和依附蕭銑。
武德四年(621年),丘和、高士廉前往江陵(今湖北荊州)朝見蕭銑,途中聽聞蕭銑被唐軍主帥李孝恭擊敗,便轉而投降李孝恭。
武德五年(622年),高士廉與丘和奉表歸唐,被任命為雍州治中。當時,李世民正擔任雍州牧,因高士廉是自己妻子的舅舅,而且素有聲望,對他非常器重。
蕭銑降後,諸將欲縱兵大掠,岑文本對李孝恭說:「江南之民,自隋末以來,困於虐政,重以群雄虎爭,今之存者,皆鋒鏑之餘,跂踵延頸以望真主,是以蕭氏君臣、江陵父老決計歸命,庶幾有所息肩。今若縱兵俘掠,使士民失望,恐自此以南,無復向化之心矣!」
李孝恭對岑文本的建議大加讚賞,於是下令禁止擄掠。
岑文本(595-645年),字景仁,鄧州棘陽縣(今河南新野縣)人 。
他在唐朝是一個著名人物,在李世民登基以後,曾經大放異彩,官居宰相,唐朝著名文學家。
他是西梁吏部尚書岑善方之孫,東漢廷尉岑彭的後代。
他自幼就聰慧敏捷,博通經史。
他父親叫岑之象,隋末曾任邯鄲令,後被人誣告入獄,冤不能申。
十四歲的岑文本到司隸為其父申冤,辯對哀暢,命作《蓮花賦》,一揮而就,其冤遂申,由是知名。
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蕭銑在荊州稱帝,聘任岑文本為中書侍郎,負責起草文告。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軍包圍荊州,他規勸蕭銑投降。
李淵聽說後,對他非常讚賞,以為荊州別駕、行台考功郎中。
諸將又說:「梁之將帥與官軍拒斗死者,其罪既深,請籍沒其家,以賞將士。」
唐軍諸將又想藉機抄沒梁軍將領的家產以獎賞有功將士。
李靖勸阻說:「王者之師,宜使義聲先路。彼為其主斗死,乃忠臣也,豈可同叛逆之科籍其家乎!」
李靖認為彼各為其主,死戰拒我乃是忠勇之舉,豈可等同於叛逆,於是皆舍之。自是唐軍進入江陵城,秋毫無犯,南方各州縣聞之,皆望風而降。
蕭銑到達長安後,李淵召見了他,蕭銑自知必死,因為竇建德就是例證,於是不卑不亢地拜見了李淵。
李淵在朝堂之上狠狠地責備他,蕭銑不慌不忙地說:「隋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銑無天命,故至此;若以為罪,無所逃死!」
擺出一副無所謂的樣子,為自己保留了最後一份尊嚴。
李淵本來還想看一看他的可憐相,讓他祈求自己,結果蕭銑果然是一條好漢,這樣的人更不能留了,李淵於是就下令,斬蕭銑於長安市。
李淵下詔任命李孝恭為荊州總管;李靖為上柱國,賜爵永康縣公,仍使之安撫嶺南,得承制拜授。
為了徹底平定嶺南,李靖帶兵翻越五嶺至桂州(今廣西桂林),沿途發布檄文,並派兵分道招慰各地的少數民族首領,讓他們歸附唐朝。
當時在南方最有名的少數民族首領是馮盎。
馮盎,字明遠,高州良德(今廣東高州)人,高涼太守馮寶與譙國夫人冼夫人之孫,石龍太守馮仆之子。
他本是十六國時期北燕君主馮弘的後裔。馮弘因不能忍受投降北魏,便逃往高句麗,派其子馮業帶領三百人渡海歸順東晉。
北燕滅亡後,馮業留在番禺(今廣東廣州)。到馮業的孫子馮融時,開始擔任南朝梁羅州刺史。
馮融的兒子馮寶,娶嶺南高涼的越族大姓冼家的女兒冼夫人為妻,因而成為高涼地區越族的首領,南朝梁任命他為高涼太守。
馮寶與冼夫人生子馮仆,馮仆即馮盎的父親,官至石龍太守。
冼夫人在中國歷史上是一位名聞遐邇的巾幗英雄,又稱譙國夫人(512年-602年),名冼英,又稱冼太夫人,廣東高涼人氏。
冼夫人家世代是南越的首領,占據山洞,部屬有十餘萬家。她自幼賢明,多謀略,在娘家時能夠約束部下,行兵布陣,鎮服百越。在本鄉信義卓著。
當時越人的風俗就是愛互相攻擊。冼夫人的兄長、南梁州刺史冼挺,倚仗他的富強,侵略掠奪別的州縣,嶺表一帶為他所苦。
夫人多次規勸他,因此別郡的怨隙止息,海南、儋耳歸附的有千餘洞。
梁朝大同(公元535年-公元545年)初年,羅州刺史馮融聽說夫人有志行,為他的兒子高涼太守馮寶娉為妻子。
此時,夫人約束本族,讓他們依從民禮,每次都同馮寶一起解決訴訟問題,首領中有犯法的,即使是親族,也沒有使其逃逸的。自此,政令有序,人們不敢違抗。
梁太宗簡文帝大寶元年(550年),監始興太守事的陳霸先起兵討伐反叛朝廷的侯景。高州刺史李遷仕藉此派兵占據大皋口(今江西吉安縣南二十里),圖謀不軌。
李遷仕派人召馮寶,馮寶打算前去,夫人勸止他說:「刺史無故不能召遣太守,他肯定是騙你一同謀反。」
馮寶說:「你怎麼知道?」
夫人說:「刺史被召援助台城,可是說自己有病不去,鑄造兵器,聚集部眾,然後召喚你。如果你去了,肯定會被留作人質,用來脅迫你的部眾。這個意思很明顯,希望你暫時不要去,靜觀其變,再做決定。」
果然,幾天後李遷仕造反了,並派大將杜平虜率兵入贛石(今江西省南康),企圖截擊陳霸先的隊伍。
馮寶將此事告訴夫人,冼夫人沉思片刻,說:「杜平虜是一員驍將,他遠去贛石,和官兵對抗,難以回來。李遷仕在州中,人單力薄,我們可以消滅他。如果你去,勢必會打起來,最好是由我假裝帶著厚禮前去,說你有疾行動不便,讓我親自送禮來參謁謝罪,他一定不會戒備。」
馮寶表示贊同。於是,冼夫人率領千餘名將士,個個挑著擔子,星夜兼程,很快到了高州府城下。
李遷仕得知冼夫人親自帶禮趕來謝罪,果然大喜而不設防。冼夫人與眾將士順利地進入了刺史府前的棚門,突然發動攻擊。李遷仕措手不及,大敗而逃,冼夫人遂帶兵馬乘勝追擊,與陳霸先會師於贛石。
冼夫人見陳霸先威儀可畏,又得眾心,是個大有作為的英雄人物,值得擁戴。因此,冼夫人說服馮寶從人力、物力到財力等多方支持陳霸先。
第二年,陳霸先擒殺了李遷仕,並平息了梁朝的內亂。公元557年,陳霸先又滅了梁朝,建立了陳朝,成為陳高祖。
正值梁陳交替之際,中原混亂,馮寶也故去。冼夫人安撫各族首領,懷集百越,嶺南數州賴以安定。
陳永定二年(558 年),冼夫人即派九歲的兒子馮仆率領各族首領入京朝見陳高祖。霸先大喜,更感到嶺南這個大後方有賴於冼夫人的維持,於是封馮仆為陽春太守。陳霸先在冼夫人的支持下,不用一兵一卒,便統一了嶺南。
太建元年(569年)冬十月,廣州刺史歐陽紇謀反。他派人召馮仆到南海,強迫他共同造反。馮仆派人報告冼夫人。
夫人說:「我為忠貞,經今兩代,不能惜汝輒負國家。」她馬上布置軍隊駐守,帶領百越首領與軍隊北上迎接陳朝派來討伐歐陽紇的車騎將軍章昭達。內外夾攻,消滅了叛軍,救出了馮仆。冼夫人又一次為嶺南和平統一立下了大功。
為此,陳朝派使者持節冊封冼夫人為中郎將,石龍太夫人,並送給她繡櫶油絡駟馬安車一乘、鼓吹一部,還送有麾幢旌節、儀仗和刺史一樣。
至德三年(585年),馮仆死。
公元 589 年,隋滅了陳朝,勢力未及嶺南,嶺南諸州郡推舉冼夫人為領袖,號為聖母,保境安民。
兩年後,隋文帝派總管韋洸安撫嶺南,原陳朝將領徐璒在南康(今江西省西南)駐守,韋洸不能前進。
隋文帝的兒子晉王楊廣指使陳後主叔寶寫信給冼夫人,告以陳亡,要她歸附隋朝,並把先前冼夫人送給陳後主的一根扶南犀杖和兵符作為驗證。
冼夫人見杖,知陳確亡,遂召集首領數千,慟哭盡日。深明大義的冼夫人,為了嶺南的和平安定,免於烽火狼煙,即派孫子馮魂率領軍隊北上迎接韋洸。
韋洸在馮魂的幫助下,進入了廣州。至此,隋朝才統一了嶺南。隋封馮魂為儀同三司,冊封冼夫人為宋康郡夫人。
開皇十年(590年)十月,番禺少數民族首領王仲宣起兵抗隋,嶺南各族首領紛紛響應,包圍廣州,韋洸戰死。
冼夫人得知廣州被困,立刻派孫子馮暄帶兵援救。馮暄與王仲宣的部屬陳佛智是好友,故意逗留不進。
夫人大怒,立即召回馮暄,囚於州中牢獄,改派孫子馮盎帶兵進攻。
馮盎力戰,殺了陳佛智,進入廣州城郊,與隋援軍——大將軍鹿願會合,擊敗王仲宣,保全了廣州。
但此時嶺南政局未穩,冼夫人不顧花甲高齡,又親自披甲冑,乘駿馬,張錦傘,率騎兵弓箭手,護衛著朝廷使者裴矩巡撫嶺南諸州。
蒼梧首領陳坦、岡州馮岑翁、梁化鄧馬頭、藤州李光略,羅州龐靖等都來參拜裴矩,表示接受隋朝的官爵。於是,朝廷仍讓他們統率各自的部落,嶺南平定。
隋文帝下詔拜馮盎為高州刺史,並赦免了馮喧,拜為羅州刺史。
隋文帝鑑於冼夫人在嶺南各族首領中的威望,又為夫人維護國家統一的忠心所感動,認為冼夫人是安定嶺南的支柱。
於是給她的子孫封官進爵,追封馮寶為廣州總管、譙國公。冊封冼夫人為譙國夫人,設置譙國夫人幕府,置長史以下官屬,頒發印章,允許她調發部落六州兵馬,可以先行處理緊急情況,調兵遣將。
隋文帝又下詔褒揚冼夫人,賜物五千段,皇后也送給她首飾和宴服。冼夫人將賜物裝在金篋內,並梁、陳二朝所賜物品各藏於一庫。逢年過節,便拿出來陳列在大庭中,以此教訓子孫說:「汝等宜盡赤心向天子。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今賜物具存,忠孝之報。」
冼夫人不僅自己反對分裂,一心為國,還教育子子孫孫都要這樣做。正如詔書中所贊「夫人情在奉國,深識正理」。
番州(今廣州)總管趙訥貪虐,俚族、僚族人民難以忍受,紛紛逃亡或反抗。冼夫人派長史張融到京都去見隋文帝,指控趙訥的罪行並提出安撫和團結嶺南各族人民的意見。
隋文帝即派人到番州調查,證實了趙訥的罪行,遂依法將他處死;並委派冼夫人安撫嶺南各族。
冼夫人不顧年齡已過八旬,拿著詔書以使者身份巡歷了十餘州,宣述皇帝之意。她的言行使俚僚各族深為所感,誠心歸附隋朝。
隋文帝非常嘉許冼夫人的赤心,賜給她臨振縣(今海南臨高縣)湯沐邑一千五百戶。由於年事已高,仁壽二年(602 年),冼夫人在巡視各州後不久便因積勞而死於山兜之原。
冼夫人死後,被諡為誠敬夫人。
馮盎少年時很有謀略,英勇善戰。隋朝開皇年間(581年-600年),馮盎以祖輩功勳而受任宋康(今廣東陽西)縣令。
開皇十年(590年),隋文帝因馮盎平叛有功,任命他為高州刺史。
仁壽元年(601年),潮州、成州等五州的僚人造反,馮盎自己快馬飛馳到京師,奏請朝廷出兵討伐僚人。
隋文帝命令左僕射楊素和馮盎一起討論僚人反叛的情況,楊素對馮盎的才華感到非常驚奇,說:「沒想到蠻夷中竟有你這樣的人!」
隨即隋文帝下詔命令馮盎徵集江南、嶺南的軍隊進攻僚人。叛亂平息後,隋文帝任命馮盎金紫光祿大夫、漢陽太守。
大業七年(611年),馮盎跟隨隋煬帝楊廣出征遼東,因功升任左武衛大將軍。
義寧二年(618年),隋朝滅亡,馮盎趕回嶺南,集聚民眾,自任首領,統率部眾五萬人。
不久,馮盎以蒼梧、高涼、珠崖、番禺地區依附割據嶺南的林士弘。
唐朝武德三年(620年),廣州、新州(今廣東新興)的農民起義軍首領高法澄、冼寶徹殺死原隋朝官吏,占據二州,歸附於林士弘。馮盎率軍打敗了他們。
不久,冼寶徹的侄子冼智臣重新在新州集聚軍隊,自稱首領,與馮盎對抗。
馮盎率軍進討,兩軍剛交鋒,馮盎就脫下頭盔大聲喊道:「你們認識我嗎?」
對方的士兵一看是馮盎,大多數人立即放下武器,脫下戰衣露出上身向他叩拜,隊伍因而潰散。
馮盎活捉冼寶徹、冼智臣等人,於是占據廣州、蒼梧(今廣西梧州)、朱崖(今雷州半島、海南島一帶)的地盤,自稱總管。
當時,有人勸馮盎說:「隋朝已是末世,分崩離析、時局動盪,國內大亂;唐王雖然應運而生,但他的影響、教化尚未使人信服,嶺南、百越之地尚無歸屬。明公攻克平定二十個州,占地方圓數千里,豈是漢代趙佗的九郡能相比的?現今名份還未確定,請加『南越王』名號。」
馮盎說:「我家居百越之地已經五代,州郡長官所轄之地僅我一姓,子女玉帛我已有,人世間的富貴,像我這樣的都少有。常常怕承擔不起重擔,使先人蒙受恥辱,怎麼敢效法趙佗自己稱王一方呢?」
由於馮盎治理有方,嶺南局勢穩定,社會安寧。
馮盎聽說李靖親自帶兵前來,知道自己根本不是李靖的對手,歸順唐朝,還可以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於是他與武德五年(622年)七月十八日,正式接受李靖的檄文,率領部屬歸順唐朝,並且派遣自己的兒子親自到桂州拜見李靖,送上降表。
李靖自然對他們父子多加撫慰,上表朝廷,為他們請功。
李淵一聽馮盎投降,大喜過望,立即把他的地盤歸入唐朝,並且在他的轄地設置高、羅、春、白、崖、儋、林、振八州,任命馮盎為上柱國、高州總管,封吳國公,不久改封越國公。
任命馮盎之子馮智戴為春州(今廣東陽春)刺史、馮智彧為東合州(今廣東雷州)刺史。不久,李淵再改封馮盎為耿國公。
其他的少數民族首領一看連勢力最大的馮盎都二話不說投降了,於是望風而降,紛紛到桂州拜見李靖,南方就此結束了隋末以來動盪的局面,徹底平定。
李靖根據他們的才能和名望,授予他們合適的官職,讓他們為大唐王朝效力。
大唐因為李靖的嶺南之行,得到九十六郡,六十餘萬戶人口。
因為李靖勞苦功高,李淵特下詔對他進行勉勵,授予李靖嶺南撫慰大使、檢校桂州總管。
李靖考慮到嶺南路途遙遠,老百姓很久沒有感受到朝廷的恩惠,和中央政府貌合神離,這樣的情況,只能用強大的武力讓他們知道畏懼,用朝廷的禮義廉恥進行教化,這樣才能改變社會風氣,讓他們順服朝廷。
李靖於是率兵南巡,所到之處,訪貧問苦,拜見當地的長者和有名望的社會賢達,宣布天子的恩意,對他們進行撫慰,大家都心悅誠服。
李靖兵不血刃,一舉平定南方。
李靖在嶺南時,恰好有東南的少數民族首領來報告說:「在東南沿海發現有海船千艘,甲兵十萬,不知道是什麼人所率領的,已經攻入扶餘國,把扶餘國的國王殺死後,自立為王,聽說現在國家已經安定了。」
李靖於是心裡知道,這是虬髯客已經得勢了。
初塵此時也在李靖軍中,李靖下班後,告訴初塵,兩口子非常高興,沐浴更衣後,特別擺設了宴席,向東南方向遙拜祝賀。
李靖此行,為大唐一舉收復了九十六州,一百多年後,大詩人李賀在自己的一首詩中說:
男兒何不帶吳鉤,
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
若個書生萬戶侯?
在李賀的心目中,他是嚮往李靖這樣的英雄人物的,他希望自己也能像李靖一樣,征戰沙場,建立蓋世功勳。
為什麼說李賀心目中最佩服的英雄是李靖呢?因為在唐太宗提名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符合「書生」、「戰神」這兩個關鍵詞的,只有李靖。
當然,李靖一生最高的爵位是衛國公,食邑是五百戶(一說是九百戶)。
因為經歷了隋朝末年大規模的農民戰爭,人口銳減,《隋書 地理志》記載,當時隋朝全國有八百九十多萬戶,人口四千六百多萬人。
而唐朝武德初年,全國人口才兩百多萬戶,人口估計是一千萬人左右。
功臣中食邑第一的裴寂,才一千五百戶。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實際上沒有一個達到萬戶的標準。
竇建德失敗後,他的部將大多數逃回老家,因為他們當年在竇建德手下的時候,弄到了很多金銀財寶,即使回到鄉里,因為有錢,也非常跋扈,惹是生非,成了當地的一霸,官府紛紛派人捉拿,把這些人捉到縣衙里繩之以法,用各種刑具懲罰,所以竇建德的很多舊將都驚懼不安。
高雅賢、王小胡當時家在洺州,想帶領家人逃跑,於是官吏捕之,雅賢等亡命至貝州。
正好此時李淵下詔,要求各地抓捕竇建德的舊將范願、董康買、曹湛及高雅賢等人到長安,接受國家法律的制裁。
范願於是對大家說:「王世充以洛陽降唐,其將相大臣段達、單雄信等皆夷滅;吾屬至長安,必不免矣。吾屬自十年以來,身經百戰,當死久矣,今何惜餘生,不以之立事。且夏王得淮安王,遇以客禮,唐得夏王即殺之。吾屬皆為夏王所厚,今不為之報仇,將無以見天下之士!」
大家既憤竇建德被殺,也看到王世充降後,部將不能保全。於是決定起兵反唐,並通過占卜得知奉姓劉的為主能夠成事,於是就去找竇建德舊將劉雅。把大家的想法告訴他。
劉雅說:「天下適安定,吾將老於耕桑,不願復起兵!」
范願等怒斥劉雅不義,又恐怕他將消息泄露出去,於是就殺死對方後逃跑。又找到劉黑闥,把前前後後的原因敘說一遍。
此時劉黑闥躲藏在漳南縣老家,種蔬菜自給,閉門不出。
眾人來到,把想法說清楚後,劉黑闥大喜,殺牛會眾,招得百十號人,襲破漳南縣城。
接著又擊敗貝州刺史戴元詳、魏州刺史權威,收對方武器及餘眾二千人。
武德四年七月十九日,劉黑闥在貝州漳南(今河北故城東北)設壇,祭奠竇建德,自稱大將軍,正式大舉起兵。
朝廷聞黑闥作亂,乃置山東道行台於洺州,魏、冀、定、滄並置總管府。以淮安王李神通為山東道行台右僕射,負責征討劉黑闥。
八月二十二日,劉黑闥攻陷歷亭,屯衛將軍王行敏戰死。竇建德故將舊吏紛紛殺死唐朝官吏,響應起義。八月二十六日,深州人崔元遜殺其刺史裴晞,叛附於劉黑闥。唐兗州總管徐圓朗也起兵響應。
九月,李藝(即羅藝,賜姓李)率軍與李神通會師,唐又徵調邢、洺、相、魏、恆、趙等州兵共5萬餘人,與劉黑闥軍戰於饒陽城南。
唐軍列陣十餘里,劉黑闥人少,沿河堤成單行陣以拒唐軍。時值風雪交加,李神通乘風進擊,不久風向逆轉,劉黑闥趁勢反擊,唐軍大敗,兵馬軍資損失三分之二。
當時李藝率軍居陣西,進破劉黑闥部將高雅賢,追逐數里,得知大軍失利,遂退保藁城。劉黑闥進擊,李藝軍敗,其將薛萬均、薛萬徹在這次作戰中被俘,被劉黑闥「截發驅之」
,兄弟二人逃回後,李藝也率軍撤回幽州。這一戰,堪稱兄弟二人的奇恥大辱。
薛萬均、薛萬徹出身將門,父親是隋左御衛大將軍薛世雄,隋末為涿郡(治薊縣,今北京城西南)太守。
公元617年(大業十三年),薛世雄在河間之戰中敗於竇建德率領的河北義軍,慚恙發病,不久便去世了。薛萬徹與兄長薛萬均隨父親客居幽州,兄弟二人都因武藝出眾受到涿郡守將羅藝的賞識。後二人與羅藝一齊歸附唐高祖李淵,薛萬徹被授車騎將軍,武安縣公。
公元618年(武德元年)十一月,竇建德攻克冀州(治信都,今河北冀縣),聲威大盛,十二月,竇建德又率10萬人進攻幽州(治薊縣,今北京城西南)。羅藝準備出擊交戰時,薛萬均建議說:「眾寡不敵,今若出門,百戰百敗,當以計取之。可令羸兵弱馬阻水背城為陣以誘之,觀賊之勢,必渡水交兵。萬均請精騎百人伏於城側,待其半渡擊之,破賊必矣。」
羅藝採納了這個計策。交戰開始,竇建德果然引兵渡水,薛萬徹隨兄長薛萬均率百名精騎突襲竇建德,大敗其軍。
公元620年(武德三年)十月,竇建德再次率領二十萬人馬攻打幽州。竇建德兵已登上城堞,情況萬分危急。此時薛萬均、薛萬徹率敢死隊百人從地道潛出,迂迴到竇軍背後,突然襲擊,竇軍敗逃,二人共斬首1000餘級。
此次劉黑闥大敗淮安王李神通、幽州總管羅藝聯軍之後,士氣大振。十月初六日,劉黑闥攻陷瀛州,抓獲刺史盧士睿,很快又攻陷觀州。
十一月十九日,劉黑闥攻陷定州,殺死總管李玄通。十一月二十七日,杞州人周文舉殺刺史王孝矩,投降劉黑闥。
十二月初三日,劉黑闥攻陷冀州,殺總管麴棱。十二月十二日,劉黑闥在宋州擊敗左武候將軍李勣。
這個時候,突厥頡利可汗也派人馬來增援劉黑闥,唐廷震動。
十二月十五日,李淵派天策上將李世民、齊王李元吉徵討劉黑闥。
自從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和竇建德回到長安以後,李淵因為李世民功大,前代官皆不足以稱之,特置天策上將,位在王公上。
武德四年十月,李淵正式下詔,以世民為天策上將,領司徒、陝東道大行台尚書令,增邑二萬戶,仍開天策府,置官屬,以齊王元吉為司空。
李世民又設立了天策府文學館,以王府屬杜如晦、記室房玄齡、虞世南、文學褚亮、姚思廉、主簿李玄道、參軍蔡允恭、薛元敬、顏相時、咨議典簽蘇勖、天策府從事中郎於志宇、軍咨祭酒蘇世長、記室薛收、倉曹李守素、國子助教陸德明、孔穎達、信都蓋文達、宋州總管府戶曹許敬宗,並以本官兼文學館學士,分為三番,更日直宿,供給珍膳,恩禮優厚。
世民朝謁公事之暇,輒至館中,引諸學士討論文籍,或夜分乃寢。又使庫直閻立本圖像,褚亮為贊,號十八學士。士大夫得預其選者,時人謂之「登瀛洲」。
就在李世民籌備出兵征討劉黑闥的過程中,劉黑闥兵鋒不減,十二月十七日至十九日,三天之內又接連攻陷邢州、魏州、莘州,殺魏州總管潘道毅。半年便全部恢復了竇建德原先的地盤。
武德五年正月,劉黑闥在相州(今河南安陽)自稱漢東王,建年號為天造,任命范願為左僕射,董康買為兵部尚書,高雅賢為右將軍,將竇建德的夏政權文武官員全部恢復原職,定都洺州(今河北永年東南)。建立法規主持政務,全部效法夏政權的制度。
武德四年十二月十五日,唐高祖李淵命李世民和齊王李元吉率兵討伐劉黑闥,命李藝再次從幽州(治薊縣,今北京城西南)南下,兩面夾擊。
五年正月,李世民率軍到達獲嘉(今屬河南)。劉黑闥數以輕兵挑戰失利,遂棄相州(治安陽,今屬河南),退守洺州(治永年,今河北永年東南)。
十四日,唐軍收復相州,進軍肥鄉(今屬河北),列營水邊進逼劉黑闥軍。李藝率軍數萬至鼓城(今河北晉縣),劉黑闥為避免兩面作戰,命左僕射范願率萬人守洺州,自己率主力北上迎擊李藝。劉黑闥帶領主力部隊半夜宿在沙河。
此時,唐軍將領程名振把六十面大鼓運到洺州城西二里堤上一頓猛敲,敲得城中震天動地,范願以為唐軍主力前來攻城,飛馬報告劉黑闥。
劉黑闥聞訊即刻命大軍撤回城中,派弟弟劉十善帶一萬兵迎擊羅藝於鼓城。
武德四年十二月三十日,雙方在徐河(今河北保定東北)交戰,劉十善、張君立大敗,損兵8000。
洺水縣人李去惑占據城池降唐。李世民派彭公王君廓率1500名騎兵,與其共同守城。
二月,劉黑闥還攻洺水城,十一日,至列人(今河北肥鄉東北)時,被唐將秦叔寶擊退。十七日,李世民收復邢州(治龍岡,今河北邢台市)。
二十四日,李藝率軍奪回定(治安喜,今河北定縣)、欒(治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堯東)、廉(治今河北藁城)、趙(治平棘,今河北趙縣)四州,抓獲劉黑闥尚書劉希道,與李世民軍會合於洺州。
當時劉黑闥急攻洺水城,該城四面環水,水寬50餘步,深三、四丈,劉黑闥在城東北修建兩甬道準備攻城。李世民三次引兵增援,都因劉黑闥軍頑強阻擊不能進。
眼看甬道即將修成,洺水城危在旦夕,李世民害怕王君廓守不住城池,召集眾將商議,李勣說:「若甬道直達城下,城必然守不住。」
李世民便問眾將道:「誰願前去代替王君廓守城?」
羅士信挺身而出說:「我願意。」
李世民於是任命羅士信前往守城。
李世民登上洺水城西南方的高坡,以旗語招引王君廓,王君廓率軍力戰,突圍而出。羅士信趁機率二百人入城,代替王君廓守城。
此時,天降大雪,劉黑闥軍晝夜攻城,唐軍無法增援。八日後,洺水城破,羅士信被俘。
羅士信面對劉黑闥的招降,寧死不屈,最終被殺害,年僅二十三歲。
李世民得知後非常悲傷,以重金贖回他的遺體,將他安葬,並賜諡號為「勇」。
一代名將就此落幕。
二十九日,李世民率軍奪回洺水城。
武德五年三月,李世民和李藝在洺水以南紮營,並分兵駐洺水以北。劉黑闥多次挑戰,李世民均堅壁不戰,以挫其鋒。
當時劉黑闥在冀、貝、滄、瀛等州用水路、陸路運送糧草,以抵抗唐軍。
李世民派程名振帶領一千多兵卒截擊劉黑闥,攻占冀、貝、滄、瀛等州,阻擊運糧通道,毀掉劉黑闥的全部水陸運糧工具。
劉黑闥得知大怒,殺死程名振的母親潘氏和妻子李氏。
此前劉黑闥攻陷洺州,程名振和洺州刺史陳君賓主動撤退,程名振的母親潘氏、妻子李氏在途中被劉黑闥抓獲。
雙方大軍相持60餘日,李世民料劉黑闥糧草已盡,必來決戰,於是命人在洺水上游(今河北沙河市秦王湖一帶)築堰截斷河水。李世民安排他們,等劉黑闥軍過河走到河中間就挖開堤壩。
三月二十六日,劉黑闥果然率領步兵、騎兵兩萬人要過洺水擺陣,跟唐軍大戰。
劉黑闥大軍剛過去一半,就見河水洶湧而來,唐軍乘機掩殺,劉黑闥的人馬無法過河,被殺死一萬多人,淹死幾千人。劉黑闥和范願等帶著一千多人逃往突厥。
四月,頡利可汗親自帶領數萬騎兵與劉黑闥聯合包圍新城。
唐代州總管、定襄郡王李大恩戰死,士兵死者數千人。
頡利可汗等人繼而進擊忻州,但被唐朝左武衛大將軍李高遷打敗。
武德五年六月,劉黑闥用突厥一萬人馬騷擾山東,踐踏定州。
七月,劉黑闥到了定州(今河北定縣),他原來的將領曹湛、董康買以前逃亡在鮮虞,這次又招集人馬響應劉黑闥。十五日,李淵任命淮陽王李道玄為河北道行軍總管,與原國公史萬寶討伐劉黑闥。
李道玄(604-622年),字道玄,隴西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人。唐朝宗室,大臣,西魏、北周八柱國之一李虎曾孫,隋朝夏州總管李繪之孫,追封河南王李贄之子。唐高祖李淵的堂侄。
李道玄謹厚好武,舉止文雅。唐朝建立後,授柱國、右千牛衛大將軍、封淮陽王。跟隨秦王李世民蕩平四海,遷洛州刺史。
史萬寶,京兆長安人,隋朝大將軍史萬歲之弟。
他原本是長安豪俠,與唐宗室李神通共同在鄠縣起兵,擔任李神通的副職,聚集了一萬兵馬,會同在司竹舉兵的平陽公主所部七萬人共同迎接李淵圍攻長安。隨後攻占了甘泉,參加統一戰爭,守衛關中東面的宜陽地區,與盛彥師平定李密叛亂。
在唐太宗攻打洛陽戰役中,負責封鎖洛陽南面的龍門,切斷洛陽與王世充的襄樊、山南地區聯繫,在平定徐圓朗戰役中收復了陳州等地,擔任過民部尚書、檢校洛州都督等職位,位列佐命功臣第二等,封原國公。
九月,劉黑闥攻陷瀛州(今河北省河間市),殺死瀛州刺史馬匡武。東鹽州人馬君德背叛唐朝,以東鹽州歸附劉黑闥。
十月初一日,李淵派齊王李元吉統帥唐軍討伐劉黑闥。初五日,劉黑闥軍進攻鄃縣(今山東平原縣西南),貝州刺史許善護戰死。
初六日,觀州刺史劉君會反叛唐朝,投靠劉黑闥。
十七日,劉黑闥軍與唐軍李道玄部在下博(今河北深縣東南)遭遇,當時李道玄帶領三萬兵馬,與副將史萬寶不和。
李道玄率領輕騎兵率先出戰沖入敵陣,命史萬寶率大軍隨後。
史萬寶按兵不動,對他的親信說:「我奉皇帝手書敕令說淮陽王是個毛孩子,軍隊行動均委託老夫我。現在,淮陽王冒冒失失地出擊,如果和他一同進攻,必然一起失敗導致覆沒,不如用淮陽王作餌引誘敵人。如果淮陽王失敗,敵人必定爭相前進,我堅守以待,就一定能夠打敗敵人。」
由於李道玄孤軍深入敵陣戰敗陣亡。史萬寶帶兵準備戰鬥,但士兵此時都沒有了鬥志,唐軍因此大敗,史萬寶輕裝騎馬逃了回去。
李道玄遇害時年僅十九歲。
李世民聽說後深為痛惜,對人說道:「道玄常跟隨我征伐,見我深入敵陣,心中羨慕想要模仿,才會這樣。」並為李道玄的陣亡而痛哭。李淵追贈他為左驍衛大將軍,諡號為壯。
聽說李道玄陣亡,唐軍大敗,洺州總管廬江王李瑗棄城西走,相州(今河南安陽)以北州縣相繼投降劉黑闥。劉黑闥全部收復原有城鎮,又在洺州建都。
十一月初三日,劉黑闥軍攻陷滄州。
消息傳到長安,朝廷震動,李淵召集大臣商議此事。
魏徵一得到消息,就知道機會來了,他對太子李建成說:「殿下,你也該出征了,秦王掃平四海,現在天下皆知有秦王,不知道有太子。這個時候您再不出手,把機會讓給秦王,今後在朝廷里,你的太子之位就岌岌可危了。」
李建成一聽,非常著急,說:「先生說的極是,我應當怎麼辦?」
魏徵說:「殿下現在就去拜見皇上,請求由您掛帥,征討劉黑闥。」
李建成心裡沒有底,於是問魏徵:「對付劉黑闥,先生有把握嘛?」
魏徵淡然一笑說:「殿下放心,現在天下人心思定,老百姓不願意跟著劉黑闥造反了,我認為劉黑闥已經是強弩之末,只要我大軍一到,我保證殿下馬到成功。」
李建成見魏徵打了包票,於是才信心滿滿地到了皇宮,拜見李淵,請求出征平叛劉黑闥。
李世民本來以為這一次還是自己的差事,一看哥哥李建成主動請纓,就知道魏徵等人給他出的主意,於是樂得靜觀其變。
於是,李淵下詔,以太子李建成代替李元吉,統一指揮唐朝大軍,剿滅劉黑闥。
十二月十一日,劉黑闥軍攻陷恆州,殺刺史王公政。十八日,劉黑闥軍攻打魏州(今河北大名縣北)不下,與建成、元吉大軍相峙於昌樂。
李建成帶領唐朝大軍督兵進討,果然取得了節節勝利。二十五日,劉黑闥又在館陶被唐軍打得大敗。
劉黑闥帶領隊伍向北逃到了毛州(治館陶,今屬河北)。劉黑闥整頓部隊,背靠永濟渠列陣,建成、元吉聯合組成一千多人的騎兵部隊聚集在永濟渠,經過一番猛烈衝刺搏殺,劉黑闥軍被砍落水死的就有數千人,劉黑闥再次敗逃,李建成命大將劉弘基追擊。
劉黑闥被劉弘基緊追不捨,得不到休息,路途遙遠士卒疲勞。武德六年(623年)正月初五,劉黑闥逃到饒陽(今河北饒陽)時,跟著他的才一百多騎兵,大家都飢腸轆轆,想進城弄點東西吃。
劉黑闥委任的饒州刺史諸葛德威聽說劉黑闥來到,連忙出城以隆重的儀式迎接,請他們進城吃飯、住宿。劉黑闥一開始還有些猶豫,擔心這裡面有陷阱。
但諸葛德威做出一副恭敬真誠的樣子,哭著堅持邀請,劉黑闥最後才表示同意。
劉黑闥進城後,諸葛德威把他們安排到刺史衙門,然後安排人立即送來大量食物,招待劉黑闥和他的部署。
由於大家都過度飢餓,只顧埋頭大吃大喝,沒有提防諸葛德威早已經埋伏的有伏兵,一聲令下,伏兵四起,劉黑闥的部下來不及反應,就被砍死、砍傷多人,劉黑闥躲閃不及,也被砍傷,最後被生擒。
諸葛德威於是執黑闥投降唐軍,李建成大喜過望,連忙上表向李淵匯報消息。
這個時候,唐將程名振要求親手殺死劉黑闥,用他的首級祭奠自己的母親和妻子,得到了允許。於是,程名振親手送劉黑闥上路,揮刀砍去劉黑闥的腦袋,首級傳送長安。
一代梟雄劉黑闥就此灰飛煙滅。
李淵授程名振為營州(今遼寧朝陽)都督府長史,封東平郡公,賞賜絹帛兩千段、黃金三百兩。後改任洺州刺史。
至此,山東平定。
再來說一說另一個梟雄杜伏威。
武德五年(622年)夏,李世民率部平定竇建德餘部劉黑闥和徐元朗,徐的地盤與杜伏威接壤,李世民借攻擊徐圓朗之機,陳兵杜伏威境上耀武揚威。
當此之時,隋末蜂起的各路反王大多已經灰飛煙滅,梁師都、高開道、徐圓朗之輩或僻處邊疆,或滅亡在即,唯一還能對李唐構成威脅的就是杜伏威了。
杜自然明白李世民的用意,心中十分不安,擔心成為李唐下一個進攻的目標。為免嫌疑,杜索性上書李淵,請求入朝。
李淵收到報告後自然高興,批准杜伏威入朝,於是杜將江淮軍交給義子王雄誕,自己帶了少數親信於當年七月到長安朝見李淵。
杜伏威的表現讓李淵很是滿意,同時也是為了在天下人面前做個樣子,李淵加封杜為太子太保,位在齊王元吉之上,杜伏威於是成為僅次於李淵、李建成、李世民三人的大唐第四號人物。
這時在長安受到軟禁的還有一個人,那就是當年的吳國皇帝李子通。
李子通看到杜伏威被軟禁於長安,李子通料想江淮軍沒了首領,江淮的局勢一定不穩,自己可趁此良機回去混水摸魚,集合舊部東山再起。
李子通此人待下寬厚,能得士卒之心,如果讓他逃回去,也許真能東山再起。可惜的是他逃到藍田關時不幸被守關士兵發現,束手就擒,然後又被押回長安。
李淵沒再手下留情,給了李子通與李密相同的下場。
果然如李子通所料,杜伏威離開後,江淮軍出了大亂子。
當年創立江淮軍時,最高領袖是杜伏威和輔公祏兩個人,二人自幼為友,長大後又共同起義打天下,號稱刎頸之交,輔比杜年長,杜就稱輔為兄,軍中稱輔公佑為「輔伯」,輔的地位與杜相當。
權力這東西,即使是父子,有時候也不能分享,何況還是異性兄弟。
隨著各個方面的矛盾交織,兩個人的隔閡越來越深,於是杜伏威開始猜忌輔公祏,著手限制輔公祏的權力。
杜伏威採取明升暗降的手段,冠冕堂皇地任命輔公祏為僕射,位置在眾人之上,但是剝奪了他手中的兵權,藉機任命闞棱為左將軍,王雄誕為右將軍,這兩個人都是他的養子。這樣江淮軍的兵權就掌握在這兩個養子手中。
闞棱,齊州臨濟(今山東章丘市)人。隋末唐初猛將,杜伏威養子。
起初,杜伏威挑選軍中的壯士收為養子,共有三十多人,王雄誕和闞棱是杜伏威養子中最突出的。
因闞棱年長於王雄誕,所以軍中稱闞棱為「大將軍」,稱王雄誕為「小將軍」。
闞棱貌魁雄偉,善用兩刃刀,有一丈長,名曰「陌刀」,一揮殺數人,無堅不摧,是軍中的一員猛將,有萬夫不當之勇。
輔公祏也是一個聰明人,他看杜伏威這樣做,一下子就全明白了,心裡雖然對杜伏威有很大的怨氣,但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他選擇了韜光養晦,因為此時此刻,如果和杜伏威發生衝突,他輔公祏根本不是對手,馬上會一命歸西。於是他就假裝和他的老相識左遊仙學修道、辟穀之術來掩飾自己。
武德六年(623年),杜伏威接到李淵的詔書,同意他到長安拜見。
杜伏威估計,自己一到長安,能不能回來,都是未知數,說不定就會被李淵軟禁在長安一幫子。那江淮軍這裡,總得有一個總負責的,論資歷,非輔公祏莫屬。
於是,他就選擇輔公祏為一把手,負責守衛自己的大本營丹陽,又任命王雄誕掌握軍隊,作為輔公祏的副手。
杜伏威臨走的時候特意安排王雄誕說:「我到長安後,假如沒有失去職位,千萬不要讓輔公祏乘機造反。」
杜伏威去長安後,左遊仙就勸輔公祏反叛,但是王雄誕掌握著兵權,輔公祏無法動手。
於是他假稱收到杜伏威的來信,懷疑王雄誕有二心。
王雄誕畢竟是個粗人,不明白其中的奧秘,聽說杜伏威寫信給輔公祏,懷疑他的忠誠後,非常不高興,為了表示自己沒有野心,於是就在家休息,不再到衙門裡辦公了。
輔公祏一看這傻小子果然上當了,於是就趁機奪了王雄誕的兵權,並把他軟禁起來。
輔公祏考慮到王雄誕畢竟是員猛將,如果能夠為己所用,今後對自己的事業也是大有幫助的,於是就派自己的黨羽西門君儀去招降王雄誕,告訴了他反叛的計劃。
王雄誕如夢方醒,後悔不已,他說道:「如今天下剛剛平定,吳王現在京師長安,大唐軍隊的威力,天下無敵,怎麼可以無緣無故地自找滅族呢?我王雄誕唯有一死相報,恕不能聽從命令。現在跟著他輔公祏倒行逆施,也不過是延長一百天的性命而已,大丈夫怎能因為捨不得片刻之死而陷自己於不義呢!」
輔公祏知道不能說服他,於是便命令勒死了王雄誕。
輔公祏於是召集眾將開會,假稱杜伏威被李淵扣留在長安,凶多吉少,已經無法返回江南,送來書信命他起兵,於是他大肆裝備武器,徵集糧草,儲備起來,為造反做好準備。
同年八月初九日,輔公祏在丹陽稱帝,國號宋,修復陳朝的舊宮殿居住,設置百官,任命左遊仙為兵部尚書、東南道大使、越州總管,並與張善安聯合,以張善安為西南道大行台。
張善安,兗州方與(今山東省魚台縣西)人,隋末唐初割據勢力之一。
張善安十七歲時便做了強盜,轉戰攻略淮南地區,擁有部眾一百多人。恰逢孟讓被江都丞王世充打敗,他的一部分部眾歸順了張善安,張善安於是有了八百人。
義寧元年(617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張善安襲擊並攻陷廬江郡,於是渡江,在豫章郡歸附林士弘。林士弘懷疑他,讓他在南塘上紮營。
張善安因此懷恨林士弘,就襲擊並打敗林士弘,燒毀豫章郡的外城而去。林士弘遷居南康。蕭銑派其部將蘇胡兒攻取並守衛豫章,林士弘退保餘干縣。不久,張善安奪取豫章郡。武德五年(622年)正月,張善安以虔、吉等五州投降唐朝,被任命為洪州(今江西南昌)總管。
武德六年(623年)三月,張善安反叛唐朝,唐朝派遣舒州總管張鎮周等人攻打張善安。四月,張善安攻陷孫州,捉住總管王戎後撤軍。
輔公祏造反後,他就歸附了輔公祏,兩個人聯合起來對付唐軍。
輔公祏造反的消息傳到長安,李淵立即召集眾臣商議對策。
李世民說:「父皇,輔公祏不足為慮,江南有李靖在,讓他出馬,肯定能一舉蕩平輔公祏。」
李淵連連說:「我也正有此意,好,就讓李靖出馬。」
武德六年(623年)八月二十二日,李淵下詔任命襄州道行台僕射、趙郡王李孝恭率領水軍開赴江州(今江西九江),嶺南道大使李靖帶領交、廣、泉、桂等州兵力開赴宣州(今安徽宣城),懷州總管黃君漢(當年釋放翟讓的恩人)取道譙州、亳州,齊州總管李勣取道淮水、泗水,共同討伐輔公祏。
九月十五日,輔公祏派遣他的將領徐紹宗攻打海州(今江蘇連雲港),陳政道攻打壽陽(今安徽壽縣)。
十一月,唐朝黃州總管周法明帶兵攻打輔公祏,張善安占據夏口抵抗。
當時周法明駐紮在荊口鎮,十一月初十日,張善安趁周法明在戰船上飲酒之機,派遣幾名刺客偽裝成漁民殺死周法明。
十一月十二日,唐朝舒州總管張鎮周等在猷州的黃沙攻打輔公祏的將領陳當世,大敗陳當世軍。
武德七年(624年)正月十一日,李孝恭在樅陽(今安徽合肥)打敗輔公祏的別將。
二月,輔公祏派兵圍攻猷州,唐猷州刺史左難當環城自衛。安撫使李大亮帶兵打敗輔公祏。李孝恭攻克輔公祏的鵲頭鎮。
二月十二日,唐朝行軍副總管權文誕在猷州打敗輔公祏的黨羽,攻克枚洄等四鎮。
三月十六日,李孝恭在蕪湖打敗輔公祏,並奪取蕪湖,繼而攻克梁山等三鎮。
三月二十一日,唐朝河南安撫大使任瑰攻克揚子城,廣陵城主龍龕投降,唐軍進據揚州。
此前,輔公祏派遣部將馮惠亮、陳當世率領三萬水軍駐紮在博望山(今安徽當塗縣西南東梁山),陳正通、徐紹宗率領三萬步兵、騎兵駐紮在青林山,並在梁山用鎖鏈切斷江中航道,修築卻月城,延綿十多里,還在長江之西構築工事抵抗唐軍。
李孝恭與李靖率領水軍停泊在舒州(今安徽潛山),李績率領一萬步兵渡過淮河,攻下壽陽,駐紮在硤石。
馮慧亮等人堅壁不戰,李孝恭派奇兵切斷馮慧亮等軍的糧食運輸線,馮慧亮等軍因缺乏軍糧,半夜派兵逼近李孝恭的軍營,李孝恭堅持不出戰。
李孝恭召集諸位將領商議軍事行動,各位將領都說:「馮慧亮等人擁有強大的軍隊,占據水陸兩方面的險要,我軍進攻不能很快奏效,不如直接進逼丹陽,出其不意襲擊輔公祏的老巢,丹陽潰敗後,馮慧亮等人自然會投降。」
李孝恭準備採納眾將領的意見。
此時李靖說:「各位,輔公祏的精銳部隊雖然在這裡有水陸兩支軍隊,但是他自己統率的軍隊也不少,如今博望的各個敵營尚且不能攻克,輔公祏憑藉石頭城自保,豈是容易攻克的!進軍攻打丹陽,十天半個月攻不下,馮慧亮等人緊隨在我軍背後,我軍腹背受敵,這是很危險的。馮慧亮、陳正通都是身經百戰的老將,並非他們不想出戰,而是因為輔公祏定下的計策讓他們按兵不動,想以此拖垮我軍而已。我們現在主動挑戰攻城,可一舉破敵!」
李孝恭對李靖的建議表示贊同,於是就用老弱殘兵先進攻馮慧亮等軍的營壘,自己統領著精兵嚴陣以待。
攻打馮慧亮等軍營壘的部隊失敗逃跑後,馮慧亮等軍果然出兵追擊,剛走出幾里地,就遇到唐軍的主力部隊,雙方交戰,唐軍大敗馮慧亮等軍。
此時闞棱摘下頭盔對馮慧亮等軍說道:「你們難道不認識我嗎?怎麼膽敢來與我交戰!」
當初杜伏威入朝時與闞棱同去長安,因而逃過輔公祏的兵變。
闞陵在江淮軍中以勇武著稱,平時負責軍紀,有違反者無論親疏一律法辦,因此在江淮軍內威望極高。
馮慧亮等軍中有很多闞棱的舊部下,均喪失鬥志,因此潰敗。
馮惠亮、陳正通逃走,李孝恭、李靖乘勝追擊他們,轉戰一百多里。
輔公祏在博望山、青林山兩處的部隊均潰敗,馮慧亮、陳正通等人僅帶五百名騎兵逃回丹陽,遭唐軍殺傷及淹死的有一萬多人。
李靖平生最擅長的就是追擊戰,絕不給對方喘息的機會,於是帶領所部馬不停蹄,最先到達丹陽。
輔公祏一聽李靖到來,大為驚慌,想到自己根本不是李靖的對手,立即帶著幾萬兵馬,放棄丹陽城向東逃跑,打算到會稽(今浙江紹興)投靠左遊仙,李勣帶兵在後面緊緊追擊他。
輔公祏逃到句容,隨從的軍隊能跟上他的才五百人,夜晚在毗陵(今江蘇常州)宿營。
輔公祏手下的將領吳騷、孫安等人謀劃把他逮起來。輔公祏覺察到吳騷等人的意圖,丟下妻子兒女,獨自帶領幾十名心腹,衝破關卡逃走。
輔公祏到武康(今浙江德清)時,受到當地農民的攻擊,西門君儀戰死,農民捉住輔公祏,送到丹陽。
李孝恭下令將輔公祏處斬,懸首示眾,而後傳首長安。唐軍到處搜捕輔公祏的餘黨,全部處決,江南地區全部平定。
李靖帶領唐軍大獲全勝,心情自然是好得沒法說。這個時候他又接到從荊州寄來的家書,信中初塵告訴他,十幾天前剛剛生了一個大胖兒子,讓李靖給起個名字。
晚年得子,李靖自然是大喜過望,想到自己為大唐立功疆場,自然是希望為子孫後代博得封侯之賞,世襲罔替,於是就突發奇想,決定給兒子取名「德獎」。
再說張善安。
武德六年(623年)十二月初二日,唐安州刺史李大亮在洪州攻打張善安,與張善安隔水列陣,遙相對話。
李大亮向張善安說明禍福利害關係,張善安說:「善安最初沒有反叛的意思,被部下將士們所誤,想投降又怕不能免罪。」
李大亮說:「張總管既然有投降的心意,和我就是一家人了。」
於是一個人騎馬渡過河進入張善安的陣地,和張善安拉著手交談,表示相互沒有猜忌。
張善安十分喜悅,於是答應李大亮投降。不久張善安帶領幾十名騎兵到李大亮的營地,李大亮讓隨行的騎兵停在營門之外,帶張善安入營,和他交談。
過了很長時間,張善安告辭,李大亮命令武士把他捉起來,張善安隨行的騎兵全部逃走。
張善安的軍隊聞訊十分氣憤,全部出動準備攻打李大亮。
李大亮派人對他們說:「不是我留住張總管,是總管忠心歸附朝廷,對我說:『如果返回營地,恐怕將士們有不同意見,會受他們鉗制。』因此自己留下來不走,你們這些人為什麼生我的氣呢?」
張善安的部下又大罵道:「張總管出賣我們,自己去討好別人。」隨即潰散而去。
李大亮出兵追擊,俘虜了許多人。
李大亮送張善安到長安,張善安聲稱和輔公祏沒有來往,李淵於是赦免了他的罪過,讓他在長安居住下令,每天好吃好喝招待著。
待到輔公祏失敗後,得到他們相互往來的信件,於是李淵下令殺了張善安。
此戰中李大亮巧用計謀就平定了張善安,十分了得。
順便說一說李大亮這個人。
李大亮(586年-644年),京兆涇陽(今陝西涇陽)人,唐朝開國功臣。
李大亮的先祖本是隴西狄道人,世代為當地有名的大姓。他是北魏度支尚書李琰之的曾孫,北魏南岐州刺史李綱的孫子,隋朝朔州總管、武陽郡公李充節的兒子。
李大亮本人於公元586年(開皇六年)出生,他從小就具有文武才略。隋朝末年,李大亮在龐玉的行營任兵曹。
公元617年(大業十三年),當瓦崗軍李密進攻東都時,龐玉的軍隊被李密軍打敗,包括李大亮在內許多人被俘虜。
李密的大將張弼見到李大亮「異之」,於是,張弼把與李大亮一起俘獲的一百多人全部就地斬殺,而唯獨留下李大亮不殺。在與李大亮長談之後,兩人成為至交,把李大亮留在幕下。
李淵起兵進占長安,建立唐朝以後,李大亮投奔了唐朝。
公元618年(武德元年),李淵授他為土門縣令。當時,正趕上當地鬧饑荒,縣境出現許多盜賊。作為縣令的李大亮對逃荒的老百姓,「招亡散,撫貧瘠」,甚至賣了自己乘坐的馬,幫助百姓,勸大家墾田,當年該縣糧食果然豐收。他又出擊平息了盜賊,秦王李世民到北境巡視時,下書獎勵,賜馬五乘,帛五十段。
後來,突厥又來進犯,李大亮考慮自己一個小小的縣城沒有力量相拒,於是,他大膽地單騎出城赴敵營,說服其首領,突厥兵感服,李大亮又殺掉自己的馬與之宴樂,自己徒步返回土門,前後降者千餘人,縣境以清。
李淵特別高興,升任李大亮為金州總管府司馬。後又奉命出兵荊襄一帶,當時,割據勢力王世充派其兄之子王弘烈占據襄陽,李淵下詔讓李大亮前去安撫樊、鄧。
李大亮率軍進擊,下十餘城,李淵下書安勉,升李大亮為安州刺史。在出使廣州、巴東至九江時,遇上輔公祏反叛,李大亮設計生擒其將張善安,又被升為越州都督。在越州,曾寫書百卷,調任後,他都留給越州都督署。
李大亮品德高尚、為官清廉,在平輔公祏的戰爭中,因為戰功卓著,李淵特賜給他奴婢一百人,李大亮卻把他們全部釋放了。
李淵知道以後,對他特別表示讚賞,重新賜給他「俚俾」(少數民族)二十人。
唐軍取勝的具體細節傳到長安,李靖的軍事才能又一次震動朝野,李淵禁不住對李靖大加讚賞說:「李靖是蕭銑、輔公祏膏肓,古之名將韓、白、衛、霍,豈能及也!」
而李孝恭,因為是名義上的主將,所以成為唐朝軍功最為顯赫的一位宗親,後來位列凌煙閣功臣第二名。
李淵任命李孝恭為楊州大都督,李靖為大都督府長史。
此時李孝恭還幹了這樣一件事。
輔公祏被抓後,不甘心一個人上路,於是向唐軍主帥李孝恭揭發杜伏威才是謀反的主謀,有密令為證(就是他假造的那個),闞陵也參與了謀反。
正好此前李孝恭在沒收反賊家產時把杜伏威和闞陵的私產一併沒收了(不知道是故意還是弄錯),闞陵為此還和李孝恭吵了一架。
李孝恭想要報復闞棱,於是就趁此良機,以謀反罪將闞陵處死,可憐闞陵被捕前還以為自己破輔公祏有功等著論功行賞呢。
闞陵是江淮軍最後一員大將,隨著他的死亡,江淮軍從此煙消雲散。
李孝恭隨即稟報李淵,說發現杜伏威才是謀反的幕後主謀,人證、物證俱全。
李淵早就想找藉口收拾杜伏威了,現在終於等到了合適的機會,於是鎖定證據,根本不給杜伏威申辯的機會,立即下詔免去杜伏威的官職、爵位,抄了杜伏威的家,被軟禁了起來。
杜伏威百口莫辯,知道李淵是卸磨殺驢,於是整天惶恐,武德七年(625年)二月,杜伏威在長安暴卒,死因不明。
是不是被手下人下毒而死,不得而知。
反正這樣的梟雄,按照李淵一貫的操作手法,是不會讓他們活在世上的。
後來直到李世民即位,才「發現」杜伏威和闞陵慘遭誣陷,為二人平反恢復了名譽。
再說王雄涎死後,李淵和李世民有感於王雄涎的一片忠心,封了王的兒子為郡公,其子後來做到安西大都護。
南方平定,中原平定,長江中下游平定,現在能夠威脅到大唐王朝的,只有北方的突厥政權了。
再說一下突厥的頡利可汗。
武德四年(621年)四月,頡利可汗率領一萬多名騎兵聯合馬邑苑君璋所率領的六千兵力共同攻打雁門,定襄王李大恩將其擊退。
頡利可汗捉住唐朝使者漢陽公蘇瑰、太常卿鄭元璹、左驍衛大將軍長孫順德,扣留了他們,不讓回長安。
為了報復,李淵下令也扣留突厥相當數量的使者。兩方劍拔弩張。大戰一觸即發。
頡利可汗看李淵不順從,於是再次帶兵入侵代州,打敗行軍總管王孝基,略取河東,侵犯原州,穿越延州要塞,唐朝諸將與之戰,不能有所俘。
武德五年(622年),頡利可汗送還長孫順德等人請和,獻魚膠為禮,說是用來黏固兩國的和好。
李淵順坡下驢,立即放還他們的使者特勒熱寒等人,並且賜與厚賞。
代州總管、定襄郡王李大恩上奏說:「突厥饑荒,可奪取馬邑。」
唐高祖詔命李大恩與殿中少監獨孤晟率軍共同討伐苑君璋。
獨孤晟誤期,李大恩不敢進軍,屯兵新城。頡利可汗親自帶領數萬騎兵與劉黑闥聯合包圍新城。李大恩戰死,士兵陣亡數千。
頡利可汗等人繼而進擊忻州,但被唐朝左武衛大將軍李高遷打敗。同年六月,劉黑闥用突厥一萬人馬騷擾山東,踐踏定州。
頡利可汗打得不順心,又率領十五萬人馬進入雁門,圍攻并州,抄掠汾、潞等州,掠取男女五千多人,又分幾千人馬轉掠原、靈等州之間。
當時,李建成率兵出豳州道,李世民率兵出蒲州道來迎擊;李子和領兵前往雲中,掩殺頡利可汗後部;段德超帶兵出夏州,截斷他的歸路。
并州總管、襄邑王李神符在汾東一戰,斬殺俘獲五百人,取馬二千匹,汾州刺史蕭顗獻俘五千。
頡利可汗攻陷大震關,縱兵擄掠弘州,總管宇文歆及靈州楊師道迎戰,獲馬匹、駱駝幾千頭。頡利可汗聽說李世民將來,才引兵出塞,唐軍回師。
武德六年(623年),頡利可汗連同劉黑闥、苑君璋等騷擾定、匡、原、朔等州,與守將互有勝負。唐高祖派李建成再度屯守北邊陲,李世民屯守并州,防備突厥入侵。很久後才撤。不久,突厥攻破代州的一屯,進擊渭、豳二州,攻取馬邑。不久向唐朝請和,歸還馬邑。
武德七年(624年),頡利可汗攻打原、朔二州,進入代地,不勝。又與苑君璋合攻隴州及陰般城,分攻并州,李世民與李元吉屯兵豳州道備戰。苑君璋與突厥兵出入原、朔、忻、并州等地,擄掠騷擾,多次被各將驅逐。同年八月,頡利可汗與突厥舉國入寇,從原州連營南下,所到之處都極震恐,李世民、李元吉前往討伐。
當初,關中雨澇,糧運阻絕,李世民等紮營豳州,頡利可汗率領一萬餘騎兵掩殺過來,列陣五龍坂,派幾百騎兵出來挑戰,唐軍大恐。
李世民帶領一百多人馬馳往頡利可汗陣前,大聲說:「國家沒有背負突厥的地方,為什麼背約深入我國?我就是秦王,來與頡利可汗單獨一決雌雄。假若一定要以兵馬相攻,我才一百多人,白白增加戰死者,於事無益。」
頡利可汗笑而不答。
李世民又馳到突利可汗處說:「你過去曾與我有盟約,有急難,相互助。今日不念當日的香火之情了嗎?能出來與我一決勝負嗎?」
突利可汗也不回答。
李世民將渡溝水,頡利可汗見他兵少,又聽見他香火之情的話,暗中疑忌突利可汗,於是派使者來說:「秦王別惱,我本不打算交戰,只是想與王商議事情而已。」說後退兵。
李世民巧用離間計,突利可汗心向李世民,不願再戰。頡利可汗也失去強力不能戰,就派突利可汗和夾畢特勒思摩入朝請和,李淵表示同意。
突利可汗向李世民表示願結為兄弟。
李淵見到思摩,讓人引他上御座。
思摩跪拜辭謝,李淵說:「我見你,就像見到頡利可汗。」思摩才就座。
突厥年年侵擾唐朝邊陲,有人勸說唐高祖說:「突厥多次入寇,是因為這裡有府庫及好女子。如果我們離開長安,突厥的好戰之心就會停止。」
李淵信以為真,於是就派中書侍郎宇文士及翻越南山,到樊、鄧一帶巡察,準備遷都。
眾大臣也紛紛贊成遷都,唯獨李世民慷慨激昂地說:「夷狄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邊患,沒聽說過周、漢因此而遷都。希望陛下能給我幾年的時間,我一定將突厥的可汗擒來獻給陛下。」
李淵看李世民這樣說,心裡也感到有些慚愧,兒子說的確實有道理,於是才打消了遷都的念頭。
頡利可汗見雙方已經言和,又恰好天氣多雨,弓箭都鬆弛毀壞了,也就解圍而去。
李淵於是召集群臣商議邊境防守的辦法,將作大匠於筠提出在五原、靈武黃河邊設置水軍防守。
中書侍郎溫彥博說:「魏國曾築長塹遏止匈奴,此法現也可用。」
李淵於是下詔派桑顯和到邊境大道外挖塹,並召江南船工大造戰艦。
頡利可汗派遣使者到長安,希望唐朝能開放北樓關便於貿易,李淵同意了突厥的提議。
當初李淵統領天下伊始,撤消了十二軍,崇尚文治。至此,因為突厥之患,重新置軍操練。
武德八年(625年),頡利可汗侵略靈州、朔州,與代州都督藺謩在新城交戰,藺謩兵敗。當時李淵派張瑾兵駐石嶺,李高遷兵駐大谷,李世民兵駐蒲州道。
起初,唐朝對突厥是稱臣的。此時李淵憤怒地說:「以前我因天下未定,厚待突厥為紓患。現他背約,我定要殲滅他,決不姑息。」
於是命有司將給突厥的書信全改為詔或敕。不在俯首稱臣。
張瑾還未到達駐地,突厥兵已越過石嶺,既而圍并州,攻靈州,轉而侵擾潞、沁二州。
李淵馬上拿出自己的王牌,命令李靖為行軍總管,統率一萬多江淮兵駐守太谷,與并州總管任瑰等迎擊敵人。
李靖率兵出潞州道,行軍總管任瑰駐太行。張瑾在大谷迎戰兵敗,中書侍郎溫彥博被突厥生擒;鄆州都督張德政戰死。
接著突厥攻廣武,敗於任城王李道宗之手。
突厥欲谷設擄掠綏州後,請和而去。
突厥兵又打敗并州幾縣,進入蘭、鄯、彭州等地。唐軍有時小勝,但總體上還是不是突厥的對手。
不久,突厥又侵犯原州,折威將軍楊屯將之擊敗。
此次和突厥作戰,諸軍多失利,任瑰全軍覆沒,唯有李靖一軍得以保全。顯示了李靖高超的軍事指揮才華,隨時隨地能夠立於不敗之地。
不久,李淵又調李靖為靈州道行軍總管,成為唐朝專門對付東突厥的大將,為今後徹底消滅東突厥做準備。
李淵統治的晚年,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矛盾已經日益白熱化。
李淵晚年,耽於聲色,身邊美人眾多,為他生了很多個兒子、女兒。據統計,李淵這一生總共有二十二個兒子、十九個女兒,這些小王子的母親都很年輕,他們擔心萬一有一天李淵駕崩了,自己生的兒子、女兒還年幼,為了將來有一個好的前程,只能千方百計巴結當今的太子,所以李建成就成了李淵眾多嬪妃的香餑餑。他們投其所好,都爭相在李淵面前為李建成說好話。
歷史上真實的李建成其實也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他文武全才,折節下士,出手闊綽,思賢若渴,並不是像一些史書中寫的那樣不堪,因為很多史書都被李世民安排人刻意修改過的,故意給李建成按了許多莫須有的罪名,讓人覺得李建成的死是咎由自取。
由於唐朝建立後,李建成被立為太子,作為儲君,位置重要,他出去帶兵打仗的機會就越來越少了,時間長了,在戰功方面,就和弟弟李世民有了很大的差距。
再說了,李世民由於常年征戰在外,在沙場上出生入死,和一批文臣武將建立了特殊的情感,李世民這個人又非常有人格魅力,懂得禮賢下士,對待人才不吝封賞,出手闊綽,又善於納諫,所以身邊就漸漸集聚起一個隊伍龐大的人才集團,集中了當時天下第一流的文臣武將,這是任何人都無法忽視的力量,也是李世民可以對李建成構成威脅的最大資本。
所以當時李建成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他能夠當上太子,完全是因為自己是長子的原因,靠得是中國社會嫡長子繼承制這個約定俗成的規矩而已。
但李世民的存在,已經對他構成了很大的威脅,他能夠感到自己的太子之位岌岌可危,一旦李淵決定廢掉李建成的太子之位,選擇更有能力的李世民為太子,那李建成就會輸得一乾二淨,這樣的結果他不能接受,因為他知道,論能力,他也不差。雖然和弟弟世民比,似乎還是有一些差距,但是,比著李淵,自己的父皇,他覺得自己做了皇上,最起碼比父親李淵強。
既然自己的父親李淵都能當上大唐皇帝,況且幹得還不錯,那他李建成就完全沒有理由退出競爭,把目前這個太子的寶座拱手相讓。
那樣干,他也不甘心嘛!
試問,有誰會放棄自己太子的寶座,日後放棄君臨天下的機會,甘心情願做一個親王呢!
至少他李建成做不到。
所以,目前擺在李建成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個尷尬的局面,他已經意識到自己太子的位子不是一勞永逸的,隨時有被弟弟李世民顛覆的危險。
這個危險來自於兩個方面,第一,是李淵對他失去信任,主動把他的太子之位廢掉。
第二,是李世民身邊的那些文臣武將們,不甘心自己的主子被邊緣化,因為那影響他們自己的仕途,他們一定會千方百計,攛掇李世民搶班奪權,甚至會孤注一擲,發動兵變。
這些都是李建成擔心的,再說了,他的身邊也有高人,這個人就是魏徵。
以魏徵的精明,李世民和他的文臣武將們心裡到底是怎麼想的,魏徵肯定是門清的。
估計魏徵也已經考慮到,既然在人才群體方面,李建成和李世民有不可逾越的差距,那隻好在別的方面彌補一下了,交好後宮嬪妃,讓他們在李淵面前多多美言李建成,多多詆毀李世民,估計也是一個妙計。
因為魏徵看出來了,李淵這個人最喜歡漂亮女人,枕邊風這一套,他還是挺受不了的。
於是,李建成就樂得和諸多嬪妃交往,給她們送了不少金銀財寶,關照她們的家人,讓他們在李淵面前多多美言。這其中最有名的是張婕妤和尹德妃,當時,這兩個女人在李淵那裡非常得寵,有很大的影響力。
有的史書記載,說是李建成、李元吉和張婕妤、尹德妃有不正當的男女關係,弟兄倆個淫亂後宮,這樣的說法並不可信,估計是對李建成的污名化。
因為李建成根本不需要這樣做。
第一,李建成是太子,這樣搞等於是自己找死,如果智力正常,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出這樣的事情來的。
第二,李建成作為太子,身邊年輕漂亮的美女多得是,犯不著太歲頭上動土,再說了,張婕妤和尹德妃這個時候年紀都不小了,吸引力沒有那麼大,再說了,她們還是自己父親最疼愛的女人,李建成不傻,他犯不著這樣干。
但李建成不干,李元吉會不會幹呢? 這個就不好說了,因為李元吉是個無賴,他在太原的時候,就經常夜裡悄悄出城,欺男霸女,無惡不作,這樣的人,不能用正常人的思維判斷他。
按說,像李元吉這樣的糊塗蟲,為什麼出來攪局呢?他要是聰明點,袖手旁觀,根本就不參與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爭鬥,自己瀟瀟灑灑地當一輩子王爺,享不完的榮華富貴,不是挺好嘛! 幹嘛冒著那麼大的風險,出來蹚渾水呢? 一個合理的解釋就是,這個人自己雖然是傻逼一個,但是他缺乏自知之明,他以為自己牛逼得很,大哥李建成他也沒有看在眼裡,他只是在利用大哥而已,他心裡也有一個皇帝夢。
他也想賭一把,萬一成功了,他就把李建成幹掉,自己過一把皇帝癮,估計這就是李元吉心裡的小九九。
李元吉也知道,二哥李世民太精明了,自己就是投靠他,也會被他識破,兩個人根本不是一路人,看一眼就互相討厭。所以,這條路走不通。
唯一的辦法,就是千方百計獲得大哥李建成的信任,和他結盟,共同扳倒李世民,那樣,自己說不定還真有當皇帝的機會。
這也是唯一的機會。
當時,李淵政治上的糊塗,也為李建成和李元吉結盟,離間李淵和李世民的關係,創造了條件。
李淵當皇帝的時候,政令比較混亂,太子令、秦、齊王教與詔敕並行,有關部門莫知所從,下面的官員自然是誰也不敢得罪,那怎麼辦?只能以最先到的為準。
李世民平定洛陽後,以淮安王李神通有功,賞賜給他田數十頃。
張婕妤的父親親自向皇上李淵求情,李淵下手敕把那些土地賜給了他。
李神通不甘心退出那些土地,就以秦王的「教」已經答應給我了,況且時間上在先,拒絕退出。
張婕妤的父親在李神通那裡碰了一鼻子的灰,於是就找自己的女兒訴苦,張婕妤於是告訴李淵說:「皇上您把那些土地已經賜給我父親了,但是被秦王奪去給了李神通了。」
李淵於是大怒,責怪世民說:「我的手敕還不如你的教嘛!」
又過了一段時間,李淵和左僕射裴寂聊天,想到兒子世民的表現,心裡還是有氣,他說:「我這個兒子常年在外帶兵打仗,為書生所教,已經不是我過去的好兒子了。」
尹德妃的父親尹阿鼠為人非常驕橫,有一次,杜如晦騎馬路過他家的門,被尹阿鼠看到,他命令家童數人把杜如晦拽下馬,打了一頓,打折了一根手指。
尹阿鼠囂張地指著杜如晦咆哮說:「你算是什麼人?怎敢過我門而不下馬!」
但是,尹阿鼠又怕李世民到李淵那告狀,於是就讓尹德妃先在李淵那裡吹了枕邊風說:「秦王的左右欺負我父親。」
李淵於是不問青紅皂白,當面指責李世民說:「我的妃嬪家還被你的左右欺負,那老百姓怎麼辦呢!」
李世民只得把前因後果解釋一遍,但李淵終究不信。
李世民每次侍宴宮中,看諸妃嬪享受著榮華富貴,心裡就思念自己的母親早早去世,不得享受現在的榮華,於是就痛哭流涕,李淵看見了,心裡非常不痛快,埋怨李世民敗了自己的興。
諸妃嬪於是共同毀李世民說:「現在四海昇平,陛下年紀也大了,能享受一天是一天,但現在秦王每獨自哭泣,他是心裡憎惡我們這些當嬪妃的,陛下千秋萬代之後,我們這些人母子必不為秦王所容,死無葬身之地啊!」
於是又在李淵面前說:「皇太子建成仁孝,陛下把我們母子託付給他,必能保全。」
李淵頻頻點頭,心裡更加疏遠世民,而對建成、元吉卻一天天信任起來。
武德七年(624年)六月,李淵到長安以北宜君縣仁智宮避暑,命李世民、李元吉隨從,李建成留守京師。
突然,他得到密報,太子李建成暗通慶州都督楊文干,正籌集軍械謀反。
楊文干原是太子李建成的宿衛,後來擔任慶州都督,屬於李建成最信任的人之一。
因為和弟弟李世民的矛盾日益加深,李建成為了加強自己的防衛力量,於是就私自招募長安及四方驍勇二千餘人為東宮衛士,分屯左、右長林,號長林兵。
楊文干也曾經根據李建成的命令私自招募壯士送到長安。
李淵將到仁智宮避暑的命令發布後,李建成留守長安,世民和元吉隨從。
李建成曾經悄悄地安排元吉行刺世民,並說:「安危之計,決在今歲!」
又使郎將爾硃煥、校尉橋公山送給楊文干甲冑。
兩人來到豳州的時候,告發楊文干叛亂。同時,寧州人杜風舉到李淵所在的仁智宮,也進行告發。
李淵大怒,命人以其他理由召李建成往仁智宮見駕。李建成非常恐懼,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太子舍人徐師謨勸李建成起兵造反;詹事主簿趙弘智勸他向父皇謝罪,李建成思前想後,覺得自己並沒有造反的事實,估計是弟弟世民搞的陰謀詭計,於是決定親自赴仁智宮,當面向父皇請罪,把事情說清楚。
於是李建成只帶十幾個衛兵,去了仁壽宮,一見到皇上,就叩頭謝罪,幾次撞頭在地,幾乎把自己撞死在地上了。
李淵仍然是沒有消氣,當夜把他關押起來,只給以麥飯,使殿中監陳福把守著,預防他自殺。
李淵又派遣司農卿宇文穎騎馬去召楊文干覲見。
宇文穎和李元吉關係一向不錯,他到了慶州,以實情告訴了楊文干,楊文干於是決定起兵造反。
李淵聽說楊文干已經發了,於是就派遣左武衛將軍錢九隴和靈州都督楊師道征伐他。
又過了幾天,李淵覺得還不放心,於是就召見李世民,和他商議這件事怎麼辦。
李世民說:「楊文干就是一個混小子,不足為懼,他既然敢造反,錢九隴和楊師道完全可以對付他。如果他們對付不了,那就再派一員大將去。」
李淵說:「不然。這件事連著你哥哥建成,恐應之者眾。你還是親自走一趟吧,等你把這件事圓滿地處理掉,我就立你為太子。我不能學習隋文帝,自己把自己的兒子殺了,到時候我就封建成為蜀王。蜀兵沒有什麼戰鬥力,今後你哥哥如果能夠聽從你的安排,你就保全他;如果不老實聽話,不順從你,你再收拾他也很容易!」
當夜,李淵也不敢住在仁智宮了,他害怕叛軍突然來到,於是率領宿衛向南山外走了數十里,在野外宿營。周圍分兵把守。到第二天才返回仁智宮。
李世民走後,元吉與諸妃嬪紛紛為李建成求情,封德彝作為重臣,也為李建成求情,李淵的看法才轉變了,又派李建成返回京師擔任留守。
這件事最後的結局是,李淵以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不睦為名,歸罪於太子中允王珪、左衛率韋挺、天策兵曹參軍杜淹,並把他們都流放於巂州。
等於是各打五十大板,此事最終不了了之。
突厥寇代州之武周城,州兵擊破之。
七月份,楊文干攻陷寧州。
李世民大軍一到,楊文干立即眾叛親離,被部下所殺,傳首京師。李世民捉住了宇文穎,送給李淵,李淵質問他說:「我讓你去辦事,召楊文干到仁壽宮拜見我,你都幹了什麼事?為什麼泄露消息給他,讓他謀反。」
宇文穎無言以對,李淵於是下令誅殺了他。
經過這次事件後,李淵對李世民更加失去了信任,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的矛盾,更加激化,已經不可調和。
對於父皇李淵,李世民心裡也頗有怨言,他覺得父親首鼠兩端,一再食言,答應給自己太子的位子,卻沒有兌現。
失去了父皇的支持,李世民的地位岌岌可危。
為了擺平兩個兒子,李淵有一次突發奇想,準備讓李世民去洛陽,把天下一分為二,潼關以東歸李世民治理,潼關以西歸李建成治理。秦王府的部署聽說後,都歡天喜地,許多人收拾東西,準備離開長安去洛陽。
李建成和李元吉一聽,下壞了,他們知道那樣就沒辦法對付李世民了,李建成對李元吉說:「秦王在長安,也就是一個匹夫,派一個刺客就收拾了,到了洛陽,就非常難辦了。」
李元吉也頻頻點頭,於是兄弟倆一起到李淵那裡,千方百計阻止這個計劃的實施。
李淵此人耳根子特軟,自己沒有定見,於是又不了了之。
李世民的心情非常鬱悶,他的處境一天天艱險起來。
後來,李建成、李元吉多次在李淵面前誣陷李世民。李淵信以為真,想要懲罰李世民,剝奪他的兵權。
宰相陳叔達說:「秦王有大功於天下,不可廢黜。而且性格剛烈,若對他加以折辱貶斥,恐怕經受不住內心的憂傷與憤懣。一旦染上難以預料的疾病,陛下後悔都來不及了。」
李淵聽了這些,才恍然大悟。
由於李淵的優柔寡斷,一直未能妥善處理好秦王集團和太子集團的矛盾,於是激發了玄武門之變。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的早晨,秦王李世民突然發動兵變,誅殺了李建成、李元吉。
為了威懾李淵,李世民派遣尉遲恭手執兵器,進入內宮,向李淵稟告說:「太子、齊王作亂,已被秦王誅殺,我奉秦王之命前來護衛陛下。」
李淵聽聞此消息,嚇得六神無主,他不知道下一步應該怎麼辦。
當時,宰相陳叔達正在李淵身邊,於是便進言道:「建成、元吉本未參與舉義密謀,且無功於天下,又嫉妒秦王的功勳威望。秦王功蓋天下,四海歸心。陛下若立其為太子,托以國務,則國家幸甚。」
李淵這個時候才回過神來,於是立即同意,尉遲敬德奏請高祖親筆寫了道詔令,命令各部人馬一併聽從秦王處置,叛亂於是很快平息。
三天後,李淵便立李世民為皇太子。
八月初八,李淵退位。初九,李世民即皇帝位,是為唐太宗,時年二十九歲。
頡利可汗鑑於唐朝發生了宮廷政變,政權不穩,於是發兵攻打原州、靈州,包圍涼州,進而侵犯涇州,李靖帥軍在靈州與突厥展開激戰,雙方從白天打到晚上,不分勝負,突厥兵只好撤退。李靖再次保持了禦敵不敗的記錄。
到了七月份,頡利可汗親自率領十萬人馬襲擊武功,唐朝京師戒嚴。頡利可汗兵攻高陵,尉遲敬德在涇陽迎戰,擒獲俟斤烏沒啜,殺死突厥軍一千多人。
武德九年(626年)八月,李世民剛剛繼承帝位,東突厥頡利可汗認為唐太宗剛登帝位,內部矛盾尚未全部解決,統治秩序還未安定,便與突利可汗合兵二十多萬,大舉入侵唐朝。
武德九年(626年)八月二十八日,頡利可汗率軍進到渭水便橋的北岸。
頡利可汗為了確保萬無一失,便派遣手下大將執失思力前往長安覲見唐太宗,以便觀察唐朝的情況。
執失思力見到唐太宗後,自認為勝券在握,便大肆鼓吹說:「頡利可汗與突利可汗兩人率領著百萬大軍,現在已經來到。」想藉此恐嚇李世民,以顯示其軍威。
作為唐朝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李世民自然對心理戰也是非常嫻熟的,他認為在當時嚴峻的形勢下,若閉門固守,稍有示弱的表現,必然助長頡利可汗的氣焰,促使其縱兵大掠。
他於是非常嚴肅地斥責執失思力說:「我與你們的可汗當面約定講和通好,前後贈給你們的金銀布帛,多得無法計算。如今你們的可汗卻單方面背棄盟約,率領兵馬深入唐境,我可沒有對不起你們的地方!雖然你們是戎狄族人,但也是長著一顆人心的,怎麼能夠完全忘卻對你們的巨大恩惠,自誇兵強馬壯!今天我可要先將你殺死!」
執失思力頓時非常害怕,便跪下請求饒命,大臣蕭瑀和封德彝也請求按照禮節打發他回去。
李世民說:「如果我現在就放他回去,突厥認為我害怕他們,就會更加肆意侵凌。」
於是,命令將執失思力囚禁在門下省。
李世民囚禁執失思力之後,就帶領大臣高士廉、房玄齡等人騎馬徑直來到渭水邊上,同頡利可汗隔著渭水對話,責備他背棄盟約。
不一會兒,唐軍主力相繼趕到,軍隊陣容盛大,頡利可汗見執失思力去而未返,而李世民已挺身而出,非常恐慌,於是請求議和。
李世民考慮到自己剛剛登上帝位,政權尚未穩固,決定採取「將欲取之,必固與之」的策略,同意議和請求。
八月三十日,唐太宗李世民與頡利可汗在便橋會盟,宰馬歃血,並饋贈給他大量金帛,史稱渭水之盟。頡利可汗於是引兵退走。
唐太宗詔令殿中監豆盧寬、將軍趙綽護送突厥出境。
頡利可汗投桃報李,決定獻馬三千匹、羊萬頭,唐太宗沒有接受,只讓他們將所掠的中原人都放回來。
雖然李靖沒有直接參與玄武門之變,但是,他憑藉自己卓越的軍事才能和嫻熟的為人處世技巧,仍然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信任,唐太宗於是下詔調李靖回長安,先是被任命為刑部尚書,不久轉任兵部尚書。
李靖從此成為大唐重臣。
貞觀元年(627年),原臣服突厥的薛延陀、回紇、拔野古等部落均起而叛突厥,頡利可汗派突利可汗前去討伐,遭遇失敗。突利可汗只帶領少數隨從逃回。
頡利可汗一聽突利可汗損兵折將,無功而返,於是大怒,命令將他監禁起來。
突利可汗心裡感動委屈,對頡利可汗非常怨恨。
這一年,天降大雪,突厥的羊馬被凍死很多,人也沒有吃的,可謂是內外交困。
頡利可汗害怕唐軍乘危來攻,於是領兵入朔州,揚言是會獵。
有大臣對唐太宗建議說,既然突厥違背盟約,犯我邊境,我大唐就可以名正言順地討伐他們。
唐太宗說:「匹夫都不可以不講信用,何況一個國家?我既與他們有盟約,怎麼可以乘人之危呢?一定要他對我無禮後才可討伐他。」
貞觀二年(628年),突利可汗派遣使者到長安,向唐朝陳述遭到頡利可汗的攻擊,請求援助。
唐太宗召集大臣商議時說:「我與頡利可汗有盟約,又與突利可汗結拜為兄弟,兄弟有難不可不救,怎麼辦?」
吏部尚書杜如晦說:「夷狄不講信義。我雖守約,但他們常背盟。今他內亂而擊之,是他自討滅亡。」
於是詔令將軍周范駐守太原備戰,頡利可汗也擁兵窺視。
有人建議修築古長城,再調百姓充實要塞。但唐太宗認為,當時災難頻發,而頡利可汗與突利可汗不和,互相攻殺,突厥勢必要滅亡,不需要築障實塞。
突厥人粗疏少謀略,頡利可汗曾得到漢人趙德言,賞識其才能,十分信任他,趙德言漸掌國政;頡利可汗又將某些權力交給各胡人部族,卻不重用自己宗室中人。每年興師入侵唐朝邊境,其下屬不堪其苦。胡人秉性魯莽,多次言而無信,號令常變。此時又碰到災荒,徵收苛捐雜稅特別繁重,於是各部落均生二心。
貞觀三年(629),突厥屬部薛延陀自稱可汗,派使者來告唐朝。突厥此時已經是眾叛親離。
貞觀三年八月,代州都督張公瑾上書陳突厥可取之狀,言原因有六,一曰頡利親近奸佞;二曰其役使之薛延陀等諸部皆叛;三言突厥內部不和,頡利與突利互相猜忌,必不相容;其四突遭雪災,牲畜損失慘重;五言頡利引諸胡為腹心,而疏遠其族類,胡人反覆,大軍一臨,必生內變;最後是中原人在突厥者甚多,他們各自屯結,保據山險,大軍出塞,必定響應。唐太宗同意了張公瑾的意見,下令出兵。
唐軍反擊突厥、洗雪國恥的時機到了,而戰功卓著、謀略過人的李靖自然成了主帥的不二人選。
唐太宗下令以兵部尚書李靖為定襄道行軍大總管,張公瑾副之,此為中路軍,也是主力;并州都督李勣為通漠道行軍總管,丘行恭副之,此為東路軍;左武衛大將軍柴紹為金河道行軍總管,沿黃河北進,與李靖、李勣兩軍遙相呼應,此為西路軍;靈州大都督任城王李道宗為大同道行軍總管,張寶相副之,由靈州向西北挺進,此為西北路軍,防備突厥向西逃竄或者迂迴包抄唐軍的後路;檢校幽州都督衛孝傑為恆安道行軍總管,鎮守幽雲地區嚴防突厥軍隊東逃;此為東路軍;營州都督薛萬徹為暢武道行軍總管,借道東北出擊突厥後方,監視突利可汗,此為東北路軍,六路大軍眾合十餘萬,皆受李靖節度,分道出擊突厥。
貞觀四年正月,李靖率三千精銳騎兵,自馬邑進屯惡陽嶺,夜襲定襄,大破突厥。頡利可汗不意唐軍猝至,驚慌失措,竟以為唐朝此次是傾國出兵,史載「突厥頡利可汗不意靖猝至,大驚曰:『唐不傾國而來,靖何敢孤軍至此!』」
一日數驚,乃徙牙於磧口(今內蒙二連浩特市西南)。
李靖又派間諜離間其部眾,頡利心腹大將康蘇密挾隋煬帝皇后蕭氏與其孫楊政道降唐。
此次夜襲定襄,大破頡利可汗牙帳,頡利僅以身免。
捷報傳來,唐太宗大喜,下詔進封李靖為代國公,唐太宗對群臣說:「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書名竹帛。卿以三千輕騎深入虜庭,克復定襄,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足報往年渭水之恥。」
在李世民看來,此戰李靖立下了蓋世奇功,必當名垂青史,也洗雪了大唐的國恥,可謂大快人心。
定襄大捷,一是得益於李靖的軍事天才,他深諳兵法「兵貴神速」之道,夜襲敵軍大本營——定襄,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最大限度地達成了戰爭的突然性,可謂出奇制勝的典範;
其二,此次勝利也有賴於其麾下的精銳騎兵的強大戰力。李靖麾下僅有三千騎兵,但頡利可汗竟然一日數驚,誤以為唐朝是傾國出兵,可見李靖麾下唐軍戰力之強悍,進軍之神速。唐軍無論是武力上,還是從氣勢上都徹底碾壓對方。
定襄戰後,頡利向陰山撤退,在白道與李勣軍遭遇,又被李勣軍殺得大敗,只得逃竄。
經過這兩次戰鬥,頡利大懼,自知不是唐軍敵手,於是退保鐵山,遣執失思力入朝謝罪,請求舉國內附,唐太宗派唐儉和安修仁前往慰撫,並命李靖率軍接應。
李靖深知頡利此舉不過是緩兵之計,想逃往漠北,待草青馬肥之後再捲土重來,並非真心歸附。
所以,李靖與李勣商量,打算一鼓作氣,趁頡利因為唐使慰撫而放鬆警惕之機襲破之,副將張公瑾以為不妥,他說「詔書已許其降,使者在彼,奈何擊之!」。
他一方面擔心使者唐儉等人的安全,另一方面覺得這樣做不太厚道,有違道義。
但李靖以為戰機稍縱即逝,如唐儉這樣的使者根本就無足輕重,當年韓信破齊,就是及時抓住了戰機。(此兵機也,機不可失,韓信所以破齊也。如唐儉輩何足惜哉!)
於是李靖挑選一萬精騎,攜帶二十日口糧,自白道連夜進軍,李世勣繼之。行進至陰山,遇突厥千餘帳,俘獲以隨軍。
果不其然,頡利見到唐儉一行,大喜過望,放鬆了警惕。
李靖令匡道府折衝都尉蘇定方率兩百精騎為先鋒,借大霧掩護逼近突厥牙帳。
也就是此戰,讓另一個天才人物走入了公眾的視野,這個人就是蘇定方。
這完全要歸功於李靖的慧眼識人,他明白蘇定方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將才,於是就給了他一個大放異彩的機會。
只有天才才能發現另一個天才。
在唐朝,蘇定方是一個不得不說的人物,因為論軍事才華,他是僅次於李靖的傑出軍事家。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雖然將星閃爍,為數眾多,但是他和李靖絕對屬於最耀眼的那幾顆。
蘇定方(592年-667年),名烈,字定方,冀州武邑縣(今河北武邑縣)人,後來遷居到始平縣(今陝西咸陽興平市)。
隋煬帝大業末年,蘇定方的父親蘇邕率領鄉兵數千人,為州郡討伐賊寇。
蘇定方驍勇多力,膽氣超群。他十五歲時就跟隨父親征戰,多次率先衝鋒陷陣。
蘇邕死後,信都郡(冀州)郡守令蘇定方接替父親統領部眾。他在郡南大破清河叛軍首領張金稱,將其斬殺。接著又在郡西打敗了邯鄲叛軍首領楊公卿,追擊逃兵二十多里,斬俘頗多。從此,叛軍們不敢靠近州縣邊境,鄉里都倚靠蘇定方保護。
此後在席捲全國的隋末農民起義中,蘇定方投奔河北義軍領袖竇建德帳下。
竇建德的大將高雅賢頗為喜愛蘇定方,收其為養子。武德四年(621年),竇建德敗亡後,蘇定方又隨高雅賢投奔竇建德舊將劉黑闥,參與攻城略地,多次立下戰功。次年,高雅賢在洺水之戰中陣亡。
武德六年(623年),劉黑闥兵敗被殺,蘇定方於是歸隱故鄉,不為唐朝效力。
唐太宗貞觀(627年-649年)初年,蘇定方被朝廷啟用,任匡道府折衝都尉。在李靖帳下效力,深得李靖信任,是李靖的學生之一。
李靖此人,在自己的軍事生涯中,一直精心栽培學生,為大唐培養傑出的軍事人才,蘇定方、李勣、侯君集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蘇定方就是因為李靖的發現,才有了展示自己的軍事天才的機會。
由於大霧的掩護,蘇定方的先鋒軍逼近到距離突厥牙帳僅七里處才被發覺,而此時李靖親率的主力距牙帳也只有十五里了。
對於突厥人來說,一切都來不及了。他們也搞不清唐軍到底來了多少人,軍心崩潰,根本無力招架。
蘇定方立即帶領手下兩百騎兵勇猛衝殺,斬殺突厥數百人,李靖引大軍隨後趕到,頡利可汗自知不敵,連忙狼狽逃竄,其部眾四處奔逃,唐軍此戰斬首萬餘級,俘男女十餘萬,獲雜畜數十萬,獲得了空前大捷。
頡利帶著萬餘騎兵突圍而走,欲度過磧口逃往漠北,結果一頭撞入唐軍的埋伏圈,大將李勣早已率軍在此等候多時了。
不得不佩服李靖的妙算和李勣的執行力,兩個名將精心配合,終於把一場大戰完美收官。
突厥人早已經是魂飛魄散,這個時候又見唐朝大軍擺開了陣勢,知道大勢已去,反抗到底也只是白白送死,於是頡利的部下紛紛向唐軍投降,李勣俘虜五萬餘口而還,頡利只好帶著幾個隨從向西逃竄,往依建牙於靈州西北的蘇尼失(頡利之侄),欲投吐谷渾。
大同道行軍總管李道宗引軍逼之,迫蘇尼失交出頡利,頡利見勢不妙,連夜逃走,蘇尼失追執之,不久,李道宗副將張寶相率軍襲擊蘇尼失營地,生擒頡利,蘇尼失也率眾投降唐朝。
至此,東突厥汗國徹底滅亡,南起陰山,北至大漠,皆被納入唐朝版圖。
唐滅東突厥,洗雪了國恥,徹底解決了北境邊患,大大提高了唐朝的國際地位和威望,使唐帝國成為亞洲霸主,為唐太宗李世民贏得「天可汗」的稱號。
捷報傳到長安,太宗大悅,謂侍臣曰:「朕聞主憂臣辱,主辱臣死。往者國家草創,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稱臣於突厥,朕未嘗不痛心疾首,志滅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今者暫動偏師,無往不捷,單于款塞,恥其雪乎!」於是大赦天下,在宮廷里大擺酒宴五日。
太上皇李淵聞之,亦喜不自勝,嘆曰:「漢高祖困白登,不能報;今我子能滅突厥,吾託付得人,復何憂哉!」
李淵於是召李世民和貴臣十餘人及諸王、妃、公主置酒凌煙閣,喝到盡興的時候,李淵親自彈起了琵琶,李世民隨著音樂伴舞,眾公卿一再舉杯為李淵祝壽,大家歡樂了一整夜,到天明才盡興而且。
不久,頡利可汗被送到長安,四月五日,李世民在順天樓召見頡利,聲色俱厲地指責他說:「汝藉父兄之業,縱淫虐以取亡,罪一也;數與我盟而背之,二也;恃強好戰,暴骨如莽,三也;蹂我稼穡,掠我子女,四也;我宥汝罪,存汝社稷,而遷延不來,五也。然自便橋以來,不復大入為寇,以是得不死耳。」
頡利哭謝而退。
李靖建立了蓋世奇功,自然也引起了別人的嫉妒,不久,唐御史大夫蕭瑀向李世民上書,彈劾李靖帶領大軍襲破頡利牙帳的時候,治軍不嚴,導致士兵大肆搶掠突厥的金銀財寶,要求把李靖交給有關部門處理。
李世民見到奏章,決定對李靖赦免,不允許有關部門彈劾李靖。
但是,李世民在李靖單獨拜見的時候,對李靖進行了狠狠的批評,大加責備。
李靖對此早已經心知肚明,自己立了大功,必然會引起同僚的嫉妒,也會引起君主的防範,自古以來,大將立功在外,功高震主,必然會遭受打壓,李世民作為一代英主,雖然不至於像隋文帝和隋煬帝那樣,嫉賢妒能,但是作為臣子,韜光養晦還是最好的生存之道。
李靖只是不停地跪下磕頭,說自己有罪,請求陛下治罪。
李世民也是想藉機觀察一下李靖的態度,是不是容易驕傲自滿,看李靖這個樣子,他自然就放心了,過了一會兒,李世民說:「隋史萬歲破達頭可汗,有功不賞,以罪致戮。朕則不然,錄公之功,赦公之罪。」
於是加靖左光祿大夫,賜絹千匹,食邑加至五百戶。
不久,李世民又召見李靖說:「前有人讒公,今朕意已寤,公勿以為懷。」
復賜絹二千匹,遷尚書右僕射。
李靖正式成為唐朝宰相,時年六十歲。
看到詔書的一剎那,李靖忽然想起多年前的一件事。
那還是隋煬帝的時候,有一次出差路過華山,因為鬱郁不得志,心情非常不好,於是他就順便到華山廟裡拜神。祈求諸位神仙給自己一個啟示,當時他聲色俱厲,旁若無人,大聲地說:「諸位神仙,請你們給我李靖一個明示,我李靖此生到底能做到什麼官職?難道就這樣一輩子屈居下流,被一幫屑小之輩呼來喝去,永無出頭之日嘛?!」
由於李靖的聲音很大,表情非常誇張,旁邊看到的人都以為他是個神經病患者,在這裡胡言亂語。
李靖佇立良久,得不到神仙的任何指示,只好悻悻而去。
沒想到剛出廟門百餘步,就聽到背後有人喊:「李僕射好去!」
他回頭時卻又不見人影,心中甚是怪異。
沒想到六十歲,真的當上了僕射。
當上宰相的李靖並沒有忘乎所以,他知道自己出將入相,已經是人臣之極。位高權重,樹大招風,已經成了許多同僚心中嫉妒的對象,也是人君防範的對象,這個時候如果不懂得韜光養晦,貪戀權勢,很可能重蹈歷史上那些功臣兔死狗烹的命運,於是他更加謹小慎微,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在朝堂之上,很少說話,看著好似一個啞巴。
貞觀八年(634年)正月,唐太宗李世民向分派大臣擔任全國諸道黜陟大使,不知道誰合適。
李靖在朝堂之上向唐太宗推薦魏徵。
李世民說:「征箴規朕失,不可一日離左右。」
於是對李靖說:「要麼靖兄你就帶頭走一趟?」
李靖看李世民既然這樣說了,只好答應說:「沒問題。」
也是李世民就命令李勣和蕭瑀等十三個重臣分行天下,李世民特意安排說:「諸位愛卿,你們這一趟一定要不虛此行,到了地方上,要查明地方官的優劣,老百姓的疾苦,對待年齡大的人要禮遇,對待貧困的老百姓要救濟,對待地方上遺漏的人才要大力推薦,你們的所到之處,就像我親自到過看過一樣。」
大家說:「一定不辱使命,讓陛下放心。」
李靖在外出差了兩個多月,回京後向唐太宗做了詳細的匯報。唐太宗對他的工作非常滿意,對他進行了慰勞。
七月份,李靖的腳出了毛病,走路受到了影響,於是向唐太宗上書,請求辭去宰相的職務,申請退休。
唐太宗同意他辭去宰相的職務,但是,仍然讓他擔任特進的職務,各種待遇和擔任宰相時一個樣,每三兩日至門下、中書平章政事。
吐谷渾,亦稱吐渾,中國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國名。本為遼東鮮卑慕容部的一支,藏族人民稱之為阿柴。是西晉至唐朝時期位於祁連山脈和黃河上游谷地的一個古代國家。
唐太宗剛剛登基的時候,吐谷渾可汗伏允曾經遣使入貢,但使者還沒有回去,他就迫不及待地到唐朝的鄯州大肆擄掠,李世民派遣使者去責備他,並且徵召伏允入朝,他稱疾不至,仍為其子尊王求婚。
唐太宗為了感化他,仍然答應了這件事,但是命令其子親自到長安迎親,尊王又不至,於是唐朝和他們絕婚。
伏允氣不過,於是就又派遣大軍擄掠蘭、廓二州。
唐朝的使者趙德楷被扣留,唐太宗派遣使者去了十次,但都無功而返。唐太宗還不死心,又親自召見他們的使者,告訴他們不要和大唐為敵,到時候大唐一旦失去了耐心,發兵征討,那個時候再後悔也來不及了。到時候身死國滅,又何必呢?
使者回去後,告訴伏允,但他終究覺得唐朝和自己路途遙遠,唐軍不會到底這麼遠的地方,所以沒有悔改的意思。
唐太宗忍無可忍,當年六月,派遣左驍衛大將軍段志玄為西海道行軍總管,左驍衛將軍樊興為赤水道行軍總管,將邊兵及契苾、党項之眾進攻吐谷渾。
段志玄率領的唐朝大軍很快就擊破吐谷渾,唐軍追擊八百餘里,到距離青海湖三十餘里時,吐谷渾驅趕著牧馬逃走了。
唐太宗詔令段志玄追擊到青海海奪取吐谷渾的牧馬,段志玄停留不前,被唐太宗罷免其官職。
貞觀八年十一月,吐谷渾再次侵犯涼州,唐太宗李世民覺得徹底解決吐谷渾的問題,於是決定派大軍征伐。
但對於唐軍的主帥,到底應該選擇誰,他心裡還是特別鍾意李靖,以為非李靖莫屬,因為只有李靖打仗才讓他放心。換了別人,大軍出征之日,他就不能睡覺了,那個滋味,誰受得了呢!
但此時李靖以足疾在家修養好幾個月了,已經是半退休的狀態,況且李靖此年是六十四歲的年齡,在那個時候,已經是白髮蒼蒼的一個老人了,身體不好,年齡也偏大,這個時候,讓李靖出征,李世民有些不好開口。
他只好對身邊的房玄齡說:「靖能復起為帥乎?」
房玄齡知道李世民心中念念不忘的就是李靖,於是自己悄悄地找到李靖,告訴他李世民的心思。
李靖一聽,心裡是壯懷激烈,自己雖然是高齡,身體還有病,但是,皇上怎麼高看自己,作為臣子,怎麼不為君分憂?!作為大將,馬革裹屍,戰死疆場,本來就是軍人的榮耀,於是他慷慨地對自己妻子初塵說:「我明天就去上朝,親自向皇上請命,不滅吐谷渾,絕不回長安。」
初塵擔心他的身體,於是就勸說他:「老爺,你已經是年過花甲的老人了,不能不服老,這大唐名將如雲,你不去,皇上難道不會派李勣去?李勣比你年輕二十三歲,他們去才合適!」
李靖說:「李勣跟著我學兵法,還沒有完全領會兵法的妙處,雖不會大敗,但也不能大勝,還欠幾分火候啊,再磨鍊幾年就好了。最關鍵的是,他們誰去,皇上都不放心,只有我去,皇上才能睡得著。」
於是,第二天,李靖就去拜見李世民。
李世民一見大喜,對他說:「靖兄,你的身體還好嗎?」
李靖說:「皇上,我雖然年齡大了,但是這一次滅亡吐谷渾,還是沒有問題的(吾雖老,尚堪一行)。」
唐太宗大喜,十二月,下詔命特進李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節度諸軍;兵部尚書侯君集為積石道行軍總管,任城王李道宗為鄯州道行軍總管,仍為靖副;涼州都督李大亮為且沫道行軍總管,岷州都督李道彥為赤水道行軍總管,利州刺史高甑生為鹽澤道行軍總管,和歸唐的東突厥及契苾何力等軍一起討伐吐谷渾。
吐谷渾聞唐軍將至,退走嶂山(今甘肅舊寧夏府),李道宗率偏師急行軍十日,在庫山(今青海湖東南)追上吐谷渾部。吐谷渾部憑險殊死作戰,李道宗派千餘騎逾山襲其後,吐谷渾腹背受敵,大敗而逃。伏允可汗燒盡野草,輕兵逃入沙磧,距唐軍兩千餘里。
此時唐軍集結於伏俟城(今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石乃亥鄉鐵卡加村西南),李靖召集諸將商討對策。
眾將皆以為戰馬廋弱且無草,不可深入,唯有侯君集與李道宗二將主張進軍,二人以為吐谷渾經此大敗,元氣大傷,已呈土崩瓦解之勢,應當窮追猛打,不可予敵有喘息之機;若此時不乘勝追擊,等敵軍遠遁,據險死守之時,就很難再消滅他們了。
李靖聽從了二人的意見,下令兵分兩路追擊吐谷渾。李靖統李大亮、薛萬徹、薛萬均等將由北道進軍,切斷對方撤回祁連山的退路;李道宗、侯君集二人由南道進軍。
李靖命令薛萬徹與諸將各率百餘騎先行,突然遭遇數千騎吐谷渾軍。薛萬徹單騎殺入敵軍,無人敢擋。回來對諸將說:「賊易與耳!」
說罷又策馬再戰,唐軍緊隨其後,斬首數千級,「人馬流血,勇冠三軍」。
唐軍進至赤水源(今青海興海東南),薛萬均、薛萬徹率輕騎先行,被吐谷渾軍圍困,二人的戰馬都被殺死,負槍傷步戰,唐軍戰死十之六七。就在此時,唐將契苾何力率數百騎兵趕到,奮力死戰,救出了薛萬均和薛萬徹。
此戰,唐軍共俘斬名王數十人,獲其雜畜二十萬計。唐軍經積石山(今青海阿尼瑪卿山)、河源(黃河源)迫至且末(今屬新疆),大敗吐谷渾軍。
而李道宗、侯君集之南路軍經過長途艱苦行軍,穿越兩千餘里無人區,終于于五月在烏海(今青海苦海)追上伏允,大破之,俘獲其名王。
與此同時,李大亮、執失思力、薛萬徹等部連戰皆捷。之後,李靖率北路軍經積石山河源,向吐谷渾腹地大縱深穿插,窮其西境,直抵且末。
烏海戰後,伏允已成驚弓之鳥,逃往突倫川,意圖投奔西域于闐。於是,契苾何力選精騎千餘,薛萬均引軍繼進,直趣突倫川,磧中乏水,唐軍將士刺馬血飲之,終於在突倫川大破伏允牙帳,斬首數千級,獲雜畜二十餘萬,俘獲伏允妻子,伏允本人僅以身免。十餘日後,伏允眾叛親離,為左右所殺。
李道宗、侯君集之南路軍經星宿川,逾柏海,至大非川與李靖軍會師。伏允既死,國人立其嫡子大寧王慕容順為可汗。
於是,李靖上奏吐谷渾平定。唐太宗得報,下詔復吐谷渾國,以慕容順為西平郡王,又慮其未能服眾,仍命李大亮將精兵數千為其聲援。至此,唐軍平定吐谷渾,扶持了親唐政權。
平定吐谷渾後,李靖率領大軍回到長安,年過花甲,又立此大功,李靖覺得,自己這一輩子已經對得起大唐對自己的封賞了。
沒成想,他人剛剛回到長安,屁股還沒有坐熱乎,卻被人舉報謀反。這個人就是高甑生。
高甑生原來是秦王府的裨將。其人作戰勇猛,曾與尉遲敬德一起,在洛陽城外生擒王琬,為李世民奪取了隋煬帝的千里馬,後來成為李世民的坐騎。
高甑生後因功被封為利州刺史。貞觀九年,任鹽澤道行軍總管,隨李靖討伐吐谷渾。他率部首先進入青海,攻破了當地的羌族部落。後來由於違反了李靖的節度,受到李靖的懲罰,於是他就對李靖心懷怨恨,聯合廣州都督府長史唐奉義誣告李靖謀反。
李世民很快就派人查明了原因,高甑生以誣告罪被流放。
李靖回到家裡,頗有些心灰意冷,兩次都是立有大功的時候被同僚盯上,前一次是被彈劾,這一次是被人誣告謀反。
李靖認真反思了一下,背後似乎有一雙看不見的手在操縱著這一切,背後的主謀似乎是唐太宗,又似乎不是。
蕭瑀和高甑生都是李世民欣賞的人,他們的有恃無恐,是不是得到了李世民的默許或者授意,想到這裡,李靖感到不寒而慄。
自古名將功高震主,都有不測之禍,李世民雖然是一代英主,但是,誰又能擔保他沒有猜忌之心呢?!
所以,今後還是小心為好,韓信、彭越的下場,就是明鑑。
於是李靖稱病在家休養,杜絕賓客,閉門不出。
唐太宗一看就明白了,心裡暗自佩服,李靖真是個聰明人。他這個皇帝完全可以放心了。
貞觀十一年,李世民下詔封李靖為衛國公,算是對於李靖的正式褒獎。
貞觀十四年(640年),李靖的妻子張初塵去世,唐太宗詔令墳塋規格依照漢代衛青、霍去病的舊例,把墳墓修築成突厥境內的鐵山、吐谷渾境內的積石山的形狀,以此表彰李靖特殊的戰績。
貞觀十七年,唐太宗想起功臣們對大唐的貢獻,於是讓閻立本為長孫無忌等二十四人一起繪圖凌煙閣,李靖名列第八。
李靖晚年,雖然不參與朝政了,但是李世民時常會想起他,單獨召見和他聊天。李世民喜歡讀書,最喜歡和李靖談論戰爭,總結自己多年的經驗教訓。
李靖對軍事理論有獨到的研究,總是能說得頭頭是道,讓唐太宗李世民茅塞頓開,有一次李世民說:「老哥哥啊,我曾經和李勣談論戰爭,他解釋不清楚,和你聊天,立馬豁然開朗。道家忌三世為將者,(兵法)不可妄傳也,不可不傳也。你要仔細考慮清楚啊!我看你今後就好好教一教李勣和侯君集吧,也為我大唐多培養幾個名將。」
李靖隨後把自己的兵書都傳給了李勣。
侯君集很早就追隨李世民,是秦王府舊臣,太宗心腹,李世民對他寄以厚望,特命李靖教授其兵法。
李靖沒辦法,只好收下侯君集這個學生。
侯君集經李靖指點,兵法上的造詣突飛猛進,但仍不滿足,覺得李靖有所隱藏,不肯盡授,竟向太宗誣告李靖謀反。
太宗於是就召見李靖,問他為什麼這樣做。
李靖一聽,毫不猶豫地回答說:「皇上,我看這是侯君集自己想要謀反,如今中原無事,我教授給君集的兵法,足以制服四夷,但此人仍不滿足,想要學盡我的兵法謀略,此人不是為了謀反又是為了什麼?」
李世民哈哈一笑說:「老哥哥,我看你有些言重了吧,我對君集不薄,他為什麼要謀反呢?」
此時,侯君集尚未有任何反跡,唐太宗似不相信。
但李靖憑著自己敏銳的洞察力,已經基本上確定侯君集這個人有不臣之心。
因為此前還有一次,散朝後大家回尚書省,侯君集騎馬越過省門數步尚未發覺。
李靖見到這種情況,便對身邊的隨從說:「侯君集意不在人,必將謀反。」
無獨有偶,江夏王李道宗也看出侯君集有謀反之心。
侯君集擊破高昌返回後,因為軍紀不嚴,受到彈劾,於是心中頗為怨恨不滿。
李道宗對唐太宗說:「君集智小而言大,必為禍首。」
唐太宗問李道宗說:「你憑為什麼說他必會謀反呢?」
李道宗回答說:「見其忌嫉而矜其功勳,恥其位在房玄齡與李靖之下,官為尚書,而常懷鬱鬱不平之氣。」
唐太宗說:「君集確實有功,也有才幹,我怎會吝惜爵位呢?只是還未輪到他。你不應該隨意猜測,讓人猜疑自危。」
貞觀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擔心自己被廢,得知侯君集常有怨恨,而侯君集的女婿賀蘭楚石又在東宮任職,於是多次派他引侯君集入東宮商議對策。
侯君集覺得李承乾無能,想利用他,於是勸李承乾謀反。侯君集與李承乾謀劃好之後,擔心計劃泄漏,心中不安,常常晚上睡不著覺。
他妻子感到非常奇怪,於是就對侯君集說:「你是國家大臣,每天晚上這樣,一定是有什麼事。如果你做了什麼對不起國家的事,應該自己到皇上面前去請罪,這樣才能保全自己。」
但侯君集沒有聽妻子的話。
此後李承乾謀反的事情被人告發,太子之位被廢,賀蘭楚石又將侯君集與李承乾一起謀劃的事告訴了李世民。
李世民覺得侯君集有安定國家的大功,不想治侯君集的死罪,但群臣進諫說侯君集的罪天地難容。
李世民非常難過,將侯君集處死,臨死前侯君集請求赦免自己的妻子和兒子,好為自己守喪。李世民同意後將其妻子兒子遷至嶺南。
這件事牽連甚廣,李靖的兒子李德謇當時在朝中是從四品下的官員,職務是將作少監。
李德謇因與承乾關係較好,所以受到牽連,被流放嶺南。後以李靖的緣故,唐太宗格外開恩,允許他徙至吳郡。
李靖此人有深刻的洞察力,知人善任,並且對於朝中大臣的人品和才華,有自己獨到的判斷。
有一次唐太宗問他說:「老哥哥,你我年齡一天天大了,總有老去的那一天,國家大事,總是要託付給適合的人才行啊!今後我萬一身體不行了,想要安排李勣和長孫無忌兩個人共掌國政,輔佐太子,你看這樣的安排合適不合適?」
李靖說:「李勣這個人,是個忠義之臣,你任命他完全沒有問題。長孫無忌這個人有佐命大功,又是陛下的大舅哥,長期擔任宰相,但這個人外表看起來折節下士,其實內心裡嫉賢妒能,所以尉遲敬德多次公開指責他,最後氣不過只好引退,閉門不出。侯君集也恨他忘記舊情因此謀反,這都是長孫無忌這個人種下的惡果。陛下你問我,我只好實話實話,不好隱瞞。」
唐太宗聽後不以為然,照樣對長孫無忌非常信任,多年以後,長孫無忌又得罪了武則天,等到武則天完全把控了朝政,對長孫無忌進行了清算,這個時候大家才明白,還是李靖看得遠。
唐太宗晚年,身體越來越不好,想安排後事,於是又一次召見李靖說:「老哥哥,你經常說李勣懂兵法,日後這個人值得託付嗎?現在這個人只有我可以控制他,日後太子登基,怎麼能夠駕馭他呢?」
李靖回到說:「我為陛下獻一計,到時候就把李勣提前罷黜掉,讓太子登基之後再啟用他,他一定會感恩圖報,這樣做合情合理。」
唐太宗說:「很好!我沒有疑慮了。」
李靖在自己的軍事生涯中,還非常重視使用番將,對他們精心培養。這些人都成為一代名將。
唐太宗有一次問李靖:「近契丹、奚皆內屬,置松漠、饒樂二都督,統於安北都護。朕用薛萬徹,如何?」
靖曰:「萬徹不如阿史那社爾及執失思力、契必何力,此皆番臣之知兵者也。臣嘗與之言松漠、饒樂山川道路,番情逆順,遠至於西域部落十數種,歷歷可信。臣教之以陣法,無不點頭服義。望陛下任之勿疑,若萬徹,則勇而無謀,難以獨任。」
公元644年(貞觀十八年),李世民準備親自征伐高麗,他召見李靖說:「高麗數侵新羅,朕遣使諭,不奉詔,將討之,如何?」
靖曰:「探知蓋蘇文自恃知兵,謂中國無能討,故違命。臣請師三萬擒之。」
太宗曰:「兵少地遙,何術臨之?」
靖曰:「臣以正兵。」
太宗曰:「平突厥時用正兵,今言正兵,何也?」
靖曰:「諸葛亮七擒孟獲,無他道,正兵而已矣。」
在李靖的眼裡,只需要三萬精兵,就可以解決高麗的問題,擒獲他們的國王。
這就是李靖的能量。
唐太宗最後還是決定御駕親征,他想讓李靖跟隨自己一起去,但是,李靖重病在身,不能起床了。
唐太宗第二天親自登門,到李靖的病床前,拉著李靖的手和李靖告別。
李靖說:「老臣宜從,但犬馬之疾,日月增甚,恐死於道路,仰累陛下。」
唐太宗撫其背曰:「勉之,昔司馬仲達非不老病,竟能自強,立勛魏室。」
李世民話裡有話,讓李靖聽了自然是不寒而慄。
因為三國時候的司馬懿,是有不顧年老體衰,仍然多次立功疆場的一面,但是,他還有故意裝病,欺騙大將軍曹爽的另一面。
公元249年,魏帝曹芳離開洛陽去祭掃魏明帝的墳墓高平陵時,大將軍曹爽跟隨,司馬懿乘機發動兵變,最終誅殺曹爽。
李世民言外之意,對李靖託病不跟隨自己出征,非常不滿意,說李靖比不上三國時的司馬懿,不能立功疆場。也有對李靖的藉機敲打,你李靖是不是裝病,也想趁機造反?
李靖看唐太宗把話已經說到這個份上了,只好叩頭說:「老臣請舉病行矣。」
到了相州(今河南安陽),李靖病情加重,不能走了,只好停下來養病。
唐太宗看事已至此,只好留下李靖,帶領大軍繼續東行。
唐太宗東征高句麗,李靖雖然未能成行,但他對遼東戰局非常關心,經常閱讀朝廷的戰報,做出了自己獨立的判斷。
唐太宗親征高句麗,不利而還,班師後詢問李靖唐軍失利的原因。
李靖指出,唐軍失利,原因在於頓兵于堅城之下,曠日持久,若從江夏王李道宗之謀,避實擊虛,出奇兵越險直搗平壤,可收出奇制勝之效。
《隋唐嘉話》記載:駐蹕之役,高麗與靺羯合軍,方四十里,太宗望之有懼色。
江夏王進曰:「高麗傾國以抗王師,平壤之守必弱,假臣精卒五千,覆其本根,則數十萬之眾,可不戰而降。」
帝不應。既合戰,為賊所乘,殆將不振,還謂衛公曰:「吾以天下之眾,困於蕞爾之夷,何也?」靖曰:「此道宗所解。」
時江夏王在側,帝顧之,道宗具陳前言,帝悵然曰:「時匆遽不憶也。」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李靖病情惡化,唐太宗親臨病榻慰問。
他見李靖病危,涕淚俱下,十分難過地對李靖說:「公乃朕生平故人,對國家有功勞。如今病到這種地步,為公感到擔憂。」
這年四月二十三日(7月2日),李靖溘然長逝,大唐第一戰神結束了自己傳奇的一生,享年七十九歲。
唐太宗下詔贈司徒、并州都督,給班劍、羽葆、鼓吹,陪葬昭陵。諡曰景武。墳墓如同衛青、霍去病故事,築墳形如同突厥內燕然山、吐谷渾內積石二山形狀,「以旌殊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