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給孩子的中外音樂史> 民族的蕭邦,世界的蕭邦

民族的蕭邦,世界的蕭邦

2024-10-04 05:04:59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蕭邦於1810年出生于波蘭,他的父親是法國人,從事教育工作,母親彈得一手好鋼琴。蕭邦6歲開始作曲,15歲進入華沙音樂學院,畢業的時候已經是一個音樂天才。那一時期,波蘭爆發革命,很多人到歐洲各國逃難。蕭邦流亡到巴黎,與很多貴族聚集在藝術沙龍,李斯特、柏遼茲、羅西尼、雨果以及大仲馬等都是他的朋友。

  蕭邦在法國一住就是19年,一直忍受著思念祖國的情感煎熬。面對波蘭革命,他只得把痛苦的自責與憤慨融合在音樂中,寫下很多偉大的作品,如《降A大調波蘭舞曲》《降b小調奏鳴曲》《幻想波蘭舞曲》和《g小調第一敘事曲》等。這些音樂在美麗之中透露著憂愁,是一種對祖國命運的感慨與深深嘆息。

  而喬治·桑為他的憂愁煩惱注入些許安慰。喬治·桑是蕭邦通過李斯特認識的小說家,比蕭邦大6歲,蕭邦無法抗拒喬治的魅力,與她墜入愛河。蕭邦與喬治在一起度過了8年時光,他把對喬治的柔情愛意都化作優美動聽的音符,創作出很多輝煌燦爛的篇章,其中包括《升c小調諧謔曲》和《E大調瑪祖卡》。

  1848年,蕭邦在巴黎舉辦了最後一次音樂會,沒過多久,他就因肺病加重而英年早逝,享年39歲。

  在蕭邦的音樂創作中,最讓人無法忘記的就是那濃郁的波蘭民族風情。蕭邦的藝術創作因為有了民族精神的支撐而生根發芽。

  蕭邦一生創作了58首馬祖卡舞曲,馬祖卡可以說是蕭邦的情感依靠,它用短小而精悍的形式表達了他內心的情感變化。《升c小調馬祖卡舞曲》是1837年創作的,那時,蕭邦的創作手法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蕭邦身在法國巴黎卻心繫家鄉波蘭,那種背井離鄉的孤獨寂寞之情一下就傾入到樂曲中。舞曲儘管張力十足,背後卻暗含了深深的憂愁,開頭的旋律悠遠而流暢,像用低音吟唱出的長歌。中間部分情緒變化明顯,音樂開闊而明朗,像撥開雲霧見太陽,那種激情無法抵擋。最後,樂曲又從希望變到憂鬱而悲傷,就像蕭邦自己思念家鄉,又無奈於現實的殘酷。

  波蘭圓舞與馬祖卡一樣,是蕭邦音樂生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A大調波蘭舞曲》是蕭邦的代表作品,歌頌了革命的勝利與戰士們的勝利歸來,這部作品沒有幻想,沒有浪漫,有的只是對民族自由與解放的呼喚。

  蕭邦最喜歡的音樂體裁還有夜曲,儘管在他那個年代,夜曲已經被人們熟知,但是蕭邦創作的夜曲極富浪漫主義精神,在整個西方音樂史上獨樹一幟。在其一生創作的20首夜曲中,《c小調夜曲》堪稱經典。雖然這首作品短小精練,內部卻蘊含著無限大的張力。樂曲開頭斷斷續續,表現出悲傷情懷,中間旋律緩慢而嚴肅,好像是歌頌神靈的樂曲。到了中段樂曲變得豪邁而有力,早已顛覆了夜晚的竊竊私語與微風唏噓,有時竟讓人感受不到夜曲的氣氛,就像在寧靜的大道上唱著壯觀的進行曲。最後,音樂由壯大逐漸急促,把人們又帶回到最初的旋律,獨白中悲傷變得急促不安,像是寧靜的夜空被激情與淚水充斥,緊張而又興奮。

  瑪祖卡舞曲

  瑪祖卡舞曲是波蘭鄉土的舞曲,它是三種三拍的波蘭鄉村舞曲組合而來的,這三種舞曲分別是重音位置多變、速度較快的瑪祖卡,重音不在第一拍、速度平緩的庫亞維亞克,和重音在每兩小節中第二小節末拍、輕盈飛快的奧別列克。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