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足球:早熟的現代文明
2024-10-04 06:21:50
作者: 趙剛著
英國足球曾經像中國桌球一樣牛得獨孤求敗!然而近五十年來卻有些日薄西山的落寞,甚至在國家隊層級上只能用醜陋來形容了。不過,英國足球豐厚的文化底蘊仍然是無與倫比的。
在現場觀看蘇超和英超時,讓我吃驚的是,足球絕不是年輕人的專利,中老年球迷的比重非常高。坐在我旁邊的很多是一家人,男女老少,濟濟一堂……沒有「從娃娃抓起」的體校煎熬,只是為了健身、娛樂的業餘競技,孩子愉悅的笑容比什麼都寶貴。
在世界足球的圈子裡,你很少聽到「英國國家足球隊」這個名頭,這裡面包含了一段英國足球的輝煌往事。
英國是現代足球鼻祖,早在19世紀,英國的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和北愛爾蘭四大區域就已成立各自的足球協會。
在國際足聯成立之初,英國作為國際足聯的發起國,實力相當強大,甚至不願意與其他國家進行比賽。那時,如日中天的英國足球就像當今的中國桌球,所向披靡,獨孤求敗。在1900年、1904年、1908年奧運會上,英國組隊參賽,兵不血刃地拿下了三連冠。英國足球自成立以來,保持了國際比賽九十年本土不輸球的驚人紀錄。
國際足聯為了邀請英國參加世界大賽,同意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和北愛爾蘭四個會員協會分別註冊,獨立參加國際比賽的要求,這個傳統一直延續到現在。除了奧運會外的國際大賽中,英國是唯一沒有統一國家隊的國際足聯成員。於是出現了英格蘭國家隊、蘇格蘭國家隊、威爾斯國家隊、北愛爾蘭國家隊的奇觀!
即便如此,四個英國球隊中最強的英格蘭隊,曾三次拒絕參加世界盃比賽。傲視群雄,曾多次狂勝對手的英格蘭隊,1950年才首次參加世界盃。不過,讓人大跌眼鏡的是,他們竟然小組賽被淘汰。
此後十幾年間,英格蘭隊開始走下神壇。世界盃連續受挫,最好成績僅八強,1964年第一次參加歐洲杯預選賽就被淘汰了。直到1966年英國本土舉行的世界盃上,英格蘭隊才東山再起,奪得了冠軍。
這巔峰的輝煌有些日薄西山的落寞。要知道此後五十年間,英國足球在國家隊層級上只能用醜陋來形容了。
北愛爾蘭隊從未進過世界盃,威爾斯也乏善可陳,蘇格蘭隊雖數次進入世界盃,但都是止步於小組賽。眾望所歸、眾星雲集的英格蘭隊一盤散沙、江河日下,近年來不要說在世界足壇,即便是在歐洲,也很難被當作強隊。
不以成敗論英雄。從戰績上看,曾經的「日不落」帝國確實在走下坡路,但他們豐厚的足球文化仍然是無與倫比的。
查爾頓、萊因克爾、希勒、貝克漢姆、歐文,這些耳熟能詳的英格蘭足球明星,都是球技、人品俱佳的足球紳士,其中謙遜、友善的萊因克爾還創造了職業生涯無紅黃牌的傳奇記錄。
巨星的擁躉遍布英倫,足球普及率極高。在蘇格蘭,連只有五萬人口的Motherwell都有正規的俱樂部,更讓人咋舌的是,他們竟然成立於1886年,比凱爾特人隊還早兩年。雖然Motherwell不是什麼強隊,他們奪得蘇格蘭頂級聯賽冠軍還要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但每當主場比賽日,當地的冷杉公園球場一下子就能匯聚全城一多半人。曾經能容納35,000人的球場(1977年後為了安全起見,球場的座位數削減到22,000個)在1951~1952賽季的一場關鍵的蘇格蘭杯賽中達到了100%的上座率,可算是萬人空巷。足球凝聚了這座小城的人心,大家紛紛來體驗文娛生活中的一件樂事。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記得1997年世界盃預選賽亞洲區十強賽期間,我曾在《北京青年報》上看到一張照片,它記錄了中國隊主場戰勝沙烏地阿拉伯隊後的場景。賽場通道的陰影中,一群礦工般烏黑赤膊的球迷擎著一面國旗,相互簇擁著要衝出場外。定格的剎那,有的嘶叫,有的號哭,有的驚異,有的竊喜,混亂中張狂,迷茫中期盼,仿佛是美軍硫磺島上的慘烈勝利,而又像是瓦斯爆炸後的倉皇潰逃。那一刻的球迷似乎就是忙亂與恐怖。做個中國球迷難道就逃不出如此的宿命嗎?如今我想,應該有答案了。
我在現場親歷蘇格蘭足球,還是在2005年一場蘇超比賽。Motherwell College的同事Jim知道我喜歡足球,於是把他的蘇超套票給我(一張會員卡),請我去看比賽,還自豪地說自己是凱爾特人隊的老球迷,俱樂部會員資格已經三十年了——他在凱爾特人隊主場——格拉斯哥凱爾特人公園球場(Celtic Park)還有一個固定座位,每次去看球都坐在那裡。Jim邊說邊笑,把會員卡鄭重地遞給我,自豪的心情溢於言表。
真是羨慕,想想做北京國安的球迷別說固定位置了,老球迷在工體外夜裡排大隊、搖號都不一定買得到套票。
那天傍晚我坐車來到凱爾特人公園球場,一路上都是綠色、白色相間的圍巾和隊服。我沒敢穿戴這些,原因是怕同城死敵流浪者隊的球迷叫板,聽說即使沒有「同城德比」,衝突也經常發生,於是我嚴守中立,完全做個看客。
球場檢票口周圍都是固定攤點,賣凱爾特人隊服、圍巾、球星張貼畫、爆米花、軟飲料、烤香腸、炸薯條等,球迷很多,但秩序非常好,大家一起唱歌,一起聊天,一起照相,一起大笑,輕鬆暢快地過周末。進了場地才知道,這裡沒有跑道,是個完全意義上的足球場,而不是兼有田徑功能的體育場。這樣一來,球員與觀眾的距離很近,再加上Jim的固定座位屬於前五排,感覺場上的球員就像在身邊踢球一樣。
對手並不強,場邊的氣氛很輕鬆,傳出好球觀眾總會有掌聲,惡意侵犯或誤判會招來噓聲。進球後,大家起立歡呼,其他時間大都坐在原位,沒什麼人聊天。比賽最後幾分鐘,主隊勝券在握,球迷開始起身齊唱隊歌、有節奏地喊著球星的名字。球場就是宣洩的地方,但這裡聽不到類似北京工體數萬人山呼海嘯般的京罵聲。
在現場觀看蘇超和英超時,讓我吃驚的是,足球絕不是年輕人的專利,中老年球迷的比重非常高。坐在我旁邊的很多是一家人,男女老少,濟濟一堂。聽英國同事Gillian介紹,對足球的熱衷是家族傳統,她的父親是紐卡斯爾聯隊的「死忠」,他也要求Gillian把她的愛從桑德蘭隊轉到紐卡。對球隊的忠誠像傳家寶似地一代一代延伸下去,已經成為生命的一部分。
我的老同學曾定居在愛丁堡,她的兒子從小學開始就加入了當地學區的足球聯賽,足球讓這個安靜的中國男孩子很快融入了英國人中間,大家都喜歡這個攻防兼備的後衛,他也喜歡和小夥伴一起課餘踢球、比賽。幾年下來,已經拿了個好幾個年齡組的冠軍了。每個學期末,學校還會製作一本球員冊,上面有對每個小球員的評語。對這個中國男孩的評定是:「左右腳技術全面,助攻和得分能力強的優秀邊後衛」。
沒有「從娃娃抓起」的體校煎熬,只是為了健身、娛樂的業餘競技,孩子愉悅的笑容比什麼都寶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