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是怎麼形成的
2024-10-04 05:45:49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編著
在生活中,我們常會聽到諸如「立春」「夏至」「立秋」「冬至」等說法,生活在城市裡的人對這些詞彙可能關注得不是太多,但農民卻時常在嘴裡念叨著它們。它們都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二十四節氣」的內容。那麼,「二十四節氣」是怎麼來的?它們對農業有什麼作用?
所謂「二十四節氣」,即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為了便於記憶,古代農民將它們編成了歌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短短的28個字是和我國古代輝煌的農業成就緊緊相連的。在古代,中國的先民用陽曆(太陽曆)記取春夏秋冬二十四節氣,以便安排農業生產。他們把5天叫一候,3候為一氣,即「節氣」,這樣,全年就分為七十二候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的制定,綜合了天文學和氣象學以及農作物生長特點等多方面的知識,體現了農業與氣象之間的緊密聯繫,比較準確地反映了一年中的自然力特徵及其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所以至今仍然在農業生產中使用……
「二十四節氣」是華夏祖先自商周到秦漢時期在長期的農業生產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寶貴科學遺產,是農民計算和掌握農事季節的重要工具,是中華農耕文明的智慧結晶。2016年,它已被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