扼住命運的喉嚨
2024-10-04 05:04:43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生於德國萊茵河流域的貧民家庭,父親和祖父都是宮廷樂師。貝多芬作為長子,從4歲開始就接受父親的音樂培養與教育,而父親想把他培養成莫扎特那樣的音樂神童,經常用粗魯暴躁的方式逼迫貝多芬不停練琴。
作為海頓的學生,憑藉自己高超的演奏技巧和鍵盤上揮灑的熱情洋溢,貝多芬很快征服了維也納上流社會,成為首屈一指的鋼琴演奏家。他創作了很多重要作品,有鋼琴奏鳴曲、小提琴奏鳴曲、大提琴奏鳴曲以及他一生中最重視的體裁——交響曲。
貝多芬繼海頓和莫扎特之後,把古典交響樂推向一個新高度。他的9部交響曲反映了他整個的生命歷程,每一部交響曲都是一個完整的世界,每一部的構思與藝術表現手法都具有多樣性。
《D大調第二交響曲》是貝多芬聽力衰退之後創作的。曲風樂觀明快,主題鮮明,從絕望到鬥爭,從鬥爭到平靜,最後過渡到歡樂,這一系列過渡與轉變,與其戰勝「心魔」時的內心變化有直接的關係,標誌了貝多芬創作新時期的開端。貝多芬那時唯恐音樂生涯就此中斷,輕生想法不斷冒出,好在他能積極調整心態,為音樂留了下來。
請記住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與《D大調第二交響曲》一樣反映貝多芬內心痛苦掙扎的還有《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後來命名為《英雄交響曲》。這部作品最初是貝多芬準備獻給拿破崙的,因為他將拿破崙看作是自由和民主的擁護者,後來拿破崙稱帝,貝多芬又認為拿破崙這一舉動是踐踏人權,因此撕毀了樂曲原封面,改為紀念一個偉大人物的交響樂作品。該作品的長度是傳統交響曲的兩倍,慢板樂曲是悲壯的葬禮進行曲。
1808年,貝多芬創作的《c小調第五交響曲》與《F大調第六交響曲》在同一場音樂會中演出。《第五交響曲》(也叫《命運交響曲》)開始悲觀傷感,後期轉變為看到生活的希望,象徵著貝多芬本人與逆境抗爭的過程。該作品是交響曲文獻中最簡潔最有氣勢的一部,那「三長一短」的命運節奏貫穿整部樂曲,成為交響曲中的典範。而《第六交響曲》(也叫《田園交響曲》),描繪了奧地利鄉村風光,包括風雨、鳥鳴與節日的體現,開創了歷史上用音樂繪製自然風光的先河,充滿浪漫主義色彩。
《d小調第九交響曲》是貝多芬晚年的作品,也是其一生思想創作的總結。貝多芬一直希望創作一部合唱交響曲,而《第九交響曲》滿足了他的願望。第四樂章加入人聲合唱,用的是席勒的歌詞《歡樂頌》,表達了世界人民相親相愛的思想境界,該作品是交響曲歷史上的重大創舉,開創了浪漫主義表現手法的先河。
貝多芬一生創作了32首鋼琴奏鳴曲,有人說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是「一個音樂時代的句號,另一個音樂時代的序幕,必然成為後世頂禮膜拜的對象」。它們在技法和演奏上都有新的突破,展示出完美而變化豐富的韻律。
貝多芬最早創作的奏鳴曲名為《月光》,創作於1801年,人們聽到音樂就想到波光粼粼的湖面,水面蕩漾的小舟,頭上皎潔的月光。這部作品共有三個樂章,每個樂章表現出的情緒都是戛然而止,沒有預兆也沒有過渡,開始是平靜如水,然後直接就跳到陽光燦爛,再後來就是暴風驟雨。有人說這部作品是貝多芬神經質的代表,表現了他性格中所有一切都是相互交織,就像一個五彩斑斕的世界。
《D大調奏鳴曲》在構思上從美學和倫理學來說都邁出了勝利的一步,象徵了貝多芬的創作中一個英雄革命的時期到來。這部作品表達了貝多芬本人最直接的思想,就像著名作家羅曼·羅蘭說的:「這是他,就是他本人。」樂章中有狂奔向前的急流,有高瞻遠矚的思想,還包含了一種粗獷的力量,別出心裁地表達了暴風雨中的「對立」,其中還出現了與眾不同的音響效果,象徵新的嚮往與自由。
此外,貝多芬的奏鳴曲還有《c小調奏鳴曲》「悲愴」,從急轉爆發到抒情。雖然給人冰火兩重天的感覺,但曲調流暢,充滿浪漫主義色彩。《C大調奏鳴曲》「華爾斯坦」也是極成功的一部作品,貝多芬創作這部作品時幾乎用上了所有琴鍵,它完全超越了當時音樂家們的想像。
貝多芬的家庭
貝多芬的父親約翰·范·貝多芬是科隆選帝侯宮廷的男高音歌手、鋼琴與唱歌教師,因長期酗酒而脾氣暴躁,影響了家庭的生活。母親瑪麗亞·瑪格達琳娜只活了41歲。在家中6個兄弟姐妹中,貝多芬排行老二,但只有貝多芬和另外一個兄弟長大成人。雖然他們的生命短暫,卻在貝多芬的音樂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