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時軍事情報合作機構中美合作所
2024-10-04 07:01:32
作者: 何蜀
要說到那一偶然事件,先得從一個現代中國歷史上著名機構的建立說起。
還在1943年4月15日,即正值日軍集結部隊準備對太行山國民黨游擊根據地實行大掃蕩的險惡日子裡,在陪都重慶近郊歌樂山下的磁器口繅絲廠楊家山軍統局鄉下辦事處大禮堂,舉行了一次由中美兩國官員出席的簽字儀式。中方有外交部長宋子文的代表、常務次長胡世澤,軍統局副局長戴笠;美方有海軍部長諾克斯,羅斯福總統的私人代表、美國《生活》雜誌老闆魯思,海軍部情報署代表邁爾斯——即舊譯已為人們熟知的梅樂斯。
從這一天起,由中美兩國戰時軍事情報機構聯合組成的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正式成立。
這個被簡稱為中美合作所的戰時特別機構,後來遭到了許多責難,甚至在美國也有人認為它是幫助中國的「蓋世太保」進行法西斯活動的反動機關。
其實,當時中美合作所,並非是為「反共」「反人民」而建立的特務機關,而是在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中建立的跨國軍事情報合作機構。
這種機構那時也並非只此一家。
最先是蘇聯駐華大使館提議,由蘇軍總參謀部與中國國民政府軍委會軍令部協商,建立了中蘇特種情報所,又稱中蘇情報所或中蘇合作所。首任所長由中方的軍委會辦公廳主任賀耀組兼任,副所長中、蘇各一人,中方為軍令部第二廳副廳長、軍統局主任秘書鄭介民,蘇方為瓦西列夫將軍。由軍統局具體操作,主要偵收和研究日軍電訊密碼,搜集日軍情報。蘇方提供了大批電訊器材。
該所設於重慶城內來龍巷慶德里一號,另在南岸汪山上建有供蘇方人員住宿的兩幢宿舍,在南岸放牛坪設立了特種電訊總台,負責測向、破密。在蘭州七里河設立了電訊支台,輔助總台偵收邊遠地區日台電訊。在重慶城內遺愛祠11號(石房子)設立了無線電通訊總台,負責與派往各地的情報組(分台)和蘭州支台的通訊聯絡。在重慶市商會內開辦了諜報人員訓練班,學員從軍統局臨澧訓練班挑選,同時也從社會上招收及通過私人介紹,共約五六十人。畢業後派往淪陷區建組設台。
成立不久,因蘇德戰爭爆發,蘇聯無暇東顧而漸少過問。軍統局也認為蘇方提供的電訊器材不夠先進而失去熱情。建立約三年後撤銷。
接著,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在上海受到日本人監視的英國駐華情報首腦門德內哥羅,由軍統局轄下的忠義救國軍借偷運日貨之機將其藏在卡車裡護送逃離淪陷區,到重慶後,他以英國大使館商務參贊的名義提出與中國合組中英特種技術合作所,進行情報交流,英方並表示願意援助武器裝備和派專家幫助中國組建、訓練一支敵後游擊部隊(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又決定讓這支部隊開赴東南亞戰場配合英軍作戰)。
於是,軍統局在1941年9月進行了研究,不久即在重慶近郊沙坪壩紅槽房建立起了中英特種技術合作所,1942年1月又在沙坪壩小龍坎成立了軍統局屬下的別動軍司令部,中英合作所主任及別動軍司令均由前忠義救國軍總指揮周偉龍擔任。在別動軍司令部駐地開辦了一個訓練班,對軍統局武裝忠義救國軍下級軍官進行敵後作戰戰術和爆破技術等訓練。戴笠以軍統局原混成隊為基礎,又在湯恩伯、李仙洲等集團軍中挑選了部分官兵,加上軍統局人員,組成了別動軍七個縱隊。原擬開赴東南亞作戰,因此第三縱隊徐光英部已集結於桂南待命。
後來,軍統局在援助及訓練等問題上與英方意見嚴重分歧。據蔣介石侍從室情報組組長唐縱1942年4月日記中記載:「英國與我國特務工作之合作,我始終認為英國另有企圖……其目的在取得我特務工作之掩護,以便各地活動。周偉龍得我指示後,已漸漸發覺其真面目矣。英人想在第三戰區設立爆破訓練班,已令顧長官制止。別動軍之工作,已嚴令約束英人不得自由活動……」
雙方都缺乏誠意,致使這一合作夭折。同年4月,中英情報合作所被蔣介石下令撤銷。4月29日,英方人員撤到印度。
另外,同年3月,緬甸國防部國防局局員、英國間諜魯賓遜與國防局顧問、中國軍統局特工李漢元,到重慶與中統局局長徐恩曾洽談合作。徐恩曾同意以國民黨海外部名義,派中統局特工駱劍雄率6名特務、2名報務員,攜電台2部,去緬甸臘戍。不料日軍於4月25日占領臘戍,中統局情報人員羅大年遭日軍殺害,其餘特工分兩批逃回。這次合作就此告終。
1943年5月,還是那個李漢元,代表軍令部二廳副廳長鄭介民,英國駐華大使館一秘安獻令代表英國經濟作戰部(管轄英國在東南亞地區的軍事情報)負責人麥根基少將,經商談簽訂了又一情報合作協定,7月25日協定生效,軍統局從南洋訓練班第一期學員中挑選緬甸歸國華僑青年32人,重慶電訊訓練班報務員8人,共40人,送往印度受訓後,派往緬甸開展對日情報工作。1943年冬,軍統局又從南洋訓練班第二期學員中挑選越南歸國華僑青年和重慶電訊訓練班報務員共70多人,分兩批去印度受訓,後派往越南開展對日情報工作。這一協定在日本投降後終止。
以後,英國人在1944年又曾重新提出情報合作意向,唐縱1944年3月27日日記記載:「林主任交下中英謀略合作方案……英國人真厲害,一次不成二次三次無數次來,不達目的不已。」1944年9月25日日記又記載:「對英情報合作問題,都是為了金錢物品,彼此的爭議,原都如此。」抗戰後期英國還打算幫助中國在淪陷區組建地下軍,也被美國知道後加以反對而未逞。英國首相邱吉爾還為此在克里米亞會議上向羅斯福總統提出質詢。羅斯福電召赫爾利回國報告究竟。唐縱1945年2月25日日記記載:「據英方表示,美國外交系由美孚公司及教士指導,彼等目的似欲排斥英國,以便戰後獨占中國市場。其實,英國之目的亦在爭取中國之市場……」
在1942年夏,法國戴高樂政府也曾派代表來中國,與軍統局談判建立中法特種技術合作所,主要是為了偵譯法國維希傀儡政府的密電。但法方代表對所談事項外行,軍統局方面對這一寄人籬下的流亡政府又不大看得上眼,最終未能談妥。
真正合作成功的,是中國與美國聯合建立的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
對於當時中美兩國首腦及雙方參加工作的許多人員來說,建立這一合作機構的目的,確實是為著中美兩國共同對日作戰的需要。
自從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就開始考慮與中國合作進行對日軍的電訊偵譯技術研究,搜集日軍在中國與太平洋沿岸及沿中國海岸的陸、海、空軍事情報,以及獲得這些地區的氣象、水文資料等。中國方面則希望與美國進行對日作戰的情報交換,並在對日心理戰宣傳和在敵占區進行破壞活動等方面接受美國的訓練,得到美國提供的先進電訊器材、武器裝備、運輸工具等。
據參加起草中美特種技術合作協定草案的軍統局少將處長鮑志鴻回憶,協定的第一條即是:「為中美兩國共同對日作戰,組織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簡稱中美所),交換日軍海陸空軍事情報和搜集中國大陸氣象情報,訓練游擊隊,挺進日軍後方,協助美軍在中國沿海登陸作戰,共同迅速殲滅日寇。」
中美合作所在中美兩國共同對日作戰中起到的作用,以往很少提及,以致鮮為人知。據當時軍統局主管抗日軍事情報的第一處處長鮑志鴻回憶,美國空軍擊落日本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的座機,就有中美合作所的軍統局人員在電訊偵測和密碼破譯方面的功勞。
同時,中美合作所還建立起了若干為美國海、空軍提供氣象情報的氣象工作站、觀測哨等,這些氣象情報在美軍對太平洋上日占島嶼展開逐島進攻和轟炸日本本土中,都起了重要作用。戰後美國海軍部的一份報告甚至有這樣的評價:中國方面通過中美合作所向美國提供的日本占領區軍事及氣象情報,「成為美國太平洋艦隊和在中國沿海的美潛艇攻擊敵海軍的唯一情報來源」。
除去軍事行動外,中美合作所還進行了一些對日心理戰、經濟戰方面的工作。如展開宣傳攻勢,瓦解日軍士氣,在日偽軍中製造恐慌情緒,鼓舞抗日軍民鬥志;印製汪偽儲蓄券假鈔偷運到淪陷區,擾亂日偽金融,並大量收購日貨與淪陷區物資運回大後方……
不過,因為中美合作所的中方負責人是在國民黨內外名聲都不大好的軍統局負責人、特務頭子戴笠,美方副主任梅樂斯又不顧美國當局禁令竭力介入中國國、共兩黨衝突的內政,再加上該所訓練的作戰人員、警察和特工,得到的美式武器與設備器材,後來又被國民黨當局用到了反共內戰中,因此,該所便有了一個壞名聲,連許多美國人也對其感到懷疑甚至厭惡。
以至在這個機構隨著抗日戰爭的勝利而宣告結束之後,在其原址上發生的監禁、虐待和屠殺政治犯的罪責,也被算到了它的帳上。特別是在1949年國民黨政權在大陸崩潰時,在中美合作所原址處發生了對被關押的中共及其他政治犯(其中還包括少數受懲戒的軍統局違紀人員)的集體大屠殺,更使「中美合作所」這個名稱被加上了「美蔣集中營」的後綴,變得聲名狼藉,成為後來反美、反蔣(國民黨)宣傳中的一個重要靶子。許多人不再清楚它當初究竟是個什麼機構,而只以為它是一個血腥恐怖的集中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