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覺小傳
2024-10-04 07:37:15
作者: 王海闊、夏祖生編
王離離
一
1921年8月14日,王覺(原名:王大勣)出生在重慶巴縣一個富裕的家庭里。其父王岳生(字正鍾)曾追隨孫中山先生加入同盟會參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後,王岳生走上仕途。先後擔任四川軍政府統計局書記官;四川造幣廠廠長;全省警務處處長兼省會警察廳廳長(1923年);四川省財政廳廳長等眾多重要職務。國民革命後棄官從商,致力於社會事業。1928年初創《民治日報》,繼而成立重慶電療醫院。在實業界又先後任過鹽業公會主席、川鹽銀行董事(1936年)等職。1937年,與重慶社會名流、實業家劉子如、胡汝航,共同出資創辦「三才」「三多」兩家磚瓦廠,專聘技師精製中西各式磚瓦,這是當時四川和重慶最早開辦的機制磚瓦廠。同年為慈善事業重慶私立孤兒院(任董事會副主席)捐資,據史料記載,在渣滓洞犧牲的革命烈士江竹筠和重慶市原副市長余躍澤,就是在該孤兒院受啟蒙教育而成長起來的。
父親在鄉下擁有田地,城裡置有房產,家裡有用人、小轎車、網球場,王覺的生活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父親王岳生是讀書人,知書達禮為人謙和,他做官還鄉時極不願在鄉鄰面前顯擺,總是離王家大院老遠就要下轎,徒步田坎進家。由於父親的進步思想,辛亥革命的幹將熊克武、但懋辛、劉伯承都是王家的常客。可以說,王覺在很小的時候便受到革命思想的薰陶,以至後來他從重慶巴人中心校畢業,進入巴縣中學念初中就開始接受共產党進步思潮影響,並熟讀了《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等各種革命書籍。1936年暑假,王覺參加中共外圍組織「重慶救國會」,並加入學校秘密團體「學聯」開展的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6月,川東地下黨利用學校作先導,在重慶一些學校發展黨員,王覺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從而,他成為一名中共在國民黨統治區工作的地下戰士。1939年秋,經中共巴縣工作委員會批准成立巴縣中學黨支部,王覺時任支部書記。
20世紀40年代初期,王覺就職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創辦的育才學校(位於合川草街),在該校文學組任教。之後相繼在巴蜀中學、鄒容中學做過國文教師。在巴蜀中學任教時,著名表演藝術家王曉棠曾是他的學生。在學校教書期間他用進步思想影響學生,使許多進步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王覺遺文中述:「1947年秋,《新華日報》等黨在重慶的公開單位擬返延安,形勢緊張,根據地下黨上級組織指示,我離開『文協』(即中華全國文藝界協會重慶分會)到鄒容中學任教。當時我的組織關係在重慶地下黨職教區。鄒容中學是國民黨四川元老辦的一所學校,既不進步也不反動,政治空氣比較平靜。我擔任高中二年級語文課教學,學生年齡較大,大都不過問政治時局。我在鄒容中學教書本屬隱蔽,無意在校內開展工作,但通過講授不免宣傳一些進步思想,一般反映不強,只兩三位同學似有所悟,課餘來接近我,流露不滿現實的情緒,鄭禎榮即是其中一位。經過多次與鄭交談,看出鄭有進步要求,我便與他談論時局,介紹他讀進步書籍,對他進行培養。寒假期間上級組織對我的工作有了新的決定,叫我辭去鄒容教職,經上級同意於春季開學時請病假,介紹郭祚發同志(又名郭雲剛,見我在『文協』時發展並由我聯繫的黨員)到鄒容中學代課。」
1944年,王覺賣掉父親遺留的田產,出資在重慶臨江門一小巷內創辦新地出版社,積極地為進步文藝事業作貢獻。其間,為沙汀出版了書
籍《還鄉記》。1946年,協助何其芳編輯《抗戰文藝》《七月》《希望》《萌芽聯合特刊》等文學刊物,因此與何其芳先生結下深厚友情。「文化大革命」後,王覺常去北京開會,每次他都會專程去看望何其芳。在學校任教期間,王覺還兼職全國文協重慶分會的工作,撰寫發表過許多文學評論,如《〈財主底兒女們〉——第一部讀後感》《談〈馬凡陀的山歌〉》《讀豐饒的原野》《承繼偉大的文學遺產——寫在魯迅先生逝世十一周年》《文藝節斷想》等文章。
1948年4月,由於川東地下黨組織遭受叛徒破壞,王覺奉命撤離重慶赴華北解放區,與川東、川西地下黨的同志在天津匯集,參加第四野戰軍南下幹部的入城學習,時任天津軍管會文藝處秘書。之後,「在中南局組織部錢瑛部長的帶領下,隨四野乘一列悶罐車南下去武漢。火車上,王覺熱心為大家服務,打開水、買食物,照顧一些體弱的女同志,受到眾人的稱讚」。(黃友凡回憶中述)
王覺遺文自述:「1948年4月川東地下黨組織遭受大破壞,5月初與李思源同志離渝赴華北解放區,後參加天津接管工作,與由上海局派往香港的馬識途、鄧照明等四川地下黨同志接上頭,一同南下參加武漢接管,由華中局組織部專辦王英同志(原上海局負責人之一)決定於1949年8月赴南京參加西南服務團。」「隨四川地下黨馬識途、蕭澤寬、鄧照明等二三十人由總團決定編入總團政策研究室,在行軍途中整理四川、重慶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資料。研究室主任蕭澤寬。」
1949年,王覺去武漢中南軍政委員會的文管會學習接管經驗,時任軍管會文藝處組長。「他負責電影審查,一天要跑好幾家電影院,因為他在天津也做過電影審查工作,因此對政治反動、淫穢黃色的影片嚴格把關,很有經驗。那時,王覺與川東地下黨同志黃友凡(後任重慶市委宣傳部部長)常在一起暢談理想、展望未來,他們一致認為:為革命,犧牲了那麼多的好同志,作為倖存者,將來一定要為黨努力工作。」(黃友凡回憶中述)後來,王覺和李思源(後任重慶市計委副主任)又奉錢瑛大姐的秘令,專程入川,傳達黨中央關於四川地下黨如何迎接解放的指示。
再一次深入敵占區,這是一項既艱巨又危險的任務,然而,王覺同李思源不顧個人安危,機智勇敢,喬裝打扮與國民黨特務周旋,為革命以身犯險。
1949年 8月,王覺奉命到了南京,在二野參加學習準備進軍西南。在南京期間,當時二野的鄧小平接見了川東、川西的地下黨黨員,大家備受鼓舞。緊接著,王覺隨部隊急行軍經武漢、長沙到達常德待命。在常德期間,組織上安排大家收集有關重慶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資料,為重慶解放的接管工作做準備,因王覺對重慶情況熟悉,便積極工作為上級提供了許多重要資料。隨後,他與西南服務團戰友們乘坐一輛大型軍車,途經湘西山區進入川東酉、秀、黔、彭,於 12月 4日抵達剛解放的重慶。到達重慶後,王覺作為軍管會第一批軍代表,順利接管了重慶文教系統。
二
新中國成立初期,王覺在重慶市委宣傳部文藝處任處長。「重慶第一屆文代會的工作報告,便是由他執筆、起草並修改完成。文藝界的各項政治思想運動,以及各項文學藝術活動,他都要參與領導。」(溫田豐回憶中述)這期間,王覺經常到基層扶植區縣文化,組織文化幹部開展群眾文藝創作。同時他還親自審查戲劇作者創作的川劇、歌劇、話劇劇本,並尤為關注重慶地方劇種川戲藝術發展。1961年,時任重慶市委書記的任白戈(「左聯」作家)親自掛帥,組織重慶市川劇院決定選送《繡襦記》《金釵記》《荷珠配》《紅梅記》四部傳統折子戲進京演出。戲劇排練期間,王覺具體負責指導審查工作。在繁忙中,他幾乎每天都會親臨排練現場,對劇本及表演、服裝、舞美、燈光等,提出修改意見並嚴格要求,甚至連每一個細節都不肯放過。當時,重慶著名川劇表演藝術家袁玉堃、李文韻、許倩雲、劉卯釗都參加了此次進京匯報演出。這次成功演出轟動了京城,隨後受朱德、陳毅等中央領導邀請進中南海懷仁堂專場演出。
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作協重慶分會移去成都,王覺調任重慶市文聯作秘書長,協助主席鄧均吾工作。為長篇小說《紅岩》早期寫作,四川省文聯主席沙汀與王覺做了大量的組織工作,並對小說創作反覆提出修改意見、進行細緻指導。當時,重慶方面負責《紅岩》創作的具體工作,主要由王覺親自在抓,還將三位作者羅廣斌、楊益言和劉德彬以專業創作員身份調進了文聯。這期間,時任四川省委宣傳部部長的馬識途,也對《紅岩》寫作給予了極大的關心、支持和幫助。那時,王覺在我們的印象里是白天忙碌的身影,晚上夜以繼日地在燈下讀書、寫文章、審查各類劇本、修改各種報告。王覺為人從不以領導自居,他家的房門隨時都敞開著,有登門談工作的、談創作的、匯報思想的,甚至有因訴說冤案而來的,來者不拒,都可以在他家吃飯、留宿。他的幾個孩子,經常是在睡得舒舒服服的熱被窩裡,半夜被父母叫醒把床讓給客人,家人在地板上打地鋪睡。
1964年,由西南局書記李井泉親自批示,組織文藝慰問團赴南江地區大巴山,對革命老區的群眾和知識青年進行慰問。重慶市委當即安排組建一個文化工作隊,決定由王覺率隊,帶領重慶市歌舞團演出隊及劇本、音樂創作的作者李康生、沙子銓、楊世元等人,一同前往大巴山南江林場慰問演出。大巴山地處偏遠高山,當地嚮導帶領一隊人翻山越嶺極為艱辛。到達目的地,文化工作隊受到當地村民和知青的熱烈歡迎。以後,他們回到重慶作了匯報演出。隊員們通過在山區體驗生活,還創作了一出話劇——《新家嶺》,這齣由王覺親手抓的話劇因「文化大革命」爆發而未能公演。
三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各項工作開始全面復甦。1977年,王覺迴文聯官復原職。那時他正值壯年熱情高漲,終日為重慶文藝工作四處奔走,文聯下屬八個協會的活動他都要參與。王覺無論為人、辦事、作文都非常認真,第一屆全國單列城市文聯工作會在重慶召開,他囑辦公室起草一篇紀要,總共不到兩千字的文稿,王覺字斟句酌費了大半宿工夫修改。王覺工作作風十分簡樸。有一年,他與羅良德、凌承緯去哈爾濱開會,途經北京已是深夜,為找住宿大家跟著他步行從東長安街到西長安街,一輛輛計程車擦身而過,他就是不開口叫車,直到午夜一點才坐上了一輛沒有遮攔的平板車。當天晚上,他們住在北京市文化局下屬單位的招待所,睡在木板床上,枕著油黑髮亮的糠殼枕頭,王覺卻一點不在乎。按當時出差規定,王覺可以乘坐飛機或享受火車軟臥,但他為了機關節省經費,經常是放棄乘飛機而坐火車硬臥,他從來不把待遇放在第一位。那時王覺肩負的擔子十分繁重,他除了負責文聯機關的行政事務工作之外,還得把更多精力放在如何發展重慶的文學創作上。《紅岩》雜誌是文聯主辦的文學期刊,王覺兼任主編。為辦好刊物,他在時任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和著名作家沙汀(原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的激勵和幫助下,嘔心瀝血地努力工作。
隨著全國改革開放的推進,形勢一派大好。70年代末,重慶文藝創作出現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群眾文學創作激情也空前高漲。王覺為把握這一大好時機,對創作人才的發現和培養十分重視,對好的文學作品也倍加關注。那時《紅岩》雜誌每期刊發的稿件,他在付梓前幾乎都要親自過目。遇到重要作品,他要與作者交換意見並認真提出修改,甚至為其撰寫評論。當時,《紅岩》雜誌在全國產生影響的作品問世,都離不開他的關心和幫助,並為之付出了許多心血。1979年,在《紅岩》季刊一期發表的長篇小說《一雙繡花鞋》,王覺就費心不少。他與作者況浩文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為打磨小說中的細節,他們經常在一起長談切磋。這部小說早在「文化大革命」前,就已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改編成電影劇本——《在茫茫的夜色後面》,後因「文化大革命」而停拍,「文化大革命」之後才拍成電影,將其更名為《霧都茫茫》。電影劇本也曾在王覺手上輾轉往返不知有多少次,每一次他都通宵達旦地閱讀和修改。
作家周克芹創作的長篇小說《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獲首屆茅盾文學獎),曾得到著名作家沙汀的高度關注,沙汀在與王覺的多次通信中提及這是難得的好作品。在小說創作期間,王覺專程去四川簡陽與作者見面,並邀請周克芹到重慶文聯住下寫作。1979年,《許茂和他的女兒們》在《紅岩》雜誌首發。小說發表後,王覺為這部作品撰寫了長達近萬字的評論,先後刊發在《四川文學》和《紅岩》雜誌上。後經刪節又在《重慶日報》發表。同年,在《紅岩》刊發的上海知青作家葉辛創作的長篇小說《風凜冽》也被王覺看好,在這部小說發表之前,王覺也曾多次與作者通信交流並親自修改。後來,葉辛與他的通信一直保存在王覺家中。那些年,許多優秀文學作品問世於《紅岩》,使被列為全國大型文學期刊的《紅岩》在國內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力。
20世紀 80年代,王覺對重慶文藝界工作的參與和支持是多方面的,他不僅重視文學創作,而且對戲劇、歌舞、音樂、曲藝等劇目的創作和演出都十分關心。重慶市歌舞團自創編導,反映自衛反擊戰的舞蹈《生命不息衝鋒不止》進京參賽前,經過反覆排練,王覺有空就去排練場觀看並給予演員鼓勁。後來這個舞蹈在全國獲獎,回渝匯報演出也受到廣大觀眾喜愛。1985年,由夏祖生、陳飛、白路平創作的話劇《陪都新聞》,也是在王覺的啟發、提議和關心下產生的。當時,討論劇本和排練都存在非常大的爭議,但在王覺的鼎力支持下,市話劇團著名導演趙鏘成功地將該劇搬上了舞台。這部反映國共合作時期周恩來實事求是對待「李少石事件」的重頭劇,在重慶「霧季藝術節」首演,得到了重慶市委原書記任白戈的肯定,並受到了著名戲劇作家曹禺的讚揚。該劇的前身
電影劇本《李少石事件》也曾得到過文化部原副部長陳荒煤的肯定。1987年,話劇《陪都新聞》在市委宣傳部的支持下,改編為三集同名電視劇,由上海電影製片廠著名導演黃祖模執導。在電視劇拍攝期間,王覺與導演黃祖模促膝交談,對拍攝工作予以諸多幫助。電視劇拍成後,王覺出席了在大坪紅樓舉行的首映式,還連夜親自主持召開了座談會。隨後,《重慶日報》用整版篇幅報導了這部優秀劇作。當年5月1日,中央電視台一套節目連續播放了該劇。為此,導演黃祖模非常感激,特意精心製作一本劇照集送給王覺留作紀念。
峨眉電影製片廠青年編劇王冀邢每次創作了小說、劇本,都會送給王覺審閱並請他提出意見。王覺也非常欣賞這位年輕人的才氣,在許多場合都會提起他。幾年後,王冀邢編導的電視劇《布爾什維克兄弟》在重慶拍攝,內景主要選在文聯小院,他提出要借用王覺的住房作拍攝現場(此時王覺已去世),當提起這個劇本王覺生前都看過時,王覺家人欣然同意,無條件地給攝製組提供了許多方便。
王覺一直對重慶的音樂、美術、書法、故事演講,及其作品創作都非常重視。1984年,為重慶綦江農民版畫進京展出,王覺與四川美協主席牛文多次去綦江審查精選參展作品,此後在中國美術館展出的版畫作品就是他和牛文拍板通過的。那些年,四川美術學院歷屆畢業生舉辦的畫展,都會邀請王覺前去觀摩,他與川美的幾屆院領導都是朋友。王覺對少兒美術、書法、兒歌朗誦比賽也很關注,重慶市少年宮舉辦的少兒文藝活動也常邀請他參加,他都不會缺席。
20世紀80年代成渝兩地文學界非常活躍,兩地作家協會的關係十分密切,王覺經常帶重慶的中青年作家、編輯去成都。《紅岩》雜誌社編輯李耀國、趙曉玲曾與王覺一同去成都,與四川許多作家都是朋友。四川省文聯黨組書記陳之光與王覺友情甚篤,以兄弟相稱。成都的許多老作家都跟著他叫王覺王大哥,而成都的青年作家則跟著重慶的青年作家親切地叫他覺伯伯。1994年,重慶作者趙曉玲、劉凱娟和王離離應《四川文學》之邀,赴九龍溝參加小說創作筆會。那次會,聚集了四川許多
有才華的中青年作家,阿來、裘山山都在其中。筆會上好幾個人都向王離離提到,當年王覺去世(1991年10月28日)的消息傳到成都時,那天正趕上四川省作協開會,大家不由站立起來集體為王覺默哀,一些與王覺感情深厚的老作家都流下了眼淚。
王覺在重慶文藝界擔任領導時一貫愛才惜才,與各類文藝家廣交朋友。他對人一片公心,唯才是舉,起用了不少人才。他曾經舉薦許多中青年作家、詩人、演員和書畫家,盡力給他們提供機會和予以幫助。在文聯,王覺對老一輩作家、編輯不但重情重義,而且還時常關懷照顧他們。文聯辦公室老主任向曉、作家楊甦生病住院期間,他經常獨自去醫院看望。同時,還關心更小一輩的青年,當時先後來到文聯工作的陸大獻、鄧毅、盧德龍、劉陽等,他們的成長都得到王覺無微不至的關心和愛護。王覺離世後,重慶文學界人士將他多年在文聯的工作稱之為「王覺時代」,以示對他的懷念。
王覺一生操勞,臨到70歲去世前都沒放下工作,沒放下工作中的繁雜、工作中的糾結、工作中的牽掛、工作中的樂趣。王覺曾毀家革命一輩子,對黨忠誠、正派廉潔、兩袖清風、一生勤謹,為黨的事業和重慶文藝事業竭盡全力。王覺去世時,一副輓聯掛在他曾辛勤工作過的文聯機關大禮堂:
獻身文壇從未絲毫懈怠鞠躬盡瘁君為表率 揮汗藝苑不敢半點偷閒死而後已你是楷模
備註:
王離離(1954—2015)系王覺之么女。重慶市作家協會會員,曾就職重慶市少年先鋒報社,擔任編輯部主任。
王覺(1978年攝於重慶枇杷山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