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家書

2024-10-04 06:08:00 作者: 聶震寧

  曾經喜愛書信體文學

  本書首發𝓫𝓪𝓷𝔁𝓲𝓪𝓫𝓪.𝓬𝓸𝓶,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記得還在做插隊知識青年的時候,我和一些插青都喜歡讀中外文學作品,特別是那種故事情節曲折複雜的小說,讀完了就可以拿來在田頭或工地上扎堆聊大天,互相爭著說,補充著某些重要情節、細節,聊得不亦樂乎。可是,私底下,我還會對那種情節並不曲折複雜的書信體小說感興趣。那種小說通常是愛情題材,總覺得很受感動,心有戚戚焉。其實那個時候我還不曾有過戀愛,可卻有感同身受的閱讀快感。

  記得最打動我的有德國作家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我第一次讀的那個版本是郭沫若早年翻譯的,譯筆很是抒情。小說描寫少年維特愛上了一個名叫夏綠蒂的姑娘,而姑娘已同別人訂婚。愛情上的挫折使維特悲痛欲絕。之後,維特又因同鄙陋保守的社會格格不入,感到前途無望而自殺。它是歌德作品中被他的同時代人閱讀得最多的一本。《少年維特之煩惱》出版後,風靡德國乃至全歐洲,在當時的青年中間掀起了一股「維特熱」,他們穿上維特式的藍色燕尾服,黃色背心,講著維特式的話,模仿維特的一舉一動,甚至有的人仿照維特的自殺方式,一槍結束自己的生命。而這個愛恨交織,為愛而死去活來的故事,卻是用書信娓娓道來,一詠三嘆,讀得我心裡好生難過——當然,在那個感情相當粗糙的年代,我這樣的讀後感是無法與人言的。

  當時我還知道外國文學史上另有一部著名的書信體小說即盧梭的《新愛洛綺絲》,作品描寫的是平民出身的家庭教師和學生貴族小姐的不幸愛情故事,可是那時候怎麼樣也找不到來看,心裏面好不遺憾。待到我讀到這部著名的啟蒙主義小說,已經是2011年,商務印書館把它收到「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中出版,而我最初渴求閱讀的心情已經基本平復。

  我還喜歡過郭沫若早期的一部書信體小說《落葉》。這部作品由日本姑娘菊子致中國留學生洪師武的四十一封書信組成,也是一部讓人心生悲涼的愛情小說。自然,我也讀過魯迅和許廣平的《兩地書》,這些書信寫得很真實,有著魯迅冷峻微溫的幽默。不過,當時我卻不太喜愛這部名著。也許是因為這部名著只是書信而不是小說。我知道這只能證明我的淺薄。可是,淺薄就淺薄,那時候自己就是那樣的欣賞水平,沒有辦法。

  我喜愛閱讀書信體作品確實是從心底里油然而生的。分析起來,說明當時20歲的我比較渴求感情的表達和激盪。書信作品往往會有感情傾訴,所以被我暗暗地喜歡。因為喜歡傾訴感情的書信體作品,我連一些書中具有書信意味的內容都比較喜歡。譬如捷克著名革命者伏契克的自述著作《絞刑架下的報告》,裡面有作者寫於臨刑前向妻子告別的那些內容,記得大意是:親愛的,我們是再也不可能相見了,再也不可能像過去那樣背靠著背坐在綠色的草地上,在草地上遊戲玩耍,都不再可能了,等等。讀得我心裡一陣悲涼。

  《老水手之歌》插圖|[法]古斯塔夫·多雷 繪

  後來越來越喜歡家書

  我要承認,回憶起四十多年前的我,喜歡閱讀情書要遠勝於閱讀家書,因為家書大多數感情都比較含蓄蘊藉,一般情形下是不如情書來得感情激盪,而20歲的年輕人即使沒有愛情也會心嚮往之。

  後來,讀到著名的《傅雷家書》,已經是1981年年底,生活·讀書·新知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發行。

  在讀到《傅雷家書》前,我也很為家書這種親情傳遞的形式所感動。那時候就為南北朝陸凱的詩《贈范曄》感動過:「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對唐人岑參的詩《逢入京使》也很佩服:「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最讓我稱奇的是唐人張籍的詩《秋思》:「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詩的奇妙處就在三、四兩句:「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遠行的詩人對家人「意萬重」而「復恐匆匆說不盡」,家書寫罷,卻又忽然生怕信里漏寫了什麼重要的內容,又匆匆拆開信封來看。如果真的寫上詩人記起了什麼,補上什麼,則詩的意趣必定大減,這個細節的妙處在於遠行人感情上的「意萬重」而耐人尋思。

  我知道,說到家書,很多人必定會記起唐人杜甫的名篇《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平心而論,詩是好詩,大氣磅礴,直抒胸臆,正面抒發了詩人的家國情懷。然而相比較而言,我還是比較喜歡前面三首詩對待家書的意趣。

  回想起來,那時我對家書的接受,還比較多地停留在一個多愁善感的文學青年的感覺上。雖然我也能理性地閱讀一些古代家書名篇,如劉邦的《手敕太子》、司馬談的《命子遷》、諸葛亮的《誡子書》等,可也就是當作一般的古文去欣賞當中的名句和典故,有收穫,但談不上喜歡。司馬談《命子遷》中要求兒子司馬遷「且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諸葛亮《誡子書》中教誨兒子諸葛瞻「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都是流傳很廣的名句。最有意思的典故則出自漢高祖劉邦的《手敕太子》。劉邦少壯沒有好好學習,後來常用「我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為口頭禪傲視讀書人,可是,在給兒子劉盈的家書里,卻能毫不掩飾地深悔往年自喜讀書無用並鄙薄侮辱讀書人的錯誤,且以堯舜為例,以自己治理朝政的切身體會,告誡兒子要任人唯賢,要做稱職的太子,要勤於讀書習字,凡奏疏報告要自己動筆,不要讓手下人捉刀代書。家書中寫道:「吾生不學書,但讀書問字而遂知耳。以此故不大工,然亦足自辭解。今視汝書猶不如吾,汝可勤學習,每上疏宜自書,勿使人也。」作為開國皇帝,有這樣的反省和家教,也算是不容易了。

  20世紀80年代後,先後讀到《傅雷家書》《曾國藩家書》等,算是對家書有了比較系統的理解,越來越喜歡起家書來了。

  對於書信文體,明代學者徐師曾在他的《文體明辨·序》中有分析:「蓋嘗總而論之,書記之體,本在盡言,故宜條暢以宣意,優柔以懌情,乃心聲之獻酬也。若夫尊卑有序,親疏得宜,是又存乎節文之間,作者詳之。」書信體文章尚且以說理宣意為主要功能——「故宜條暢以宣意」,何況家人間「尊卑有序,親疏得宜」,家書的寫作也就更要講究一些。不過,在家書親疏得宜的基礎上,總歸有書信的「優柔以懌情,乃心聲之獻酬」的感人一面。《傅雷家書》中大翻譯家傅雷先生與鋼琴家兒子傅聰不僅談文論藝,還談生活和戀愛,談做人和修養,甚至於兒子寫錯字,父親也會當作一件大事地指出並耐心分析糾正。傅雷在家書中教導兒子待人要謙虛,做事要嚴謹,要有國家和民族的榮辱感,要有藝術和人格的尊嚴,做一個「德藝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在家書里,傅雷還跟兒子抒發情感,他寫道:「親愛的孩子,你走後第二天,就想寫信,怕你嫌煩,也就罷了。可是沒一天不想著你,每天清早六七點就醒,翻來覆去睡不著……」多麼樸實真切的愛子之情!父親所有的愛凝結成一句話:「只要你能堅強,我就放心了!」讀來真讓人鼻酸。《曾國藩家書》則與《傅雷家書》有所不同。前者出於政治家、朝廷重臣之手,涉及的內容更為廣泛,諸如:修身、齊家、為學、治軍、政事、處世、用人、交友、理財、養生等各個領域,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學、治軍的主要思想的集中反映。在很多的書信中,曾國藩特別注意總結自己在各個方面的得失,用自己的經驗教育諸兄弟,教育子女。雖然其中說理施教多於感情抒發,可也能讓讀者從其諄諄教誨中讀出他內心感念兄弟子女的溫潤親情。

  也許是隨著自己年歲和閱歷的增長,這些年我對於情書做成的小說的喜愛漸漸淡漠,可對於家書做成的讀本卻越來越喜歡了。在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時,很多媒體重新發表革命志士林覺民的《與妻書》,可以說動人心魄,催人淚下。為此我還專門去到福州三坊七巷的林覺民住宅憑弔這位千秋義士。在慶祝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時,中華書局出版了《重讀抗戰家書》,一時成為最受讀者歡迎的「中國好書」。在這部書里,我們讀到了一批抗日英雄的血淚家書。其中有「為國戰死,事極光榮」的戴安瀾將軍,有「誓志為人不為奴」的趙一曼女士,有「願拼熱血為吾華」的左權將軍,有「盡忠報國,取義成仁」的張自忠將軍……還有許多普通士兵的感人家書。儘管士兵和將領身份不同,然而他們都有一個相同的願望:保衛家國,趕走侵略者;他們都有最真實的情感:熱愛國家,眷念親人。他們的英雄事跡和血淚文字,做成了中華民族又一部自強不息的英雄史詩。

  需要提倡的是家書文化

  我是越來越喜歡家書了。然而,不曾料到,眼下似乎家書已經很不時興了。其中原因相當複雜,有人認為主要是媒介疊代造成的結果,我卻認為是資訊時代造成的文化形態變異。2005年,曾經有過一些民間文化保護機構發起搶救和保護家書的活動,取得了一些搶救、保護的成績。可是,家書的寫作依然是日漸其少。一個最典型的例證就是如今各類信函中私人信函嚴重減少。讀報載的一個資料,2004年上海人的私人信函不足當年全市信函總數82億件的10%,而1994年時這個比例還是90%。至於十多年後的今天,其比例大幅度的縮小顯而易見。

  同樣顯而易見的是,不是人們越來越不用書信聯繫,而是聯繫的方式已經發生巨大變化。這是後面我要討論的。現在,我以為,我們亟須討論的是,是否需要保護和傳承傳統的家書文化。

  《烏鴉:艾倫·坡詩選》插圖|[法]古斯塔夫·多雷 繪

  所謂家書文化,第一位的是「家」的文化,然後才是「書」的文化。

  「家」的文化在中華傳統文化中舉足輕重。何以見得?請看儒家文化所主張的一個人成長的軌跡和社會的使命,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經典《大學》指出:「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這中間「修身」「齊家」顯然占有最基礎的作用。古人說的是,一身不修,何以齊家;一家不齊,何以治國平天下!所以我們說,家庭成員共同的理想信念發揮著統一全家人思想和行動的作用,不僅決定著一個家庭的精神風貌和文化狀態,而且可以為家庭成員提供強有力的精神動力。為此,「家」文化的建設發展是中華文化重要的基礎部分。形成良好的家書文化便是夯實中華文化重要的基礎手段。

  然後再看「書」的文化。

  所謂家書的「書」文化,指的就是家庭教育的文化理念和舉措。中華民族追求「齊家」,就要樹立家庭教育和溝通的新理念,建設學習型家庭。以「齊家」為目標的家庭就要認真經營「書香文化」。家庭生活不能僅僅是財富生產和物質消費,更應該是家家有書讀,戶戶有特色,追求文化品位、精神享受、藝術修養,書香伴人生,書聲奏和諧。在《論語》中孔子曾經說過這樣一個意思,那就是君子要修身養性,完成一生的成長,基本上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叫入則孝,出則悌,也就是說傳統的孝悌之義;第二個就叫作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也就是與各種家人交流態度要謹慎友好;第三個階段叫作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是說每個人只要行有餘力,就要加強學習。那麼,在家庭中,行有餘力就要有「書」的學習和奉獻,其中也就要通過家書多交流、盡責任。家庭最重要的是家教,是家風,是家傳的一些不可改變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也就是在很多傳統家書中反覆強調的東西。

  在資訊時代,當前人們的溝通絕不只一種書信往來,而是各種手段無所不用其極,那麼,與其現在提倡寫家書,還不如提倡家書文化。提倡重視家庭建設,提倡家庭成員保持誠信、友善,相親相愛,互敬互助。這是傳統家書給我們提供的最重要的啟示。

  家書文化給人們帶來認識的溝通,教育的幫助,審美的愉悅。正如傅雷先生在給兒子傅聰的信中所說的:「孩子,我從你身上得到的教訓,恐怕不比你從我這兒得到的少。」這就是家書雙向溝通、雙向幫助的功能。

  對於家書幫助家人之間溝通感情,可以從許多古今家書中體會得到。因為家書通常是真實可信的。我曾經多次公開表示,對於2009年入選中國最具華夏文明符號意義的百項考古發現之一的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秦墓與龍崗秦墓的發掘,儘管為研究秦帝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法律等方面提供了許多「第一手」的重要資料,可是對於那裡發掘的最早的木牘家書,我堅持認為是最具文化意義的考古新發現。兩件木質的「木牘」,一封從淮陽捎到雲夢家中,是名叫「黑夫」和「驚」的兄弟二人寫給其母的;另一封是「驚」寫給「衷」的,其中有三個「急」字,是急於向家中要衣要錢的。家書中有對從軍生活的描述,有對母親的問候和家人的掛念。這兩件木牘給我們帶來的真實感、趣味性,遠超其他一些公文文書的發掘。只用一片木牘,就讓我們回到二千多年前的秦時明月,回到公元前數百年的真實生活細節之中。

  我們提倡家書文化,不僅提倡的是良好的家庭文化,還提倡的是家庭文化的書寫。有了良好的家庭文化及其書寫,優秀的中華文化將得以更好地傳承和發揚。

  正確對待數字時代的家書

  我們提倡家庭文化的書寫,恐怕已經不能奢望大家都拿起毛筆和八行信箋來進行書信的寫作。數位技術的發展只能繼續向前而不可能倒退回田園牧歌式的生活中去。書法的進行已經主要成為一種專門的藝術行為。有的部門呼籲搶救家書,如果為的是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當然無可厚非,可是一旦聳人聽聞地高調宣稱英國前首相邱吉爾的情書賣價驚人,大畫家黃賓虹、徐悲鴻的家書市場拍賣價多少,從而呼籲人們多寫家書,造福於後人,這就實在是舍本求末了。我們呼籲要保存發展家書文化,乃是保存發展家書文化中的核心內容,亦即是優質的家書內容而不主要是名人的書法。在家書文化中,內容才是根本,書法只是形式,這是任何時候都不能顛倒過來的。

  《西班牙》插圖|[法]古斯塔夫·多雷 繪

  最後,讓我們再來澄清一個認識。在數位技術已經進入大數據、雲計算時代的今天,在普通人家的溝通已經主要在「兩微一端」中進行的今天,我們的家書顯然也將主要在這樣的傳播技術中寫作和傳遞了。今後我們要做的只是順應潮流,更加重視家庭文化的建設,重視家書文化的發展,提倡人們多寫家書,無論是用現代的數字網絡傳播還是繼續做傳統的郵路傳遞,都要把家書的寫作進行下去,美文的家書、圖文的家書乃至音頻視頻的家書,盡可以進行製作。只是懇求大家注意保存好所寫的家書,不要輕易刪除,有關出版部門還可以適時組織優秀數字家書的出版,形成更廣泛的交流。我們要永遠記住,「家書抵萬金」,可不是要把家書的書法作品賣出萬金價格來,而是要讓我們認識到,親情的友善溝通抵得過萬千黃金。書寫家書的朋友,大家珍惜吧!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